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案3

更新时间:2024-04-15 10: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案3 抓住关键,把三大采分点翻译到位

学案略语 文言翻译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高考常见的三大采分点是: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考生翻译时必须要强化“采分点”意识,能判断出“采分点”并将其落实到位,这样,翻译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方今西羌叛逆,北虏骄悖,凡与四夷连接,无一处无事。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昨京西陕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翦灭,仅能溃散,然却于别处结集。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兴州又奏八九十人。州县皇皇,何以存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臣视方今,但见其失,未见其得也。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臣见今年曾进芝草者,今又进瑞木。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其所进瑞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寮。(选自欧阳修《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1)州县皇皇,何以存济? 译文:

(2)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4分)★ 译文:

(3)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译文:

“相”“见”的特殊用法 “相”“见”这两个常见词,当它们用在动词前,有时有一种特殊用法,即偏指人称,有人叫“偏指代词”。用小公式表示:相?见?+动词=动词+人称代词?我、你、他等?。如本题译句中的“窃虑四方相效”中的“相效”,可译为“效仿他们”。这种用法在教材中也时常出现,如“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府吏见丁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即使在今天,这种用法也仍存在,如“见谅”等。翻译时,特别要注意与“互相?相?”与“被?见?”的用法区分开来。 答案 (1)各个州县恐惧不安,靠什么来安顿(措置)这个局面呢?(要点:“皇皇”“何以”“存济”。)

(3)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要点:“窃”“相效”“妖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赵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劝视其表函犹称臣,因上奏曰:“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孰议。”遂落职知齐州。劝性廉俭,居无长物。及再为侍读,曰:“吾起诸生,志不过郡守,今年七十,列侍从,可以归矣。”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后二年卒。(选自《宋史·郭劝传》)

(1)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孰议。 译文:

(2)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 译文: 反训词 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如本题译句中的“赐银使市田宅”中的“市”,在这里是“买入”义,在别的语境中又有“卖出”义。这样的词语还有①诂:买或卖。②臵:臵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 答案 (1)赵元昊虽然冒用中原王朝的名号,但还自称为臣,可以逐步用礼来收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细商议。(要点:“僭”“屈”“孰”,句意通顺。)

(2)于是拜呈表章,三次上表也不得辞官,赏赐他银两让他买田地和住宅。(要点:“拜”“谢”“市”,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赵元昊世袭父亲的封爵,任命郭劝为官告使,送给郭劝百万资财,郭劝全都拒绝接受。赵元昊部将山遇率宗族来投奔,并说赵元昊准备反叛。这年冬天,赵元昊果然反叛,派遣他的使臣以他自封官职身份前来。郭劝看他携带的表章上还自称臣,就上奏说:“赵元昊虽然冒用中原王朝的名号,但还自称为臣,可以逐步用礼来收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细商议。”结果被降职为齐州知州。郭劝廉洁节俭,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待到他再次任侍读,说:“我是太学生出身,志向不过是成为太守,现在我七十岁,在皇帝侍从的行列中,可以告老回乡了。”于是拜呈表章,三次上表也不得辞官,赏赐他银两让他买田地和住宅。两年后去世。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炀皇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选自《隋书》)

(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 译文:

(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5分)★ 译文: “课”的义项 “课”是人物传记中的常见词,其义项有三个:一是有关学习的,如“工作、功课”“考核、督促”;二是有关赋税的,如“征收赋税”?如本题译句中的“课天下富室”?、“赋税”;三是有关占卜的,如“占卜”等。 问题反思

1.平时翻译中,你有“采分点”意识吗?能判断出所给句子中的“采分点”吗? 答:

2.翻译有三大“采分点”,你哪方面“采分点”翻译较强?为什么?哪方面“采分点”翻译较弱?为什么?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题目 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4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1题]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该答案失分主要在未译准关键实词,如“勤”字漏译,“逸豫”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 意译为“犹豫”,“期”字未落 实。“修理”只能算是蒙对,勉强得1分。考场落实关键实词,一要靠积累,二要结合语境推断。 该答案对“忧勤”“逸豫”两个关键实词译得准,而对“期”“修理”两个关键实词则2分 1分 得分

大而化之,未能结合语境准确翻译。 “忧勤万务”“逸豫”“修理”译得准确,但“期”字未落实。 其实,“期”在这里应是一个动词,其义项现在仍在用,为什么译不出来呢?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实词者,得翻译之天下。诚哉斯言!该答案能把句中最关键的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 实词(含单音节词和双音节的词、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及活用词)译得准确,说明该考生平时积累得好,结合语境译得好。总之,采分点意识强,又能翻译到位,这是成功翻译的不二法门。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 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

得分点 “忧勤”,忧愁劳苦;“逸豫”,安乐;“期”,期望;“修理”,治理得好、处理政务合宜。

参考译文

我近来听说澧州进献柿木,上面长成了“太平之道”四个字。我认为前代号称的太平之世,必须是全国安定,各种政事都处臵得恰当顺畅。现如今西夏反叛,契丹骄横,凡是跟外族交界的地方,没有一处不发生动乱。而且在国内百姓困苦艰难,盗贼四处惹事。前些日子京西、陕西派出八九千官兵,抓捕几百名盗贼,不能一下子消灭,只能把他们打散,然而这些盗贼又在别的地方集结了。现在张海虽被打死,但达州造反的士兵已接近百人,还杀了朝廷使臣,他们的势头不小。兴州也向朝廷报告有八九十名盗贼。各个州县恐惧不安,靠什么来安顿(措臵)这个局面呢?在我看来,现在竟是全国混乱,大小政事的处臵都有失误和不当,实在没有看到什么太平盛世的景象。自古以来帝王的治理要达到天下太平,都各自有治国之道。得道就天下太平,失道就会出现危险和混乱。我观察现在的形势,只见到失误,没有见

满分 4分 得分 3分

到恰当和顺畅的施政。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

我看到今年有进献芝草的,现在又有人进献瑞木。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澧州进献的瑞木,我恳求再不要给臣僚们传观。

2.题目 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3题]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该考生根本不懂句中关键词语的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 现场满分答案 意思,只是机械硬译。 该答案译对了“坐是”得分点, 后三句句意基本正确。 该答案译对了“课”“益”“坐是”三个得分点,句意正确,但对句中定语后置句未译到位。 满分赏析 原句翻译起来较难。“坐是”相对容易,像“课”(征税)多义词义项的确定、“益”作“增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 加”“扩充”讲都是难点。该句还有一个得分点,“富强坐是冻馁者”是个定语后置句,因为它相对较冷、较隐蔽,所以几乎没有学生能识别出来。该答案能得满分实属不易。另外,该答案注意补上主语的好习惯也值得肯定。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 (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评分建议 “课”、“益”、“坐”、定语后臵句各1分;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文意不对得0分。

满分 5分 得分 4分 得分 0分 2分

3.题目 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5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3题]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该答案译出了“黎庶”这个点,也译出了“寤”字,但因“天下土崩”语意错而扣分。 该答案译出了“黎庶”“寤”得分点,语意正确,但因其中的宾 语前置句未译出而失去1分,甚为可惜。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否定句中“之”字作宾语前置时特别容易被当作结构助词而不译,虽说这一句式特点不难理解,但临场翻译最易被忽视,从而译 不出来而失分。该答案能在众多答案中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明该考生对这个句式的精准识别,翻译得到位。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 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评分建议 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黎庶”、“之”、“寤”、宾语前臵各1分;文意不对得0分;最后一句补出主语。

参考译文

四年七月,高祖驾崩,隋炀帝在仁寿宫即位。

因为天下长期安定,兵马强盛,隋炀帝意气风发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就大量地兴建宫室,极尽奢靡华丽;招募使者,出使边远邦国。那些邦国听命而来的,就赏赐给丰厚的礼品;有不听命令的,就派兵攻打。(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皇上生性诡诈,所到之处,不想让人知道。他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都争着向他进献食物,进献丰厚的就被提拔,进献微薄的

满分 5分 得分 4分 1分 得分

就会被判罪。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老百姓无法生活,以至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关键实词的突破之道 (一)审题要审出关键实词

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只有审出采分点,才知道在哪里应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采分点呢?

1.从词性上看,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在确认这些实词为采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五类关键实词译到位 1.碰到通假字——译出本字本义

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本义,关键在于识别。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而要找出其“通”的是何字,则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虑。找出本字后翻译出来,如果觉得它很合乎语境,那就说明译对了这个得分点。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程(指传主孙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指阎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选自《后汉书·孙程传》,有删改)

译文:

答案 郭镇拔剑击刺阎景,阎景从车上摔下来,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景的胸脯,于是擒获了他。

要点 “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获。 2.碰到多义词——语境确定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

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移守鄂州,除司农卿,复总湖广饷事。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

(1)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 译文:

答案 当时年成不好百姓难以吃饱,(詹体仁)就自行主张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过后才(把这件事)上报(皇上)。

要点 “凶”解释为“年成不好、闹饥荒、歉收”等,“便宜”解释为“自作主张、自行处理”等,“闻”补充为“让上级知道、让上级闻之、让朝廷知道”等。

(2)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 译文:

答案 周必大主持国事,詹体仁曾上疏推荐三十多人,都是当时的知名之士。 要点 “当国”解释为“主持国事、执政”;“疏”作动词,解释为“上疏、上书、上奏”,或活用为状语,解释为“用文书、用奏折、用奏章”等;判断句。

3.碰到活用词——语法判断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2015·福建)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选自清代方苞《与王昆绳书》)

译文:

答案 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要点 “岩”“川”,名词活用为状语;“系”,束缚。

4.(2014·湖南)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

译文:

答案 (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要点 “适”,恰好;“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名”,名词活用为动词,给??命名。

4.碰到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采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选自明代程启充《游千山记》)

(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译文: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才得以与志同道合的徐、刘两位先生到那里游玩。

要点 “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同志”,古今异义词,志同道合;“焉”,之。

(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

答案 东面的山峰高耸险峻,徐、刘两位先生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在此期间正好有一个

吹奏胡笳的人,乐声振动树林,听到这种乐声让人感到凄楚神伤。

要点 “危险”,古今异义词,高耸险峻;“适”,恰好;“愀然”,悲伤的样子。 5.碰到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命题者是想用这些“拦路虎”来考查考生的语境把握和推断能力。对此,不要紧张,相信依据语境和平日的积累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这些疑难词。如“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一句中的“尚”,虽其义陌生,但根据句境可以推断为“娶妻”。

疑难词有以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①该字或其义极其陌生,但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一定可以推断出来。如“毁淫祠数百区”一句中的“淫”,就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淫雨霏霏”的“淫”之“多余、过多的”义项,推断该处“淫”为“多余的”或“滥建的”意思。

②该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等)。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5·江苏)君(指传主欧阳发)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选自宋代张耒《欧阳伯和墓志铭》)

译文:

答案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要点 “治官”“无”“后人”“更”。 二、关键虚词的突破之道

(一)高频虚词:格外留心,确保翻译到位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采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2015·重庆)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选自元代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译文:

答案 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要点 “卒”“且”“乃”“是”。

8.(史弼)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选自《后汉书·史弼》)

译文:

答案 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 要点 “以”“谒”“因”“达”。

(二)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

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卫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选自《三国志·魏书》)

译文:

答案 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要点 “涉”“祠”“焉”,“涉”译为“到”“去”亦可。

10.(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

译文:

答案 (张署)改任河南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欢的人。

要点 “适”,恰恰、正好;“者”,“??的人”。 (三)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副词的用法。

11.君讳治,字良范,姓钱氏。君少好学,能为文辞。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选自欧阳修《钱君墓表》)

译文:

答案 (钱君)每天晚上都读书很晚,母亲替他熄灭烛火并制止他,他便假装睡下,母亲将要睡着的时候,立即再起床读书。

要点 “止”“阳”“且”“辄”。

12.(2013·江西)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选自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

译文:

答案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要点 “备”,十分;“谙”,熟悉;判断句。 (四)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边练边悟1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选自《巨贾渡河》)

(1)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译文:

答案 你刚才许诺百两金子,如今却只给十两金子,这恐怕不可以吧! 要点 “向”,刚才、先前;“无乃??乎”,固定结构,表推测。 (2)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译文:

答案 你是个渔夫,一天能赚多少?这次却突然得到十两金子,还感到不够吗? 要点 “几何”,多少;“骤”,突然;判断句。 (3)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 译文:

答案 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 要点 “盍”,何不;“诸”,之乎。 三、特殊句式的突破之道

(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在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能把特别明显的句式译出,但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识。 (二)临场翻译,关注“特殊句式”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4.(2013·广东)咏(指传主张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

译文:

答案 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要点 “傅先生天下贤士”一句中,“傅先生”与“天下贤士”都是名词性的,这是一个名词性成分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翻译时应补出来谓语动词“是”;“名”与后面的“之”连用,“之”作宾语,所以“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5.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

(2)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译文:

答案 (1)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2)(他)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 要点 (1)被动句;“走”,跑;句意通顺。

(2)“居乡三逐”,意念被动句;“是”,表示判断;“不容众”,省略了“于”的被动句。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边练边悟16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答案 (尽管)这样却不能称王,从未有过这种情况。 (2)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

答案 从古至今,从不曾听说过这样的事。 (2)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边练边悟17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5·安徽)(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选自清代王士禛《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译文:

答案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要点 “知”;“誓于神”,状语后置句;“自污”,宾语前置句。 (3)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边练边悟18 翻译下列句子或文段中的画线句加以体悟。 (1)此夫子之谓乎? 译文:

答案 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吧?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答案 这就叫作失掉了他的本性。

(3)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答案 大概说的就是驼背老人吧?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1)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边练边悟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9.(2014·湖南)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尝结庐数椽??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

译文:

答案 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要点 “缙绅??者”,定语后置句;“征”。

20.(2014·重庆)(来懋斋)甫抵里(乡里),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译文:

答案 (来懋斋先生)刚到达乡里,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要点 “亲故??者”,定语后置句;“甫”“故”“踵”。

(2)有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句,就是数词或数量短语作定语,有时置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无标志。

边练边悟21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余乘。(《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答案 于是(赵国)给长安君备办一百多驾车马。 (2)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

译文:

答案 特地派我奉上一双白璧。

(3)(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答案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数十个不称职的官员,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4.相对较活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用“于”字引领的状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都要提到谓语动词前面,但只要译后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也可不必提前。另外,当“于”字译为“到”时不能提前。

用“以”字引领的状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都要提前,但要仔细区分“以”是作介词还是表目的连词,作目的连词则不能提前。

边练边悟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22.(2015·湖北)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选自明代唐顺之《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译文:

答案 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要点 “薄”“资”,状语后置句译时可提前可不提前。 23.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

答案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要点 “以”,介词,译时提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6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