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坊

更新时间:2024-02-17 04:3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实习基地简介

艺术设计系实习基地

三维雅筑装饰

艺术设计系团总支科技实践部

二0一一年九月

湘南学院艺术设计系实习见习基地

三维雅筑装饰公司

公司概况

单位:三维雅筑装饰

公司地区:湖南省郴州市

公司性质:私营.民营企

公司规模:

三维雅筑装饰公司,总部在郴州北湖区政府旁,有员工100 - 499人,办公场所1000多平方米,有14年的良好口碑,事业步步壮大。 公司简介

三维雅筑装饰创立于1997年,是本土第一家正规的家装公司,集诚信、规范、专业、文化为一体,以设计和工程品质为核心,以“高标准、精致化、零抱怨”为宗旨的精品家装企业。十四年的轮回,我们见证了一个个家装企业起起落落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整个家装行业由稚嫩到成熟的全过程,而三维,却用坚实的步伐、诚信的态度和前瞻性的举措,在郴州、韶关家装史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艺术设计专业介绍

本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改革,紧密结合市场,建立起“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学做一体,德才兼顾”的课程体系。本专业总体分为三个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一年级以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和专业基础的夯实教育并重;二年级课程把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三年级把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室实践紧密结合;四年级主要以在工学坊内的项目实践和教师指导的企业实习为主。在“课内与课外培养相融合,教育与教学相融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相融合,职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潜力相融合”四位一体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起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针对建筑和家装行业以及相关职业发展设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艺术素养,能熟练的运用建筑家装行业知识和各类艺术设计软件工具进行建筑效果、室内装饰、等艺术设计及制作与管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我系之所以把三维雅筑装饰作为实习见习基地,是因为贵公司适应我系专业,能够实现专业对口,能够更好的培养和发展人才。

三维雅筑装饰

湘南学院培训基地三维雅筑装饰公司

艺术设计系团总支科技实践部

2011年9月

篇二: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工学坊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doc

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工学坊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小纲 吕晓萌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1期

[摘要]工作室制在包豪斯奠定起来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在将概念性的设计预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道路上,它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设计院校中的工作室模式显然不能纯粹从形式上追随包豪斯,也有必要通过对包豪斯精神的分析并结合现实情况来厘定工作室的全新内涵。从设计学科的职业属性出发,在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切实贯穿“学必工”的理念,搭建好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育人平台——设计工学坊。

[关键词]包豪斯 现代设计教育 “学必工”工作室 工学坊

[作者简介]张小纲(1955- ),男,湖南长沙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与设计教育;吕晓萌(1983- ),男,浙江建德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应用。(广东深圳51805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109-02

设计作为一门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以培养各类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的设计教育,也开始受到普遍重视。职业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设计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了其非常明确的职业教育倾向——将学生培养为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型人才。正因如此,从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建立之日起,“工学结合”便已在设计教育领域践行了,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工作室(Workshop)模式的建立。

时间已经证明了工作室之于设计院校的必要性,因此,现今世界上大部分设计院校都将工作室模式纳入到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之中。

一、工作室模式建立的目的

正如世界著名平面设计师原研哉所言:“在回望包豪斯时,要像我们平时眺望银河系一样: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的精神,进而面对它的本质。”因此当我们从根本上去探究包豪斯工作室模式的缘起时,不可能绕开格罗比乌斯(Walter Gropius)当年筹办包豪斯学校的动机。①

1.设计教育的社会使命。1919年的德国可以用百废待兴来形容,为了寻求国家的振兴,各种形式的探索此起彼伏。深知战争残酷的年轻建筑师格罗比乌斯经过反复斟酌,决定通过创办学校的形式去争取德国的未来。“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

了(后改称“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意为“设计学院”,在设计学界通常被简称为“包豪斯”。由于包豪斯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其名称在当今已经被演绎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

包豪斯逐渐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纳入到了现代设计及其教育体系之中。这种思想转化为形式,即表现为包豪斯那些典型的几何式产品造型。此外,包豪斯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单纯停留于造型层面,它还包括新材料的发掘和新技术的应用。仅有图样上的二维造型是远远不够的,在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中,学生不但要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还要亲自动手将其实现出来。这也是促成包豪斯工作室模式建立的直接原因。

2.以技术为依托的工作室模式。在包豪斯时代,工作室一词的含义不像我们今天所联想的那么宽泛。从表面上看,它指的其实就是充满各种加工设备的工作车间,根据不同类型,分别以“金属”“家具”“纺织”等名称来加以命名。包豪斯建立初期,学生在工作室中以学习各种手工艺技能为目的;而到了1923年之后,工作室渐渐演变成了师生将头脑中的设计预想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试验场。工作室与一般的授课型教室不同,它的目的是将学生在普通教室中习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设计作品。

由于包豪斯在建校之初带有手工业行会的性质,因此强调学生们亲自动手完成作品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格罗比乌斯认为艺术是需要假以灵感才能实现的,所以艺术是不可教授的,但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设计则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技术,而技术通过学习是可以掌握的。这种“技艺结合”的观念使他坚定不移地将工作室模式带入到了设计教学之中。正因如此,一般学校中通用的“教师”与“学生”在包豪斯被冠名为带有明显手工业行会色彩的“师傅”与“学徒”。

1919年的《国立魏玛包豪斯纲领》中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为学生找工作”是学校的原则之

一。②这说明学校应肩负起为社会输出人才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设计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产业的根本属性。包豪斯这种务实的办学原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因此围绕此原则而创办的工作室在今天同样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二、作为工学结合最佳平台的工作室

1.设计院校中工作室的现实属性。包豪斯时期“工学结合”的首个重大项目应该就是格罗比乌斯和学生一起设计的德绍包豪斯校舍了。这个设计与包豪斯宣言中所声称的一切服务于建筑的口号切实地吻合在了一起,因为整栋建筑中所应用到的产品几乎都由包豪斯师生亲自设计并制作,成为“学以致用”的经典案例。其中就包括马歇·布鲁尔(Marcel Breuer)设计的瓦西里

(Wassily)椅,而实现产品的地点就在包豪斯的金属、家具等工作室中。扎实的手工艺基础为学生的设计方案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工作室也由于开始行使其检验基础课、理论课效果的职能而成为设计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当设计要为社会提供服务时,意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地掌握相关技术。

篇三:企业培训应发展的方向

企业培训应发展的方向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在Web2.0时代,许多行业都在尝试利用Web2.0转换思路,开发新的图景。企业面对现有的组织学习形式和企业培训现状,需要思考的是企业培训的出路在哪里,实现起来又需要适应怎样的发展趋势。

组织学习的形式无外乎三种:

一是有组织的一对多学习,如最常见的面授企业培训。除外聘企业培训师外,有成熟企业培训体系的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的企业培训师队伍。二是有组织的自学,如十年前开始兴起,基于网络以自学为主的e-Learning。三是有组织的相互学习,如2012年刚刚兴起的、员工之间有组织的相互学习,也就是社会化学习。

采用过这三种学习形式的组织,有的会有这样的体验:面授成本太高,e-Learning太枯燥,而社会化学习又太难评估。由此想到了业界对培训的形象比喻:多数培训在公司领导和员工的心目中只能算是“保健品”,看上去包装不错,听上去包治百病,吃下去虽不致死,可也没有什么大用——有些保健品的价格还挺昂贵。正因为培训被当成了保健品,没事的时候搞个培训,有事马上往后推,培训工作的紧急性和重要性永远被排在后面。

企业培训变身寻出路

那么,培训工作的出路在哪里?探索之一就是要把保健品“变身”为另三种物品——食品、药品和类毒品。

先说药品。药是治病的,如果培训真能为企业解决问题,那就能成为企业内部的刚需。如针对公司变革的咨询式培训,有点像西医外科;针对管理者心灵自我完善的课程,相当于中医理疗。其他培训方法如教练与引导、行动学习等,都可以解决公司碰到的各种问题。但是药品是有毒性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培训的应用范围,在得了风寒的时候吃治风热的药,是会起反作用的。

培训的另一个出路是“食品”。食品分主食和零食,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多数业务类的培训就相当于“零食”,临时补缺。但是,把企业培训变成员工的主食才是培训人员努力的目标——把片段式的培训变成经常性的学习,把工作的需求变成培训的需求,把培训成果变成工作成果。

食品虽必须,但往往索然无味;药品虽有用,可吃起来也是受罪。能否把企业培训变成一旦用起来就如痴如醉、不离不弃的“类毒品”——像毒品一样容易上瘾,但却对身体没有伤害,而且还有帮助。大

多数现代人最容易上瘾的一件事是什么?想必是玩手机,闲时玩玩游戏、刷刷微博微信,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戒也戒不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款体验优良的APP应用,既是学习又是娱乐,既是知识管理平台又有社交网络功能,既有人机互动又有真人提供问答服务,那么企业培训就有可能成为随时随地的一项服务,学习就成了一件让人上瘾的事。

企业培训未来的“四化”

现在的企业培训顶多是“保健品”,如何才能变成每日必需的“食品”,甚至是让人上瘾的“类毒品”,就需要适应企业培训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人比较看好的企业培训的未来趋势有四化:碎片化、移动化、游戏化和社区化。这里先谈谈对四化的理解。

碎片化

如果你在百度里输入“碎片化学习”,得到的第一条信息将是百度百科的相关词条,里面有碎片化学习的定义、特点和应用案例,有兴趣的可以浏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碎片化学习。如果论学习效果,不能说碎片化就比体系化强,只是从成人学习的角度来说,离开校园之后,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体系化的学习是件奢侈的事。而利用例如在地铁上、机场里的碎片时间学点东西,可能

性更大。

关于碎片化和体系化,从知识供给的角度来说,碎片化的学习内容需要建立在体系化的思维框架下,这往往比系统的知识输出还需要技巧。碎片化也不能完全替代体系化,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

移动化

移动化学习,这是过去一年越来越清晰的趋势,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高速带宽的高速普及。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提前到来,而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无疑成为讨论的焦点,成为各企业培训类媒体和论坛的热门话题。对于移动化,现在还是概念叫得响,实践效果不详。很多年前互联网兴起时,有人说“在线教育”会革了“传统教育”的命,这些年过去了好像也未实现。如果仅仅把电脑上的学习内容搬到手机里,用移动APP替掉浏览器,也还很难成为一场新的革命。

游戏化

游戏化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例如中国银联就将游戏化模式引入企业培训中。银联中层管理人员企业培训班——启航十期,从整个项目上就引入了游戏化的竞争机制,设计了管理类游戏,比如“加勒比海

盗”“七巧板”等。

社区化

最后一个是“社区化”。社区化的重点是基于Web2.0技术,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社会化学习。谈到社区化的实践,银联企业培训中心是比较早开始在企业培训全过程中应用微博、工学坊等内外部社交网络平台,在很多圈内人眼中属于比较“二”(2.0)的一个团队,在企业培训项目上积极探索微信在学习中的应用,非常有趣。微信作为一个革命性的产品,一定会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碎片化是关于内容,移动化是关于渠道,游戏化是关于体验,社区化是关于关系,这四个概念之间的任意两两或三三互联,都可能创造出一些学习领域的应用。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网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45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