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化学模拟卷

更新时间:2024-06-07 00: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中考化学模拟卷

试 题 卷 A

说明:1.本卷共有五大题,27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Fe-56 Cu-64 Zn-65

3.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得分。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含碳物质的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用作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B.木炭用作燃料 C.用炭笔写生 D.石墨用作电极 2.下列标志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3.人的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需要能量。下列营养素中,不属于供能物质的是

A.糖类 B.油脂 C.水 D.蛋白质 4.利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燃烧匙内放入的物质是

A.木炭 B.铁粉 C.硫磺 D.白磷 5.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用石灰石鉴别铵盐和钾肥

C.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D.用pH试纸鉴别厕所清洁剂与厨房清洁剂 6.下列操作能增强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是

7.下列各组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2CO3、Ca(OH)2、H2SO4 B.NaCl、KNO3、AgNO3 C.ZnSO4、KCl、H2SO4 D.HNO3、NaOH、Na2SO4

8.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我国多个城市的空气中检测出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已知碘131原子核内有53个质子和78个中子。则碘131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31 B.53 C.78 D.25

9.制作“叶脉书签”时需要配制100 g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最好使用100ml的量筒 B.氢氧化钠固体应放在纸上称量 C.溶解氢氧化钠固体时会吸收大量的热

D.配制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量筒、托盘天平、烧杯和酒精灯等

10.右图表示向甲物质中加入乙物质时,生成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随乙物质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其中合理的是

A B C D 甲物质 锌和铜 二氧化锰 硫酸钠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乙物质 稀盐酸 双氧水溶液 氯化钡溶液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先在A、

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卷的相应空格内,

硫酸铜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氢氧化钠溶液 然后在D选项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与填充各1分) 11.以下热量的来源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是

A.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B.磨擦生热 C.用电热器取暖 D._____________ 12.右图是镁和氟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据此推出的有关结论正确的 是

A.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8 B.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 C.氟化镁的化学式是MgF D.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与木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物质是

A.O2 B.H2 C.CO2 D.______________

14.右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种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是两种单质 B.有些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右图表示了一些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图中两圆相交处表示反应时的主要现象或反应类型等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A.a处:观察到有氢气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B.b处:反应后溶液变重 C.c处:产生蓝色沉淀

D.d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共6小题,除化学方程式每式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35分) 16.(5分)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出下列短文中带点的内容: ....

氮气________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每个氮气分子由二个氮原子_______构成。氮气一般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能与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氨气中氮元素显- 3........ ..价.17.(6分)现有A、B、C、D四种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右图

气.反.应.,.生.成.氨.气.__________。

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

Fe a HCl b d CuSO4 c NaOH

在常温下为液体,A、B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 D是黑色固体。据此推断:

(1)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5分)2011年的“两会”,把水利改革和发展写进了“一号文件”,体现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水是有机物,能赋于生命 B.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维持人体的体液平衡 C.水是人体主要的功能物质 D.水中氧元素含量很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氧气 (2)水的下列应用合理的是___________;

A.长期饮用硬水是补钙的最好方法 B.图书馆内图书着火,最好用水扑灭 C.做饭时,在室内放一盆水以防止煤气中毒 D.上海世博园将水雾化而漂浮于空气中起降温作用

(3)硬水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生活中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今年3月,云南盈江发生了5.8级地震。震区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饮用。下列各项

与水的净化过程无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吸附 B.消毒 C.电解 D.过滤

(5)我国水资源短缺,为保护有限的水资源,说说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或防止水污染的具体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金属。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接触;

(2)铜制品如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也会生锈。已知铜锈的化学式为Cu2(OH)2CO3,试判断铜生锈除满足铁生锈的上

述条件外,还需要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

(3)在生活中经常用一些铝制品代替铁,铝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

A.铁比铝金属活动性弱

B.铝与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C.常温下,铝不与稀盐酸、稀硫酸等稀酸溶液反应 20.(10分)下表是某同学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实验反应物反应物实验现象 序号 甲 乙 ① ② ③ 碳酸钠溶液 碳酸钾溶液 碳酸钙 氢氧化钙溶液 氯化钙溶液 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K2CO3 + CaCl2 == 2KCl + CaCO3↓ (1)请在表中的空白处补全有关内容;

(2)表中三个反应都是探究___________的化学性质;

(3)实验①和实验②能发生反应的共同原因是:“反应物甲”中的____________和“反应物乙”中的______________

相互结合成_______________;

(4)试举一例说明反应③的实际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6分)思思同学总结出酸、碱、盐相互间的反应关系如右图所示。只要选取恰当的反应物,则反应①~反应④均可生成BaSO4 。

(1)图中的酸是____________,碱是___________;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四个反应均属于____________反应,发生反

应时的共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22.(6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

酸 反 应① 碱 反应④ 甲盐 反应③ 乙盐 BaSO4 反应② (1)小红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图E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应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再把导气管插入集气瓶口;

(2)小丽用图B装置制取氢气,请指出图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氢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

23.(4分)右图中的A装置是实验室中集洗气、集气、贮气等于一体的多功能装置。 (1)若用该装置干燥氢气,则瓶内所盛物质是

__________。实验时,氢气应从________ 端的导气管通入;

(2)医院给病人输氧也用到类似图A的装置。氧

气由左端导管口通入,而病人的吸气管则与右

端导管口相连。你认为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3)要检查图A装置的气密性,可采用图B所示的装置。当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5分)粗盐是含有较多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和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的氯化钠。为提纯粗盐,

同学们经过了①蒸发结晶、②溶解、③过滤、④计算产率等步骤。 (1)实验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用序号填空); (2)实验过程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是__________;

(3)经过上述操作得到的精盐属于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实验结束后,有4个小组分别展示了计算的精盐产率: 组别 精盐产率 1 91% 2 69% 3 73% 4 75% 老师对各组的评价是:第1组结果偏高,其他组结果都偏低。于是各组分别讨论本组 的误差,所找原因合理的是第___________组。(2分)

第①组:量水时眼睛位置太高,造成俯视 第②组:称量精盐时误将精盐放在右盘 第③组: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 第④组: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

25.(10分)做化学实验时,实验台上的药品应分类有序地摆放。在一次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实验台上摆放了下列

药品,其中一试剂瓶的标签破损(见下图)。

(1)欲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可选用上述药品中的____________进行实验(选填序号);

(2)上述有些药品若敞口放置很容易变质。试举一例,说明变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欲探究标签破损的药品的成分。

【分析思考】根据药品分类摆放的原则,该药品可能是__________; A.酸 B.碱 C.盐 D.单质

【作出猜想】①可能是NaOH溶液 ②可能是Na2CO3溶液 ③还可能是_________溶液(任写一种) 【设计并实验】

Ⅰ.小明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样品溶液滴至经过润湿的pH试纸上,测得pH=10,他判断溶液显碱性。对他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且结论正确 B.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但结论错误 C.方法错误,结果偏小,但结论正确 D.方法错误,结果偏大,但结论正确

Ⅱ.根据以上结果,小明认为原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但小俊认为小明的判断错误。你赞同_______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小强选用图中的试剂,在小明的实验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确定它是Na2CO3溶液。请你补全小强的实验.....报告。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结论 原试剂是Na2CO3溶液。 【反思与评价】小伟对小强的结论提出质疑,认为该试剂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溶液。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26.(3分)某大型洗衣店的废水经沉淀后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使入河口水中的藻类等浮

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呈绿色。

(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洗衣店排放的废水中含较多的___________元素; (2)资料显示河水中的藻类的化学式为C xH yO110N16 P 。则该藻类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

为___________;

(3)已知该藻类相对分子质量为3550,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8%。则式中x的近似值等于___________。 27.(7分)某化学活动小组利用锌和硫酸的反应,来测定某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30g稀硫酸分三次加入到

3.25g锌中,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 加入硫酸溶液的质量 剩余锌的质量/g 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g

①第一次加入10gH2SO4溶液 ②第二次加入10gH2SO4溶液 ③第三次加入10gH2SO4溶液 1.92 0.59 0 (此空不要求填写) _________ _________ (1)请将各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填写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处。 (2)第③次实验中产生了多少克氢克? (3)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011年中考化学模拟卷

答题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累分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每小题

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

答案 2分,共10分。先在A、

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卷的相应空格内,然后在D选项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与填充各1分) 题 号 答 选 择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案 D选项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22.(6分)(1)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3.(4分)(1)__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5分)(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2分) 25.(10分)(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思考】__________; 【作出猜想】_________ 【设计并实验】Ⅰ.__________; Ⅱ.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结论 原试剂是Na2CO3溶液。 【反思与评价】_____________。 分) 16.(5分)________; 17.(6分)(1)A是____(2)B→C__________D→A__________18.(5分)(1)________(4)______________;19.(3分)(1)________20 ―.(10分)(1)①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21――.(6分)(1)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区――――――――――――――――――――――――订――――

2011年中考化学模拟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题号 答案 1 B 2 B 3 C 4 D 5 B 6 B 7 C 8 B 9 A 10 D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的选择与填充各

1分,共10分) 题 号 选 择 答 案 11 A 用煤气做饭(或用煤发电等) 12 A 氟化镁的化学式为MgF2(或镁为金属元素等) 13 B 14 C 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或生成物属于混合物等) 15 C 无明显现象(或发生中和反应等) D选项 CO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共6小题,除化学方程式每式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35分) 16.(5分)N2; 2N;

17.(6分)(1)H2O; H2O2

催化剂高温

(2)2H2O2 ====== 2H2O + O2↑; 4CO + Fe3O4==== 3Fe + 4CO2(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8.(5分)(1)B (2)D (3)加热(或煮沸) (4)C (5)用洗衣水冲厕(或用洗菜水浇花等) 19.(3分)(1)潮湿的空气(或水和氧气) (2)二氧化碳(或CO2) (3)B 20.(10分)(1)①Na2CO3 + Ca(OH)2 == 2NaOH + CaCO3↓; ②产生白色沉淀;

③ CaCO3 + 2HCl == CaCl 2+H2O +CO2↑

(2)盐(或碳酸盐)

(3)CO32-(或碳酸根)离子;Ca2+(或钙)离子;碳酸钙沉淀 (4)实验室制取CO2(或用盐酸除水垢等) 21.(6分)(1)H2SO4(或硫酸);Ba(OH)2(或氢氧化钡)

(2)BaCl2 + Na 2SO4 == BaSO4↓+ 2 Na Cl等 (3)复分解; 产生白色沉淀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22.(6分)(1)A; 2KMnO4 === K2MnO4 + MnO2 +O2↑;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2)长颈漏斗的下端未液封(或长颈漏斗颈的末端没有插入液面下); D或E 23.(4分)(1)浓硫酸等; 左

(2)便于调节输出氧气的速率(或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等) (3)水中的导气管口产生气泡 24.(5分)(1)②③①④ (2)玻璃棒 (3)混合物 (4)④ 25.(10分)(1) ⑥⑧

(2)Ca(OH)2溶液易吸收CO2而变质等 (3)【分析思考】BC 【作出猜想】Na2SO4(或硫酸钠)等

【设计并实验】Ⅰ.C Ⅱ.小俊; Na2CO3溶液也显碱性(或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等) Ⅲ.HCl溶液和Ca(OH)2溶液(或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在样品中加入盐酸时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反思与评价】NaHCO3(或碳酸氢钠)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26.(3分)(1)磷(或P) (2)7∶55 (3)106 27.(7分)(1)②1.33 ③0.59 (2)0.018g (3)20.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z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