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的谢姓

更新时间:2024-03-28 22: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钱文忠谈《百家姓》中的谢姓

谢姓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曾经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谢氏家族也是名人辈出,给中国历史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谢,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它有几个来源:

第一,出自任姓。在黄帝时代,中国最早的姓氏只有12个,任姓就是其中一个,谢姓是从任姓发展来的。黄帝有子25人,得姓12人,任是其中第七个姓。这个是任姓谢氏,这一支到今天已经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

第二,出自姜姓。春秋初年,周宣王让召公重新建造了谢邑。有个小城叫谢,封给了元舅申伯,谢邑成了申国的都城,所以这一支也有姓谢的。姜姓谢氏,现在有3000年的历史,而今天姜姓谢氏,是谢姓的主流。基本上姓谢的,以姜姓这边过来的最多。

第三,外族改姓。谢姓里边也有别的民族的血统。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部,匈奴的一个部落,高车部的改姓谢很多。还有土族里边,有一支叫谢加氏,后来改姓谢。土族和土家族不一样,土族在今天青海那一带。

第四,少数民族的本有姓氏。兄弟民族当中,比如瑶族、壮族、侗族等等。

谢姓最早是在河南南部一带活动,谢姓往南迁迁得相当早。汉晋的时候,我们在云南、贵州、江西、浙江已经见到了谢姓的聚居点,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家族姓谢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爹带几个儿子,这一坨,那一坨。

三国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我们知道,谢姓是中国最显赫的家族,和王姓排名并列第一,旧时王谢家,那是不得了的一个姓。到了三国两晋的时候,但凡你翻开史书一看,不是姓王的,就是姓谢的,也就是咱们都熟悉的王羲之那个时候,王谢。

唐朝时候,谢姓进入福建广东,成为东南地区的名门望族。明朝天启年间,已经有谢姓开始进入台湾。在今天,谢姓在台湾是一大姓。我们可以查到的史料,最早进入台湾的谢姓,是郑成功的部下,有个叫谢贤,还有个叫谢岩,他们到达台湾,时间1664年,这是明确可以查到的。这两位谢先生,后来的子孙,数以万计和十万计,就从明朝生到现在,就已经那么多人了。

由于谢姓的主体很早就离开了中原,离开了北方,到了南方,所以谢姓受到的伤害很小。因为中国历来,长江、淮河以北战乱特别多,少数民族政权不停的南下,南方相对来讲比较安宁,所以早跑早好。谢姓跑得早,那么谢姓的主体相对受到的损害就比较小,这是一个特点。

谢姓在今天,是一个大姓,它的大,比咱们想象的都大。很多人肯定不会认为谢姓是个太大的姓,认为谢姓顶多排在八九十位,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谢姓在中国排在第24位,人口约900万,将近1000万了已经,占全国人口的0.72%,这是一个很清楚的数字。在台湾,谢姓排第13位。

谢姓能成为一个名门望族,必有它的道理。谢氏家训,是非常有名的。随便举一个,谢良佐(公元1050—1103),北宋官员、学者,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他是宋朝程颢、程颐两位理学大师的得意弟子,在南宋名气很大。他有一个家训,什么家训?

“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意思是你不要跟那些庸俗的人混,你要和那些高明的人交朋友。

“莫为婴儿之态,而在大人之器”,意思是你不要老像个婴儿,长不大一样,要成就一个大人之器。

“莫为一生之谋,而有天下之志”,意思是你不要老琢磨着自己这点小事,要胸怀大志。

“莫为终生之计,而有后世之虑”,意思是你不要只管当下,你还得管管你的下半辈子,管管你家族的子孙后代。

“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这两句话今天咱们应该牢牢记住。你不一定要求别人了解你,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天是会知道你的。你做事要掂量掂量,别什么都干,人知道不知道还不要紧,天知道。“不求同俗而求同理”,你不要他们这么干,我也要这么干;他们乱闯红灯,我也要闯红灯。要求“同理”,就是说按照道理去干,别因为大家都干你也干。“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这两句话是足以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媲美的。这就是谢氏家训。

中国的谢姓到了南北朝,是天下最著名的望族,名人辈出。随便讲几个故事,熟悉的咱们不提,比如谢灵运、谢惠连,有什么好讲的?谁都知道。给大家讲两个怪事,一个事儿,今天家里有个姑娘,千金小姐,家里有五个姑娘,叫五千金,都这么说。千金,今天都是指女孩子,没有人说这是一个千金少爷的。但是最早恐怕不是这样,南朝梁,有一个司徒叫谢肋,幼年聪慧,很受他的父亲谢庄的喜爱,谢庄也是个大官。谢庄经常把谢肋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10岁就写出了传诵一时的名篇,古人好像比我们成熟得要早,所以古人有十几岁当宰相和大将军的,今天十几岁还在那儿不知道干嘛呢。古人成熟得早,这个谢肋10岁就成名,宰相王景文欣赏这个孩子,天才,就对他的父亲说:“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梁书》)意思是令公子可以算是神童,将来一定不得了。谢庄实在宝贝这个儿子,传统中国爹和儿子不大开玩笑的,他就摸着儿子的背说:“此吾家之千金也。”(《梁书》)千金最早出在这个地方,是指少爷,不指小姐。千金小姐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元朝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元朝以前千金都是少爷,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想想重男轻女,怎么会把女孩子比成千金呢?女孩子要赔钱的,要陪嫁的,所以男孩子才叫千金。所以咱们现在大家讲千金小姐,如果有传统文化的素养,就会觉得这个称呼是有问题的,因为不符合中国传统。当然,这个传统今天是不能要了,今天中国女性可厉害着呢。

再讲一个典故,叫“内举不避亲”。今天,假如我是一名官员,我如果提拔自己的亲戚,那大家都会非议:你怎么能提拔呢?但是按照中国的传统,你这是名门望族,谢家,人才都在你们家,你们家提溜一个就是人才,那你只要心里都是公,一秉大公,没有私心,你为了国家考虑,你就应该用最好的人才。“内举”,从家里边推举人才,不避亲,不因为他是亲戚而回避,这就是晋朝的太傅谢安(公元320—385年,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他刚管朝政的时候,没有一支像样的军队,所以他就要组织一支军队。没有得力的人才,那你得有将领。怎么办呢?当朝之中,只有他的亲侄子谢玄一个人,有这个才华。但是,任用亲戚,这都是政治家的大忌,那么谢安“内举不避亲”,就推举了他的侄子,从流民当中,召集了一些非常骁勇的人士,组成一支军队,又培养出很多将领,接着,发生了什么呢?淝水之战。

大家都知道,“淝水之战”说到底,就是姓谢的人打的,如果没有谢姓,“淝水之战”如果晋朝失败了,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啊?不好说。可能中原的文化就被席卷一空了,因为中原的文化,那时候跑到江南躲起来了,偏安。这个时候,谢安是东晋的总指挥,派他的弟弟谢石为前线大都督;侄子谢玄为前锋,儿子谢琰为前锋中先锋。战争打响,他的儿子谢琰首立战功,谢玄、谢石相继告捷,史书怎么说的?说淝水之战“而成于玄、琰,然石时实为都督焉”(《晋书》)。谢石是都督。你看,就是哥哥弟弟,带了儿子,带了侄子,两个姓谢的,各带自己儿子,把淝水之战打赢了。后面的总指挥,前面的先锋,先锋的先锋都是姓谢的,都是嫡亲。大家可以看到谢姓在魏晋南北朝时候的强盛,谢姓后来的名人,当然辈出了。在中国历史上,你要看到任何一个家族,没有第三个家族可以和魏晋南北朝的王姓、谢姓相比。王谢之家,这是不得了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vk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