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庄申报省级古村落材料

更新时间:2023-10-19 06: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麻庄申报省级古村落材料

2016.4.11

麻庄村为博山区源泉镇所辖行政村,距源泉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位于东庵山东麓,淄河西岸,轿顶山下,省道仲临公路沿村边通过,南与南坡村接壤,北与泉河村毗邻。村庄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南北走向,西高东低。村域7278亩,山林面积2698亩,耕地面积1400亩,截止2015年底,共有550户,人口1470人,皆为汉族。

一,村庄金代建村,李姓居多。

该村建村较早,在村南隅金泰和六年(1206年)《土地明初庙八棱碑载》大金国淄州淄川县第六乡长流堡麻家庄。李家老林有碑载曰:李氏先祖从南崮山迁至马家庄(麻庄)。麻庄东庙供桌石镌刻有“大明国万历十二年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麻庄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麻庄”字样,据此金以前已经建村。据传,该庄早年庄北系大片涝洼之地,常年积水,村人因地利广植桑树和苎麻,至清代又简称“麻庄”。麻庄早年有温氏、苏氏家族居住繁衍,现有温家林、苏家林、苏家地等旧址。张、王、李、刘、房、孟、郝、梁等姓氏自明初先后迁入麻庄,繁衍至今。李氏先祖从河北直隶枣强县迁南崮山、东崮山,明初迁入麻庄。李氏家

族人口现占60%左右,张王刘房、宋赵郝孟梁等姓氏占40%左右。麻庄曾有姓氏曰:张王李刘房,宋赵郝孟梁,丁魏胡高郭,翟田温苏杨20姓氏。已有诸家姓氏随年代变迁失传或迁出。

张氏从山西万泉县迁入。刘氏从淄川小庄迁入。房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入青州,后又迁入麻庄。王氏从临淄金山镇王寨村迁入麻庄。

地处淄河东岸的麻峪村、珍珠村,以及村南2.5公里

的南坡村皆为麻庄衍生村,早年麻庄人先辈在山外垦荒劳作,守山繁衍,再者为躲避战乱,日长年久,遂衍生出麻峪村、珍珠村和南坡村三个自然村。

二,村内唐槐远近闻名。

1,唐槐。村南头有一古槐,传为唐槐,树龄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是淄博之最。据2001年唐槐碑记,树高20.6米,腰径5.8米,需七人合抱,树冠直径18.6米,遮荫270平方米。雍正八年正月二十五,乾隆元年二月初五碑记敕封为和远官树,有文契为凭,乾隆元年六月十四日立碑。因此村人俗称此树为官树和神树。早年人们为了让官树保佑村庄和平,在树的南面立有50公分高,一米见方的石供桌,用于供奉和祭拜。天长日久石供桌被树体包住了一个边。过去的老公路正好从树下通过,官树的根暴露在地面,有三根碗口粗的根成了来往行人的拴马桩。据说官树是有灵性的,“文

革”期间曾经三次在树下放电影,都没有放成,老百姓都说是官树不愿意听那柴油发电机的噪音,只好改了地点才放成。1996年腊月,一个精神病患者在树下烤火,千年官树的树体内部已经中空腐烂,烂木被点着了,十几米高的树体象一个大火炉,把半个村庄都照红了,半夜时分人们纷纷赶来并开始泼水施救,但树高火旺无济于事,黎明时分博山消防队用高压水枪才把火控制住。当时,全村人很悲痛,都认为官树活不了了。谁也没有想到,来年六月份,被烈火烤了一夜的古树外皮上又冒出了新芽,而且当年长势很旺,几年功夫,古树已经枝繁叶茂,华盖如初。人们都说:官树就是麻庄村的神树!目前,唐槐下已经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树立柱,建围栏,立警示牌等。这里也成了人们谈古论今,休憩娱乐的公共场所。此树以列为为淄博市市级保护树木。

2,二槐树。另外,位于村南一华里处,还有一棵

古槐树,也因为有500多年的树龄,树高12.2米,树冠直径9.8米,树粗三人合抱,与村南官树唐槐遥相对应,也处于仲临公路旁边,名声仅次于官树,故名二槐树,古时都属护村防洪之神树。亦为市级保护之古树。

3,三槐树。无独有偶,村北头北阁前也有一古槐,这棵树处于唐槐官树的北面,也是一华里处,胸径在2.6米,需要四人合抱,树高12米,树冠直径15,3米,树龄在300年以上,人们称之为三槐树,此树不在仲临公路边,而是在

村北头的北庙前的十字路口处,因为立地条件好,树冠,长势均好于二槐树。1969年,村学校盖教室缺少门窗木料,从此树上抽取数根合抱粗的大枝以解燃眉之急。树下有石桌石凳,村人常在其下避暑聊天。

三棵古槐树,见证了麻庄村的历史,也是麻庄村的活

化石。

三,青石建筑,包括古石拱圈门,青石胡同,石碾石

磨石房子,是麻庄村的又一特色。

村北头有个北庙,村里人管它为“北阁子庙”。庙

的底层是用一块一块的巨大的青石发玄砌成的拱型通道,是进出村庄的北大门。这个拱形通道长10.6米,宽3.2米,高2.2米,通道两旁布有条石座位。用作发玄的巨型青石是用錾子一点一点打造而成,石玉石之间对接的严丝合缝,做工十分考究。从“北阁子庙”到“南庙”中间一条南北街道,村里人管称为“大街”,大街全用青石铺就,从北到南要走一袋烟的工夫。在大街的中部,有一段俗称“条子石”街,它是用1.2米长,60公分宽,20公分厚的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十分平整。多余的一些条石放在路两旁供人们休憩。大街两面是胡同,全村有胡同9条。胡同的名字按最早住户的姓氏来命名的有三条,分别叫“郝家胡同”,“梁家胡同”,“刘家胡同”;还有两条是按照方位命名的,叫“西胡同”,“南胡同”。但还有两条胡同,既没有按姓氏也没有按方位,

是按作用起的名字,一条叫“打水道胡同”,一条叫“屎胡同”。“打水道胡同”是因为人们每天要去“北井”挑水而得名;“屎胡同”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条胡同又窄又长,住户又少,天黑以后,过路的人往往把它当成了大小便场所,所以就有“屎胡同”的称呼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把“屎胡同”改成了“卫生巷”,但后来还是恢复了老名字。这些胡同,几乎都是青石铺路。由于年岁已久,路中间青石上都印有深深的车辙痕迹,两边的都磨得十分光滑。“西胡同”有温氏、苏氏家族用大型青石板铺设街道,胡同出口处筑有石拱圈门,圈门前上方有光绪三十年桃月镌刻的大型青石额匾为“迎旭”二字,正楷书丹,遒劲隽秀,清晰可辨。“刘家胡同”也是青石板铺路,胡同口石拱圈门前上方刻有“望淄”二字大型青石匾额。“梁家胡同”胡同口也有一处石拱圈门,虽然上面没有篆刻大字,却也建的十分工整,石拱上方还有一条枣木横梁,虽然已经腐朽,却也朽而不腐,还静静的支撑在上面,隐约看出当年石拱门一木挡关,万夫难开的气魄。

麻庄村胡同内还保存着十几盘石碾,这些石碾的碾砣子和碾盘都是一整块的紫红色的花岗岩做成的,质地十分坚硬,十分耐磨,推碾的走道称为碾道,是用大块的当地青石板铺的。几乎每条胡同的拐弯处都保存一盘或几盘石碾。石碾用于加工玉米和小米。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mo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