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8 22: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词汇:生命体 (二)过程与方法: 教 学 目 标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科学方法:观察(看、闻、摸、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 学重 难点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 准备 教具 图片 学具 校园中的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 教 学 流 程 导入→看照片上的大树→回忆中的大树→观察真正的大树→总结拓展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上的发现是多还是少?为什么会多呢?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6、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7、学生小组交流: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 个 性 设 计 2

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 书 设 计 课 外 活 动 生 成 预 见 课 堂 评 估

(潘幸君)

方法: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 观察:有目的,有顺序地看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因此教师要从观察的目标和观察的方法两个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丰富学生的观察方法。 学生能否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我看到了什么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

3

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 教 学 目 标 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科学词汇:树冠、树干、树根 (二)过程和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科学方法:观察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教 具 教学 准备 大树挂图、照片等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 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 学 流 程 明确观察任务 指导观察方法 学生观 整理、交 得出结论 和记录方法 察记录 流观察记录 观察时老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加强引导。 学 具 说明与提醒 难点: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引入 师: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有许许多多树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校园里观察树木吧。 二、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任务。 个 性 设 计 4

师:每位学生都要亲身去观察一棵树,那如何来观察呢? 2.学生介绍观察方法。 (先思考后汇报) 师: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主要的方法有:画简图、测量、闻气味、看果实、拓印树皮、拾树叶等,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在笔记中。 3.画简图方法: 在远处先观察整棵树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 观察P5上的“不同形状的树”,并要求学生把树的形状画在P5上的记录夹中。 4.拓印树皮方法: 阅读P6上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5.学写观察笔记: 自学P6上的观察记录,(1)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2)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3)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师:我们所写的观察记录必须是真实的,记录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三、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并做好记录 1.每组选择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 2.比一比,哪一组观察到的内容最多,记录的最好? 四、交流观察的内容 1.交流: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评一评,哪一个最好? 2.小组讨论: 你观察了什么树?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特征? 3.学生交流: 4.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板 书 设 计 校园的树木 相 同 不 同 长在泥土里 树的形状不同 需要阳光、水 树干有粗细 5

都有根、茎、叶节 叶片形状不一样 ?? ?? 课 外 活 动 生 成 预 见 课 堂 评 估

选定一棵自己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并把自己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 学生对大树的观察方法可能会提出“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方法,在此基础上老师样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用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对于记录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懂得可以用文字、实物绘画等方法进行记录。 1. 对学生说出的观察树木的方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并适当加以指导。 学生能否根据观察到不同大树的特点得出树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

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一)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 6

目 标 光和空气。 科学词汇: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根、木质茎、草质茎、叶、开花结果、水分、阳光、空气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科学方法:观察比较、记录整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养成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生命体的共同特征认识。 教学重难点 学重点:找小草与大树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具 教学 准备 课件、小黑板3块、录音机、歌曲《小草》 学具 说明与提醒 采集工具、放大镜、小刀、1、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 科学观察记录表 教 学 流 程 描述看到过的 探究小草的 探究大树和小草的 小草 特点 异同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有个问题向大家请教,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你们见过树吗? 学生:见过 2、播放课件:谁能帮老师描述一下这几棵大树?(古松、五叶枫、银杏树) 3、你们发现这几棵古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小黑板1)适时板书:根、茎、叶等 4、师:同学们描述得非常准确,看来大家都是观察事物行家,对吗?那么,大家注意过我们上学的路边、操场的边上、教室后面的山坡上,除了树还有什么? 学生:有草 5、师: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草? 学生交流 个 性 设 计 7

6、师:我们要想全面、准确地描述小草的特点,需要怎么办? 学生:仔细观察 二、观察探究草的特点(户外) 1、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到室外去观察你喜欢的小草,在观察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需要哪些材料? 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2、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和工具。(学生领取材料) 温馨提示:a、注意安全 b、观察有序小组互助 c、保护好花草树木 d、采集样本 3、教师到各观察点巡视:参与活动作必要指导。 10分钟后,将学生集中到有树有草的阴凉处。 4、展示探究成果。 生出示观察标本、展示科学记录表,汇报观察结果。 5、教师有选性的板书(小黑板3):创建不同小草特征的维恩图。 总结归纳小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 三、探究大树和小草的异同 1、师: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首歌。有一个小的要求: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好吗? 播放歌曲《小草》 2、组织汇报: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 学生汇报 3、师:小草除了没有树高以外,小草和大树还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生交流 4、教师板书交流的要点,根据讨论结果,回顾不同小草特征的维恩图,师生共同完成有关小草与大树特征的维恩图。 (边总结边将1、3号小黑板上大树与小草的共同特征移到2号小黑板上) 四、拓展应用 1、师:同学们,除了我们已经研究了的树和草以外,你还想研究哪些植物? 学生交流 2、你能按照我今天的研究方法,试着去研究你喜欢的植物吗?(教师不强行指定研究项目,研究水生植物更好) 8

板 书 设 计 课外活动 生成预见 课堂 大树 和 小草 粗、硬、高大 茎 细、软、矮小 大、少 果实 小、多 木本植物 叶、种子、 草本植物 都需要土壤阳光 水、有生命 研究1-2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学生可能在观察活动和记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巡视并作必要指导。 1、 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描述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 评估 2、 学生能否认识到大树和小草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⒋观察水生植物

一、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的水生植物与前面所学的陆生植物相对应,从植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展示不同的植物个体,体现植物的多样性。现存的各种水生显花植物,是由陆生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现象。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水花生还可以在陆地上生长。

教科书第10页安排了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每一种水生植物由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写组成。其中水葫芦、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环境的照片,金鱼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环境,右上圆圈里两株水生植物中,左边一株就是金鱼藻。 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

9

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植物都会适应生存的环境。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植物的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更少,因此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然后对其中的一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探索水生植物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这对学生认识水生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并用简图画下来;三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教 学 目 标 科学词汇:水生 陆生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科学方法:观察 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10

点 教具 教学准备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学具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 学 流 程 认识常见水生植物→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你课外调查到我们周围有哪些水生植物?你能介绍一下吗?(学生出示自己采集到的水生植物,边指边介绍。) 2. 老师也带了几种水生植物,你们认识它们吗?(师逐一出示学生未采集到的水生植物。)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说说水葫芦和金鱼藻各有什么形态特征?你最关注的是它什么特征? 3.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水葫芦和金鱼藻会怎样呢?(浮起来了)那为什么会浮起来,有什么秘密吗? (学生猜测)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海绵状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浮在水面上有什么关联?金鱼藻有这样的结构吗?其它水生植物呢?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个性设计 说明与提醒 1、 观察时要仔细。 2、 记录时要认真。 11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板 书 设 计 观察水生植物 课外活动 生成预见 对于水生植物为什么能适应水中环境,学生之前可能无法理解。教师要在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之处,再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让学生互相通过探究找到原因。 1、 在观察后能否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水葫芦和金鱼藻的联系及水葫芦和狗尾草的联系。 2、 课后小结时,能否对水生植物适合水里生长的原因进行总结。 收集其它水生植物来进行观察、研究。 水葫芦 金鱼藻 课堂评估

⒌植物的叶

一、教材简析:

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研究叶子是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一)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2

目 标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科学词汇:叶片、叶柄、叶脉 (二)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科学方法:统计、判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树叶的兴趣。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准备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具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具 一些落叶 一条枝条 说明与提醒 提醒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落叶 教 学 流 程 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观察比较树叶→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落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 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统计一下自己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你是怎么分的?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2、讨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时要注意让他们出示他们说到的的树叶) 3、比较: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学生观察各种叶)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个性设计 13

2、描述:(教师分发给各组一条枝条)观察一条枝条上的叶,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并用词语来表述树叶的生长阶段。(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排序:根据叶子的生长变化特点,你能将你们组中同种树叶按叶子的生长过程排队吗?并指出他们各阶段的名称。 4、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四、拓展 秋天不落叶的叶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课后自己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变化。 植物的叶 板书设计 叶片(叶脉) 叶 叶柄 叶是有生命的 课外活动 生成预见 课堂评估

1、 学生能够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2、 学生能判断是否是同一种叶子。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比较有难度,如何解决这个难度就成为一个问题。 课外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再进行观察研究。 ⒍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教材简析:

植物的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因此,观察植物的变化,也就是体会生命体变化的特征。主要告诉我们植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是需要观察和记录的。有些植物的变化是很明显的,例如,狗尾草枯死了,一些大树落叶了,只要对这些植物观察后就能明白;有些植物的变化不明显,或者是有些植物的某个部分变化很不明显,这就需要测量和记录了,从前后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变化。

二、教学背景:

14

课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叙述植物在秋冬季各方面的变化。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呢?一年生的植株会枯萎死亡;落叶树的叶子渐渐变黄、变红并掉落下来;常绿树几乎不变;一些植物在秋季又开始生长、开花;一些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种子开始传播。对学生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除此之外呢?植物的其他变化必须要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做好记录,才能看出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教 学 目 标 2、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科学词汇:植物变化、(不)明显、变化表现、生命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科学方法:实际测量、数据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核心价值观: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具 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学具 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学流程 观察方法指导→校园观察→交流观察内容→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导入 师:植物在春天有些什么变化?到了秋天又有些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师: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揭示课题) 二、观察方法指导 1、植物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 个性设计 说明与提醒 重点:用正确的方法观察植物的变化。 难点:知道学生坚持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15

学生讨论、汇报。 2、师:一年生的植物会枯死,落叶树的叶会渐渐变黄、变红并掉下来,有些常绿树几乎不变,而一些植物在秋季会开化,些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种子开始传播。 3、 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察植物的这些变化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数一数每天有多少落叶,测一测树叶的宽度,(教师板书这三项任务)。 还可以看看菊花的花苞长的怎么样?等等。 三、校园观察 学生到校园中观察。 分组安排:6-8人一组 观察安排:学生观察教师指定的树。(可以观察玉兰树) 观察内容:测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与最小叶、中间叶的长度和宽度。 测量树干的粗细,连测三次,取平均数。 数一数落叶有多少? (学生观察并记录) 四、交流观察内容 1、汇报落叶的数量。 落叶的数量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老化死亡) 2、汇报叶的大小数据。 树叶的大小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成长,在变化。) 3、汇报树干的粗细。 树干的粗细说明什么?(树干的粗细一次记录很难看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需要以后继续观察。植物的树干变化可能是十分缓慢的。 五、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1、观察P16一棵树的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说一说有些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进一步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在生长,在成长,在变化。) 3、 记录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可以记录本节课上的观察内容,作为第一次记录:) 树干:可以记粗细、树皮情况 树冠:树的形状和大小 16

叶子:叶的多少、大小、颜色 其他:花朵、果实 六、教师小结: 植物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很明显,有些变化不明显,需要我们长期的观察。植物在树干、树叶、茎方面都有变化,会开花结果,这些变化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是一个活的生命体。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 设计 课外 1、学生课后选择一种小草或者树木进行观察,并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记录。 活动 生成 学生以前的观察植物只是一种对植物整体形状的观察比较多,很少对植物的某一预见 部分进行观察,让学生养成能坚持一段时间来观察一个物体的良好习惯。 课堂 1、学生能否正确地观察一种植物。 评估 2、学生能否坚持对一种植物观察、记录、比较。 观察项目 观察情况 说明了什么 落叶 ?? 老化死亡 树叶 ?? 在成长

(布政小学:刘永祥)

⒎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有大树和小草,这时形态的差别;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这是生长环境的差别。这个差别造成了植物个体的多样性,但是,不管植物的个体多么不同,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着共同特征的生命体。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二、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对几种植物有了一定得了解,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了他们的相同和不同。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17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教 学 目 标 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科学词汇:生存环境、生存需要、生命周期、共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科学方法:比较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核心价值观:懂得生命的自然规律和可贵。 教学重难点 教具 教学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学具 课前观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记录纸 说明与提醒 重点:整理已有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 难点:概括和总结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准备 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等各种图片 教学流程 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了解植物的一生→、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总结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________________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个性设计 18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四、总结 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 19

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水生植物 陆生植物 板 书 设 计 植物的相同特点 课外 学生可以用本课学习的比较法莱观察更多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活动 生成 学生以前对已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植物,通过该课的学预见 习能够找出相同的特点。从而对植物有更深层的认识。 课堂 1、能否正确观察水生植物了陆生植物。 评估 2、能否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的特点。

(布政小学:刘永祥)

二、动物

⒈寻访小动物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

20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动物具有多样性, 教 学 目 标 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词汇:动物,多样性,环境,栖息地 (二)过程与方法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观察寻找,记录比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核心价值观: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 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应充分关注动物的多样性。 教 具 校园平面图, 教学 课件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①教师课前寻找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借助校园平面图,进行合理分组,划定寻访范围。 ②课前拍几张学校景物照片,如操场,花坛等,做成PPT。 调查记录表, 放大镜 准备 教 学 流 程 21

谈话:周围 有哪些小动物 讨论:怎样调查、观察小动物 强调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地寻访观察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导入 1、 你认识哪些小动物? 2、 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所认识的小动物。 3、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校园中曾观察到的小动物。 (PPT出示校园风景照片) 1、我们的校园里也生活着很多小动物,你在校园中曾看到过哪些小动物呢? 2、(PPT出示学校操场,花坛照片) 思考:树上有什么小动物?大树周围有什么小动物?草丛里有什么小动物? 3、学生交流,教师提示回答的要求,在哪里看到过哪种动物?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记录的要求。 板书学生回答的要点。 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小结:看来我们的校园中的小动物还真不少,今天,让我们一起再去找一找,看一看。 三、如何调查、观察小动物。 1、为了使我们的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更有效,我们该做些什么准备?我们又该如何观察调查小动物?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并指导小组讨论活动。 3、学生交流,同组、各组间补充纠正。 4、 教师小结,明确观察调查的方法。 ①作一个简单的调查记录,注明发现地点,观察到的动物。 ②不知名的动物如何记录?可以画,可以描述它的身体特征。 ③如果动物较小,看不清楚,可以借助放大镜。 ④观察时动作要轻,可采用分步观察的方法,以免惊扰了小动物。 四、观察中的注意事项及安全事项。 1、我们已经考虑了如何去观察调查,那么在观察活动中你还能做到 个 性 设 计 22

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归纳: ①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③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4、思考: 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做哪些规定?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归纳:我们的寻访活动需要做到―― 什么也不带走,什么也不留下,什么也不改变。 特别强调:珍惜生命,保护环境,注意自身安全。 2、 借助校园平面图,分组划分区域,强调纪律、安全等。 五、校园中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巡视并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及时记录。 1、寻访小动物 板书设计 地点 名称 什么也不带走, 什么也不留下, 什么也不改变。 课外1、花上一周的时间,在校园某一区域内寻访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活动 2、不认识的小动物,能通过访问、查阅资料等予以认识。 生成预见 学生在观察调查活动中,可能会过于关注某一种动物,而忽视了其他动物,也可能注意力不在动物上,出现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达不到寻访的目的,体现不了“动物多样性”,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开展有序的寻访活动。 1、学生能否在课堂上想到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能否在寻访活动中认真观察和记录。 课堂评估 23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⒉蜗牛(一)

一、教材简析:

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课教学,通过观察蜗牛,了解它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运动方式,并关注它的生活,学会如何饲养蜗牛。通过与蜗牛近距离的接触,更加熟悉了解这类小动物。在观察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细致地观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通过本课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背景: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外面有壳,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除此之外,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却不多,因为不曾细致观察过。因此,学生对蜗牛的认知并非一张白纸,学生对蜗牛的认知是有发展空间的,这就是本课的教学基础。本课教学,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教 学 目 标 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词汇:触角,腹足,黏液,螺旋,螺线,应激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科学方法:有序观察,对比联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24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有序观察活动。 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加工整理。 教 具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1、课前布置学生找蜗牛,使其在寻教学准备 蜗牛,课件 蜗牛,放大镜,棉线,找的过程中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玻璃片,纸杯 2、当学生汇报交流时,可将纸杯罩住蜗牛,以免分散注意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教 学 流 程 谈话: 印象蜗牛 观察: 蜗牛身体特征 观察: 蜗牛运动特点 指导: 饲养蜗牛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课前活动:寻找蜗牛,带几只蜗牛来,并请学生关注找到蜗牛的环境特点。 一、导入 1、同学们在课前寻访了小动物,找到了蜗牛,你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 2、学生介绍交流:草丛中,花坛边?? 3、小结: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这就是适合它生存的生活环境。今天,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观察了解蜗牛。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谈话:你是否观察过蜗牛?你对蜗牛有多少了解?请简单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印象中的蜗牛。 3、蜗牛是我们所熟悉的小动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它,我们还需对它进行细致地观察。我们该如何观察蜗牛呢? 4、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个 性 设 计 25

5、交流汇报,小组间质疑补充。 6、教师概括(借助PPT强调): ①按一定顺序观察,由整体到局部,由头到尾; ②观察要耐心,要安静; ③看不清楚时,可借助放大镜; ④如实记录发现,可写可画。 7、学生观察蜗牛,记录发现,提出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8、汇报交流(利用PPT课件,进行讲解): ①蜗牛的身体可分为头、腹、尾,背上有一个壳; ②头上有两对触角,一长一短,长触角顶端有眼睛; ③腹部柔软,用于爬行,爬行时会分泌出黏液; ④壳上有一圈圈的螺线,按螺线方向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借助蚊香,时钟等帮助学生理解) ⑤用小棒触碰蜗牛身体,它会收缩身体或触角,会有反应。 9、交流:观察过程中的新问题。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蜗牛的运动很有特点,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蜗牛运动时的特点,你有什么办法吗? 2、 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3、交流方法。 4、小结归纳: ①使蜗牛在透明杯子或玻璃片上爬行,可以方便我们观察。 ②给予蜗牛适度的刺激,了解它对刺激的反应。 5、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6、汇报交流: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 ①蜗牛的足叫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 ②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很浅的印痕,是它分泌的黏液。 思考:这些黏液有何作用? 讲解:黏液可以润滑腹足,保护身体,帮助爬行。 ③蜗牛爬行时能看到体内有波浪状的物质在流动。 26

7、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①提问: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 ②学生交流。 ③蜗牛不光能在平面上爬行,还能在各种物体表面上爬行,本领可高了。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蜗牛的爬行本领。 方法指导:将蜗牛分别放在树枝、棉线上,待放平稳后,再松手,不要离桌面太高,以免摔伤蜗牛。 ④学生将蜗牛放在树枝上,棉线上,观察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四、饲养蜗牛 1、谈话:通过今天的观察,我们更加了解了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运动特点。蜗牛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让我们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寻找吧! 2、思考:如何饲养蜗牛? 3、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要求观察并记录蜗牛的生活情况,了解它的吃食、排泄等方面的特点,为下节课教学作好准备。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2、蜗牛(一) 板书设计 课外活动 生成预见 有序观察,整体——局部,头——尾 饲养蜗牛,继续观察蜗牛在吃食、排泄等方面的特征。 学生在观察蜗牛时,可能会因为心急而不够细致,需要引导。学生在记录观察发现时,尤其是画蜗牛时,可能会凭想象,而不是实事求是的,需要特别关注并引导。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只关注自己的蜗牛而不倾听他人的发言,需要加以控制。 1、学生能否细致观察蜗牛,实事求是记录发现。 2、学生能否按一定顺序,有重点的观察蜗牛 3、在汇报交流时,学生是否注重信息的整理和归纳。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课堂评估

27

⒊蜗牛(二)

一、教材简析:

本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重点在于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和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断,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将有利于学生建立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特征的认识。

本课主要研究蜗牛的食物、休眠、排泄三方面的问题。关于蜗牛的繁殖,只是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去发现这个现象。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饲养蜗牛的经历,已经对蜗牛的吃食方式,吃什么食物,如何排泄等方面有了较为直观感性的认识,也急于把他的发现与同学、老师分享,这是本课教学的前概念水平。但学生所获得的认知是比较零碎和肤浅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加以整理、归纳和提升,以形成对蜗牛的整体认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教 学 目 标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与休眠、呼吸、吃食与排泄。 科学词汇:休眠,气孔,排泄,繁殖 (二)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细致观察,发现细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 具 教学准备 蜗牛,有孔的菜叶 水,菜叶等各种食物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本课所用蜗牛,先饿上1-2天,以蜗牛,放大镜,杯子,方便在课堂上观察到蜗牛吃菜叶的过程。 教 学 流 程 28

解难:如何使 蜗牛“醒过来” 观察:吃什么,怎么吃 观察:如何排泄 拓展延伸:继续观察,发现更多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导入:复习回顾蜗牛的身体特征,运动特点。 二、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经过一周的饲养,同学们一定有了更多的发现,让我们交流一下在饲养蜗牛时的发现和遇到的困难。 2、学生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和经验。 教师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从书上看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摘录重点进行板书。 3、探讨解决如何唤醒蜗牛的问题。 ①提问:我们也曾发现,想观察蜗牛时,可它却躲在壳里睡觉,怎么让它醒过来活动以便于我们观察?谁有此方面的经验? ②学生介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放入常温冷水中几分钟,可唤醒蜗牛。因为蜗牛是用肺呼吸的,尽管它休眠了,但还在呼吸。当我们把它放入水中之后,蜗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碍,就会结束休眠开始活动,并且努力爬出水面。 ④今天带来的蜗牛,如果正在休眠,请尝试一下用此方法唤醒它。 学生实践操作:唤醒蜗牛。 三、观察蜗牛吃食 1、你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你发现它爱吃什么食物?它是怎样吃食物的? 2、学生交流饲养过程中关于“蜗牛进食”的发现。 3、讨论:蜗牛长牙齿吗? 4、提供放大镜,要求将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观察它怎样吃菜叶。 5、蜗牛除了爱吃菜叶,还吃其他食物吗?用什么办法来了解蜗牛的食物有哪些? ①学生讨论,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方法; ②归纳小结;在一只蜗牛的周围,等距离地放着菜叶、苹果、梨、橘子、面包等食物,观察蜗牛会朝哪个方向爬行。 个 性 设 计 29

③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四、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在蜗牛吃食时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2、学生交流,发现蜗牛排泄粪便。 3、指导再次细致观察,从什么地方排泄?如何排泄?粪便是怎么样的?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有观察到蜗牛的呼吸吗? 观察指导: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当蜗牛的身体扭动时,就能看到壳的上部出现一个小孔,这就是蜗牛的呼吸孔。 五、继续观察蜗牛 1、对于蜗牛,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2、学生讲述。 3、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关于蜗牛的秘密,需要你在继续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去观察,去发现。 4、布置课外任务:继续饲养蜗牛,进行观察,更深入地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3、蜗牛(二) 板书设计 吃菜叶, 会排泄, 会呼吸(气孔) 课外活动 继续饲养蜗牛,进行观察记录。 1、观察蜗牛时,遇到“休眠”蜗牛,放入水中唤醒,浸没时间不能过久,以免伤生成预见 害蜗牛。 2、观察怎样吃食物,可能蜗牛只爬不吃,需要耐心等待,要安静。 3、选择吃什么食物,可能没有反应或反应错误,对此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加以解释说明。 课堂1、学生是否细致观察,是否发现细节。 评估 2、学生是否能将自己的发现加以整理,并进行完整而清楚地表述。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30

⒋蚯蚓

一、教材简析:

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蚯蚓的身体特征明显,尤其对应激性的反应强烈。通过本课教学,会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不仅仅是形态的多样,更是结构的多样。多样性的背后,仍然隐含着动物的共同特点,体现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所以本课的最后,设计了蜗牛与蚯蚓的比较,利用维恩图的帮助总结两种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和不同。

二、教学背景:

蚯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小动物,因为经常看到,但学生的这种熟悉仅仅是表面上的,也许因为蚯蚓黑而脏,并不可爱,很少有学生会喜欢它,而去仔细观察它,所以学生对蚯蚓的了解也是不多不深入的。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前概念水平,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挖掘,唤起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兴趣,去了解它,研究它,从而更加熟悉它。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教 学 目 标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科学词汇:蚯蚓,环带,肛门,应激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科学方法:观察,画图记录,维恩图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核心价值观:了解蚯蚓特征,与蜗牛进行比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 具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31

准备 蚯蚓 蚯蚓,放大镜,水盘 课前布置寻找蚯蚓同,带几条来观察,在寻访中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教 学 流 程 交流:了解 生活环境 观察:认识 身体特征 实验:了解 对水的反应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一、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1、你在哪里找到了蚯蚓? 2、学生交流。 3、这些地方的环境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概括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的地下。 5、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更方便地找到蚯蚓? 6、学生交流。 7、小结:利用蚯蚓的粪便。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每组提供装有蚯蚓的盒子。 2、讨论如何观察蚯蚓,引导联系蜗牛的观察活动,思考观察的顺序,记录的方法。 3、交流汇报。 4、小结。 5、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环节、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6、观察完毕,整理材料,汇报交流。 蚯蚓的身体是怎样的? 身体柔软,身体分节,有环节和刚毛,一端有口,一端有肛门。 7、教师补充介绍: ①如何区分口、肛门; ②环带的繁殖作用。 个 性 设 计 比较:与蜗牛 的异同 32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 1、提问:蚯蚓是怎样爬行的? 与蜗牛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3、概括小结:蜗牛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腹足如波浪般前进,而蚯蚓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身体是伸缩前进。 四、观察蜗牛的反应。 1、观察蚯蚓时,如果碰到了它的身体,它会有什么反应吗? 2、学生交流。 3、体会: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它的反应。 4、小结,蚯蚓对外界刺激会有反应。 5、蚯蚓会游泳吗?如果将蚯蚓放入水中,它又会有什么反应。 6、试验:提示操作要求,不可长时间放在水中。 观察蚯蚓的反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7、整理材料,交流表述:将蚯蚓放入水中,蚯蚓会拼命向盘子的边沿爬行,试图脱离水中的环境。 8、教师小结,解释原因:蚯蚓不能适应水生的环境。 9、生活中的现象:为何夏天暴雨过后,蚯蚓往往爬出地面。 五、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上两节课我们观察了解了蜗牛,今天我们观察了解了蚯蚓。这两种小动物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小组讨论,填写维恩图。 2、学生分组讨论,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找到相同点写在中间重叠部分。 3、 学生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教师归纳补充:蜗牛的特点是生活在地面潮湿之处,有壳, 身体柔软,有触角和眼睛,吃菜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蚯蚓的特点是生活在地下,身体有环节,柔软,吃落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它们的相同点是: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 六、我们通过饲养蜗牛,发现了很多的秘密,如果我们也将这些蚯蚓饲养一段时间,一定也能发现许多关于蚯蚓的秘密。 建议:课后继续饲养蚯蚓,观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33

4、蚯 蚓 板书设计 伸缩爬行 蜗牛 蚯蚓 课外活动 饲养蚯蚓,观察蚯蚓的生活 1、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会害怕蚯蚓,不敢触摸,缺少对它的最直观的认知,生成应鼓励引导这些学生,通过抚摸的方式,接触蚯蚓,了解蚯蚓。 预见 2、将蚯蚓放入水中了解它的反应,部分学生,贪于好玩而将蚯蚓长时间放在水中,会伤害蚯蚓,教师应关注并引导。 1、学生是否掌握观察的方法,细致观察蚯蚓,认识蚯蚓的身体特征,尤其区分口、环带、肛门这些结构特征。 2、学生是否能利用维恩图,将蜗牛与蚯蚓进行对比,了解这两种小动物的异同。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课堂评估 ⒌蚂蚁

一、教材简析:

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教科书设计了这两种观察的方法,提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蚂蚁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代表,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生命特征呢?教科书安排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的寻食、搬运、积极活动和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与生命体的环境适应、新陈代谢有关。

本课第一个活动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活动是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二、教学背景:

34

学生对蚂蚁的喜爱程度很高,小小的蚂蚁,常能吸引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驻足观察,观察它们如何寻找食物,如何搬运食物,因此,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难以细致观察,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既要发掘学生已有的对蚂蚁行为的认知基础,又要通过细致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身体特征。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教 学 目 标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科学词汇:蚂蚁,昆虫,信息素,触角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科学方法:实地考察,画图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核心价值观:爱护蚂蚁,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 具 教学准备 蚂蚁,“蚂蚁迷宫” 蚂蚁,放大镜,昆虫盒,面包屑,白糖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面包屑,白糖用于自然状态下观察蚂蚁时引诱之用,不要给太多。课堂上观察蚂蚁,教师将蚂蚁事先放置于昆虫盒中。 教 学 流 程 观察:校园中的蚂蚁 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画:蚂蚁的身体 了解:关于蚂蚁的其他发现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35

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6、金 鱼 鱼鳍 板书设计 用鳍游泳 鱼鳃 头 课外活动 躯干 用鳃呼吸 尾 继续饲养金鱼,观察它的运动,吃食,排泄,呼吸等。 生成1、学生喂食时,出于好玩,会乱喂,需要加以控制,可少给些鱼食。 预见 2、观察金鱼的呼吸,避免戏弄金鱼,即不惊扰金鱼,又使实验有效果,需要引导。 1、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特征,发现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的特征。 2、学生是否能较完整地归纳整理蚂蚁和金鱼的异同,熟练应用维恩图比较两种动物异同。 课堂评估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⒎动物的共同特点

一、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对四种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动物的相互比较中,知道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本单元所选择的四种小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形态各不相同,生活习性也各有不同,显示出每种小动物的独特个性,体现出动物界丰富多彩的一面,即动物的多样性。不管动物的个体有多么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着共同特征的生命体。通过探寻动物的共同特点,探寻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周围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这是本单元的最终目的。

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讨论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第二个活动是观察周

41

围的生命世界,体会生物的多样性;第三个活动是讨论人与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背景:

通过单元学习,学生对于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四种动物的身体特征已较为熟悉,通过单元活动,在饲养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这四种动物的饮食、运动、应激性等特征也有了一定了解。本课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概括和总结,使这些单一的认知,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寻找动物的相同特点,进而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形成对生命体的完整认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相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教 学 目 标 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科学词汇:生长,繁殖,死亡。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科学方法:比较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核心价值观: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生命体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 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 同特征。 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 具 学 具 教 学 流 程 总结四种动物 的共同特点 比较四种动物的运动, 应激性,食物,繁殖特点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归纳动物的 相同特点 继续观察 周围生物 说 明 与 提 醒 42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 本单元,我们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让我们来整理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2、 分组讨论,这四种动物在运动方式,躲避危险的反应,吃食,繁殖后代方面有何特点,并记录在书本中。 3、 交流,汇报。教师汇总于大表中。 运动 蜗牛 用腹足爬行 反应 食物 缩进壳内 菜叶等绿色植物 繁殖 4、举例某种动物,对照统计表,讨论是否具有这些特点。 5、分析动物的共同特点,概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二、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 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 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三、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 回顾,校园中看到哪些动植物? 2、 小结,了解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3、 明确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要求。 4、 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5、要求课外继续观察活动。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板书设计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 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 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课外活动 静静观察,校园中的动物,植物,体验自然界生命的精彩。 产卵 产卵 蚯蚓 身体伸缩爬行 身体收缩 枯叶等 逃跑 小虫、甜食等 产卵 产卵 逃跑 小虫等 蚂蚁 用脚爬行 金鱼 用鳍游泳 植物 生 物 动物 43

生成在对比分析,进行归纳时,学生可能无法完整而详细地进行描述归纳,需结合前几课的预见 学习,予以引导,使结论尽可能详尽,从而分析动物的共同特点。 课堂评估 ①学生能否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 ②学生能否通过单元学习,通过本课总结,了解生命体的多样性,体验自然界生命的精彩。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三、我们周围的材料

⒈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物品,这可以使学生比较充分地认识到材料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也可以认识一些具体的材料;第二部分:寻找常见的材料,通过对物体构成材料的统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材料”的概念。

二、教学背景:

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的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二)过程与方法: 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44

教学重难点 重点:调查周围物品的构成材料。 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具 教学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学具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标本(学具袋中有) 教 学 流 程 说明与提醒 辨认常见材料→调查身边材料→课外收集材料并尝试研究其特性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出示各种杯子,辨认常见材料 1.出示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问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纸、金属、玻璃) 2.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二)、调查身边的材料 1.调查我们身上的材料: (1)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 (2)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 A.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 B.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 C.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 D.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3)汇报交流(学生上台投影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 (1)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管擦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书本47页的表格中。 (2)汇报交流 3.调查教室里的材料: 个性设计 45

(1)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三)课堂小结 1.通过刚才的调查,你们发现了什么? 2.师生共同小结: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种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四)课外收集材料并尝试研究其特性。 1.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2.课外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材料,并试着研究一下它们的特性。 板书设计 课外活动 生成预见 课堂评估

对于单一构成材料的物品学生容易辨认出其构成材料,但对于多种材料构成材料的物品学生则有些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活动的铺垫。 1.学生能否辨认6种常见材料。 2.学生能否认识到物品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构成的。 常见材料:玻璃 金属 纸 塑料 陶瓷 布料 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构成的。 1.课外收集材料并尝试研究其特性

⒉谁更硬一些

一、教材简析:

本课从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硬度入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刻划方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判断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并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丰富学生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本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比较铁钉、木条、卡纸、塑料尺的硬度大小;第二部分:认识金属及金属特性;第三部分:饮料罐回收再利用,主要通过饮料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饮料罐的制作过程,金属延展性的利用以及环保教育等。

二、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任务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帮助他们从材料的角度认识和描述物体。对材料的认识是从4个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展开的,采用的方法是简单测量,通过测量检验常见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并通过调查和观察等多种辅助手段,共同完成对木头、纸、金

46

属、塑料等常见材料特性的了解。硬度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本课学生将用比较的方法检验4种常见材料的硬度,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丰富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教 学 目 标 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材料的硬度是相对的,认识金属有颜色、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有延展性的特征,将特征与用途相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了解金属的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检验的,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硬度大的材料能在硬度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的方法,判断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 难点:利用硬度大的材料能在硬度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的方法,判断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 教具 教学易拉罐、各种金属条(片学具 木条、卡纸、铁钉、塑料 教 学 流 程 课前游戏→比较硬度→认识金属→饮料罐的故事→总结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课前游戏:比比谁的力气大 1.先选择两生比赛拔河,按照力气大小排列; 2.再一次选择两生,每生与上面的学生比赛,排列。 3.小结:大家看,如果我们要知道四位同学中谁的力气大,需要这四名同学之间一一进行比较后才能排列起来。(开始上课) (二)比较硬度: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物品,它们分别是木条、卡纸、铁钉和塑料尺(投影出示),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学生说) 2. 这节课我把这四种不同材料做成的物品带到教室里, 个性设计 说明与提醒 、简单电路、榔头、尺(每组2套)热水、杯准备 块丝)砖块 子、金属条、木条 47

也想进行一次比赛,比什么呢?它们想比一比“哪种材料硬”(板书课题:哪种材料硬) 3. 你们觉得这四种物品从硬到软怎样排列呢?(学生猜测,板书猜测) 4. 如果只有一种猜测: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有2种以上猜测:到底谁更硬一些呢? 这仅仅是大家的预测,老师把这四种物品放在桌上,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比比它们的硬度?(附板书:拧、折??) 请你们小组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一下它们的硬度,然后将这四种物品从硬到软排列起来! (活动结束):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5. 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对这四种物品的硬度进行了比较,但是大家所使用的这些方法有的是不科学的。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科学的比较硬度的方法:刻画(板书)。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6.(投影:再出示一套物品)为此,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两套这样的物品,一套是被刻画的,另一套是用来刻画的,现在你们想怎样来比较它们的硬度?我们先选择刻画物品中的木条,用木条分别去刻其他三种物品,你觉得在刻画这三种物品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生说,如果提到“用力大小相同”时板书) 师演示: 大家看,从这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转到课件):如果刻画后划痕明显的就在表格中打“√”,如果没有划痕或者划痕不明显的就打“×”。(课件演示第一行的实验结果) (指屏幕)然后再用卡纸去刻画木条、铁钉、塑料尺,再用??,最后,把你们的比赛结果填在最下面的空格中。 7..学生实验:好!桌上的四种物品是被刻画的,用来刻画的四件物品在贴盘中,开始比赛吧! 8.汇报:比赛结果出来了吗? (请一组学生上台汇报)你们从哪些刻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他的小组比赛结果一样吗?(板书正确的结果) 9.小结:通过一一对应的刻画后,我们发现这四件物品从硬到软排列是这样的。 48

(三)认识金属: 1.用来制作铁钉的铁是一种金属(板书:金属),金属是比较坚硬的材料,你还看到过哪些金属做的物品?(学生举例) 2.哇,大家认识的金属还真不少,老师也找了一些金属制成的物品,一起来看一下(投影) 这么多的金属制品,你觉得为什么这些物品用金属来做而不用别的材料呢?金属有什么特性吗? (1) 坚硬 (2) 能导电:(看到电线)真的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路检测器,如果金属能导电,我用金属把这两端连接起来,灯泡就亮了。来试试看好吗?(演示)看来,金属真的能导电。(板书填充气泡图) (3) 能传热:(看到锅)难道金属的传热能力比其他材料好吗?我们来比比看好吗?老师这里有一根铜棒和木棒,同时放到热水里,你觉得谁传热快?怎么判断呢?(过一会儿,用手摸上端)好,我把材料分给每个组,(倒热水,学生领取,实验,汇报)。结果怎么样?不错,金属确实具有传热快的特性。(板书:传热快) (4) 延展性:其实金属还有一个特性大家比较难发现,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现在我用榔头敲打这跟金属。大家看,它怎么了?(扁了,薄了)。是啊,我们把金属可以拉成丝或打成薄片的特性叫做延展性。(板书:延展性)。 (5) 有光泽:可用砂纸磨后观察。 3.小结:(看气泡图)原来金属具有这么多特性,利用这些特性,人们把金属加工成了各种物品。 (四)饮料罐的故事 老师这里还有一件金属制品,看,是什么?(出示饮料罐)它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成的知道嘛?(铝) 你知道饮料罐的来龙去脉吗?老师将它的一生做成了一段故事,一起来听一下好吗?(学生听故事) 接下来我该去哪里呢?(生:回收) 嗯,用过的空罐可回收利用,空罐经过加热熔炼后能再制成铝材薄片,生产出新的铝罐。这要比开采铝土矿节省许多资源和能源。 在整个铝罐生产过程中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呢?(延展性??) 49

(五)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总结:是啊,通过比较实验我们发现金属是比较坚硬的材料,我们还可以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特性将金属制成很多物品,金属物品使用后还可以回收再利用。 3.延伸:回去后,大家再想想生活中除了金属可以回收利用,还有哪些材料也可以回收利用呢? 板书设计 哪种材料硬 刻画 铁钉 塑料尺 木条 卡纸 (用力大小相同) 1.课外调查各种金属制品。 2.课外调查可回收的材料。 比较硬度的实验其实也是一个对比实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控制好实验中的生成预见 各个变量,从而准确地得出科学结论。关于金属的特性,学生可能由于没有导电、导热实验的基础,所以认识起来会很困难,因此也需要教师的介绍和指导。 课堂评估 1.学生能否会用刻划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 2.学生能否说出金属的一些特性。 课外活动

⒊比较柔韧性

一、教材简析:

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柔韧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材料制成的物体需要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建议选择常见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如果没有合适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接近的木条代替。要在尺子的一端(约1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取其他办法以便能挂住重物。

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科书上建议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尺子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材料的柔韧性越好。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vk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