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3-03-19 20:48: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水口中学 胡冬梅

摘要:数学是一种思维,数学是一种沟通的媒介。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具有用数学思想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实现数学教学的这一根本目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字:创新思维 培养

一、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内涵

中学的数学教学不仅肩负着基本知识技能的传递,更肩负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样的重要使命。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提高理性的思维和创新的本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于数学中的体现,它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种形式。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能动意识,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的把握数与形有关知识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

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培养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的惊愕,并促使其注意关心和探索的行为。如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进而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如在教“有理数的乘方”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厚度是0.006cm的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吗?”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2、 注重教学反思,培养数学思维的创造能力

“ 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观念、教学结果、教学伦理、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主题性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好教学反思,将不断地促进学科教学,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的能力,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方式,教育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只有对每一次的教学流程,教育环节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及时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解完的问题再一次的思考、分析、对比,并能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我提出问题:二次函数y= ax+ bx + 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经过一番思考与探索后,学生发现,抛物线y= ax+bx+c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ax+bx+c=0的两个根。在这过程中,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利用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最后自己解决问题,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扩大了视野;同时,通过将结论的发现权交给学生的这一做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升华。

农村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更多的依靠老师的讲解,很多时候都是在教师的催促之下完成学习任务,其个体的主动性尚不能很好的发挥。我作为数学教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反思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动,是数学活2222

动的动力,因此,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必须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学会反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解题的数量而不注重解题的质量;不能只注重解题的结果而不注重解题的过程;当然,也不能埋头做大量题而不重视解题后的总结。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的创造能力,就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如在教学《四边形性质探索》时,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都向学生强调及时反思所学,注重各类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梯形教学中学生受益匪浅,在解决梯形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我所带的班级在镇级数学学科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班的李敬同学,原来在数学学习方面是出了名的聪明厌学型的学生,通过师生双方一年的共同努力,现在的李敬同学数学学习兴趣浓了,学习劲头足了,在前不久的数学竞赛中还获得了全镇第二,全校第一的好名次。

3、强调数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即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生怕出现“冷场”局面。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

启发引导,且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教师早已为之设计好的“思维圈”内。这种不给学生足够时间独立思考,教师超前引导,越俎代庖的教法,往往使学生的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甚至被教师抑制,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导致事倍功半。如在教学垂径定理和它的推论时,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作为出发点,让学生观察图形(如下图)

条件:弦AB(非直径),CD经过圆心,AB⊥CD。然后展开问题研究,能通过已知得到哪些结论呢?学生回答的结论只要是有道理的,都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再引入主题,得出定理。教授推论时,又在定理的基础上,通过变更题设,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得出结论。教学方法采取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独特的思考方法的出现,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因为教师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能独立自由地思考。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思考在前,尝试在前,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并主动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或意识到困难,有利于他们独立思考,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指导。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 如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 :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数学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作为教师应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把握知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素质。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5v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