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沈姓

更新时间:2023-03-08 18:21:0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诏安沈姓

溯源

沈氏太始祖聃季公,周文王第十子。沈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后裔。沈,原系上古国名,最初为夏禹子孙的封国。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周初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周公辅政。时三监不服,(三监即武王所封的霍叔、管叔、蔡叔,用以监殷民),武庚(商纣王之子,封为殷君)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叛乱。聃季公竭尽忠诚,辅助周公平叛有功,被举任司空。并封于沈国,又名聃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与沈同音,沈国在今汝南平舆沈亭,包括安徽阜阳西北,国都在临泉县沈丘集,子孙遂以沈为姓。播衍于河南、安徽一带。春秋时,鲁成公八年(公元前五八三年)为晋所灭。聃季公十六世孙逞公,逃奔楚国并衍居湖北一带。嗣后晋伐郑,楚令尹子西出兵救郑,由于白胜公叛楚杀子西,囚禁楚惠王。时十九世祖诸梁公为楚国叶县尹,政绩甚好,颇得民心,遂率兵入楚都救出楚惠王,乱平后楚惠王把叶城封给诸梁公为食邑,称叶公。诸梁公,字子高,楚左司马生于公元前五二八年.生三子:长日茂春,次日射,三名文(吾祖)。茂春袭叶公故沈叶同源。

二十六世郢公,秦征为相不就,避居江南泸州。三十世遵公,西汉时,任齐王太傅,封敷德侯,徒居九江寿县(今安徽寿县)。三十二世荣昌公,东汉始祖。初居安徽凤阳府,原籍苏州马齿乡。配祖妣隆氏祯祥公主,封庸国公,赠金精光禄大夫。三十八世戎公,被光武帝封为海昏侯,辞不受,徒居会稽之乌程(治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治今吴兴)。《新唐书宰相世系》云:“灵帝分乌程为永安县,孙皓分吴郡为吴兴郡,晋改永安为武康,即为郡人。”沈戎子孙昌盛,累世官宦,发展为名门巨族。自东汉至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所以,沈氏以“吴兴”为堂号,此乃沈氏堂号的由来。

四十四世约公,历任宋、齐、梁三代,官拜尚书令,其文事为后人宗者:辨音律、编对偶,发明平、上、去、入四声,为后世音韵之始祖。四十七世成龙公,生一子,即勇公。四十八世勇公,原名彪,字世纪,光州固始县人,为唐初沈氏人闽开漳始祖。五十三世时昌公。五十四世太懋公。五十五世子奇公。五十六世禄颖公,生二子,长子纹辉,宋太祖建隆二年.(962年),官护驾指挥,因失防御,差镇云南道曲镇军民府;次子纹耀(诏安祖)。五十七世纹耀公生四子,长子义伦(诏安祖),次子义和,三子义信,四子义樨。五十八世义伦公,官拜枢密院副使,生二子:长子素,真宗威平年间,敕封带剑上殿护国大将军;次子廉(诏安祖)。五十九世廉公,官至国子监祭酒,加封侍御上柱国公。御赐浙江省处州府阳县田百余亩,显荣宗坊。生一子,名彬。六十世彬公,官至尚书。生二子:长子若球(诏安祖);次子若琳。六十一世若球公生四子:长子衜(诏安祖),次子名衡,三子名衔、四子名衡。六十二世衙公生三子:长子匡祚。次子匡祺(诏安祖)、,三子匡祖。六十三世匡祺公生二子,长子伯照(诏安祖)、次子伯明,无述。六十四世伯照公生一子,名启承。六十五世启承公,字文贤,号明源,娶陆氏,生一子,名廷辅。丁丑科进士,登王十朋(李时珍)榜。除授山东道东昌府博平县知县,升直隶池州府通判,又加升福建道汀州府知府。与子廷辅官任所。廷辅公生八子,称八木公派,后成为沈氏播衍福建省境内的主要源流。

入闽

沈氏四十八世祖勇公,原名彪,字世纪。光州固始县人,唐总章二年,随陈政、陈元光

父子,奉旨率师入闽平乱。公性敏慧,六韬三略,明决勇敢,为六营主将之一,战功彪炳,每临战阵,冲锋陷阵,奋不顾身。唐高宗闻其勇乃赐名“勇”。官至辅佐中郎将玉钤卫将军。宋宣和间敕封殿前大将军,淳佑间追封威武辅美上将军,加封武德侯。公在开疆拓土创建漳郡中,对国家对民族立下丰功伟绩。书日:桓桓武士,诗云:矫矫虎臣是矣!公清操足式,流芳百世。为沈姓入闽之始祖。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前往。据广东梅州《沈氏族谱》载,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沈世纪裔孙),高宗绍兴二十年(1156年)丁丑科进士,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人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诏安、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南平、连城、上杭等地。降至元、明、清时期,又陆续有沈氏族人从河南等地迁徒入福建。

开漳

沈世纪为唐开漳始祖。世纪公与李伯瑶拜为兄弟,两人去世后合葬于漳州天宝峰山,妣与李妈合葬于诏安含英真武山脚。沈世纪其后裔散居龙溪、漳浦、诏安、南靖、长泰等地。宋南渡,中原动荡,国人大事迁徙,时昌公裔孙,六十五世启承公生一子廷辅,天资聪颖,习经诗,绍箕裘,子承父业(其父启承公绍兴丁丑科进士),中探花,官拜谏议大夫,妣杨氏(诰封夫人)择居建阳,生八子,讳均取木字旁,即椿、楸、松、柏、桂、榕、根、枝,期来日长大能成大器。因兵火不息,又分徙四方。兹细述如下:

长房一郎公,讳椿,派居汀州府宁化县贵溪石溪乡,为宁化始祖。

二房二郎公,讳楸,派居汀州府清流县嵩溪,公别其子独往漳州,后徙诏安,为诏安开基始祖。

三房三郎公,讳松,派居汀州府长汀县,小地名九曲馆前。

四房四郎公,讳柏,派居宁化县,后徙清流县之琴溪,为清流县始祖。 五房五郎公,讳桂,派居宁化县招贤里,小地名苦竹大陂,为招贤里始祖。 六房六郎公,讳榕,派居南剑州(南平县)西谷市,为南平县始祖。 七房七郎公,讳根,派居连城县,为连城县始祖。

八房八郎公,讳枝,派居上杭古田里蚊泽村倒湖塘沈家坊,其后代散居于龙岩、永定、翁源、大埔、程乡等地,另一支徙居诏安二都太平、科下、新营、榕城、林塘、县城内及广东饶平凤山楼、赤坑等地。又一支徙居广东南雄。

开漳功臣沈世纪

作者:沈汇丰 文章来源:闽南日报

唐开漳大将军、武德侯沈世纪,原名彪,因唐高宗李治闻其“勇”而赐名“勇”,故后人又叫他沈勇或勇公。但是在海峡两岸,在东南亚诸国,在他遍布海内外的众多裔孙和信众之中,人们则普遍地尊称他为“沈祖公”、“武德侯”,以至于这两个名词几乎成为他的专用名词,以至于沈氏的真正始祖和他的本名都不为后人所熟知。

据《沈氏宗谱》记载,沈世纪是周文王之第十子聃季公的裔孙。西周分封诸侯,聃季被分封于沈国,沈国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一带,故后世聃季的裔孙便以沈为姓。传至沈世纪,

有的说已历四十八世,有的说已有五十多世,但沈世纪的高祖是清楚的:他便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古四声(平上去入)的发现者沈约。沈世纪是江南吴兴地区沈成龙公的第三子。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书剑天涯。他相貌英伟,身材魁梧,喜骑高头大马,惯用开山铁斧,他器量宏深、武艺高强,喜怒不形于色,是那种“天下有大勇者”,人们都喜欢与他交朋友,而他与河南光州固始之陈政、李伯瑶、欧哲等人尤为友善,情如兄弟。故入籍于河南光州固始县。

沈世纪初为河南案牍吏,参与州县管理,多有功绩。后因边疆多事,他即毅然投笔从戎,成为陈政麾下一员勇将。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受命率领河洛府兵计三千六百多人、战将一百二十三员“前往七闽与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相视山原,开屯建堡,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见唐高宗《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诏书)。”沈世纪受命为八个分营中一个分营的主将,并荣任先锋官之职。在万里征程之中,在毒蛇猛兽横行、瘟疫蚊虫肆虐的蛮荒之地,他恪尽职守,始终不负使命。昔为州县吏时,他能爱民如子,今为营将时,他更能爱兵如子,他总是身先士卒,随时随地认真探访民情地理,逢山开路,遇水结筏搭桥,奋勇当先,不避艰难险阻。

当时之南方蛮獠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普遍仍以采集或渔猎经济为主,根本无法保持稳定的生态环境,需要经常迁徙,因此常要侵犯久居该地从事稳定农业生产的汉族移民的利益,和汉族人民发生严重的冲突。而蛮獠一经叛乱,皆又极端野蛮凶残且至难降服。为了尽量减少杀戮,“奠皇恩于绝域”,沈世纪学习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装神弄鬼”,每次临战,他都要选拔精兵强将,自己和将校都带上凶神恶煞般的铁面具,而参战士兵则一律以锅底黑灰涂面,这样一支队伍突然出现在作乱的蛮獠面前,使众蛮獠皆大惊失色而无所措手足,或奔逃或束手就擒。在兵困九龙岭之时,他协助李伯瑶率将突围往中原搬救兵;在魏太夫人率领援兵来解围后,他首先率师“结筏渡江”,进抵柳营江;他指挥军队先后取得攻取五营寨、鹅穴寨、扶摇寨、岳山等等战役的胜利;而后即率师进驻云霄、南诏,在西林、在火田,在星罗棋布建设起来的“唐化里”,他披荆斩棘,休整军队,收容流亡,开垦农田,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生产,补充军需。随军南征的沈世纪夫人尤氏,亦像陈政夫人司空氏等随营将校家属一样,积极参加日常的行军作战和劳动生产。南征之时,许多主官及将校都牵家带口而来。如陈政就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即陈元光)俱南来,李伯瑶有十三个儿子,就有十一个儿子参加开漳战役。而沈世纪只有夫人尤氏随行,他只有一子一孙俱在长安,此后二十年,他们因军备繁忙,似乎再没有与儿孙有任何相聚的时空与信息。如果不是五百年后他们的第十八世孙廷辅公又到福建来,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裔孙留在这块他们为之浴血奋战的南方热土上。他们是所有全心全意献身于开漳伟业的河洛儿女的杰出代表!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军中,其子陈元光继承父职,沈世纪竭诚地拥戴他。每次重大战役,他都积极参与运筹;每临战斗,他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还曾与陈元光一起日行数百里,两次入粤解围破敌。经过一、二十年的千辛万苦,用尽奇谋善计,恩威兼施,剿抚并举,终于取得平叛战役的根本性胜利,数十个“唐化里”的建设也渐成规模。社会经济生活已逐步走向稳定、正常。

公元686年漳州被批准建州,沈世纪被授予司马分营将,分镇南诏堡。688年他病逝于

任中。漳州府志谓:“沈世纪开漳功臣,亦名将也。”

相关链接:沈世纪坟茔新考

沈世纪是开漳功臣中非常杰出的将领,在《福建日报》社、福建省图书馆等新闻、出版、文化界老同志共同编写的《福建名人辞典》(主编刘德诚、周羡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里,所收录的外省、外国籍名人中,开漳功臣就只收录陈元光和沈世纪两人,可见其知名度。

沈世纪原名彪,字世纪,战功彪炳,唐高宗闻其征战英勇,乃赐名勇。世传开漳六营将主将沈世纪与李伯瑶合葬墓,位于漳州芗城区天宝峰山(今天宝后寨村)。但据最新发现,沈世纪的坟茔在厦门翔安区。

2007年厦门翔安区马巷军岭山附近村民在一座古墓前垦荒时,挖掘出一座民国初期的石碑,该碑是座告示碑,从碑文可知碑后的坟墓便是沈世纪的坟茔。事情传出后,十多里外的沈姓村庄——松兜村村民即去辨认,而后向诏安、漳州、同安、安溪等地沈氏宗亲通报。自2007年以来诏安县沈氏桔林祖派宗亲联谊会、漳州沈氏宗亲总会和同安、安溪等地宗亲曾先后多次到厦门实地考察论证,核对谱籍确认该坟为沈世纪坟茔,具体地点在厦门市翔安区马巷军岭山,地方土名叫“卧牛头”。

沈世纪的坟茔范围宽大,长宽约三十丈左右,墓碑是一座半月形无字石碑。墓碑右前方四十米处有一座告示碑(即新挖掘之石碑),碑高约两米,宽约九十公分。碑文的内容大意如下::

首先讲该碑是民国九年(1920年)二月十七日重修坟茔时由“诏安县东城武魁沈大鹏立石。” “董事钦命布政使衔福建分巡兴、泉、永等处海防兵备道(沈)延”,出示严禁事项。接着碑文写道“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据安溪县拔贡生沈登云、增生沈国箕、沈衍庆、贡生沈锡梅、沈登晨;晋江生员沈荣华、沈荣椿;诏安举人沈纲、武进士沈瑞舟、生员沈毓英、沈瑞祥、沈瑞麟”联名具状并附图由沈有光赴巡抚衙呈报。认定“勇公衔唐尚书左仆射加封武德侯镇国将军,自唐葬在马巷军岭山,土名卧牛头。”然后碑文具体叙述坟茔的范围及其坐向,指出“自唐历宋、元、明至今,千有余年矣,谱志分明,历年巡视祭献承管无异。”因子孙远播,恐世远年湮巡视难周、照顾不及,为防止盗墓和各种破坏行为的发生,经政府恩准“勒石以杜弊端”并 “出示严禁”事项。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翔安区(为旧时同安县的一部分)属于厦门市管辖,而沈大鹏当时是厦门市公安局长,因此由他具名勒石立碑就更具保护坟茔的权威。 九十多年过去了,现经修整该石碑仍然基本完好地竖立在坟前,而沈世纪的坟茔亦仍基本保存完好。该坟茔现在已被定为翔安区文物保护点,并已申报待批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冠生)

支系与传衍

诏安县(为建阳支系)

诏安开基一世祖讳楸,廷辅公次子。生于南宋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l30)公恢先绪,振家声,授宣义郎衔,家业颇丰且乐善好施。公原居清流县嵩溪,别号小池,自宋南渡,别其子来漳之南诏居住,后卒与妣林氏合葬于梅塘山,地形仙人卧枕。二世讳世雄,公克绳祖武,官拜都指挥使,威名远著,三世孝子祖讳振声。四世祖讳穆,开四房:长房观音山祖派,开北门(德)、西巷(恩)、后厝(府)、厚门(政)、西浒(英),五户。二房东沈祖派,开彩东、彩西

两户。三房歧头祖派,开歧东、歧西两户。四房桔林祖派,开东城(明)、仕渡(仁)、五斗(春)、仕雅(德)四户。计十三户,故诏安沈氏大宗祠亦称十三户祠。观音山、东沈、歧头、桔林是诏安沈氏四大流派。分述如下:

观音山祖派,六世观音山祖,讳一元,字统仁,谥东山处士。生于宋宁宗嘉定元年,卒于景元三月十日,生三子,长子讳子真,字景实;次子讳子员,字景秀;三子讳子良,字景善。

观音山长房七世子真公,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戊辰科举省元,补大学士,不仕元崇祀忠义祠。九世宝璋公,生五子,公于元末明初携三子、四子、五子前往海山东边开基创业。十二世存公,开西门等处。十二世存悌公开居龙冲村。十二世存怡公,开居湖内、长田、山尾、东坑尾,岑头和广西鸬鹚洲、丹洲、麻沙村等。十三世尚宽公,明诰封义士,后裔派居广西.丹洲、麻.沙、宜山、庆源等地。十三世尚信公派居五都。十四世肃正公开居下泽、上梅塘村。十四世肃达公,开居北门里、兴山堂、志成堂、云霄、台湾、龙潭东村。十四世肃庄公,开长埔、万田、保伦、古关、大埔仔、大宅、龙冲、旧寨、茂林、田中央、塘西、大埭、沈厝内、溪沙尾、新加坡、台湾、大路街、印尼、马来西亚、美国、顺德、甲子镇、上海、宁波、汕头、顺德市都建茂林楼。世恩堂十世祖南月府君开居城内、世恩、糖房、胶竻街、大夫弟、北关、东坑尾、岩仔头、东钵头、东山、前坑洞。十世诚宗公生三子,开居天津、海阳县苏湾都、居华里、庵埠、关埠福村、桥东、揭东、锡场下寮村。十一世寮山祖开居下梅塘、东港村。

观音山二房,七世子员公。宋末兄弟三人领导义军抗元复宋,于漳州创“昌泰”国号,后为元军所破,避居上杭、长泰等处。九世进贤公择居揭东锡场下寮,九世景贤公择居澄海苏南割仔头。十世中齐公,开居外砂、汕头、澄海、北港、头份。十世华齐公,开居海阳县苏湾都,今开居盐湾港头。

观音山三房,七世子良公,忠实不欺,为抗元复宋隐居九侯山,及宋亡携长子避于九湖埔尾山村。八世汝端公,开居九湖埔尾山、龙海沈溪头、上苑村。九世孟贤公,初居上苑,后迁漳州,开居北山美、湖广安陆卫、墨溪斗、京元竹篱房、建宁、庙仔口、林姑山、屏好峰、井湖房、龙泉下沈、厝仔角房、廓内房。八世汝作公开居西沈、白石、麻园、玉楼、红厝山、宅仔园、岱云楼、下径、台湾。九世杰贤公,开居长泰上苑、西城、溪坪厝。九世迪贤公,开居龙溪、南靖。十世英敏公,开居天宝、山尾、高林、后寨、惠来苗海灰寨。十世英惠公,开居蔡坂、湖源堂。

【东沈祖派】八世壬水公,开居五都湖塘。十世福明公次子泰安开居云霄。十二世子真公开居海丰。十六世智耀公开居潮州。十六世迁公开居厚广村、竹港村。十七世安亲公、有德公开居潮州石古巷。十七世高公、娘公、白麻公开居海丰。十七世吉公开居黄岗古楼,伍公开居潮州东洋。十八世忠公开居潮阳碣石街睦州居。十八世仲夏公开居四都。十八世敦尧公、萌公开居海丰。十八世杨伦公,一侪公开居潮州。十八世扶公开居程乡县,捷公往南洋。十九世绍华公开居广东。十九世廷章公,随郑成功开居台湾,为完剿左镇参将。二十世德凡公开居桔林村。二十世刘公开居玄钟村。二十世敬公开居径尾、广东平海营。二十世鲤公开居普宁县,郑公开居东州,爰公开居黄岗山霞村,凤生公开居东界。二十一世祖茂公开基湖南衡州。二十一世书公开居海安(今湛江徐闻县),元奉公任福州罗源营并定居。二十一世茂英公以左都督世袭出任湖广远安营游击并开居。二十二世台湾开基祖,栏公开居大梧村。二十四世诗公居山后村。二十五世辉公、维公开居台湾,风睢公开居南澳县,文进公开居越南。二十六世猛公住东城村。二十八世耀金公居越南。

【歧头祖派】五世歧头之祖,穆公第三子,妣陈氏生一子,开歧头、西坑、东界。九世立公开居潮之棉湖甲埔迁境潭。九世道公,移居潮州南桂都,即今华美乡。九世矩公居潮州,后迁陆丰白砂乡(碧岸村)。十世仕荣公,生二子,长海阳,开居西梧、悬钟、东钵头。次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ne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