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

更新时间:2023-10-17 20: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 届西域文化史结课论文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

学生姓名 学 号 所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班 级 指导教师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

喀拉汗王朝时期

在毗伽阙·卡迪尔汗时期,喀拉汗王朝与萨曼王朝就保持着政治上的联系,也保持着正常的商业贸易与民间往来,萨曼王朝的穆斯林商人带着布匹,衣服和各种日用品与喀拉汗王朝牧民交换牲畜和各种畜产品。穆斯林商人虽未传教,但他们使喀拉汗王朝的游牧民熟悉了穆斯林的一般生活方式和宗教生活。随着穆斯林商人来的,还有伊斯兰教的传教士。传教士积极宣传伊斯兰教,他们不谈伊斯兰圣战,也不宣告天堂的快乐,而是极力宣传地狱的痛苦。

毗伽阙·卡迪尔汗死后,汗国分成东西两部分。公驼王奥古尔恰克与萨曼王朝的伊斯玛仪不和,执政后对伊斯兰信使的话不理不睬。893年,伊斯玛仪发动了对喀拉汗王朝的圣战,出兵进攻怛逻斯,俘获了奥古尔恰克的妻子和1.5万士兵,并杀死了其中的一万人,把城内的基督教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怛逻斯失陷后,奥古尔恰克被迫迁都喀什噶尔,从此喀拉汗王朝与萨曼王朝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奥古尔恰克禁止伊斯兰教在喀拉汗王朝传播,禁止居民接受伊斯兰教。

牛皮大寺的来历

后来萨曼王朝发生内讧,伊斯玛仪的弟弟纳斯尔逃到喀什噶尔避难,奥古尔恰克想利用纳斯尔与伊斯玛仪的矛盾来报复伊斯玛仪。他盛情款待了纳斯尔,并任命他为阿图什地区的长官。因为奥古尔恰克非常喜欢丝绸和蔗糖,纳斯尔就以此来讨好他,请求给他一块相当于牛皮大小的地方让他建清真寺,以便“在里面祈祷自己的主”,奥古尔恰克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纳斯尔宰杀了一头大黄牛,把牛皮割成细条,然后用这些牛皮条围出了一块土地,在上面建了一座清真寺,这就是新疆第一座清真寺—阿图什大清真寺(牛皮大寺)。在这以后,伊斯兰教徒以及清真寺在阿图什地图相继出现,这说明伊斯兰教已经传入新疆,但并未广泛传播。

奥古尔恰克的侄子萨图克与纳斯尔王子是至交好友,在成为汗王之前,他就背着奥古尔恰克皈依了伊斯兰教。萨图克皈依伊斯兰教的原因: ① 阻塞萨曼王朝“圣战”的口实。

② 伊斯兰教相对于其他宗教,有更强的凝聚力、号召力、约束力,“圣战”和殉教精神,

有利于统治者的政治扩张。

③ 发展个人势力,夺取政权的工具。

在萨图克25岁时,在纳斯尔王子和萨曼王朝穆斯林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汗位,称博格拉汗。萨图克·博格拉汗是喀拉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汗王,也是新疆历史上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首领。萨图克夺取政权后,立即宣布伊斯兰教为合法宗教,号召人们改信伊斯兰教,国内形势稳定后,萨图克首先出兵萨曼王朝,夺回了怛逻斯,取得对萨曼王朝的重大胜利。944年,萨图克与八剌沙衮大汗进行激战,攻占了八剌沙衮,统一了喀拉汗王朝。

955年,萨图克死,长子穆萨即位:

① 大力推行伊斯兰教,将其定为国教。960年,强制疆域内20万帐突厥人信奉了伊斯兰教 ② 发动了征服于阗的宗教战争

③ 与伊斯兰上层势力配合,发起伊斯兰教宣传活动

④ 加强喀什的经济文化建设,创办皇家经学院,筹建图书馆

962—1001年,针对于阗的宗教战争,使于阗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但北传遭到高昌回鹘

王国的强烈抵制,所以长期未能超过库车一线,直到13—14世纪才改变这一现状。

西辽时期

西辽统治者信仰佛教,所以一度对伊斯兰教采取敌视态度,后来为了巩固在西域的统治,西辽对伊斯兰教采取宽容政策,允许伊斯兰教对穆斯林征收天课,按照伊斯兰法规处理穆斯林的民事纠纷、遗产分配、婚姻离异等,受到伊斯兰上层的支持,由于西辽统治阶层的支持和庇护,伊斯兰教在天山南部有了迅速发展。但在西辽末期,伊斯兰教遭到传入新疆以来第一次打击—--屈出律对伊斯兰教的高压政策。

屈出律原是基督教徒(景教),其妻浑忽公主劝他改信佛教,他有没有信佛无从得知,但他不是伊斯兰教徒。屈出律夺取王位后,在西辽的统治遭到伊斯兰势力的反对,屈出律采取高压政策,烧毁穆斯林农民的的庄稼,派人在穆斯林的家中监视,并且对伊斯兰教上层和伊斯兰学者严重迫害。

察合台汗国时期

成吉思汗最初信仰萨满教,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以政治的眼光看待宗教,他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来为他的征服和统治服务,所以他占领新疆后,打出了保证不对各种宗教歧视的旗号,受到各种宗教信徒的欢迎,特别是穆斯林的拥护。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

秃黑鲁帖木儿是新疆地区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他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天山以北16万蒙古人改信了伊斯兰教(14世纪中叶)。黑的儿火者:对吐鲁番发动圣战,夺取了该地,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马哈麻:他用严酷的手段强迫尚未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部众皈依伊斯兰教,谁不缠头巾,就用马蹄钉钉入不信教臣民头中,因此,在他统治时期,西域大部分蒙古部众都成了伊斯兰教信徒。

叶尔羌汗国时期

赛依德在位时期频繁发动圣战,其中对黄头回鹘、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和西藏的圣战规模较大,其实质是宗教掩盖下的侵略和掠夺。

自秃黑鲁帖木儿之后,在天山南部崛起了两支家族势力。一支是扶持秃黑鲁帖木儿上台的杜格拉特家族,一支是劝导秃黑鲁帖木儿皈依伊斯兰教的加拉里丁家族。随着伊斯兰教影响在天山南部继续扩大,加拉里丁家族家族的势力也与日俱增,成为这一地区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热西德继承汗位以后,为了抵消加拉里丁家族的影响,从中亚坎巨特邀请穆罕默德·谢日甫来叶尔羌主持宗教事务。但穆罕默德·谢日甫始终未能形成足以与加拉里丁家族相抗衡的势力。

叶尔羌第三代可汗阿不都克里木执政时,伊斯哈克·瓦力应邀来到叶尔羌,在叶尔羌汗国后期,伊斯哈克·瓦力家族取代了加拉里丁家族,成为热西德之孙阿卜杜拉维持自己统治的主要凭据。1662年,阿卜杜拉为了将其长子尧勒瓦斯排除于汗国核心权力集团之外,将他派往喀什噶尔出任总督。尧勒瓦斯为了与其父阿卜杜拉对抗,扶植从中亚来的尤素甫和阿

帕克和卓(伊斯哈克·瓦力同父异母兄长的两个儿子),在喀什噶尔迅速成长起来。经过后来的不断演变,以伊斯哈克家族为代表的“伊斯哈克亚派”成为“黑山派”;以尤素甫和阿帕克和卓为代表的“伊西克亚派”成为“白山派”(清文献称“黑帽回”和“白帽回”)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先后信仰萨满教、祆教、景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的发展极为缓慢。9世纪中期至10世纪初,哈萨克族就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 ① 周围伊斯兰政权的影响

② 哈萨克族为游牧部族,须从伊斯兰国家地区换取生活用品 ③ 穆斯林商人和苏菲派传教士的频繁活动

13世纪,金帐汗国别尔哥汗带头信仰了伊斯兰教,到了乌兹别克汗(月即别汗)统治时期,在全国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他下令杀死萨满术士和佛教喇嘛,这一时期伊斯兰教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局限在城市居民及游牧封建上层范围内。15世纪后期至16时期初,中亚传教士纷纷进驻哈萨克驻地,在游牧民之中宣讲伊斯兰教义教规,在定居点建立清真寺,为哈萨克族培养伊斯兰神职人员,伊斯兰教在普通游牧民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1580年,伊斯哈克和卓也来到哈萨克人中传教,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哈萨克族上层势力和知识分子也到城市中的宗教学府中学习宗教知识,阿訇、毛拉的数量大大增加,在此时期,伊斯兰教已成为哈萨克族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萨满教虽然衰落,但并未完全消失,残留下来与伊斯兰教融合,所以哈萨克族并非完全遵守伊斯兰教法规,而是沿袭其部落沿袭下来的法律制度。哈萨克族每天做礼拜的人很少,一天做五次礼拜的人更少。人们做礼拜的时候,在毡房内或外面的空地上铺一块布,朝西方跪拜。在解放前,人们生病的时候找巫婆。哈萨克族在斋月的时候也不封斋。

柯尔克孜族

在16世纪以前,柯尔克孜族是叶尼塞河的世居民族,信仰萨满教。16世纪离开叶尼塞河迁到天山南北,周围穆斯林称其没有信仰。从16世纪上半期,已有部分柯尔克孜族上层势力信仰伊斯兰教。16世纪末,伊斯哈克和卓在柯尔克孜族聚居地传教,有18万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到了17世纪,柯尔克孜族基本全民信仰了伊斯兰教。16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初是柯尔克孜、哈萨克、瓦剌等游牧民族伊斯兰教传播的高潮。

但还有部分柯尔克孜族信仰其他宗教,如新疆额敏县附近的柯尔克孜族信仰喇嘛教,清朝时期迁到东北富蕴县的部分柯尔克孜族今天仍信仰萨满教。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先民最早信仰萨满教,在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信仰拜火教(祆教),在公元2世纪—3世纪改信佛教,朅(qie)盘陀国时,佛教繁盛,是有名气的佛教中心。 10世纪,受萨曼王朝影响改信伊斯兰教。11世纪,在塔吉克诗人及伊斯玛仪派传教士纳赛尔·霍斯鲁的劝说下,信奉了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什叶派的一个分支)。

塔吉克族今天仍然保留着原始崇拜,如对鹰的崇拜,对山的崇拜,对盐、奶、色彩的崇拜等。塔吉克族不封斋,不朝圣,40岁以上的人才被要求做礼拜,每天只做两次,也不一定要面向 西方。

喀拉汗王朝

商人 传教士

毗伽阙·卡迪尔汗 波斯萨曼王朝

长子 次子

圣战 1.5万士兵和妻子

巴兹尔 奥古尔恰克 伊斯玛仪

侄子 收留 弟弟

伊斯兰教

(接受伊斯兰教) 萨图克 纳斯尔 长子 大力推行伊斯兰教 定伊教为国教(喀什) 穆萨

于阗圣战(和田) 经学院 图书馆

西辽时期

信佛,敌视伊斯兰教 耶律大石

为获支持,稳固统治, 对伊教采取宽容政策

信景教 信佛教

高压政策(烧庄稼,家监视) 屈出律

迫害伊教上层及学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lt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