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导师信息

更新时间:2024-05-24 13: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姓名 王敬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76年6月 职称 副教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68912528

E-mailwangjingbit98@bit.edu.cn 研究方向绿色二次能源材料

个人概况 1998.09-2003.03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1994.09-1998.07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工作经历:2005.07-至今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2003.04-2005.06北京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曾承担国家“863”项目“混合动力轿车用镍氢动力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2005AA501750),目前该项目已按计划准时结题。作为研究骨干先后参加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高容量新型金属氢化物的研究”课题(G2000026404)、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EQ7200HEV用镍氢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题(2003AA501240)及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课题(G2002CB211800)的研究工作,为课题按时按质完成计划指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期刊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参加的项目“镍氢电池、电池组及相关材料中试与技术集成”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一等奖,排名11)。

姓名 景朝俊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7年12月 职称 讲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应用化学与制药系 联系电话68912658

E-mailchaojunjing@126.com 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

社会兼职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

个人概况 2008年-今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工作2007.12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后出站2005.07中科院研究生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2.07南开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从分子结构设计结构出发,研制新单体和新聚合物,研究合成反应路线、合成工艺、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聚合物的结构-性能关系,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耐热、阻燃、光电、磁性等),并开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和应用研究。当前研究方向包括:1聚合改性(增强、增韧)2功能高分子材料(耐热、阻燃、滤波、缓控释)3复合电极材料4超支化聚合物的功能性研究.。

姓名 吴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51.6 职称教授、博导

是否博导 是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010-68912508 E-mailwufeng863@bit.edu.cn

研究方向绿色电池与相关功能材料、应用化学与环境材料;

社会兼职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973计划“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新材料产业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等。

个人概况 吴锋教授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7篇,EI收录论文176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编多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7项,先后获得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863计划重大贡献一等奖和国家科技部授予的863计划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主持了国家863重大项目“镍氢电池生产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与“镍氢电池产业化开发”;发明了含锂储氢合金和制备方法,解决了含锂储氢合金高温熔炼工艺中锂易挥发的难题,使其规模化生产得以实现,打破了美、日在储氢合金方面的专利垄断;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和第一条圆柱型镍氢电池自动化生产示范线,实现了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根据国家电动汽车发展的重大需求,基于镍氢电池的电极快速反应机制,设计出新型薄层电极结构,发明了材料表面电催化修饰方法,解决了高功率使用条件下的电池发热、气胀等难题,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功率镍氢动力电池。为东风、长安等8家汽车公司150余辆混合动力汽车提供了配套电池组,通过单车10万公里运行考核。相关成果于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计划“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提出采用轻元素多电子反应体系实现电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创新思路,针对轻元素化合物多电子反应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系统研究了多电子反应机制、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及实现多电子反应的技术途径,发展了金属硼化物、硅复合材料、硫复合材料等具有多电子反应特征的电极新材料,攻克了高能电极材料与功能电解液的适配性难题。2009年再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计划“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2010年基于多电子反应理论研制出能量密度达378Wh/Kg的高比能二次电池,为构建新型高比能电池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针对高能量与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温度适应性问题,揭示了电池在临界状态下自激发的可逆保护机制,提出了多角度、系统提高电池安全性的思路,发明了热关闭隔膜、具有阻燃性和电化学兼容性的电解质体系和热稳定性良好的电极材料;采用咪唑啉酮类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功能添加剂,显著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温度适应性。安全保护材料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功能性电解液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锂离子电池新型安全保护材料与技术”于2008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锂二次电池用功能性电解液”2009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发明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国防科工委高校优秀教师;;曾获首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和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先后被中科院化学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主持创建了北京理工大学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一体化的创新研究平台,是学校“绿色化学电源体系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已培养40名博士和39名硕士,其中多人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骨干。

姓名 白莹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75年2月 职称 副教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68912657

E-mailmembrane@bit.edu.cn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洁净能源与功能材料,包括绿色二次电池关键材料、新型储能材料、轻质储氢材料等。

社会兼职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际期刊Int.J.HydrogenEnergy、FuelCells、FuelProcessingTechnology的审稿人

个人概况 2009年至今,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副教授2003年-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讲师2000年-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博士1997年-2000年,东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硕士1993年-199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本科/学士2009-2011年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燃料电池轻质可逆储氢体系的研究”,2008-2010年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研究”中新型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研究,2006-2008年主持了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熔融盐法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研究”。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与了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即“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和“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重大专项“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微结构与电化学嵌锂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锂离子电池用离子液体型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研究”等项目。参编《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与研究方法》一书,撰写了聚合物电解质部分2万字。近年来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5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Electrochem.Commun.,Int.J.HydrogenEnergy,Electrochim.Acta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5项,已获得6项授权。

姓名 陈人杰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6.8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010-68912508 E-mailchenrj@bit.edu.cn

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

社会兼职 中国化学会(CCS)会员;国际电化学学会(ISE)会员;美国化学会(ACS)会员;美国电化学学会(ECS)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委。 个人概况 在教学方面,承担本科生学位课程《绿色电源技术》、《科技文献检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和研究生学位课程《国体废物资源化处理》。主要从事绿色能源材料、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在多电子高比能锂硫二次电池、离子液体及功能电解质添加剂材料、能源材料结构理论与量化计算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专题、总装预研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等课题。2007年入选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科技新星计划,2011年入选北京理工大学杰出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近年来,共发表论文70余篇篇,其中SCI收录48篇,SCI影响因子4.0以上13篇。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5项已获授权;参与编写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中国汽车行业标准(QC/T743-2006);参与编写著作3部:《绿色二次电池及其新体系研究进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和《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与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姓名 王建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84年2月 职称 讲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单位化学工程与控制系 联系电话68918603

E-mailwjj_0107@163.com

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先进成型制造(注射/挤出成型新技术、微注射成型、新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聚合物加工工艺数值模拟、机械优化设计、聚合物材料性能测试)

社会兼职 美国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期刊审稿人、美国SocietyofRheology流变学会(SOR)会员、美国ScocietyofPlasticsEngineers塑料工程师协会(SPE)会员、CAE模具高校产学联盟会员、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会员

个人概况 王建,博士,2010年6月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化工大学的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研究室学习工作;2009年9月,在教育部资助下,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的聚合物工程中心(PolymerEngineeringCenter)国家公派留学一年;2010年9月回国毕业到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工作。已参与申请国家专利31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发表学术论文39篇(SCI收录6篇,EI收录21篇)。参与编写了《注射成型新技术》、《高分子材料注射成型CAE理论及应用》,参与翻译了《InjectionMoldDesignEngineering》,编辑完成InTech专业著作《SomeCriticalIssuesforInjectionMolding》,已出版发行。博士研究课题\聚合物PVT关系测试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宁波海天集团的注塑机上,在我国精密注塑成型领域做出了贡献。\高分子材料PVT性能在线测试技术及应用\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塑料精密成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申请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参与发明的微分注射成型技术以400万的经费独家转让给了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参与的国防项目\过程安全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获得国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其评价是:该项目取得了国内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技术达到了国际同类先进技术水平,已申报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姓名 郁亚娟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78年5月 职称 讲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单位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68918099

E-mailyyuepr@gmail.com

研究方向(1)环境材料评价(2)环境规划与管理

社会兼职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会员

个人概况 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先后参加973、863、水专项等多项国家科技部和环保部重大项目。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在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系统分析等相关领域有着较好的研究基础。目前主要从事绿色环境材料评价、节能减排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姓名 李丽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77.3 职称 副教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010-68912508 E-mailLily863@bit.edu.cn

研究方向环境材料与废旧电池回收技术、绿色电池材料;

社会兼职 国家碱性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际电化学学会(ISE)会员国际固态离子学会(ISSSI)会员中国化学会(CCS)会员美国化学会(ACS)会员等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二次电池与新能源分会学术秘书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Hydrometallurg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个人概况 在教学方面,承担本科生学位课程《环境流体力学》和研究生学位课程《环境经济学》、《绿色能源材料导论》。在科研方面,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新型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中“二次电池的资源化与环境保护”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测试标准的研究”课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废旧二次电池回收、再生与资源化利用”等项目。2008年和2010年分别入选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资助计划,2010年入选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跨学科合作计划,2011年入选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培育专项,2012年分别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近年来在国内外相关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3项已获授权;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编写的3项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测试标准已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动汽车行业标准;作为编委之一,参加编写学术著作《绿色二次电池及其新体系研究进展》;2010年撰写了关于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政策及综合利用技术报告,并上报工业与信息化部和中国电子协会。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2005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2008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

姓名 王振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82年8月 职称 讲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单位能源与化工系 联系电话68918696 E-mail04710@bit.edu.cn

研究方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

个人概况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同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锂离子电池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863项目2项;近年来发表SCI、EI论文共计12篇。

姓名 郭兴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3.8 职称 讲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68912672

E-mailxmguo@bit.edu.cn

研究方向大气污染生成与控制研究燃烧污染生成与控制研究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个人概况 郭兴明,男,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环境与能源系教师。一直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分别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了《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环境管网规划与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和《环境工程实用程序设计》等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北京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并被SCI和Ei收录的学术论文多篇。

姓名 杜大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7年11月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是 是否硕导 是 所在单位应用化学系 联系电话68914985 E-maildudm@bit.edu.cn

研究方向(1)不对称催化与合成,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2)有机合成新方法和绿色化学合成;(3)药物及中间体合成。

个人概况1989年获郑州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南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南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山东大学聘为讲师,1997年晋升副教授。期间先后到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从事访问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至200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2008年在北京大学任副教授,200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入选北京理工大学杰出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聘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起任化工与环境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责任教授。负责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北京理工大学杰出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培育专项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资助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大学“985”学科建设子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机合成化学与方法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近年来设计

合成了多个系列新型手性配体、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发展了一些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合成方法,实现了多种重要手性中间体和生物活性杂环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取得了重要成果。已在《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ChemicalCommunications》、《AdvancedSynthsis&Catalysis》、《OrganicLetters》、《The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和《Chemistry-AnAsianJourna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SCI收录110多篇,SCI他人引用1300多次。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在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ChemicalReviews》、《ChemicalCommunications》、《Tetrahedron》、《Organic&BiomolecularChemistry》和《Synfacts》等多个期刊上进行正面评价,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已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英国发明专利1项和中国发明专利10项。2005年获得第八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二等奖,2007年获得Tetrahedron:Asymmetry2004-2007MostCitedPaperAward,2009年获得ThiemeJournalAward。 姓名 史大昕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4.04 职称 讲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能源与化工系 联系电话68918012

E-mailShidaxin@bit.edu.cn

研究方向有机合成、催化反应、能源材料

社会兼职 中国化学会会员

个人概况1974年生,博士,讲师。天津大学应用化学工学学士(1995)、硕士(2001)及博士(2004)学位。2004年-2006年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11月起在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工作至今,2008年9月选聘为硕士生导师,目前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姓名 苏岳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6.10 职称 副教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68918099

E-mailsuyuefeng@bit.edu.cn

研究方向绿色二次电池及绿色能源材料

个人概况 主要从事高功率绿色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在电极材料的制备与评价、功率型储能器件(如锂离子超级电容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设计与组装等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围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的身份在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JournalofPowerSources,ElectrochimicaActa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收录1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

姓名 赵芸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68年12月 职称 副教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能源化工 联系电话01068918979 E-mailzhaoyun@bit.edu.cn

研究方向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个人概况 1990、1993、2002年分获北京化工大学物高分子化工、高分子材料和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1999年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高分子一部任工程师;2002年9月—2004年6月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4年6月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工作,任副教授。期间2008年7月-12月在美国SOUTHDAKOTASchoolofMinesandTechnology材料系访问,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在英国UniversityofOxford化学系进行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石化多项大型项目的研究。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6篇,其中被SCI收录43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3项。

姓名 陈晋南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48年3月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是 是否硕导 是 所在单位化学工程与控制系 联系电话68945980

E-mailjnchen@bit.edu.cn

研究方向化工过程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和机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单聚合物复合材料

社会兼职 1.科技类社会兼职(1)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2)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理事(3)SocietyofAdvancedMoldingTechnology(SAMT),先进成型技术学会会员(4)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2.教育管理类社会兼职(1)中国人力资源和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北京市女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家组成员(4)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理事(5)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6)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7)国家学位办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人(8)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会员(9)北京继续教育协会,常务理事(10)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阅人 个人概况 留美博士和博士后。1974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到北理工工作。1986年,自费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攻读学位,1988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同时获得物理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先后在纽约市立大学美国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研究所和美国约翰.赫普金斯大学化工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底被引进北京理工大学。1997~1999年,曾担任北理工化工与材料学院教学副院长。2000~2006年,曾任校长助理、继续教育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的院长。回国以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工作扎实努力,主要从事化工

过程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首次将科学计算方法——数值模拟引进国内的聚合物加工领域的研究,数值研究聚合物挤出成型过程和机理。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2011年,国防项目验收鉴定会上,国内同行专家评价,其主持完成的国防项达到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2009-至今,在教育部资助下,她的课题组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生,共同研发了PPSPC和PENSPC单聚合复合材料。她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科工委和企业横向基金等十多个项目,引进国际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单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聚合物螺杆混合挤出加工成型工艺和技术。曾参与了国家教育部有关远程教育政策的制定。2004年至2011年,参加了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专家组的工作。2008年,参加了教育部《“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子项目——北京市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现状与需求调查》,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调研报告。同年,她主持了中国科协继续教育现状、问题和发展思路的研究工作,参加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的起草工作。在社会兼职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研究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回国以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教育管理的学术文章50多篇。2010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荣誉称号,2011年,她被评为我校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

姓名 刘文芳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77年8月 职称 副教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化学工程与控制系 联系电话68911032

E-mailliuwenfang@bit.edu.cn

研究方向聚合物膜表面修饰及酶固载,新型膜材料的制备

社会兼职 《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学术期刊审稿人

个人概况 1998和2001年于天津科技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1月获清华大学化工系材料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在中科院过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12月起在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任教。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工系(全美排名前10)访问。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新教师基金、校基金等,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在BiotechnologyAdvances,JournalofBiotechnology,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高分子学报,催化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并申请了多项专利。

姓名 严乙铭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9年10月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是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能源与化工系 联系电话68918696

E-mailyanym@bit.edu.cn

研究方向电化学,能源材料,新型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太阳能电池

个人概况 200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2008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博士后;2008年-2010年,德国弗莱堡大学洪堡学者;2009年6月-8月,瑞典隆德大学洪堡访问学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总引次数1000余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欧洲马利亚-居里青年科学家培训项目(MarieCurieResearchtrainingNetwork),参与爱尔兰国立大学化学系牵头纳米生物医学项目(BioMedNanoECProject),以及以色列Medingo公司医疗分析仪器开发项目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目前,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系主任。

姓名 陈甫雪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0.5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是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化工与环境学院应化系 联系电话68918296

E-mailfuxue.chen@bit.edu.cn

研究方向手性合成,含能材料合成

社会兼职 中国化学会会员

个人概况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有机所)有机合成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作博士后研究。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引进人才,入选北京理工大学杰出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2008年至今,任化工与环境学院应用化学系教授、博导。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领域包括手性合成、含能材料合成。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个人H-因子16,总被引用720余次。

姓名 黄擎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75年3月 职称 副研究员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68918099

E-mailhuangqing3121@sina.com

研究方向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管理与规划

个人概况 1996年7月获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7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化学、土壤环境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课题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石油污染场地多环芳烃在有机矿质复合体上的结合残留”的子课题“PAHs在石油污染场地有机矿质复合体上的结合残留分布规律”和“火炸药污染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中TNT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及利用”等课题。

项,参与过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近90篇,SCI收录28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5项。目前,课题组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聚合物膜可控微孔修饰固载催化剂(手性催化剂、离子液体、生物酶等)(2)能源植物的化学及生物转换制备能源产品(水解、发酵、分离)(3)膜蒸馏机理及过程(海水淡化、药物浓缩、水-有机物分离等)(4)低温等离子体接枝聚合制备分离膜(渗透汽化膜、亲疏水调控、抗生物污染). 姓名 张奇 性别 女 出生年月9月15日 职称 副教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化工与环境学院 联系电话68918012-803 E-mailzhangqi@bit.edu.cn

研究方向应用化学。基本合成及其在制剂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个人概况 2010.10-2011.10,UniversityofLondonUK,访问学者。2003.05月至今,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化工环境学院英国女王大学合作办学硕士班,项目负责人。2001.01-2003.05,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7.09-2000.09,沈阳药科大学,博士承担硕士生的《药学进展》等课程;本科生《药物制剂工程》及实验,《天然药物化学》《专业英语》等课程。主编国防科工委“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两部。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一项,参与国际合作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与企业合作项目多项。

姓名 矫庆泽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0年09月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是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能源化工 联系电话01068918979 E-mailjiaoqz@bit.edu.cn

研究方向无机功能材料;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个人概况1983、1986和1998年分获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任职,1994年任副教授;1999—2001年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在职工作;2001年5月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2002年任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包括氧化物纳米材料及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基金和总装“十五”预研等项目。研制的阴离子层状结构选择性红外吸收材料获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0年);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1篇,其中SCI收录55篇,EI收录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代表性论文:YunZhao,QingzeJiao,ChunhuaLi,JiLiang.Catalyticsynthesisofcarbonnanostructuresusinglayereddoublehydroxidesascatalystprecursors,Carbon,2007,45(11):2159–2163PeiZhang,QingzeJiao,YunZhao,YeTian,QingyunLi,XiaolinWang.PreparationofHoneycombFilmsfromNitrylPoly(etheretherketone)sviaWater-DropletTemplating,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9,113:2090–2095QingzeJiao,Hon

gboLiu,YunZhao,ZheZhang.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ofCu/Crhydrotalcite-likecompounds,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2009,44:4422–4428You,Chao;Zhang,Qiang;Jiao,Qingze;Fu,Zhanda.SupernetStructuresofCa

姓名 陈实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1-02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是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系 联系电话68914008 E-mailcsbit@bit.edu.cn

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绿色环境能源材料、废旧电池金属资源化等研究

社会兼职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量和单位分委员会委员 个人概况 陈实,目前任化工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79年考入大学,先后从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1992,曾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涉及的研究领域有绿色环境与能源材料、废旧电池金属资源化和化学电源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863项目、北京市共建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10多项,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防科技项目多项,发表科技论文6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3项部级科技一等奖。

姓名 李玉平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57.9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否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环境与能源 联系电话01068912676 E-mailbitlyp@bit.edu.cn 研究方向废水废气治理

个人概况 承担《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任务从事废水、废气,特别是火炸药生产废水、废气治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姓名 孙克宁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694-1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是 是否硕导 是 所在院系能源化工系 联系电话68914007 E-mailsunkn@bit.edu.cn

研究方向1、电化学研究方向:(1)表面处理,防腐和特种表面材料,主要是解决钢铁的腐蚀问题和表面改性问题,提高使用寿命,增加特种功能。(2)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研究合成,主要研究镍氢电池、锂电池的电极材料和电极性能,改善电池性能,降低电池成本。同时开发研究新型电池材料以替代现有材料。(3)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研究储能电极材料,改

善性能,使之实用性进一步提高。(4)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和电池系统SOFC,研究合成中温和低温电极材料。2、催化材料和催化剂,以及合成材料工艺:(1)催化电极材料,研究电化学合成和电化学选择催化。开发电化学催化的新研究方向。(2)催化合成精细化工品,如采油用的各种助剂,驱油剂,缓蚀剂合表面活性剂等;汽车三元催化剂和载体催化剂,解决汽车环保问题。(3)分子筛和其载体催化剂的研制和核磁共振研究。

个人概况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1996.10获哈工大金属材料系金属材料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新世纪优秀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年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200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一览表

控制科学与工程(1人)

陈祥光

化学工程与技术(16人)

陈甫雪 陈晋南 杜大明 矫庆泽 李加荣 孟子晖 孙克宁 王利生 吴锋 杨智 张东翔 张公正 张青山 赵之平 周智明 朱长进

环境工程(8人)

陈实 孙克宁 吴伯荣 吴川 吴锋 辛宝平

化工与环境学院教师名录

化学工程与控制系(25人)

马小莉 王利生 王建 尹艳华 邓文生 任芊 刘长灏 刘文芳 刘春涛 李兵 李弥异 李辉 杨智 吴磊 张弘 陈晋南 陈祥光 陈康成 赵之平 姜波 康惠宝 张东翔 蒋健 董守龙 彭炯

应用化学与制药系(18人)

马兵 尹宏权 朱长进 杜大明 李云政 李欢军 薛敏 吴玉凯 张公正 陈甫雪 武钦佩 周智明 孟子辉 徐志斌 章军 董晓 景朝俊 温鸿亮

环境与能源系(19人)

王敬 白莹 任旭梅 苏岳峰 李月姣 李玉平 李丽 吴川 吴伯荣 吴锋 辛宝平 张存中 陈人杰 郁亚娟 郭兴明 黄擎 谢曼 穆道斌 张海琴

能源与化工系(11人)

王振华 史大昕 乔金硕 严乙铭 李昕 吴芹 张奇 赵芸 黎汉生 孙旺 刘婷

实验中心(1人)

梁景肖

学院机关(14人)

孙克宁 张振华 陈实 李加荣 冯金生 张春程 赵芳枝 冯彩虹 陈琪 王海忠 马辉苟 曼莉 杨鹏 马丹丹

北 理 导 师 我 来 了

尹蒙蒙

2015年03月日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nw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