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0年高中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8 22: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省2010年高中历史

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

第十七期

【学员优秀评课文选专辑】

编 委 会:赵剑峰 彭江龙 吴云驾 沈为慧 本期责编:吴云驾

[安徽高中历史教育博客同时发布]

http://www.jsjy.ah.cn/space/?uid=980

目 录

◆下水评课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 吴云驾(03)

◆自评心语

祖国统一大业之专家评课及本人再思考 伍学文(05)

◆鲜花掌声

做教学路上的有心人 江 亚(12)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吴国华(14) 创建有活力的历史课堂教学 何 青(16) 《祖国统一大业》观后感 紧扣课标,精心整合,激情呈现 伍学文老师的《祖国统一大业》评课稿 在教材处理方面的一点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 评价《祖国统一大业》课堂教学 历史课要有效地进行设问 鬼斧神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 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的魔术师 从学科专业角度评析伍学文老师的《祖国统一大业》 观看《祖国统一大业》的评课 评伍学文老师的公开课 浅评课堂实录《祖国统一大业》 浅评课堂实录《祖国统一大业》 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富有效性 让学生有效倾听老师的课 谈历史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与人文关怀 也评伍学文老师之《祖国统一大业》 ◆忠言良药

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繁华散尽是落寞 浅谈高中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灵魂 开启学生发现问题的智慧之光 教学实施过程一窥 只有善问 才会“生动” 浅谈探究和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质疑与创新的缺失 下水评课

石木生(18) 钱 玉(19) 鲍建春(20) 许铁军(23) 李胜江(24) 夏永昌(27) 潘学跃(29) 丁长青(30) 徐晓春(32) 王年胜(34) 王金霞(36) 仰胜利(38) 叶春霞(39) 李小伟(40) 张晓培(42) 李应奇(44) 杨会中(45) 唐和凤(47) 董红卫(50) 杨金正(52)

陈九根(55) 吴照信(57) 洪 亮(59) 汪国根(61) 祖兴祥(62) 李沛明(64) 方新云(65) 江翼翔(66) 朱太民(68) 王焰明(70)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试评伍学文《祖国统一大业》录像课

吴云驾

一、总体评价

看过宣城中学伍学文老师的录像课,我脑中闪过四个带“然”字的成语:浑然天成、焕然一新、豁然开朗、肃然起敬。“浑然天成、焕然一新”说的是我对这堂课——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和多姿多彩教法的初步印象;而“豁然开朗”指的是伍老师的课对我理解“什么是一堂好课”,给予了感性和理性认知的双重样本;“肃然起敬”则是流淌我心底的一种折服于伍老师这样可畏后生的真情实感,更有“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感慨。总之,伍老师的课可圈可点,异彩纷呈,荣获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当之无愧!

二、四个维度的评价 1、从学生的学方面看:

伍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构建民主的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等,从而使学生的学不再处于被动、机械和孤立的状态。

从学生的学方面观察,我们发现在伍老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有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一是倾听。首先是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述注意力非常集中,倾听其他同学发言也有较高关注度,这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当然,这与教师先声夺人的激趣悬疑式导入和层层推进式问题教学法的娴熟运用有直接关联:一张小小邮票,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激趣、悬疑,新颖、自然;同样,围绕“统一大业”四个主题而逐步展开的近20个小问题,一环套一环,紧紧抓住了学生,由不得你不听,甚至使听成为一种享受,这不能不说是伍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其次,老师也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肯定、追问、反问,还是纠正、复述,在这里“倾听”成了尊重的代名词,更是激励的同义语。一句话,没有“一言堂”的课堂,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正的民主课堂!

我要说的另一方面是:在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不再是配角或木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老师抛出密集的问题,学生必须马上做出反应外,伍老师精心设计了三场“重头戏”:第一场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台湾问题方式转变的原因”,第二场是学生自主学习“梳理1979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大事年表”,第三场是学生合作学习“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三场戏各有千秋,既有阅读梳理类的浅层次的要求,又有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深层次的能力培养,从而使这一堂课大大提高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学科能力。课堂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2、从教师的教方面看:

要说教师的教,与上面所说学生的学,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同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或缺,二者相辅相成,并不是一点要非此即彼,关键是运用适度,好课与差课有时就在主体与主导关系的处理上见分晓。前面所说很多学生方面的活动,不正是老师诱导的结果吗?而学生学习氛围的浓重,不也一样有利于教师教学意图的实施和通达吗?

从教的方面看,我认为伍老师的课有三个特色:一是教学环节铺排严密,一气呵成。如:导入、新课和课外作业(谈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建议)各环节衔接自然,收放自如;又如:他把书上三个子目划分为四个标题——“统一大业问题之由来,统一大业之指导思想、统一大业之成功实践、统一大业之人民愿望”,再辅之以细化的众多小问题,使得这堂课条分缕析,错落有致,层层相连,纲目清晰,给人一种散文诗般的精致、柔美!

二是教学呈现方式详略得当,独到老辣。如多媒体图片、视频选用了“香港问题的由来”“汪辜会谈”“再次握手”和“香港回归”,以点带面,不枝不蔓,既形象生动呼应了教材内容,又启导了主题升华,落实省时高效的价值取向。

三是变教师独语为群体对话互动,伍老师通过提问,把共同探讨与专业引领结合起来,如运用图片“再次握手”,提出三个问题:图片反映什么事件?为什么称“再次握手”?与汪辜会谈比较,此图反映的两岸关系有何新发展?由此进一步引出探究问题: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的建议是什么?“一言堂”于是在丝丝入扣的群体探究中被打破,普遍对话终于取代独语的传统。

3、从预设与生成方面看:

有专家指出:预设是相对的,生成是绝对的。在伍老师的课中,我们也感到教案的预设,与实际教学有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对“一国两制”涵义、地位、前提原则解释不足,突出不够;又如:对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强调不足,等等。虽然,从教学设计中有预案,但是总感到预设有余,而自然生成不足。比如对香港回归站起来唱国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预设,然而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却大受影响,毕竟课堂是因生成而精彩的。

4、从师生关系方面看:

就本课中师生的关系看,课堂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转承和延续,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能因为本课容量大、时间紧、节奏快,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缺憾,同时,在回顾总结、巩固反馈方面仍留下若干值得商讨的地方。总之,这堂课是瑕不掩瑜,值得赞赏和大家学习。

自评心语

祖国统一大业之专家评课及本人再思考

安徽省宣城中学 伍学文

9月18日,安徽省远程教育历史学科团队在合肥举行了评课议课沙龙活动,评的是自己去年

10月底,在无为参加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比赛执教的“祖国统一大业”一课。到场专家为淮北市实验高中的赵剑峰、合肥市铁四局中学的彭江龙、宁国中学的吴云驾和怀远三中的沈为慧老师,本人则是去录制自己当时上课的设计以及自评。

一、专家评课

以下根据四位老师“评课议课沙龙脚本”整理。 1、这节课的优点

总体而言,这节课得到专家的认可。赵老师说“这节课,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技巧到方法、从过程到结果都具有较高的观摩价值和借鉴意义。”吴老师说,看了这节课的录像,脑中闪过四个带“然”字的成语:“浑然天成、焕然一新、豁然开朗、肃然起敬。”说这节课“可圈可点,异彩纷呈”。彭老师说,“特别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方面,伍老师通过港澳台回归的宏大场面和钢与铁的对话,升华了学生的情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沈老师说这节课“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专家们还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评价。

(1)新课导入

赵老师强调“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导入”。彭老师说本课的导入,“有的老师喜欢引用

诗歌,有的老师选用视频,而伍老师的导入别具一格。”使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导入,吴老师说“吊足了学生的胃口,非常新颖、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课堂结构

赵老师强调“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导向,老师不仅要搞清楚历史知识

的内容,而且要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沈老师说将本课教材“处理为‘统一大业之问题由来’、‘统一大业之指导思想’、‘统一大业之成功实践’、‘统一大业之人民愿望’四个篇章,始终围绕‘祖国统一大业’这个主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颇具新意。”吴老师说“根据这四个标题,再辅之以细化的小问题,使得这堂课条分缕析,错落有致,给人一种散文诗般的精致、柔美!”

(3)课程资源开发

赵老师说,《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

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吴老师说:“伍老师选取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有地图、有照片、有视频,如‘香港问题的由来’、‘汪辜会谈’、‘再次握手’、‘香港回归’等。”彭老师说:“这些资源的应用恰到好处,如香港回归的视频播放,让大家似乎又回到当年那个荡气回肠的历史瞬间,心潮澎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于右任的《望大陆》又触动了人们心中的隐痛,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

(4)教学互动

赵老师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

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沈老师说自己有四点体会:“第一、形式多样。有合唱、有朗读,有学生间的讨论,有师生间的问答。第二、参与面广。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第三、时间较长。在问题由来、指导思想、成功实践、人民愿望共四个问题中,都有时间长短不同的互动。第四、效果明显。比如,在观看香港回归视频、齐唱国歌后,就有三个学生说:很激动、很兴奋、很自豪。从中可见情感教育的效果。”彭老师说,“据初步统计,伍老师在这节课中提

出了以下问题,或者说学生站起来回答了以下的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为什么从解放转变为和平统一?’‘为什么不担心港澳台资本主义会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观看香港回归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统一是必然趋势?’等,特别在提出‘为什么统一是必然趋势’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大约4分钟。本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包括集体回答)粗略统计为8人。另外还有一次集体朗读《望大陆》。学生的情绪得到调动,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得以拓展。”吴老师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不再是配角或木偶。伍老师精心设计了三场‘重头戏’:第一场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台湾问题方式转变的原因’,第二场是学生自主学习‘梳理1979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大事年表’,第三场是学生合作学习‘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三场戏各有千秋,既有阅读梳理类的浅层次要求,又有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深层次的能力培养,从而使这一堂课大大提高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

另外,赵老师说本节课“联系现实,结语精彩”。说“课堂结束时利用‘学史明志:无为一中

学子理应成为时代的楷模’,把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扩大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外来思考问题,并且渗透着爱国、爱家乡之情,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还说“好的结束语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课外复习与思考,使课堂时间与课余时间相连接,相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本节课的不足

同时,四位专家也明确指出了这节课的种种不足,说到痛处,可谓“一针见血”(赵老师语)。主要情况如下:

(1)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资源的使用需要更加精到。赵老师说,“香港回归视频有点太长了,将近5分钟。如果剪辑最精华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第二、对资源的解读牵强。吴老师说,对“胡锦涛会见连战”的解读有些牵强,“把照片中两人之间尚有一段距离解读为两人见面的艰难。这是两人会面的照片,不是历史漫画,对照片‘象征意义’的解读是否能真实反映照片的内涵,值得我们思考,因此,对材料的个性解读应该客观真实。”

第三、沈老师说,“有些资源没有被开发,成了装饰。”“比如‘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那张照片。

第四、资源开发还可以突出学生的作用。沈老师说:“比如,给学生以充足的阅读邮票的时间,让他们发现邮票中的错误。”

第五、未使用更合适的资源。赵老师说自己5月份在成都观摩学习全国初中历史优质课大赛,听了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候淼老师的一节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感触最深的是她对新材料的选取和运用,可谓是独辟蹊径、恰到好处。”“她从凤凰卫视选取了一个视频片段,《老兵思乡》,一个驻防在小金门的国民党士兵,他的家乡就在对面的厦门,只有3000米的距离,晴天的时候,甚至都能看见家乡的草房。当他逃跑失败即将被处决的时候,他的长官问他:你为什么逃跑?他的回

答很单纯:‘想妈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触及到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让很多人潸然泪下。”彭老师表示认同,“有时候,一个故事就足够了!一切口号、一切理论都成了多余!”

(2)教学互动

第一、师生互动效果不足。彭老师说“个别问题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如‘他们的手最终能握上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能’。其实在这样的师生交流过程中,没有形成真正效应的‘互动’,缺乏碰撞、缺少生成。”赵老师说,“尽管伍老师对起立唱《国歌》事先要求过,但当国歌的前奏响起,学生还是没有起立,直到老师提醒并起头领唱;有一小部分学生低着头,没有跟着唱。这说明学生只是在配合着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未进入大家预想的那种情景。当一部分学生冷眼旁观时,最起码可以说明这个环节并没有真正打动全体学生。”

第二、缺乏生生互动。彭老师说“即使‘为什么统一是必然趋势?’有4分钟的思考时间,但也仅仅是学生个体的单兵作战,没有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因此整个课堂缺乏充满活力的生成和创新。”

彭老师说,“生成可遇不可求,但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形成一种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的自由空间。”

(3)其他

四位老师还从各自选取的角度指出了一些不足,主要如下:

第一、教学内容的广度、历史味不足。沈老师说,“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解读政策的含义,也不

能进行时事分析,而应梳理相关史实,使学生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产生过程,进而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一国两制’构想不是突然间想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国共合作’、‘和平解放’的设想,60年代中共又提出给台以特殊政策的设想。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九条和平统一的主张,其中就包括高度自治、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于1983年提出了六条主张,‘一国两制’的构想正式出台。”

第二、吴老师说,“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缺憾。” 第三、联系现实的不足。如彭老师提到,有关两岸关系,完全可以提到《反分裂国家法》等

内容。接下来出现了争论。彭老师认为,还可以提到其中说的大陆方面在必要情况下采取任何方式的问题,这其中当然包括武力解决。沈老师表示反对,认为强调这一点,与当今主流观点及现行政策不合拍。赵老师对彭老师的说法表示认同,指出,这本身就是《反分类国家法》中的内容,与政策并不违背。

二、本人再思考

去年十月底在无为参加比赛,抽到《祖国统一大业》一课,要求现场写教案,然后回到住处

再制作课件,并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准备。这节课,得到我们宣城市教研室杨亚丽老师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第二天上课前,受到本人所在学校安徽省宣城中学胡四平老师以及宣城二中潘学跃老师的指导,尤其是直接得到宣城二中陈炳华老师强有力的指导与帮助。

结合前几日的合肥之行,本人的再次评价与思考如下:

总体而言,这节课虽然有种种不足,但可以算是自己工作以来教学的最高水平发挥,个人感

觉在教学的流畅性、调动学生参与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比较突出。从教学全程看,激趣、回顾、设疑、表达、理性分析、情感升华交织进行,课堂有张有驰、有静有动。

以下选择几个维度做具体说明。 1、导入与小结

导入使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很新颖。以“学史明志: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是当代每一位中国人的光荣责任和使命,无为一中学子理应成为时代的楷模”作为小结,显得自然、简洁、大气。总之,导入和小结是比较成功的。

2、课堂结构与过渡语言

教学明确分为四个部分,即统一大业之问题由来、统一大业之指导思想、统一大业之成功实践、统一大业之人民愿望,并且有相应板书。结构清晰、内在逻辑分明,这种处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教学结构四个部分之间的过渡,执教老师做了精心处理。如:学完统一大业之问题由来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要不要解决?(学生答:要!)那么,该如何解决呢?”由此进入解决统一大业方式的环节。学完统一大业之指导思想后,教师提出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一国两制’是非常完善的,那么它是否能行之有效呢?”由此进入统一大业的实践环节。学完统一大业的成功实践后,教师又提出问题“港澳问题已经解决,台湾与大陆关系如何呢?”由此进入两岸关系的教学。通过简洁、设疑的过渡,使课堂的四个部分自然转承,成为一个整体。

3、课程资源开发

教学使用的资源非常丰富。有图片、视频、文字。其中的图片有《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澳门、香港以及台湾地图,两份《人民日报》,多幅照片等。照片有历史照片,还有上课前拍摄的无为中学大门图片。丰富的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资源的选用存在不足,主要是香港回归视频的使用不够精当,反映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情感的材料不够打动人心。

资源的使用也存在问题,如教材中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珍贵历史图片没有利用,对“再次握手”图片的使用,在教学预设中是想人为赋予该照片某种寓意,但是教学中,却给人该照片被误读的感觉。再如,让全体学生朗读于右任《望大陆》的诗,气氛烘托不足。

4、教学互动

本课有师生互动、有生生互动。

优点主要有:师生互动主要通过教师的大量设问引起,学生有集体回答、个体回答、有齐唱国歌、朗诵诗歌等多种形式。生生互动有时间保证,如讨论“为什么统一是必然趋势”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互动效果不错,如边唱国歌和边看香港回归视频后,学生及时表达了激动的内心情

绪,再如学生对当今祖国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主动举手回答。

不足之处有:师生互动较为突出,生生互动不足。师生互动以老师设问引起,缺乏学生的质疑或反问。生生互动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性互动,缺乏竞争性互动。缺乏碰撞也就缺乏了火花。

由于缺乏学生的质疑、争辩、反问等因素,教学的生成性相对欠缺。而这又主要是由教师创造的教学氛围以及提出的问题所决定的。

经过专家的指点以及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对于如何上好一节新课,本人有以下提炼。 (1)教学是一种创新活动。教学导入、小结要新颖,课堂结构需要自己做处理,使用的教学资源要独到等。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教学是一种互动活动。教学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能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也不能仅仅有师生互动,而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一起创造的教学氛围是否民主、平等、和谐。

(3)教学效果要追求到位。对于高中生而言,已经有较强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深刻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水平,教学需要一定的理性深度、情感体验要尽量推向极致,达到情不自禁。其中理性分析能否达到一定深度的前提是教师本人的认识要达到一定深度,情感体验能否达到情不自禁,关键在于是否有极好的教学资源。

(4)教学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教学因生成而精彩。一方面,生成可遇而不可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生成创造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第一、问题是否具有开放性和内在冲突性,第二、学生是否有思考、讨论、表达的时间,第三、学生的是否有质疑、提问的权力,第四、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等。

(5)历史课要有“历史味”与时代感。历史课不是政治课、不是经济常识与哲学思辨课。加强“历史味”的一个方法是拓展,补充资料,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突出历史的阶段性,历史问题的地位、重大影响等。加强时代感的基本方法是联系现实。

吴云驾:从自己被评议的课的教学设计说到沙龙评课各位同行的观点,再进行反思,充分反映出伍老师认真、谦虚、好学的优良品质,而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确实难能可贵。

鲜花掌声

评伍学文老师《祖国统一大业》公开课

―――做教学路上的有心人

安庆市广圩中学 江 亚

一堂课,一群人;台上一张口,台下百颗心。

初听伍老师的课,我便被他精彩的导入所吸引;细听,更为他精巧的设计所折服: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神态、得体的举止、到位的设计、精巧的安排!课程中不失机智更充满激情。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回味伍老师的课,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课堂时间安排合理,教学环节设计精巧

在时间的安排上,实际用时41分55秒。课程分为四个小标题,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按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顺次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时精准、讲解到位、分析明了、干净利落! 本人统计:四个标题分别用时占总时间的11%、18%、26%、44%。每个环节与知识点讲解不拖泥带水,而且目标明确、方式灵活。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整堂课犹如听着听着,令人击节赞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5x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