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五章好题难题 - 2

更新时间:2024-04-22 01: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三第五章好题难题

1. 下图 A 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 P 为生产者, Q1 为初级消费者, Q2 为次级消费者。图 B 是对图 A 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 ( 图中 a 、 a1 、 a2 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

量, e 、 e1 、e2 表示呼吸消耗量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e 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 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 c 中 C . b 和 d 之一,可代表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D . c1 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2.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kg,至少需要消耗A( )

A.100kg B.312.5kg C.25kg D.15kg

3. 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有两条食物链

B.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C.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D.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5.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 A.a>b>c B.c>b>a C.c=b>a D.a>c=b 6. 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7. 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D.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8. 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9.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 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11. 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12.如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 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13..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 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14..柑橘潜叶蛾的幼虫能潜入柑橘植株嫩叶和嫩梢的表皮下取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潜叶蛾与柑橘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杀虫剂能诱导潜叶蛾向抗药性强的方向变异 C.潜叶蛾大量繁殖会影响柑橘的光合作用 D.用农药杀灭柑橘潜叶蛾的方法属于机械防治 15.把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用图解表示时,往往得到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原因不包括 A.生产者能被多种初级消费者所食 B.不同种生物处于同一营养级 C.许多消费者能以多种生物为食 D.生产者个体数量总是多于消费者 16.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17.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18.右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109 kJ,B

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A.7.1×108 kJ B.4.8×107 kJ C.5.95×107 kJ

D.2.3×107 kJ

19.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2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是

A.城市生态系统由于绿色植物稀少,所以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小

B.草原生态系统由于植被的植株矮小,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所以可供动物和微生物利用的有机物很多

C.农业生态系统由于有人为的管理调节,所以不会受到旱涝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 D.湿地由于常作为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水源,所以被称为“地球之肾” 二、简答题:

21.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

坏其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检测,结果如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某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此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如图为被毁的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单位:103kJ·m-2·a-1)。

(1)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______。由图可知,营养级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2)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若某村落由于自然灾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外界援助,但尚可农耕及畜牧养殖,此种状态下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例如,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可供养的人口数量将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由图中可知: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 。

答题卡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 21、

(1) 、 (2)

(3) 、

(4) 22、

(1) 、

(2) (3)

(4)

参考答案

1. 答案是:B分析: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包括四项: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题中已知为e,e1,e2);2.被下一营养级利用(c1,c2等);3.被分解者分解(b和d之一);4.未利用(b和d之一). 选项A.题中已经给出; B项.\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应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即包含在c中.

D.c表示生产者所含能量中被初级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即b1+c1+d1+e1),则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2. 猫头鹰体重增加1kg,其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根据题意能量传递效率应为20%,所以需要B和D的量均为1÷2÷20%=2.5kg,使D增重2.5kg需要C的量为2.5÷20%=12.5kg,使C增重12.5kg需要A的量为12.5÷20%=62.5,使B增重2.5kg分别需要A和C的量为:2.5÷2÷20%=6.25kg,使C增重6.25kg需要A的量为6.25÷20%=31.25kg,至少消耗A的总量62.5+6.25+31.25=100kg.故选:A 3. 从图可以看出,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答案B

4. A、图中表示只有一条食物链,A错误;

B、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分解者,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的,C错误; D、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正确. 故选:D.

5. 从图中分析,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而b介于二者之间.图中所示 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a<b<c,所以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故选:A.

6. 试题分析:题中三种处理方式可看作对比实验,据图像中秸杆残留量知分解效果最好的是土埋法其次水泡法和堆放法。从物质循环角度来看秸秆还田翻耕实质就是土埋法有利于秸杆分解加速物质循环速度故度较高土壤条件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即A选项说法是正确的;土埋法对秸杆分解效果较好是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物种丰富半月持到十一月,如果提前三十天(一个月)则到十月实验结束,在此期间相比较而言实验过程B选项说法是正确的;实验前后进行了105天即三个中的温度、水分总体上比上要下移即7月20日开始实验要高、要多效果更好分解速度更快故三条曲线总体条件均不相同不能说明好氧型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的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堆放、水泡两种情况条件不同如温度、水分、氧气量、无机盐等D选项说法不正确。

7. 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A 项错误;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裂只是增加了细胞的数量,B 项错误;主动运输可逆浓度梯度进行,使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进一步增大,满足了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需要,C 项错误;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以免衰老病变的细胞在生物体内积累,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D 项正确。 8. 【解析】一般春夏季水不生物种类较多,冬季较少,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芦苇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错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等含N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9. [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920=25%,B正确;太阳鱼消耗的能量主要为呼吸消耗,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错误;生态系统应包括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生物网中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10. 本题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A正确;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阶段,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确。

11. 试题分析:恒温动物由于要消耗有机物来维持体温,因此有机物的积累量较低,所以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这一营养级同化量,B错误。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实质是要提高食物的转化效率,C正确。食肉哺乳动物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因此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高于食草哺乳动物,D错误。 12. C 13B 14 C 15 D 16 D 17 B 18 B 19 A 20 D 21.[答案](1)性别比例

(2)捕食(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22. (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14+3+70+23=110(103kJ·m-2·a-1)。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2.1+ 0.25+ 0.05+ 5.1)- (14+ 2- 4- 9- 0.5)= 5(单位:103kJ·m-2·a-1)。根据补偿输入的能量数,可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2)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 )与第三营养级(肉食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从植食动物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流入植食动物的总能量=(2.5÷16)×100%≈ 15.6%。

(3)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同化的总能量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14+2-4=12(103kJ·m-2·a-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bo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