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更新时间:2023-03-08 16:44:1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年高考试题北京卷 物理试题(含答案)

13.一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 )

A、放出光子,能量增加 B、放出光子,能量减少 C、吸收光子,能量增加 D、吸收光子,能量减少

14.一束单色光经由空气射入玻璃,这束光的( )

A、速度变慢,波长变短 B、速度不变,波长变短 C、频率增高,波长变长 D、频率不变,波长变长

15.一个小型电热器若接在输出电压为10V的直流电源上,消耗电功率为P;若把它接在某个正弦交流电源上,其消耗的功率为P/2。如果电热器电阻不变,则此交流电源输出电压的最大值为( )

A、5V B、52V C、10V D、102V

16.处于匀强磁场中的一个带电粒子,仅在磁场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将该粒子的运动等效为环形电流,那么此电流值( )

A、与粒子电荷量成正比 B、与粒子速率成正比 C、与粒子质量成正比 D、与磁感应强度成正比

17.一弹簧振子沿x轴做简谐运动,取平衡位置O为x轴坐标原点。从某时刻开始计时,经过四分之一周期,振子具有沿x轴正方向的最大加速度。能正确反映振子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是( )

A

18.关于环绕地球的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别沿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行的两颗卫星,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周期 B、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一颗卫星,在轨道不同位置可能具有相同的速度 C、在赤道上空运行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它们的轨道半径有可能不同 D、沿不同轨道经过北京上空的两颗卫星,它们的轨道平面一定会重合

19.物理课上,老师做了一个奇妙的“跳环实验。”如图,她把一个带铁芯的线圈L、开关S盒电源用导线连接起来后,将一个金属套环置于线圈L上,且使铁芯穿过套环。闭合开关S的瞬间,套环立刻挑起。

某同学另找来器材在探究此实验。他连接好电路,经重复试验,线圈上的套环均为动。对比老师的演示实验,下列四个选项中,导致套环未动的原因可能是( )

A、线圈接在了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过高

C、所选线圈的匝数过多

D、所用套环的材料与老师的不同

20.“约瑟夫森结”由超导体和绝缘体制成。若在结两端加恒定电压U,则它会辐射频率为?的电磁波,且?与U成正比,即??kU。已知比例系数k仅与元电荷e的2倍和普朗克常量h有关。你可能不了解此现象的机理,但仍可运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在下列选项中,推理判断比例系数k的值可能为( )

A、

1h2e B、 C、2he D、

2he2eh

21.(18分)在“测量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约为50cm。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中某一次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其读数为 mm(该值接近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2)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x。实验所用器材为:电池组(电动势3V,内阻约1Ω)、电流表(内阻约0.1Ω)、电压表(内阻约3KΩ)、滑动变阻器(0~20Ω,额定电流2A),开关、导线若干。某小组同学利用以上器材正确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据如下:

2 3 4 5 6 7 次数 1 U/V 0.10 0.30 0.70 1.00 1.50 1.70 2.30 I/A 0.020 0.060 0.160 0.220 0.340 0.460 0.520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他们测量Rx是采用图2中的 图(选填“甲”或“乙”)。

V A Rx 甲

图2

(3)图3 是测量Rx的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滑动变阻器滑片P置于变阻

器的一端。请根据(2)所选的电路图,补充完图3中实物间的连线,并使开关闭合瞬间,电压表或电流表不至于被烧坏。

(4)这个小组的同学在坐标纸上建立U、I坐标系,如图4所示,图中已标出了与测量数据对应的4个坐标点。请在图4中标出第2、4、6次测量数据的坐标点,描绘出U-I图线。由图线得到金属丝的阻值Rx=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根据以上数据可以估算出金属丝电阻率约为 (填选项前的符号)。

A、1?10Ω?m B、1?10Ω?m C、1?10Ω?m D 、1?10Ω?m

(6)任何实验测量都存在误差。本实验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有多个正确选项)。

A、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由于读数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

C、若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计算在内,可以消除由测量仪表引起的系统误差 D、用U-I图像处理数据求金属丝电阻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21.

(1)0.398mm (2)甲 (3)略 (4)4.4Ω (5)C (6)CD

2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物块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经距离L后以速度v飞离桌面,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已知L=1.4m,v?3.0m/s,m=0.10kg,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25,桌面高h=0.45m。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2?3?6?5

(1)小物块落地点距飞出点的水平距离s; (2)小物块落地时的动能Ek; (3)小物块的初速度v0。 解:(1)h?12gt,解得t?2h/g?0.3s 2s?vt?0.9m。

(2)根据动能定理:

1mgh?Ek?mv2,解得Ek=0.90J

2(3)根据动能定理

??mgL?1212mv?mv0 22解得v0?4m/s

23.(18分)摩天大楼中一部直通高层的客运电梯,行程超过百米,电梯的简化模型如图1所示,考虑安全舒适、省时等因素,电梯的加速度a随时间t是变化的。已知电梯在t?0时由静止开始上升,a?t图像如图2所示。电梯总质量m?2?10kg,忽略一切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

(1)求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最大拉力F1和最小拉力F2;

(2)类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直线运动,教科书中讲解了由v?t图像求位移的方法。请你借鉴此方法对比加速度和速度的定义,根据图2所示a?t图像,求电梯在第1s内的速度改变量?v1和第2s末的速度v2;

(3)求电梯以最大速度上升时,拉力做功的功率P,再求0~11s时间内,拉力和重力对电梯所做的总功W。

3解析:

(1)am?1.0m/s2

F1?mg?mam,解得F1?m(g?am)?2.2?104N

mg?F2?mam,解得F2?m(g?am)?1.8?104

(2)根据a?t图像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述速度的变化量,且电梯由静止开始上升可知 电梯在第1s内的速度改变量?v1?0.5m/s 第2s末的速度v2?1.5m/s

(3)根据a?t图像可知电梯的最大速度为vm?10m/s,电梯一最大速度上升时,拉力F3?mg?2.0?104N

因此,P?F3vm?2?10W

根据动能定理,0~11s时间内拉力和重力对电梯所做的总功等于电梯动能的增量,

5W?12mvm?0?2?105J 2 24.(20分)匀强电场方向沿x轴正向,电场强度E随x轴的分布如图所示,图中E0和d均为已知量。将带正电的质点A在O点由静止释放。A离开电场足够远后,再将另一带正电的质点B放在O点也由静止释放。当B在电场中运动时,A、B间的相互作用力及相互作用能均为零;B离开电场后,A、B间的相互作用视为静电作用。已知A的电荷量为Q,A和B的质量分别为m和

m,不计重力。 4(1)求A在电场中的运动时间t; (2)若B的电荷量q?

4Q,求两质点相互作用能的最大值Epm; 9(3)为使B离开电场后不改变运动方向,求B所带电荷量的最大值qm。 解:

12at2(1),解得t?EQa?md?2md EQ(2)A离开电场后的速度:EQd?B离开电场时的速度:Eqd?12mv1?0?v1?22EQd m1m2vB?vB?2432EQd4?v1 9m3A、B共速时两质点相互作用的能最大:

4

11m21mEpm?mv12?vB?(m?)v222424161解得:v?v1,Epm?EQd

1545(3)设B离开电场后的速度为v2,若B的速度不改变方向,则有当A、B距离足够远后,

B的速度仍为减为零。取临界条件,AB间距足够远时,B的速度恰为零。

?mv1?mvB?(m?m)v412mv121m2Eqmd?v224

mmv1?v2?mv1'?04121m21'2mv1?v2?mv1?022422qmv2?2 由前两式解得:

Q4v13'8'由后两式解得:v1?v1,v2?v1

5516所以:qm?Q

9EQ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up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