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三上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1-03 17: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 题:3《沙漠里的船》 时 间: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积蓄”、“熟悉”造句。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 背诵课文第一段。

4. 教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课文第一段。

教学难点:掌握本课的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自学辅导法、议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放映准备好的电脑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骆驼,引起学生兴趣。 2、(复习)课文分几段? 各写什么?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 听电脑录音,同时看屏幕骆驼身体分解图。 想问题:骆驼有哪些生理特点?

(身高脖子长,嗅觉很灵敏,鼻孔能紧闭,腿上有胼胝,脚掌宽又厚,背上有驼峰。) 2、 根据屏幕骆驼身体分解图,自由读课文。 再想:骆驼这些生理特点各通过哪句话表达出来?

1)第一、二句写沙漠广阔无边,骆驼身体高,脖子长,望得远。 2)第三句写骆驼嗅觉很灵敏,能找到水源。 3)第四句写骆驼的鼻孔能及时紧闭以防风沙。 4)第五句写骆驼有胼胝,不怕热沙烫。 5)第六句写骆驼脚掌宽、厚,不陷沙。

6)第七、八句写骆驼背上有驼峰,可以存脂肪,维持生命。

3、 把自己喜欢的一、二句话背出来,并说说写了骆驼什么生理特点及其作用? (先请个人背诵,然后请他带领大家一起背诵) 4、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理解边背诵。 5、 学生试背诵课文第一段。 三、略读课文第二段。

1、听电脑录音,同时看屏幕骆驼在沙漠生活图,思考: 骆驼有哪些特殊本领? 2、小组讨论汇报。 1)给人带路。 2)预报风沙。 3)能驮东西。 四、总结全文。

1、 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2、 人人动手:上黑板找联系。

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船

生理特点 特殊本领

身高脖子长--------望得远

嗅觉很灵敏--------找水源给人带路 鼻孔能紧闭--------防风沙预报风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烫 脚掌宽又厚--------不陷沙

背上有驼峰--------存脂肪能驮东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日 期: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完成反义词练习。 二、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2、知道书写13个生字。 三、实践活动。

1、 屏幕展示各种动物。

2、 激趣: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3、 议一议: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 举手发言,仿说(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 六、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观察熟悉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它的特点和作用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

课 题:4《雪猴》 时 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原因。 4、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特点,从对聪明、可爱的雪猴以及它与边防军人友好相处的具体描述中,体会边防军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边防军与雪猴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讲一段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故事,引入课文内容:在我国云南边境,生活着一种有趣的动物——雪猴,它是边防战士的好朋友。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读前引导看阅读提示,了解阅读要求。 设问:

1.雪猴有哪些特点?

2.雪猴和边防战士是如何相处的?

3、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为什么还舍不得那些雪猴? 三、合作研讨

1.从文中二、三自然段了解雪猴外形特点:

文中二、三自然段中“桌子上多了一小把香蕉”,“回头看了我一眼”,“点点头”,“闪进”,“蹿到”等词句,写出了雪猴通人性,行动灵活、迅速的特点。“身体较为高大,鼻孔高傲地翻向天空”形象地描绘出了雪猴的外形特点。

2、阅读四至六自然段,填写下表,了解雪猴对边防军的友好。 人 猴

来客人 送礼物 出操

3.为什么边防战士服役期满,还舍不得那些雪猴呢? (重点引导认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后,进行归纳:

(1)热情、好客、有礼貌。每当边防哨所来了客人,雪猴当天就送来了小礼物。

(2)模仿性强。模仿边防战士出操、洗脸刷牙、上课。“雪猴也按号音起身,攀枝欢跳,飞身跃林,开始做?早操?”。“猴儿也一齐拥到水边,用爪捧水抹抹脸,把脚趾伸到嘴里掏掏”。“战士们上课,它们也会不远不近地学着战士们席地而坐,凝神听讲”。

(3)懂得体贴。“一次,一个新战士从单杠上摔下来,首先奔上去的竟是猴儿。它们把那个战士围得严严实实,又蹦又跳,用它们特有的方式表示关切和同情。”

(4)有灵性,能预报天气。一次,我们采访归来在途中休息,“猴王带领它的部下把我们团团围住”,用它们特有的方式“催我们快走”。 从中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友好感情。)

4、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雪猴动作神态的词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想想、议议边防战士对雪猴的态度:假如边防战士厌烦它们,驱赶它们,甚至捕杀它们,雪猴仍然会那么友好吗?引导学生想象边防战士爱护雪猴的情景,让同学们认识到,雪猴的友好,源于边防战士对它们友好,从而认识到要热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感情朗读全文,体会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跟军人出操

} 深厚感情 预报天气情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时 间: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到摘抄本上。 2、自选词语,学生独立完成。 二、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2、书写13个生字。

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开拓思路: (1)你想对雪猴说什么? (2)你想对边防战士说什么?

(3)在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你受到什么启发?

六、作业:找一些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 反 思:

课 题:快乐读书屋二 动物的“个人卫生” 时 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 认识本课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2. 帮助学生理解个别不常见词语:如羽虱、蚁酸等。 教学准备: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出世图片小鸟用水搞“个人卫生”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鸟在干什么。激发他们的兴趣:今天的“快乐读书屋”让我们去动物世界看看,动物怎么搞“个人卫生”的。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小组内“开火车”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动笔画一画,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结合图片、理解课文。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看、读、议,了解不同动物搞“个人卫生”的不同方法。 (2)学生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有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拓展延伸。

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办法,你知道吗?交流汇报。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1)搜集有关动物种种仿人行为的资料。如:睡觉方式、安家等。

(2)阅读《阅读》中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

课 题:青蛙 时 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及多种本领,从而感受到青蛙的可爱,并懂得要保护青蛙,保护动物。 2. 认识本课6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通过读文感受到青蛙是一种可爱的、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有个小动物,本领真是大,游泳、跳远、唱歌、捉虫样样都数它,如果你还猜不到,呱呱叫的就是它”,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带领我们来到池塘边,一起走进青蛙的世界。 2.结合提示,自读自悟。

(1)结合阅读提示,在问题和情境中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

(2)扮演小青蛙,把自己了解的青蛙美称向大家做介绍。先在小组内介绍交流,再选代表在全班 交流。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读中体会:学生范读,大家闭眼听,将文字变为画面帮助体会青蛙的本领真大,它当之无愧有那么多美誉。

(2)看图理解:青蛙是农作物的好卫士。 (3)相互讨论:

1)青蛙是怎样捉虫的?

2)用青蛙可以做哪些科学实验? 4.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青蛙的哪些知识?向同学们介绍。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1)搜集一些国家保护动物的资料,相互介绍,进一步强化保护动物的意识。 (2)阅读《阅读》中的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

课 题:能说会写 动物本领大 时 间: 教学目标:

课 题:快乐读书屋一《为了祖国》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 认识“罗”“裕”“艰”等11个生字,学习应用多音字“华”。 3. 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华罗庚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揭示课题 (出示华罗庚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他也是一位值得祖国骄傲的人物,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轻轻地翻开《为了祖国》这篇课文吧!(师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 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3. 汇报交流。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注意纠正字音) 三、朗读理解,质疑感悟

1. 朗读课文。思考:华罗庚作为著名的数学家在美国可以享受富裕、舒适的生活但他为什么要回到祖国呢?

2. 同桌互动,交流自己的看法。 3. 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集体交流。 4. 学生质疑,共同解决。

5.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华罗庚说的话。(师指导朗读,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比赛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华罗庚的爱国主义精神)

6. 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你认为小学生怎样做才是“为了祖国”呢? 四、识字

1. 学生自读生字后,同桌间说一说记字的方法。 2. 全班汇报。

3.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加深对字的认知。 五、扩展延伸

交流在外国的中国科学家或留学生回国工作的事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教学反思:

课 题:死也不倒下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吉鸿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13歌生字。 难、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铜像设计说明。

教学准备:字卡,吉鸿昌《就义诗》四字词语做成投影或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1. 填空导入,激发情感。 (1)完成词语填空练习。 宁死()() 视死()() 死而()() 死得()() (2)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3)齐读,说说读后的整体感受。 (4)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 读书交流,体验情感。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书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如有遗漏或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3. 朗读感悟,升华情感。

(1)通过轻声读、放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读课文,同学互评,教师点拨,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感。

(2)朗读吉鸿昌在刑场上以树枝为笔、以地为纸书写的《就义诗》,加深感悟。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4.设计铜像,倾注情感。

假如现在要为革命烈士吉鸿昌设计一座纪念铜像,你认为铜像人物造型何基座上的文字怎样设计好,说一说你的想法。 5.拓展延伸,陶冶情感。

(1)阅读《阅读》中相关的文章。

(2)到图书馆或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查阅吉鸿昌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课 题:能说会写——讲爱国故事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故事的内容。

2. 认真倾听,理解所讲的内容,并能说出一定的看法、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用多种途径去搜集爱国志士的故事,每人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讲的时间在三分钟内为宜。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试讲故事,明确要求。

(1)指导点拨:开头可以采用“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个《苏武牧羊》的故事……”,“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讲一个爱国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我是中国人》……”等形式。 (2)自荐试讲。

(3)讨论:这位同学讲的怎样,好在哪里,还应该注意什么? (4)小节。

3.组内练讲,交流评议。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练讲,互听互学,交流评议。教师巡回听讲,相机指点、奖励。 (3)根据练习要求,每组推选一名讲的好的同学。给学生一点自由互动的空间,各族同学为本组参赛的同学出主意、想办法,争取在比赛中获胜。 4.故事比赛,畅谈收获。 5.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课 题:语文七色光三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填成语、关联词语的练习,感知语言的运用情境,了解复句中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2.积累名人名言和名句。

3.了解“甲午战争”的有关知识。

4.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难、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恰当运用成语和关联词语,积累名人名言和名句。 教学准备;搜集爱国的图片。 课 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

1.先让学生自由读成语,默读5个句子,试着给成语找到合适的位置;说出依据再动笔填写。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几个成语,再用这些成语说一句话。 3.读题,指导研究例句,分析分句间的关系试者填空。 二、日积月累。

1.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借助投影介绍名人,讲解名言的大意。 3.背诵名言、诗句。 三、知识窗。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甲午战争”。 2.观看录象。

四、大家一起来。

1.将课前准备的图片拿出来,和同桌说一说。 2.指名到前面介绍图片。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课 题:7倔强的贝多芬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自然段。 3. 认识13个字,会写14个字。

重、难点:感受和理解“乐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格。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今天同学们听《月光曲》。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读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 2、串读感悟。

1)课件出示\面对这种侮辱\这句话,请大家说说你认为这里的侮辱指的是什么? \一位伯爵旁若无人,忽然说起话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

\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反而大声训斥贝多芬。\

2)别人对音乐的不尊重,在贝多芬眼里就是对他人格的不尊重。贝多芬是如何反击的呢? 课件出示贝多芬的话。

\我绝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贝多芬称这些人为蠢货?

3)\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二者相比,哪个更值得人们尊敬,为什么? 3、交流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2、背诵课文 1)引背法。 2)词语提示法

3、迁移练习

1)给贝多芬、主办音乐会的亲王或大声说话的伯爵写几句你心里想说的心里话。 2)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3)知道写字。 二、实践活动: 阅读《月光曲》,并把它与《倔强的贝多芬》串联起来,讲给家长听,题目叫《两个贝多芬》。

教学板书:

7倔强的贝多芬 鄙视贵族

弹琴时伯爵大声讲话

贝多芬: 愤怒地停止演奏 不胃权势刚强不屈 遭到亲王的训斥 回击亲王

教学反思:

课 题:8女主人与乞丐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从不同的人身上体会到一些人做人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字,学会13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砖......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见过乞丐吗?说一说。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到准确流畅为止。 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3、梳理课文内容。

三、自读自悟,体验内涵:

1.出示妇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再读这句话,想想课文中讲了几个乞丐?是两个怎样的乞丐?

2.那个独臂乞丐开始就愿意搬砖吗,后来为什么搬了?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中有关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1)集体交流。让学生抓住句子体会: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已经非常可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do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