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

更新时间:2024-04-25 17: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 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标点击】

1.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 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自主探究】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生态系1.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1.由_________与__ _________相互作用统的概2. 讨论得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念 点。 2.地球上最大的生体系统是________,它 3. 比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包括地球上的_________及其________的总概念。 和。 生态系1.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讨论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 ___、 统的结以下问题:⑴这个生态系统中有 、 ___ ______和_________。 构 哪些生物? 2. 生态系统基石是_____________。 1.生态⑵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3.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系统的方式和它们在生态系统的作用进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 成分 行归类。 4. 食物链是指通过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食 ⑶联想其他生态系统的组物关系。 成,对其中的生物是否也能做相5. 食物网是指 2.食物同的分类? 。 链和食⑷观察图5﹣4和5﹣5找出6.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物网 相应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就是顺着这种 2.读图5–2和5–3 . 渠道流动的。 7. 尝试构建生态系统模型。 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及地位填图: 生态系 统各成 分的关读图5–2和5–3正确理解系及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这无机环境 位 一生态学观点

营养级读图5–4正确区分不同的营 图5─5中共有 条食物链, 和消费养级和消费级别 其中最长的食物链共有 个营养级, 级别的观察图5–5正确理解各种其中蛇属于第 营养级, 级消区分 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费者 。 变的 【自我诊断】 1、(2006年高考上海卷)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2、―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诗句中的青蛙所属生态系统成分应该为 (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第一营养级 D.第二营养级 3、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D.食物链和食物网

4.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C.能量在各营养级中逐级递减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失 5、 下列哪一组,可能用于同一个生物体上( ) A.生产者、异养生物 B.异养生物、草食动物

C.自养生物、寄生生物 D.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6、 如图所示食物网中,鹰同时占有的消费级和营养级分别是 ( ) A.次级、三级消费者;第二、三营养级 B.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四营养级

C.三、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D.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7、下列有关分解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各种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B.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 C.动物全部是消费者,无分解者

D.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无机物中的能量释出来后,能被生产者再利用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1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标点击】

1、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2、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 、 和 的过程,称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研究能量流动的方观察P93 能量流动的分析图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一般法 解 在 种群 水平上 。 一、 能量流动的思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过程 的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能量的来源 哪里来的? 思考:一片农田中,在农作物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将_ 2、 能量的输入 的生长期内是否能将照射到能转化为 能,使太阳能 这片农田上的所有光能 全部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储存? 2、生产者所固定的 的总 量,就是这个生态系统所获得 的能量。 3、 能量的传递 1、 观察P94生态系统能量流3、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获得的能动示意图 量,(1) 一部分通过_____ 2、 思考:每一个营养级获得作用以_______ 形式散的能量有哪几条去路? 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 、 和 等生命活动,储 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2)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是沿_ 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________渠道进行的 部分被____ 摄入;另 一部分则被 分解利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 观察P94图5-7,思考:为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1、 能量流动的特点 什么箭头由粗变细,方框是 , 的面积由大变小?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2、将P95图5-8中所列数据归2、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 类整理并计算: 传递效率大约是 。 出入 流入 流出 比 生产 者 464.6 62.8 3、能量金字塔的含义是:在一个 植食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 性动62.8 12.6 就越多。 物 肉食 性动12.6 ---- 物 4、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不超 3、观察P96能量金字塔中各营过 个营养级。 2、 能量金字塔 养级生物数量的多少。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观察“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1、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实践意义 图解 可以帮助人们 人 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蚕 有效的利用。 2、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桑 稻 整 , 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 向 。 鱼 猪

2

【例题】在如图所示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 kg,最少消耗水藻_________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___kg。

在某—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

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解析:如图所示食物网中,人属最高营养级,人 若人增重1 kg:(1)要求最少消耗水藻的重水藻 大鱼 量,应找出最短的食物链,即水藻小鱼人,按照最大的传递效率20%计算,列式如下:1 kg水蚤 虾 小鱼 /20%×20%=25 kg,则最少消耗水藻25 kg,(2)要求最多消耗水藻的重量,应找出最长

的食物链,即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按照最小的传递效率10%计算,列式如下:1 kg/10%×10%×10%×10%×10%=100000 kg,则最多消耗水藻100000kg。 答案:25 100000

【自我诊断】

1.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方向的 B.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C.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2.若牛的摄入量为100%,其中粪便量为36%,呼吸量为48%,则牛的同化量为( ) A.16% B.52% C.64% D.84%

3.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 ) A.①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5.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贮存能量最多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6.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

是 ( )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7.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能量金字塔应是( )

A. B. C. D.

3

第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标点击】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探究】 1、 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A. 碳循环 1.物质循环的范围 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等化1.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物质” 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 ,又从 的概念 指什么? 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 3.物质循环的特点 的物质循环。 2.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 物群落 利用。 4.观察图5–11思考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⑴碳在自然界中的主 的形式循环的。 2碳循环 要存在形式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 作用或 ⑵碳是如何分别进出 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过 , 生产者、消费者、消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 费者各个环节的(以 什么形式、通过那种 生命活动、形成那些 产物等)? 5.温室效应的成因,5.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 的平衡,使大气中 观点 含量迅速增加造成的。 B. 能量流动 阅读课文找出 6.不同点: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 和物质循环 二者不同点及 能量循环的特点是 。 的关系 联系 7.联系: 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 ,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2、 精析: 〖例2〗

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 C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固 D 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A B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 ,B为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 。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并进入生物群落随食物链而流动。生物群落中的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但其中一部分碳则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存于地层中。 答案:(1)C 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 (4)化石燃料 二氧化碳 (5)能量流动

【自我诊断】

1.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 )

①光合作用 ②蒸腾作用 ③呼吸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整个生物圈的循环 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D.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任何联系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 )

A.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B.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D.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4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课标点击】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自主探究】 3、 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1. 信息1.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可以 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的概信息 信息 念 2.生态系2.结合平时的观察列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很多,依据信息的传递方式,一统中信息举生物之间的传递信般可划分为 、 、 三种类型。 的种类 息的实例。 1. 生态系统中的 等,通 3.讨论后从物理、化过 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学、行为等方面对列2.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生物信 举的实例进行分类 息的 ,如 等, 这就是化学信息。 3.动物的许多特殊行为 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这 通常被称为行为信息。 3. 信息传4.对课本“资料分析”1. 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递在生态通过分组讨论归纳信2.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系统中的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3. 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 ,以维持 作用 的作用 的稳定。 4. 信息传5.阅读教材举例说明 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递在农业⑴. , 生产中的⑵ 。 作用 2.目前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 , , 等。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 境无污染的 。试举两例:⑴ 。⑵ 。

【自我诊断】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发生在 ( )

A.细胞与细胞之间 B.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 C.种群与种群之间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 蝙蝠飞行依靠的信息是 ( )

A.光 B.紫外线 C.声波 D.信息素

3.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 (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6.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 )

A、雌蛾分泌性激素 B、工蜂跳8字舞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 4.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不属于物理信息传递的是( ) A.有些侯鸟的迁徙,在夜间是靠天空星座确定方位的

B.含羞草在强烈声音的刺激下,就会表现出小叶合拢,叶柄下垂的运动 C.鳗鱼、鲑鱼等能按照洋流形成的地电流来选择方向和路线

D.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恶臭味的气体,起到报警和防御的功能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把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D.有些金丝桃属植物,能分泌一种引起光敏性和刺激皮肤的化合物——海棠素,使误食

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这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6.世界上每年有大面积的农田、草原和森林遭受病虫害、鼠害、鸟害。从环保的角度你认为最好的防治措施是( )

A.生物防治 B.化学防治 C.机械防治 D.人工捕杀

7. 蝙蝠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必须接受光刺激才能萌发,说明( ) A.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 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信息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8. 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 ;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 ) A. 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 生命活动的进行、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5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标点击】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自主探究】 1. 学海导航: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归纳与结论 2. 生态系 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展 生态系统具有的 自身结构和功统的稳定性 开讨论并引导学生认识生态能 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的概念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3. 生态系 1.教师提出数个实例,让学生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性,是由统的自我调讨论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自于生态系统具有 。 节能力 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的。例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 如:⑴为什么森林中害虫的数生态系统 的基础。 量不会持续大幅度的增长?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当 ⑵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生态 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 系统为什么会崩溃? 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4. 抵抗力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稳定性并举例让学生讨论。 是 。另一方面是 。 和恢复2.让学生讨论比较草原、北极前者的核心是“抵抗 , 原状”,后者力稳定苔原、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的核心是“遭到 , 原状”。 性 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谁强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 谁弱? 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稳 定性就越高;反之越弱。 4.提高生态通过图片、照片、录像片引导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 系统的稳定学生展开讨论 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性 不应超过 ;另一方面,对 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的协调。

2、例题精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因为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如果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用其他食物链来代替这一食物链,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D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不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因。答案:D

【自我诊断】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比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 )

①营养结构复杂 ②自我调节能力强 ③恢复力稳定性高 ④抵抗力稳定性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04·上海)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3. 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却发现草叶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环境污染 B.植被破坏 C.食物链被破坏 D.缺水干旱

4.一段河流遭轻度污染后,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而使其 物种的数量和群落的结构保持在污染前的状态。这一事实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 D.恢复力稳定性 5.不会造成食物链破坏的有( )

A.稻田养鱼 B.围湖造田 C.开垦草原 D.砍伐森林

6.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池塘生态系统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7.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 松毛虫繁殖力强 B.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6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标点击】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自主探究】 1. 学海导航: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归纳与结论 2. 生态系 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展 生态系统具有的 自身结构和功统的稳定性 开讨论并引导学生认识生态能 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的概念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3. 生态系 1.教师提出数个实例,让学生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性,是由统的自我调讨论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自于生态系统具有 。 节能力 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的。例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 如:⑴为什么森林中害虫的数生态系统 的基础。 量不会持续大幅度的增长?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当 ⑵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生态 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 系统为什么会崩溃? 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4. 抵抗力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稳定性并举例让学生讨论。 是 。另一方面是 。 和恢复2.让学生讨论比较草原、北极前者的核心是“抵抗 , 原状”,后者力稳定苔原、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的核心是“遭到 , 原状”。 性 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谁强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 谁弱? 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稳 定性就越高;反之越弱。 4.提高生态通过图片、照片、录像片引导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 系统的稳定学生展开讨论 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性 不应超过 ;另一方面,对 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的协调。

2、例题精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因为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如果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用其他食物链来代替这一食物链,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D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不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因。答案:D

【自我诊断】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比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 )

①营养结构复杂 ②自我调节能力强 ③恢复力稳定性高 ④抵抗力稳定性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04·上海)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3. 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却发现草叶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环境污染 B.植被破坏 C.食物链被破坏 D.缺水干旱

4.一段河流遭轻度污染后,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而使其 物种的数量和群落的结构保持在污染前的状态。这一事实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 D.恢复力稳定性 5.不会造成食物链破坏的有( )

A.稻田养鱼 B.围湖造田 C.开垦草原 D.砍伐森林

6.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池塘生态系统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7.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 松毛虫繁殖力强 B.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6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