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六 专题二 新闻、访谈 跟踪限时检测

更新时间:2024-04-15 12: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 访谈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冰城情牵温哥华

——申雪冬奥会圆梦“全家总动员”

新华网哈尔滨2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16日是大年初三,申雪的父亲申杰一大早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许久,手中抚摸着这些奖牌和奖杯,口中念叨着“就差一块了,就差这一块了??”

几个小时后,这枚独缺的冬奥会金牌终于毫无悬念地落入了申雪和赵宏博的囊中。作为“四朝元老”,他们赢得了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的首金,也摘得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打破了俄罗斯人在这个项目上的“一统天下”??

“虽然夺冠只是几分钟的比赛,但我们全家却等了近20年!”申杰说。

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他们的家人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这一天目睹了申雪“全家总动员”。

2岁小侄女:“第一、第一??”

16日早晨8点,记者准时敲开了申雪家的门。两人的比赛中午才开始,但十多个亲属却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由于随后赶来的记者太多,好客的家人不得不将脚上的拖鞋送给“不请自来”的客人。虽然准备了很多沙发和椅子,但在这个春节,申家的客人似乎注定多于亲人,几个亲属为了把有利的位置让给记者,不得不坐在地上观看比赛。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每个媒体都拉着一个家人采访,试图挖掘申雪和赵宏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时间,申家人成了

“全明星”。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一个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2岁小姑娘,梳着“1”字冲天辫的她是申雪表弟的女儿,不时跑到镜头前竖起食指嘟囔着“第一、第一??”

“孩子会说的话不多,就这句说得最清楚!”申雪的妈妈吕曼丽一把抱起这个一身喜庆红衣的小家伙,亲了又亲。

夺金一刻:申妈妈晕倒在沙发上

虽然申妈妈口中说着不紧张,但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带着对远方这对冰上情侣的牵挂。“等会让你们随便采,现在大家都别着急,让我好好看一下电视!”面对不停地在电视

机前和几个房间游走的各路媒体,申妈妈的紧张和着急让人开始担心她的身体。

“老太太心脏不好,血压还高,这两天都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睡不踏实、心总感觉悬在空中,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不饿、也不渴,就是今早喝了杯咖啡!”申妈妈的黑眼圈难掩疲惫。

虽然距离两人比赛还有几个小时,但突然出现的电视转播故障让申妈妈坐立不安。“怎么搞的?怎么只有图像,声音断断续续的??是信号的问题还是现场的问题?等下小雪和宏博比赛的时候不会这样吧?”面对老伴的担心,申杰不停地安慰:“没事,信号的问题,等一下就好、等一下就好。”

与申杰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都急迫地上网查成绩不同,申妈妈在等待申雪所在组别候场浇冰时,径直走向另一个房间,口中焦急地喊着“浇冰、焦心??”

当两人成功夺冠后,刚刚站起身准备接受采访的申妈妈突然后仰跌倒在沙发上,亲人们赶快找来了降压药和心脏病药。“熬到今天,这俩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眼里噙着泪水的申妈妈说,“说不紧张是假的,刚刚看比赛的时候走神了,眼睛在这,心走了!就怕他们有个闪失!”

“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

庆祝的爆竹在小区摆了一条长龙,申杰亲手点燃。对于这枚金牌,老俩口把功劳都给了“儿子”。

“在我眼里没有女婿,只有儿子,宏博这么多年来太难了!”申妈妈说。

“您觉得这块金牌小雪和宏博谁的功劳最大,还是一人一半?”面对记者的提问,申妈妈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偏

爱,“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他的功劳最大!”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充分说明在这块金牌背后,是申雪、赵宏博艰辛训练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B.申妈妈说“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 她的话真实地反映了在夺取这块金牌的过程中,赵宏博付出的比申雪多。

C.这篇新闻的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详细地记录了在申雪、赵宏博夺冠过程中,他们家人经历的心路历程。

D.这篇新闻的选择角度独特,作者没有写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赛场夺金的实况,而是从申雪家人的角度,表现了申雪家人的牵挂。

E.这篇新闻中的人物语言平实质朴,具有口语化,充分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2.概括说明申雪、赵宏博在冬奥会上向冠军冲刺时,申雪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3.“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标题是“全家总动员”,可是记者只是详细写了申妈妈、侄女两个人,有人认为这样写没有呼应题目,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5米泳池里的梦想

新华社记者 赵悦 杨媛媛

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七八个不到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正在教练指导下刻苦训练,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被封锁的加沙地带走出去,在标准游泳场地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1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杰哈德·萨利赫就是这些追梦青年中的一个。他浓眉大眼、身材浑圆,是天生练游泳的好苗子,曾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但由于从年少时起就经历过太多苦难,杰哈德身上鲜有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眼神总是很忧郁。

他告诉记者:想在加沙练好游泳实在是太难了。 杰哈德训练的地点在纳玛体育俱乐部,位于加沙地带最北部的杰巴利耶地区。这里靠近以色列边界,安全形势非常

严峻,以色列士兵与巴武装人员交火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仅处于以方的机枪和坦克炮火射程之内,飞机和导弹袭击也是常事。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纳玛体育俱乐部场地有限,仅包括一个类似“蘑菇池”的室内游泳场及非常简陋的附属设施,但仍属于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完全依靠阿拉伯其他国家的资助建成。

杰哈德的教练马尔旺说,虽然杰哈德的成绩不错,但他的技能训练只能依靠这个15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他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再加上没有资助,每个运动员都是自费参加训练,他们每个月能够承担的费用大约只能够满足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

杰哈德的家在纳玛俱乐部以北,距离边界更近一些。他家的外墙上至今仍遍布着以色列机枪射击后留下的弹孔。推开房门,杰哈德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几张低矮的木板床和一个用木板钉成的简易衣柜是他家里仅有的家具,不大的房屋空空荡荡,说话时都有回声。灰黄的墙壁上,一幅杰哈德哥哥艾哈迈德的照片高高悬挂,特别醒目。

艾哈迈德也曾是个游泳爱好者,和弟弟相比,他就没那么幸运了。2006年,年仅18岁的艾哈迈德被以色列士兵开枪打死,永别了喜好的游泳运动。家里的兄弟并不都像杰哈德一样,都能够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体育爱好,杰哈德的另外一个弟弟在艾哈迈德被打死后,一气之下放弃了任何运动,参加了哈马斯的警察部队。

杰哈德说:“我不想放弃我的梦想,我就是想参加游泳比赛,不管是简陋的泳池还是以色列的封锁,都阻止不了我的梦想。尽管走出去的可能性很小,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盼望能够走出加沙,让巴勒斯坦国旗出现在赛场上。”

目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分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游泳队也同样分散成两部分,加沙地带将有4名男选手的参赛名额,约旦河西岸地区有2名女选手的参赛名额。加沙地带由于封锁与外界沟通不畅,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只告诉他们选拔选手参赛,但未说明参赛的具体情况。到目前为止,加沙地带的教练和受训者都只听说比赛将在中国举行,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比赛。

记者经过查询得知,将在中国举办的有关游泳的国际赛事有今年的广州亚运会和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

赛。但加沙地带的这些选手能否如期参赛还是个未知数。

加沙地带当前受到严密封锁,其南部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是他们能够出去的唯一通道,但这个口岸只在“特殊情况”下不定期开放,要从这里出去必须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和埃及方面频繁协调。

“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杰哈德说。 对于加沙人来说,也许比赛结果远远不及能够参赛重要,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走出封锁,出现在国际赛场上。这个看似近在眼前的梦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新闻开头先进行了一个场面的展现,整体上展现了巴勒斯坦人为追逐梦想而在艰苦条件下训练的情况,给人以深深地震撼。

B.安全问题是杰哈德训练的最大困难,因为“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C.对于杰哈德,本篇新闻并没有只是展现他游泳方面的事情,还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这使得新闻的信息容量更加丰富,新闻人物的形象也更加全面。

D.记者认为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杰哈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逐梦想的机会。

E.本篇新闻借写“15米泳池里的梦想”,不仅展现了杰哈德等青年人的游泳梦想,还隐含着“巴勒斯坦人渴望和平、渴望走向外面世界”的梦想。

解析:B项,“安全问题是??最大困难”不当,因为原文还写“场地有限,训练设施简陋”“经费紧张”等困难,并且文中并未说“最大困难是什么”。D项,“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很小”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杰哈德”自己的看法。

答案:BD 2.从新闻特写的角度谈谈作者为什么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闻特写就是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来做出形象化的报道,本文作者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富有典型意义、增强现场感,(3分)体现了游泳训练条件的简陋,突出了巴勒斯坦人对游泳梦的追求。(3分)

3.“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表明了加沙人冲出封锁参加比赛甚至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突出了参赛的艰难,(3分)从而表明了加沙人对参加比赛的强烈渴望之情。(3分)

4. 本文塑造了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的形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一直坚持训练,渴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被封锁的加沙地带,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2分)作者塑造这一形象,表面上是写巴勒斯坦人对体育梦的追求,(3分)实际上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表现了人类渴望和平的主题。(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

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

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

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5.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

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解析:B项,“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错。D项,文中说是“原因之一”,并非关键原因。

答案:BD

6.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它在表现手法的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属于导语部分。(1分)采用了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7.文章第六段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增强其说服力而采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说明。(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段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增强其说服力而采用了多角度分析的手法。(3分)比如,尽管记者认为“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但也指出“缺乏??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也是白鳍豚濒临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虽然仍透出“西方中心论”的姿态,但采用多角度分析的手法,更容易让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信服。(4分)

8.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以揭示、批评中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产生的问题为主旨,其中反映出西方价值观的烙印,这些报道所折射出的国际视野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理性地审视自我。另外,从新闻业务角度进行研究总结,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西方解释性报道技巧,提高我们“用事实说话”的水平。同时,文章揭示了中国为其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这传达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现状的担忧,也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阅读下面的访谈,回答9~12题。(25分)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

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

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子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9.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般来说,在作访谈节目时,记者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相对平和的,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从而影响下一步的采访。但是本文一上来就提出外界对被采访者的争议这样的话题,其实并不高明。

B.过去的很多文化人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这都是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导致的。

C.于丹认为,文化是个“金字塔”,精英研究需要的

是“塔尖”,大众需要的是“塔底”,他们对于经典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D.在回答第二个提问时,于丹认为当有人怀疑自己的心得跟孔子的原意不同时,不要把矛头对准她,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论语》,自己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E.于丹认为自己对于《论语》《庄子》所做的是心得而不是解读,不需要精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了避免争议,于丹还在书后附了原文。

解析:B项,“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是没有达到‘化’境”、“文而化之”的表现,而非原因。E项,“不需要精准严谨的治学态度”错,“为了避免争议,于丹还在书后附了原文”错,于丹附原文的目的是方便读者在有什么想法时可随时翻阅原文。

答案:BE

10.记者从四个方面(角度)对于丹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每个方面15字以内)(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针对记者提问的内容,提取出访谈的角度(从哪个方面进行的提问)即可。

答案:①如何看待争议,②《〈论语〉心得》的所向,③解读《论语》,精准性是否必要,④心得是不是孔子、庄子的本意。(答对四点满分,少一点扣2分)

11.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草根”来表达有什么含义。(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金字塔”和“草根”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语言特色就是生动、形象。用这样的话主要是表达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金字塔”和“草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金字塔”比喻文化,是全部、整体(“塔尖”即经典文化,是少数);(2分)而“塔基”即“草根”,比喻大众文化,是多数。(2分)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要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的观点。(2分)

12. 本文结尾说:“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终点。”请联系文中提到的“准确性”和“本意”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探究题其实是对被访者的谈话背景、意图的一个梳理。解答时,要考虑“是??而不是??”以及这句话本身存在怎样的关系,它是针对什么说的,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准确性”和“本意”的所指,将涉及的内容融会贯通,把相关内容理顺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方式”、“结论”,“起点”、“终点”,简洁概括了自己写作的意图。(2分)作为非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于丹选择“心得”方式,并以此为起点,但不在结论和终点上去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而是做意义的阐释,在外延、感悟上延伸,(3分)其本意其实就是一个导读,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可以快乐和豁达。(3分)

四、(2011·银川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

满足“夹心层”阶段性需求 记者:近年来“夹心层”住房问题凸显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公共租赁房符合“夹心层”的需求?

齐骥:近几年来,随着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已经或

正在得到改善。但由于个别地方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一些收入中等偏下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按照现行政策又不属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这些家庭成为住房政策的“夹心层”。此外,还有以下两类需要高度关注: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尚没有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住房较为困难。二是新参加工作的职工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

解决这些家庭的住房困难,如果全部依靠扩大廉租住房供应,短时间内财政无力承受。另外,部分“夹心层”群体随着收入增长,几年后将具备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支付能力,对政府保障的需求是阶段性的。

公共租赁房租金水平适度,租赁关系相对稳定,符合“夹心层”在一定阶段内租赁住房的实际需求,是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较好选择。

记者:公共租赁房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全国公共租赁房建设进展如何?有哪些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

齐骥:公共租赁住房建筑在部分省市已经起步。江苏省多年来累计筹集公共租赁住房近40万套(间),2010年计划再筹集10万套(间)。重庆市已建成农民工公寓130万平方米,2010年准备再开工建15万套。厦门、深圳、天津、福州、常州等5所城市2008~2012年规划筹集公共租赁住房20万套。

根据各地区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统计,今年全国将建设37万套(间)公共租赁房。各地正在积极制订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纳入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分年度组织实施。

从目前来看,这些先行地区在探索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首先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第一种类型,城市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包括财政直接投资和成立国有保障性住房公司投资。第二种类型,开发企业或其他机构作为投资主体。多数农民工公寓属于这一类型。第三种类型,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部分地区探索政府投入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危旧房改造相结合,共同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住房产权按照谁投资、谁持有的方式确定。

其次,集中建设与配套建设相结合。土地采用划拨和协议出让方式供应的,大多统一建设,如厦门、天津、福州等。土地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的,一般都约定在商品住房等项目

中配建,建成后由政府回购或收回,如青岛、北京、常州市。建设标准定为小户型,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进行基本装修,可直接入住。

第三,租金水平趋于市场化。多数地方公共租赁住房租金以建设和运营成本为基础,结合市场租金及租赁对象承受能力综合确定、定期调整,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也可采用市场定价,政府对收入水平较低的承租人给予适当的租金补贴。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一方面,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范围更广,覆盖的群体更多,能有效地缓解部分城市商品住房的供求矛盾,使新就业职工和城市中的“夹心层”的住房困难加快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方式灵活,租金水平趋于市场化,加之开发过程中的优惠政策,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13.下列说法中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商品住房的价格高和人们的购买能力低是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根本原因。

B.解决“夹心层”家庭的廉租住房困难,如果全部依靠扩大廉租住房供应,短时间内财政无力承受。

C.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参加工作的职工对住房的需求扩大了“夹心层”的队伍。

D.公共租赁房的建设用地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的,一般都约定在商品住房等项目中配建,建成后由政府回购或收回,如厦门、天津、福州等。

E.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商品住房的供求矛盾,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解析:A项,人们“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也是根本原因。B项,原文中说的是“住房困难”者而不是“廉租住房困难”者,该项偷换了概念。D项,厦门、天津、福州等采用的是“划拨和协议出让”的方式。

答案:CE

14.为什么说近年来公共租赁房符合“夹心层”的需求?请分条概述。(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解决住房困难如果全部依靠扩大廉租住房供应,短时间内财政无力承受。②部分“夹心层”群体随着收入增长,将具备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支付能力。③公共租赁房租金水平适度。④租赁关系相对稳定。⑤符合“夹心层”在一定阶段内租赁住房的实际需求。(每点1分)

15.目前,公共租赁房建设在我国有哪些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取得了怎样的成绩?(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做法和经验:①投资主体多元化。②集中建设与配套建设相结合。③租金水平趋于市场化。(3分)(2)取得的成绩:①缓解了部分城市商品住房的供求矛盾,使新就业职工和城市中的“夹心层”的住房困难加快得到解决。②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4分)

16.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看法。(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商品房价格高、市场租赁住房的租金高等原因使得现有住房不能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需求。政府关注到这一社会现实并积极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反映了政府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良好作风和调控能力。同时,房地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权方式的灵活多样,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9e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