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更新时间:2024-05-04 12: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1)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

(2) 特点: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 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①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②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③ 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 特点

①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② 商朝是神权色彩浓厚的王朝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 2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周朝统治 ⑵内容:

土地、物资、武装、人口等 同姓亲族、功臣、 姻亲、先代贵族 周王成 为 ⑶作用

①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 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宗法制

⑴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⑵内容

①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朝见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诸侯国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 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 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

④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结构 ⑤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背景 ⑴春秋时期

⑥ 一些诸侯擅自进行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 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

① 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

② 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强大起来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

⑴皇帝制度

① 开端: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 特点:皇权至上,大权独揽;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 ⑵三公九卿制 ⑶郡县制度 ⑷选官制度

⑸法律:秦法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影响

⑴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⑵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⑶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后世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⑷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影响深远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 皇帝制度,这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权力高度集中,表现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② 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分工负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免。

③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

2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权体制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表现

⑴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系 ⑵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⑶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特点

⑴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⑵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 ②政权和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④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始终

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之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⑴时间: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⑵内容(略) ⑶作用

④ 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⑤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2演变 ⑴宋代

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 ⑵元代

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宰相,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

⑴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

⑵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市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自秦朝至元朝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 ⑴自秦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3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秦代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建立中朝

③东汉时期逐渐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有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 ⑵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略)

⑶宋朝的“二府制”: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完整的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四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

⑷元朝实行一省制: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选官制度

1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⑴原因:为适应和平年代需要设立 ⑵内容

① 察举制是让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

② 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⑶评价

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官僚队伍的需要

②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3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⑴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的需要 ⑵过程

① 隋文帝时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分设不同科目推荐人才 ②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③ 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⑶影响

①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 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③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分析理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⑴世官制。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⑵察举制。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

4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已经得以确立。 ②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⑶科举制。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完备,然而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三、监察制度

1目的: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官僚队伍的连接和效率 2历程 秦朝 御史大夫 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御史大夫 监察和弹劾百官 汉朝 刺史 监督郡国长官 隋唐 门下省 谏议、封驳 宋朝 谏院 都察院, 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明清 六科给事中 对六部业务进行监督 按察使司 负责司法、监察 3评价 ⑴积极方面: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⑵消极方面: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未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阶段:

① 先秦时代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② 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③ 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格的监察网。

④ 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设立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⑤ 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督察员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统一和严密。

专制集权不断加强

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1表现

⑴废除丞相制度 ① 原因

a. 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b. 明太祖吸收元朝权贵专制、内乱频仍的教训

② 废除:明太祖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 影响:实行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⑵设立内阁

① 明太祖时期:设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② 明成祖时期: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后来阁臣获得“票拟”权,权力越来越大。 明成祖设立内阁,召殿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又委任宦官,以箝制内阁。官员奏章,须 “票拟”处理意见,请皇帝“批红”。 由太监转呈皇帝批示,再发到内阁。内阁则根据皇帝批示,⑶设军机处 ① 原因

a.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

b. 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正式设立 ② 特点

a. 最初只参与军务,后来职权扩大

b.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③ 评价

a. 简化了处理政务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 皇帝裁决军国大事,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清初,政令虽出自内阁,但重大决策须由满洲贵族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皇权受到极大限 制。康熙皇帝亲政后,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另设南书房,选用翰林学士参预机务,以强化 皇权。雍正皇帝时,因军事需要,创立军机处,召内阁大臣参与军事机要。此后军机处逐渐自唐宋以来的政治制度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6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 ⑴七国之乱 ① 原因

a. 根本原因: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 直接原因:汉景帝实行削藩 ② 概况:借口“清君侧”,吴、楚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酎金夺爵: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为祭祀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⑵汉武帝集权: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⑴藩镇割据 ① 原因

a.“安史之乱”后,安史余部势力强大。 b.唐代宗封安史余部和平叛将领为节度使

c.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名为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②结果:导致政局动荡,加速唐朝灭亡 ⑵五代十国 ① 含义

a.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b. 十国指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的十个政权 ② 概况:政权更迭频仍、人民生活困苦。 3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⑴背景

①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② 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⑵措施

收精兵。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这样就实现了统兵之权与调兵之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削实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官掌握,以免拥兵作乱。

制钱谷。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有中央掌握,从而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7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⑶认识

宋朝通过上述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然而,另一方面,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5h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