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3-11-04 11: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再新起不久就传入中国,具体传入时间无史料记载。中国的伊斯兰教,史学界一般以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八月,大食国始遣使朝贡\事件为传入标志,唐永徽二年在伊斯兰教史上是奥斯曼七年,距今1352年。据传具体时间要比着晚。天宝十年751年唐军在中亚的战争中战败被俘人员杜环在阿拉伯漫游十年,回国写了一本经行记,将伊斯兰教称为大食法。此为最早介绍伊斯兰教史料。

二伊斯兰教在中国过的传播方式

中国的伊斯兰教,从唐朝迄今大概经历了14种传播形式。 以宗教为职业者的国籍划分可得出两种:

第一种是由外国宗教职业者来充当伊玛目执掌教务的形式存在,时间大概经历八百年左右,在明朝海路未禁之前这种形式一直占据着中国伊斯兰教的主导地位。

第二种是由中国的穆斯林自己创办的经堂教育培养出来的阿訇充当伊玛目执掌教务的形式存在,时间从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至今。 以传播载体的不同来划分可得出两种:

第一种是以家庭传承的形式存在,特点是父传子受,经堂教育出现前的近九百年间基本是这种形式。

第二种是以民族传承的形式存在,它自胡登洲在明万历年间创办经堂教育至今,内容是面向回回内部招收学子,以培养更多的宗教职业者满足穆斯林社会的需要,有三个活跃时期:明清的经堂教育时期,民国的新式中阿教育时期,今天的中阿学校教育时期。 以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以形态语为传播媒介不自觉地向教外人传递伊斯兰信息的形式存在,这种传递形式在汉文译著活动没有出现之前一直是教外人了解伊斯兰的主要途径。

第二种是以口头语为媒介的传教形式存在,它包括家庭教育和寺院教育,这种传教形式在王岱舆的译著活动没有出现前是中国伊斯兰传递的主要形式,即使译著活动出现后它仍然占据着很大市场。

第三种是以书面语宣传的形式存在,它包括明末清初的译著活动,民国年间的穆斯林新文化运动,今天的报刊译著活动,它自王岱舆首倡汉文译著至今,历经400多年。 以针对对象划分可以得出两种:

第一种为辐射式地对外阐释教义,特点是外向思维,以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复初为代表,他们一改八九百年来垄断穆斯林内部的只传内不传外观念,直接面对对中国伊斯兰不了解并抱有诸多偏见、疑问和歧视的中国汉族士大夫阶层谈经论典。

第二种为割据式的对内宣传形式,特点是内向思维,后果有分裂的危险,倡导者的目的是想使那些误入\歧途\的穆斯林大众放弃\异端\,名叫\遵经革俗\,代表人物有花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哲赫忍耶创始人马明心、依赫瓦尼创始人马万福、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赛来菲叶创始人马得宝。

以教权组织形式来划分可以得出三种:

第一种为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中国的\格底木\、\依赫瓦尼\和\赛来菲叶\都属于这种形式。

第二种为互为隶属的子孙世袭教主制,明末清初苏菲教义传入中国后出现的四大门宦--虎夫耶、哲赫忍耶、嘎的林耶、库不忍耶都基本上属于这种形式。

第三种为互为隶属的民主选举教主制,兴起于清光绪年间的西道堂属于这种形式。 以使用的语种来划分可以得出两种:

第一种是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形式存在,王岱舆的汉文译著未出现前这种形式一直是中国伊斯兰传递的主要形式,即使汉文译著出现后它在中国穆斯林学子的宗教教育中仍然占据着垄断地位。

第二种是以汉语的形式存在,相传\开始译阿语为汉语并舍本文直读原义者\为陕西先达胡登洲,随后明末清初王岱舆、刘智等人的汉文译著出现后,汉语在中国伊斯兰教传播中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渐渐被中国穆斯林所重视。

综上所述,一千三百多年来,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到后期,少部分获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路线

第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唐宋时期的早期传入,以海路为主;元代的大规模传入及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传入,则基本上靠陆路。这与其他国家或仅靠陆路或仅靠海路,是不相同的。而在五代,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其传播方式与内地不同。主要以喀什葛儿为中心分南北路新疆各地深入。南路沿大戈壁叶尔羌今莎车向东至于厧北路向阿克苏和库车方向推进。

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唐宋穆斯林蕃客

特点①伊斯兰教随东来的穆斯林而与唐朝传入中国,穆斯林住唐后分地聚居保留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通婚,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有侨居逐渐演变为土生蕃客。其子孙也就成为土生土张的中国穆斯林。宋代来华穆斯林有所增加,他们的到来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其影响也与日俱增,客观上宋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船舶与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②伊斯兰教不向外传教。所以没有引起统治者的特别注意。或者打压,也避免了与儒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因此伊斯兰教能够作为与世无争的“大食殊俗”而生存流传。即使在唐武宗段佛的情况下也未受波及。

③唐宋的穆斯林生活比较自由,他们宗教生活以礼拜寺为中心,新建礼拜寺的财产主要有新教徒捐赠或有富商资助。

④总的来说,唐宋穆斯林人数不多,以大城市或通商口为聚居地。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影响不大,反应在教外人如汉人对伊斯兰教认识和了解不足。

⑤侨居中国的穆斯林后裔逐渐熟悉中国文化。对繁荣中国文化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如四大发明就是这一时期有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的。

2元时回教遍天下

特点①‘回回“对元朝开国有功生分高于汉人和南人,仅次于蒙古人,穆斯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较大实力和影响穆斯林高层收到元朝重用。其一部分已跻身于统治者之列。 ②穆斯林人口增加,遍及全国城乡,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所以又”“元时回教遍天下”

③元时伊斯兰教收到统治者保护,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虽然忽必烈对穆斯林习俗采取专断禁止与歧视。但总体上元时对伊斯兰教采取宽容的态度,并设立回回国子学,进行宗教教育并保护各地礼拜寺。

3伊斯兰教在新疆去的主导地位

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与中亚地区伊斯兰教的传入常常联系在一起。阿拉伯史学家陀跋里在其所著《编年史》中,将这个时间定在公元714-715年。据他说,公元705年被任命为呼罗珊总督的屈底波继征服巴里黑、布哈拉、撒马尔罕、花拉子模等中亚地区后,在公元714年进行了他最后的一次远征,于公元715年征服了喀噶尔,甚至深入到中国的本部。《大英百科全书.东土耳其斯坦》也说,屈底波在伊斯兰教历95年(713)夺取了浩罕以后,继续前进,经过迪勒无隘口,在年底攻入喀什噶尔,并先后攻取和阗、阿克苏、吐鲁番等地,而将南疆大部地区拉入了哈里发瓦里德的版图之内。

内容类似的传说,现在新疆某地地区还流传着。1983年8月,笔者在南疆地区进行社会调查时,在温宿克尔米西阿塔木麻札和巴希布拉克泉头,曾亲耳听到当地维吾尔族老乡讲述太白(好屈底波)在此地作战的故事。

但是,这种传说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英国学者吉布曾专文驳斥此说。苏联学者巴尔托里德在其所著《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此事为不可能。新疆民族研究所王治来在其《中亚史》中,更直斥此说为“无稽之谈”,是一个“虚伪的事实”。他认为,屈底波征服的范围,总的乍向北基本上未进入巴尔哈什湖西南的楚河、塔拉斯河域,向东则未能越过帕米尔达到塔里木盆地。

这此中外学者的意见是符合实际的。可靠的中外文史料告诉我们,维埕尔族的先民们最妆只信萨满教;8世纪中专入摩尼教,为其国教,9世纪初他们还曾派人来唐传教;北宋初年的于阗,在摩尼流行的同时,也有袄教和佛教;在吐鲁番,则有教与摩尼教并存;后来,佛教势力渐大,高昌、甘州、龟兹、于阗等地佛教逐渐取代了其他的宗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伊斯兰教传入新疆,是在10世纪末及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发生的。它首先由喀喇汗王朝入喀什噶尔,继而入叶尔和阗等处,始终为伊斯兰教徒所占领。但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势力渐渐由西向东,从喀什噶尔、和阗等地向阿克苏、库车等地发展,从吉木萨尔到喀什噶尔的大片土地,已经形成为伊斯兰教的区域。13、14世纪,乌鲁木齐、吐鲁番、喀喇火州及附近的一些地方,伊斯兰教徒已经同景教徒在一起杂居了。15世纪初,火州王子已皈依伊斯兰教,名叫哈散。15世纪30年代,统治哈密的蒙古族王出现改奉伊斯兰教的人。15世纪后期,吐鲁番王室成了赞颂安拉至大的穆斯林。16世纪初,哈密统治者拜牙继哈力(1439?/FONT>1457)之后再称“速坛”,成为安拉的崇拜者。统治者的改宗,对其治下的维吾尔人皈依伊斯兰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据宋伯鲁《新疆建置志。吐鲁番下注》,有明一代,天山南北各城已皆有天方教流行。清初,南疆已尽为伊斯兰教徒的天下,时名之为“回部”;而北疆虽也有不少穆斯林,但主要为准噶尔部所统治,时称“准部”。18世纪,乾隆平定准噶尔部后,设郡县,屯戍兵,移回部于北路,于是伊斯教的势力才在新疆北部才得到发展和巩固。到了20世纪初,北疆大部地区也都有成了穆斯林的居住区。算起来,从10世纪末到18世纪,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也大约经历了七八百年的时间才是以普遍为维吾尔等兄弟民族的广大群众所接受。

二、新疆伊斯兰教的传播方式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有和平方式,也有战争方式。其中,特别是早期传播,通常是伴随着残酷激烈的宗教战争进行的。

维吾尔,古称“回纥”或“回鹘”。公元840年左右,因畜牧经济社会崩溃,内乱四起,被黠嘎斯乘机攻击。回纥从鄂尔浑河流域分三支向西南方向迁徙:一支南下到河西走廊,史称“河西回鹘”;一支西去新疆高昌地区,史称“西州回鹘”;一支迁到喀什和中亚楚河南部地区。这第三支回鹘人,从10世纪到12世纪在这一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喀喇汗黑汗王朝,

辖地包括八拉沙讼城、怛罗斯、讹打刺、河中地及新疆境内的喀什噶尔、于阗、喀喇昆仑(和阗南山名)。

喀喇汗王朝最出色的沙吐克布格拉汗,是回鹘族中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统治者,关于他改奉伊斯兰教的民间传说有多种。有的说,他在少年时代遇一批穆斯林商队正在礼拜,经询问后即表示皈依这种宗教。等到他的叔父去世后,他亲自登基成王,便将过去隐奉之伊斯兰教公诸于众,并下令人民随之一起信奉。也有的传说,公元932年(伊斯兰教320年),有位名叫阿卜。纳赛尔。萨曼尼的穆斯林来此传教,说服了喀喇汗王朝这位急于从其叔父手中夺取王位的王子,使之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在其成为王朝最高统治者后,更名为苏丹吐克布格拉汗。那位传教师殁后葬于阿图什苏丹麻札院内北端,备受崇拜。我们从这类传说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即沙吐克布格拉汗皈依伊斯兰教是自愿的,无半点武力强迫性。由于他改变了宗教信仰,其治下之民也随之成为穆斯林,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沙吐克布格拉汗改奉伊斯兰教后,他以及他的几位继任者却相继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据传,沙吐克拉起的第一支穆斯林军队在喀会噶尔城下击败了他的叔父,他的叔父在拒绝信仰伊斯兰教后惨遇杀害。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取得了第一个胜利。

刘志霄的《维吾尔族历史》告诉我们,沙吐克布格拉汗在位45年,死于公元955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几乎全是在伊斯兰教“圣战”(吉哈德)的口号下度过的。为完成传播伊斯兰教于天山南部的宏愿,他付出了大半生的精力,对于阗的佛教政权作战,对同放而信仰佛教的西州回鹘发动战争,并最后死于西州回鹘政权的战场上。 今天,我们打开那些维吾尔文或波斯文、阿拉伯文的新疆历史文献,就会发现其中对沙吐克布格拉汗有着详尽的然而是被化了的记载。这些文献的作者们,对沙吐克在维吾尔中传播伊斯兰教的一切努力大加赞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伊斯兰教向维也纳吾尔传播的第一伴导航者,沙吐克布格拉汗揭开了在天山南部延续数世纪之久的宗教战争的序幕,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历战一生,为这个宗教在维吾尔人中间最终取代佛教奠定了基础。他不公是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而且是将伊斯兰教引入维吾尔社会的奠基者。

沙吐克逝世后,他的长子穆萨、长孙布。哈难能可贵相继继位,一如既往地坚持为传播伊斯兰教而战。尤其是奥布。哈桑,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伊斯兰教的极度热情和尚武精神。公元991—2年,他在河中地区完成了喀喇汗王朝历史上最显赫的军事征服,先后攻占了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使喀喇汗王朝以中亚地区新统治者的身份载入中亚史册。公元996年,奥布。哈桑又攻了于阗军队,收复了被佛教徒乘机占领的喀什噶尔城。公元件998年,他与于阗佛教再度抗衡,企图强力传播伊斯兰教,然而这一次他没有成功。他像他祖父沙吐克布格拉汗一样,在这次由宗教煽起的战争中,高举着伊斯兰教的旗帜,倒在英吉沙附近的战场上,于阗军队再度攻占了喀什噶尔。 最终击账于阗军队并结束这场延续数十年之久的宗教战争的,是玉素甫。卡德尔汗。他是奥布。哈桑的堂兄阿隆的儿子。在他继承奥布。哈桑遗留给他的汗位后,立即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招募雇拥军,以与于阗佛教徒进行殊死的决战。马达因的4位什叶派伊玛目,首先响应玉素甫。卡德尔汗的号召。公元999年,来自巴格达,伽色尼,花拉子模的穆斯林,组成了一支14万人的大军。接着,他们又向天山南部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于阗进军。几经周折和反覆之后,公元1006年,玉素甫。卡德尔汗的穆斯林烟队全部征服了于阗。伊斯兰教在刀光剑景中,传播到离阿拉拍数千里之外的中国新疆天山南部,在这块被称作佛教第二故乡的区域,为自己争得了一个发展基地,佛庙、佛像和其他佛教设施,遇到彻底的摧毁。从喀什噶尔、叶尔到整个和阗地区的维吾尔族居民,在神圣宝剑的强迫下,纷纷放弃了自己世代信奉的佛教信仰,参加到穆斯林的行列中。《宋史》卷490《于阗传》载,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于阗国的“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贡”,显然,这时伊斯兰教已经在和阗取得了稳固的胜利。

14世纪末,伊斯兰教势力在向吐鲁番等地发展进似乎也曾伴有战事。据《伊斯兰教百科全书》1934年第四册载:“蒙兀儿斯坦可汗吉兹尔火者曾举兵征服哈喇火州与吐鲁番,这是中国边界上两个重要的城市。其地的居民被强迫接受伊斯兰教。从此以后,这两个城市即被视为在伊斯兰教的版图之内了。”

4伊斯兰教民代到民国的发展

特点①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多个民族其中有信仰别的宗教而该项伊斯兰教,还有一部分民族在这一时期通过民族的自然融合而形成新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回族就是新形成得民族。

②伊斯兰教出现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演变。如儒教对于穆斯林的渗透以经堂教育为主的中国穆斯林教育制度的兴起

③统治阶层愈来愈重时伊斯兰教,并试图按照其意图利用伊斯兰教。如明代帝王夏至保护伊斯兰教甚至赦建清真寺,而清代统治者在西北穆斯林聚居地推行相约制度并将清真寺作为控制穆斯林的工具。

④苏菲派神秘主义入驻中国,适应了中国西北甘宁青地方的回撒拉等组宗教上层的需要,同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宗教门茞制度。宗教们称有利于上层敛财和兼并土地并巩固封建权势而穆斯林生受压迫而祈求在神秘主义思想和宗教实践得到宗教的心灵慰藉而成为了门宦制度的群众基础。

⑤伊斯兰教在中国进入了他的现代时期,伴随时代前进伊斯兰教与之相适应也发生了变化。如i加强伊斯兰教教育问题研究,提倡新式教育改革就制度。创办伊斯兰教刊物,学术团体等。

①伊斯兰教文化教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形成了及明末清初后宗教学术文化的第二次高潮,并取得一定成就。

5新中国带来的新局

五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教第一人

宛葛思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先行者,传说他是第一位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由于历史原因,关于他的具体情况,包括来中国的时间、传教的过程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世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在中国一些地方保存着不少遗留下来的文物,其中提到了他的大概情况。据说他在公元587年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另一些后世的宗教著作中说他在公元611年接受派遣率领着其他3人,经过海路到达中国的南方城市广州,并在那里建立了传教中心怀圣寺。更有一些记载说,他是伊斯兰教创世人穆罕默德的长辈亲戚,在公元632年时来到中国,当时的首

都在长安。中国皇帝看他为人正直,并且通过和他讨论宗教学问后发现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于是就特地允许他留在中国,下令为他建立清真寺;随后又在其他各地如南京、广州等城市建立清真寺。宛葛思晚年决定返回祖国,在途中因病去世,被安葬在广州城外。 六

伊斯兰教在中国现状

中国五个自治区。有两个就是伊斯兰教自治区新疆和宁夏,甘肃,山西河南,青海,山西河北,安徽山东河南北京。②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人口目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他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人口总数约2000万。我国穆斯林人口分布情况历来是“大分散,小集中”,全国有清真寺34000多座,阿訇、毛拉45000多人。我国穆斯林在信仰上属于逊尼派,在教法上遵从哈乃斐学派。③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建筑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寺院的专用称谓固定于明朝中叶,建于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的北京东四礼拜寺是目前所知的最早

取名“清真”的礼拜场所,此后各地新修或重建的礼拜场所才普遍称作清真寺。 从伊斯兰学者的解释来看,“伊斯兰”是阿拉伯语“和平、顺从”的汉语音译,“清真”则是意译:“清”是指安拉的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含有安拉无可比拟、永存常在的意思。我国阿拉伯式清真寺主要有三类,以新疆地区数量最多,其次是解放后各地新建的

清真寺,东南沿海地区清真寺由于建成年代较早保留了浓郁的阿拉伯风格。 从用材上看,这些清真寺基本不用木料,而以砖石结构为主,其中一些建筑技术还被中国工匠吸收,用于佛塔建造上;从布局上看,阿拉伯式清真寺不太强调中轴线,左右也不对称,寺内布局紧密,完全不同于四合院式中国寺庙;从外观上看,中国式的大屋顶在这些清真寺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阿拉伯穹顶式建筑,极富异国情调。 新建的清真寺中礼拜大殿顶上一般有一大四小五个穹顶,并饰以穆斯林新月标志。据说大穹顶象征穆罕默

德、小穹顶象征伊斯兰教的四大法学派或四大哈里发。 一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交流、融会的前提和基础 1、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化体系,二者多有相通之处。 2、伊斯兰教的经济基础是在游牧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贸经济,与中国农耕经济模式不同,但可以互补。

二、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会的成功经验

1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会是以和平的、非政治化方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方式,既有和平方式,也有战争方式,而总体来讲是和平为主的方式。新疆局部地区早期的伊斯兰教化,是在军事征服异教徒的基础上实现的,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伊斯兰教的传入应该说是以和平方式进行

2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圈中不象佛教、基督教那样向汉人传教,尊重中国文化一统多元的现实状况,在多元文化的长期共存中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是一种“纯宗教的传播”,它们要想立足中国必须依赖中国人的皈依。而伊斯兰教则不然,从入华形式上看伊斯兰教是其载体——穆斯林首先移居中国,随之伊斯兰教才得以在中国社会生存。佛教、基督教入华形式不同,它们是宗教首先进来,而宗教载体并没有进入,进入的只是传教者,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中国人归依其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除了新疆局部地区,基本上不对异徒传教,不广纳信徒以壮大声势,亦不与其他宗教争高下,特别是不攻击儒家,以避免引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感3,树立敌对面。所以伊斯兰教教义鲜为教外人知,也未遇到儒、佛、道及其他人的嫉恨

、3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会的途径现实世俗主义的层面上看,中国穆斯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完全适应了中国社会生活的环境需求,诸如在与兄弟民族的交往中,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建筑样式方面逐步地完成了“中国化,中国穆斯林聚居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教坊)。后来,在教坊的基础上,出现了门宦制度和经堂教育,成为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会的具体途径。

4、中国伊斯兰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以儒诠回,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融合。 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吸收与改造了包括儒、道、佛各家在内概念、范畴,作为解释、理解伊斯兰教的思想基础。中国伊斯兰教学者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结合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对之作了自己的理解和发挥,提出了“五典”说。所谓“五典”,即儒家所讲的“五常”,指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有别、长幼之序、朋友之诚

5、伊斯兰教与回族:伊斯兰教中国化,即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融会的成功典型。 回族是世界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如果按照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的稳定的共同体。”③在这个定义中斯大林举出了民族形成的四个标准(或四个特征),把这四个标准与回族对照起来,可以说回族一是丧失了自己的母语,二是没有鲜明的共同地域,三是缺乏同一的共同经济生活,惟突出表现出来的是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意识生生不息地维系着回回这一民族共同体。

三、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交流、融会的启示

1、中国文化、中国伊斯兰教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现代转型,探求在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出路 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全球一体化”的构想。所谓“全球一体化”是由“欧共体国家一体化”引发的,“全球市场化”带动的,通过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彼此融合和发展,文化一体化的构想。在中国伊斯兰教这里,也面临双重挑战、双重机遇。所谓双重挑战,就是回族的伊斯兰文化,与整个伊斯兰世界一样,受到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同时又受到中国汉文化的冲击。中国穆斯林的传统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伊斯兰教如同强有力的粘合剂,渗透其中并将其凝为一体,当经历了从她一进人中国这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国家,经过冲撞、吸收、融合、适应的过程后,异质的现代文明被发现、接触时,对传统文明的扬弃和继承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了。所以自明清两代以来,出现了不少“以儒诠经”的穆斯林大学者,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伊斯兰教做出了巨大贡献。所谓双重机遇,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经受住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现代化的挑战,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回族文化也就能经受住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伊斯兰世界和伊斯兰国家经受住了西方文明和现代化的挑战,中国回族的伊斯兰文化同样也就能经受住这种挑战和冲击。因此中国回族要在双重挑战和双重机遇面前,探索自己的现代化发展形式,与中国各族人民一齐乘上驶向现代化的不沉巨轮,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2伊斯兰教和中国文化都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浸染伊斯兰教和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冲击,应该努力发掘和积极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念,以防止西方文明中腐朽文化的侵蚀和同化。因为,西方世界固然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但在物质高度发展的同时,伴随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中滋生的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纵欲行乐、吸毒、**、犯罪率居高不下和道德沦丧等社会风气极大地销蚀和毒害着人们的心灵。这些现象伊斯兰教地区和中国大地上已经严重地蔓延开来,对古老的文化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面对西方的冲击不可能闭关锁国,不可能回到过去,只有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为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智慧。伊斯兰教和中国文化都是要走向现代化的,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这就是文化品位与层次异于西方文化的东方发展中国家要抵制西方文化侵蚀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必然要出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不断调整现代化的方向,直至达到自己的目标。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0b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