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3

更新时间:2023-09-19 19:27: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概论

第四讲:人的社会化

?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培养

§4-1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 一、社会化的含义:

?狭义的社会化研究 ?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当前的社会化研究

? 二、社会化的研究角度与理论:

? 社会心理学视角 :

? 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 ? 互动论:库利、米德

? 文化人类学视角:

? 奥格本

? 社会学的视角 :

? 迪尔凯姆 ? 韦伯

§4-1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 一、社会化的含义:

?狭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面对儿童和青少年,成人被排除在社会化的对象之外。

?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从50年代起,社会化的研究对象开始扩展,不仅研究童年时期的社会化问题,还包括一切角色学习在内的社会化。同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化的研究出现联合趋势,社会化被认为是内化、社会学习、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

§4-1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当前的社会化研究: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在社会学中,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参与适应社会生活,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具体讲,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二是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

§4-1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 二、社会化的研究角度与理论:

?社会心理学视角:

一是个性发展角度,立足于人的个性和人格发展对社会化

进行研究,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个研究角度主要受心理学社会化的影响,属于社会内部社会心理学派的立场。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库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德。

?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

?互动论:库利、米德

§4-1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 二、社会化的研究角度与理论: ?文化人类学视角:

?二是文化的角度,即把个人社会化看作是人类文化的积累、延续、传递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这种研究角度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派。美国社会学家W.奥格本,认为社会化就是个人接受人类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传递和社会生活延续的过程。 ?奥格本

§4-1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 二、社会化的研究角度与理论:

?社会学的视角:

三是社会结构的角度,即侧重于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上方面,

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具有社会性。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T.帕森斯。萨金特首先把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认为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角色学习,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和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以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完成世代交替,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迪尔凯姆 ?韦伯

社会化的意义与条件

? 三、社会化的意义 ?个人角度

?社会适应问题:“80年代”

?社会角度 ? 四、社会化的条件

?1.社会化的个体生物基础

? 特殊生理条件

? 长依赖期

? 高级学习能力(3 岁) ? 语言能力 ? 人的需要

?2. 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条件

? 家庭 ? 学校

? 同辈群体 ? 职业群体

? 大众传播媒介

? 社会化与性别差异?

社会化的意义与条件

? 三、社会化的意义

?1、个人角度:

?首先,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个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例如“野孩”;

?其次,社会化还有利于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的变迁速度更是快的惊人,所以人通过继续社会化,就可以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克服心理障碍,适应变迁了的社会。

?社会适应问题:“80年代”

社会化的意义与条件

? 三、社会化的意义 ?2、社会角度:

?首先,社会化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而这里的人必须是经过社会化的社会人,必须是具备那些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社会就不能新陈代谢,也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所以,社会化与社会的正常运行息息相关。 ?其次,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人类时代的更替是一个进程和发展社会文化的过程。所以,没有社会化,

?开放、全面

大众传媒是开放性传播,它会及时地报道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和变化,从新闻、评论到流行风尚,无所不有,并给人们树立各种角色典范,为人们提供从未有过的观察他的方式。接受者可以自由选择不同传递渠道的信息,可以自由地提取和消化不同的信息内容。

大众传媒

? 一、环境特点

?无强制性,潜移默化

大众传媒没有强制性,它不象家庭、学校那样进行强制乡的灌输,也没有职业群体的各种纪律规范束缚限制。人们完全可以自主地读、听、看,轻松地享受、消化它发出的内容。在这种长期消遣之中,社会上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自觉不自觉进入人们的头脑之中,起到了一种社会化的作用。

大众传媒

? 一、环境特点

?单项度

大众传媒是有控制的。大众传播的发送者、发送

系统及传播的信息,都是有严密的组织的。大众传播的过程,也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的调控下完成的。它对于

社会价值的传递、大众文化的形成和改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传媒

? 一、环境特点 ?生动形象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非常形象的特点,特别是影视、录象

等都是靠具体、形象的东西,来表达人们的社会态度、生活方式及思想情感。它不同于枯燥无味的说教,所以非常具有感染性。传播的具体内容,容易对接受者产生暗示作用,诱导接受者仿照传播形象的典范行动,或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和社会价值态度。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20多年社?化了什么?

? 一、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1.学习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3.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 ?4.促进个性的形成 ?5.培养社会化角色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20多年社?化了什么?

社会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何个人只有经过社会

化才能取得合格社会成员的资格,才具有社会性。因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关的所有领域和方面都存在着社会化的内容。加之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阶层,对个人社会化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社会化的内容是极为广泛和丰富的。我们这里只是从基本的方面对社会化的内容加以概括。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一、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1.学习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活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这些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人在出生后,对生活一无所知,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及其他抚养人就要逐渐教导他一些基本的生活知识,演示种种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一个人对这些基本生活知识的掌握,需要费较长时间才能培养成,因为它不只是学习知识,而且还要逐渐养成习惯,形成自然。

除了生活知识的掌握,个人还必须学会谋生的手段,即劳动职业技能和知识,成为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人。职业技能的掌握训练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基础才能进行,往往是在进入青少年期或童年后期开始,先进行一些简单家务劳动的训练,培养一种劳动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分工的精细,职业的增多,社会对个人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的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必须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所以,个人掌握职业技能的任务将会更为艰巨。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一、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指人们行为的准则、规矩和方式。它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宗教戒律、政治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则、条例、条令等。这些行为规范的掌握必须在实践活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完成。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有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只是单纯到学习、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内化行为规范,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用社会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一、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3.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

人活着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这种生活目标不单纯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看法,而是包括在一定人生观指导下,经过个人努力争取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同时,它也包括一个人的品质、情操、道德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灌输生活目标和培养价值观念是一起进行的。一个人只有有了自我观念,才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确立生活的目标,使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所以,培养人完善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贯穿社会化整个过程的重要内容。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一、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4.促进个性的形成

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也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在内在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从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看,个性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指那些比较稳定的、带有一贯性的个性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态度、习惯等。二是心理特征,即人的心理特点的某些独特结合。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三是个人行为特征,指个人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个人所做出的对外界事物的反映特征。如一个人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生产劳动、品德情操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人的个性最外露的表现。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共性化的过程,又是个性化的过程。一个社

会化了的人,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往往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去接受社会化,并以个人特有的方式融汇社会经验;个人在不同的甚至是彼此冲突的社会化影响面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做出判断决定;可以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能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自我。所以,作为一个人,能在社会提供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中,根据自己的意识,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发展自己的个性,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一、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5.培养社会化角色

培养社会角色就是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这是社会化的最终结果。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化是否成功或顺利,关键就是看他承担

社会角色的情况。

没有经过社会化的出生婴儿是不能区分自我与非我的,也不能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不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应扮演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要逐渐去认识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学习各种角色规范,扮演各种角色,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走向社会并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开始真正的社会生活。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二、社会化的过程

?1. 基本社会化 ?2. 继续社会化

? 反向社会化

?3. 再社会化

? 三、社会化的途径

?1. 社会教化 ?2. 个体内化

§4-2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与途径

? 二、社会化的过程

?1.基本社会化

?婴幼儿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在父母或其他抚养人的监护下进行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卫生、道德等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地位。 ?儿童期:一般指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一次质的转变时期。表现在:第一,儿童社会化的方式由原来组织性、强制性较少的家庭或幼儿园教育方式转变为有目的、有系统、组织性较强、强制性较大的学校教育为主的方式。第二,学校教育训练儿童从口头语言向更高级的书面语言和更高级的逻辑思维过度。第三,有计划、有意识地促使儿童参加范围较大的集体生活,使身心健康得到有益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hp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