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8 07:20:1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培养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会因为信息热潮而成低谷,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即在表达时,能用最简明的语言,准确地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收到尽可能大的效果。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20世纪90年中期,哈佛大学研究院教授凯瑟琳〃斯诺领导的研究小组,对美国儿童进行了较大的跟踪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发展语言,不仅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心理,尤其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和交往意识的关键因素。抓住这一关键期,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提高幼儿交际能力十分必要。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这可以促使幼儿更多地运用口语去与同伴、成人交往,更好地理解人们口语所表达的内涵,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现代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幼儿通过运用语言来培养交际能力。我国在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2000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要培养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这表明我国已开始重视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有些孩子不敢在集体面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甚至不会表达,常常要借助情境性语言等。 联系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我觉得研究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本课题的选题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二、理论依据 1.社会相互作用论

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一些国外心理学家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的作用,认为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

0

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巴甫洛夫的言语获得理论

认为儿童获得言语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语词的声音和具体事物的形象建立起联系,接着是语词之间建立起联系,而这种暂时神经联系则是通过强化而建立起来的。

3.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

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马克思主义活动论、当代发展心理学理论和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肯定了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现代学前教育的必然结论,它符合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是一个正确的、合乎规律的观点。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口语交际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通过对幼儿口语交际技能、策略、方法的研究,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口语交际的能力的提高,增强幼儿交往的意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研究主要内容 1.幼儿口语交际现状调查。

2.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口语交际能力方法和手段。 3.在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口语交际能力方法和手段。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口语交际能力方法和手段。 5.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

四、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实验对象选用小班幼儿25名、中班幼儿30名,大班幼儿35名,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客观性,我们选择了人数相等,年龄相同的平行班级作为对比班。

五、课题研究主要阶段及时间

1.今年4月――今年8月:理论学习、现状调查阶段。 学习有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幼儿口语交际能力作现状调查。 2.今年9月――今年1月:教学实践、理论总结阶段。 针对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现状,提出强化幼儿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幼儿口语交际意识、促进幼儿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教学实施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今后的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3.今年2月――今年5月:成果总结阶段。 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以教育行动研究方法为主,与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交流法等教育方法相结合。

(1)行动研究法: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从而不断探索出教育环境与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2)观察法:由课题组人员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与现有教育环境的互动情况。

(3)调查法:通过问卷、实况调查,了解幼儿口语发展的状况和发展的规律,从理论角度分析幼儿如何更好地发展口语能力,为教育的实践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验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教育措施、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

七、课题组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根据实验方案,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2

1.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为了使课题研究条例、有序,我们还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马峰主任负责全面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培训,申报课题;杨庆海园长负责组织理论学习,指导实验人员定期组织课例、写个案指导、活动设计、笔记、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孟侃负责信息分类和资料收集、积累;王欢欢、胡俊君负责课题的课件制作和文字、数据录入工作,并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各种活动,执教研究课,并收集、撰写各种案例。详细明确的研究方案和严密的管理、分工,使我园的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2.收集、查阅资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

发动课题组成员围绕“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收集和查找有关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领域的理论文章,丰富我们的理论基础。除自学、做笔记以外,我们还组织老师进行学习交流,把自己所查的文章内化后,向大家介绍本篇文章的内容,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并说一说这篇文章对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有哪些帮助。通过收集和交流,课题组成员对向幼儿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不仅认识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范畴和分类,同时对国内外关于幼儿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也有了充分的了解,进一步明确和掌握了口语交际能力内容选择应该以社会和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3.组织教师听评研究课,研究探讨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新方法。 理论学习过后,我们组织老师结合各班实际,任选教学内容、不限学科准备集体教学活动,组织观摩研究课,找出本教学活动蕴含的语言教学价值,通过课例,研究探讨实施语言教学的新方法。去年八月份以来,先后听了胡俊君、王欢欢等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大家一起听评课。通过一次次的课例研讨,课题组成员认识到选择语言领域内容的方法和依据,什么样的活动是语言内容,老师对选材和执教有了更大的自信。

4.组织各种幼儿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

3

课题开展一年来,每天上午各班都定期开展语言交流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语言表达能力;每天的自我介绍,每周的新闻播报,每月的报告发生家庭中的一件趣事,每年的元旦讲故事比赛,都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为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交往的冲动,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促进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交往意识的提升。

5.收集整理、归纳各种资料。

为了使课题研究留下足迹,我们做好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工作。课题研究开始前,我们为每位课题组成员发了专门的课题活动记录本、听课记录本和各种学习材料,要求每位成员及时做好记录,收、留各种资料,并由孟侃负责及时做好资料的归纳、整理工作。在阶段总结时,比较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八、课题组主要研究经验总结

1.观念的变化——由单纯说教向情境体验转变。

语言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幼儿交往意识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过程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来实现的。通过研究,课题组老师在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已经认识到单纯说教只能让幼儿被动接受,枯燥、乏味,不能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的交往意识与表达能力的学习应该是具体的,应该根据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恰当的创设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获得丰富经验和体验。

2.选材的变化——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是选材的基础。

幼儿园语言领域课程的内容涉及很多生活方面的知识。在实施课题前,教师的选材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喜好,根本不关注幼儿的需要和语言教学的需要。实施课题后,通过学习课题组老师转变了观念,明确了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和依据。选材时,不仅以语言领域课程目标、幼儿交际能力的发展和幼儿的心理发展为依据,更注重倾向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到幼儿生活经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和选择依据。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gu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