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看党的建设

更新时间:2023-03-08 08:41:0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看党的建设

2009年09月18日 23:12:55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 题: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看党的建设

记者 孙承斌、李亚杰、谭浩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

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

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

“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专家认为,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四个“着眼于”言简意赅,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

四大考验:提醒“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置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全会强调,“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

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这个重要关节点上,全会突出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家认为,全会提出的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六条基本经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次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专家认为,这些基本经验,将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四项要求: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

“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

鲜明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重大成果。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和发展,都是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连的。”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

全会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 党内民主建设: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民主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探索的发展目标。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给出的明确答案。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为了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完善”,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

“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所在

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今年5月,中央组织部公布了一份对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近8万名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在随机的抽样调查中,给干部选拔任用的满意度打了67.04分,给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打了66.84分。

党建专家认为,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相比,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培养造就大批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振奋人心,让人们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充满期待。

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全国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万个。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使之更具生机活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全会对如何进一步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必须围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个“大兴”: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全会指出,当前,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全会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以推进全党的作风建设——

“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专家认为,这四个“大兴”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坚决反对腐败: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政党,是一个以人民福祉、国家强盛为唯一利益取向的政党。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决反腐、重拳出击的强大声势下,一大批重量级高官的纷纷落马,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增添了战胜腐败的信心和力量。

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专家认为,这次全会对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既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的整体思路,又针对了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时隔15年中央全会再次全面部署党的建设 意义重大2009年9月10日 14:5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厉佛 选稿:实习生 朱蕾

7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9月召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会的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时隔15年,中央全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建设,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其重要动向也格外令人关注。8月9日,记者就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应邀前来嘉兴作党的建设专题讲座的知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

“历史发展已经把进一步推进新的伟大工程摆在全党面前”

叶笃初认为,党的全部工作要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必须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因

此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因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这方面已经设有系列课题。”叶笃初说,“十七大报告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叶笃初还介绍了十七大报告对这一问题的有关论述。他说,党代会报告属于政治报告,讲的都是重大方针政策和原则问题。报告中有段话:“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并且首次以排比句方式部署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五大建设。而党的建设总目标概括为以下新的表述:“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四言八句”饱含新义,令人肃然。而过去常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现在加进一个“执”字,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就在世界人民面前高高竖起一面大旗。所以历史发展已经把进一步推进新的伟大工程摆在全党面前。

在叶笃初看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次四中全会将会作出具有原则意义的工作指导和具体部署。“党的建设将形成为一个高点,同时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新的起点。”叶笃初说,“我相信这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再出发的一次会议。”

这位党建资深专家,还以历史纵深视角向记者初步解读了伟大工程再出发的含义。

叶笃初说,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工程这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1939年,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到了1994年9月,我们党因势利导召开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党的建设问题。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在全党获得了热烈反响。这样前后衔接,相互贯通,的确容易使全党接受和理解,这是一个既富有智慧又具有强大推动力的抉择。

从1994年9月至今,正好历经15个年头。正当我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研究部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问题,制定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纲领,正是时候。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理论上、实践上乃至法规制度方面都有创新、积累和总结。现在或可认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叶笃初介绍说,关于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表述上,先后有过几个变化,比较重要的有四个文件。

第一个出自199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二个出自2004年9月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

的执政党。”

第三个出自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四个出自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以上四个文件的论述都具有历史标志性意义,直到去年底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继续沿用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目标,事实上也是为这次四中全会作了理论准备。所谓再出发,就是朝着这个总体目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安排,采取新举措。

“加强制度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围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并且查处了一批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力度不可谓不大。这是否意味着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反腐倡廉建设也要作为一个重点,作出进一步的部署呢?

“这是当然的”。叶笃初肯定地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党的建设从以往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四大建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大建设,就是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一定会对反腐倡廉建设作出新的部署。”

“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制度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叶笃初认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反腐倡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更加凸现,党中央必将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以改革精神推进制度建设,以创新思路寻求治本办法,是更加科学有效防治腐败的根本之道。

叶笃初说,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攻坚之年。继2008年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反腐败制度体系的框架之后,今年中央又起草、修订出台了一批反腐法规和文件。比如,中央最近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和《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等四个文件。这“四个文件”,是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管理、规范廉洁从业行为、推进重点领域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文件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央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的决心,充分说明法规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制订制度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落实制度。”叶笃初认为,中央纪委最近对落实制度作出了具体部署,采取的举措都很好,但需要落到实处。只有切实抓好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落实,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才能防止权力滥用,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将权力腐败降低到最低限度。

“浙江党建工作有许多创新、许多成果、许多经验。研究党建工作不能不来浙江”

叶笃初教授一直来关注浙江的党建工作,近年来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浙江,深入到基层的党组织进行调查研究。作为一名党建研究专家,他对浙江的党建工作又是作如何评价呢?

“浙江给了我很多的营养,很多的惊喜,每一次来浙江,我都有很多的启发,很大的收获。”叶笃初饶有兴致地说,“浙江的确是个创业创新的省份,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创新热情很高,创新能力很强。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拓创新,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党建工作方面同样有许多创新、许多成果、许多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为什么发展这么快、这么有活力,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浙江省委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强,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队伍。这为浙江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叶笃初还兴致勃勃地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说,因为嘉兴是党的诞生地,我对嘉兴党建工作格外关注。我觉得嘉兴的党建创新卓有成效。为推动农村党建再上新台阶,嘉兴市委推出了10项举措,如开展争创“创业先锋”活动,大规模提升村干部素质,开展党员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加快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等,使农村党的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次在嘉兴秀州区讲课能够采取同听课者互动方式,又让我了解到,这里普遍建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资金,开展创业帮扶,为一批有能力、有追求、有素质的党员搭建了施展才干、发挥才能的舞台,使他们成为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骨干,树立起新时期农村党员先锋模范新形象,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样的创新都实实在在,富有实效。他表示将以“新词语”的形式收进不断充实的《党的建设词典》之中。

叶笃初还说,杭州的党支部建在楼道上、温州的活力和谐企业建设等等创新,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具有示范意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咋牵动人心?2009年9月10日 15:1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王捷 选稿:实习生 朱蕾

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咋牵动人心?

近日传出值得期待的好消息:将于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有媒体预言称:反腐败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亮点之一。

十七届四中全会尚未召开,媒体就兴奋起来,“高调”宣传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的喜人消息,令人感慨。笔者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尚未召开,人们为何就激动起来?而且,为何对十

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败如此兴奋和激动?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党的前三届四中全会都作出了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决策,媒体和人们猜想,此次也不例外。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此,全党上下就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轨道上大踏步行进;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此揭开了国企改革的序幕,为解决国企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迎来了国企发展的春天;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会议通过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决定很快成为学者和普通百姓讨论的热点。按此推理,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值得期待的结论:十七届四中全会必定有新的重大决策问世!这不能不牵动关心群众利益和以热点新闻为生的媒体的激情,不能牵动关心中国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人们的热情。

其次,笔者认为,当前摆在我们最紧迫的有两件事:一是如何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二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我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历来从严要求干部的作风问题、廉洁问题、能力问题,历来警惕干部队伍出现脱离群众、追求享乐、以权谋私等问题。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叫响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水火不相容”的口号,总书记还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但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形象、干部队伍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现象,是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一个最不和谐音,也是有可能动摇党的群众基础的一个最大隐患。基于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实质上也可能是一种深切的希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必然会也应该会对党

内腐败问题作出重大决策和部署,真正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无藏身之地!

其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和过程是,中共中央召开全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样也会召开全会,总书记将会出席这次全会,并作重要讲话,为今后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方向,为反腐败斗争吹响号角,给反腐败斗士鼓足干劲,使之继续十六大以来的良好反腐败态势,把潜伏的腐败分子一个个清除掉,健康党的肌体,为建设一个清正廉明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法制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

无论是媒体,还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对十七届四中全会表现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一是缘于他们对十七届四中全会充满期待,二是缘于他们看到和关心我党存在的某些问题,并希望我党能尽快克服和解决,三是缘于他们渴望清除腐败,过上公平正义和幸福美满的和谐社会生活。

王长江:要从制度要素的建设转向制度体系的建设2009年9月10日 17:5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赵晶 选稿:袁野

东方网9月10日消息: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做客人民网“七一社区·理论论坛”,以“十七届四中全会前瞻党内民主和执政能力建设探讨”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王长江指出,制度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知道,我们过去一说党的建设就是三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似乎是埋藏在里面的。实际上是没有受到重视。后来,邓小平老人家发现了这一点,他就觉得制度问题非常重要。制度好了,好人能干好事,制度不好,好人也没法干好事,坏人横行。所以他对制度非常重视,应该说制度建设思想是邓小平老人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应该说这样一种思想是得到全党广泛认同的。所以,这些年来,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我个人觉得,制度建设推进到今天,我们也发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去一旦党内发生一些小的毛病,我们就可以说制度缺乏,制度不完善。你这样即使是冒着去说,没有任何调查,这可能就是说对了,为什么?因为制度确实太缺乏了。但是今天人们忽然不敢说了。为什么?你说一个问题出现了,说是制度问题,我马上拿出一大堆制度,十个八个,条例若干条,规定若干条,不许几十个,不准几十个,我能叫没制度吗?有制度,他还做不到,还出现问题。说明什么呢?说明制度不重要了。于是有人

开始说,制度真的那么重要吗?这就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开始认识降低。如何真正地认识它的重要性,就必须使制度这个概念科学化。

严格说来,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制度,更多的不是制度。比如说出台一项规定,我们就有了制度。说这个规定是长期的一系列要求,我们有的人说,我们建立了长效机制。不能那么说,你说的那个内容,顶多只能算作制度的要素。什么叫制度呢?制度确实是由要素组成的,但是绝对不仅仅只是要素。我在很多地方都做过论述。比如,一台车是由各种各样的零件组成,但是你不能把那个零件就叫汽车。汽车是一个行驶系统,为什么?就是因为它零件之间相互是有机咬合在一起,相互连接在一起,才能使汽车真正运作起来,我们所说的制度就应该是相互有机连接的这么一套网络和系统。系统是制度的原意。我们现在缺乏的是这个东西。我们出台了很多要求,甚至连不许“包二奶”这样的要求也有了,我们还能再细吗?我们已经不能够再细了,这已经到头了。但是为什么人们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就是因为相互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连接。

因此我有一个概念,今后应当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但是,制度建设的重点应当从过去更多的制度要素的建设,也就是说,提出一条一条的要求,做一个一个的条例,具体拿出一条一条的规定。不是这个,这个可以还继续做,但是重点已经不应该在这儿,重点应该转向制度体系的建设,就是怎么把它有机地连起来。从这样一个角度说,我们有很多制度还没有完全连起来,包括社会民主领域也有这样的内容,比如信访,信访本来是挺好的事情,现在怎么出现了压访、截访这样的事情,怎么出现老百姓非要找一个敏感的时候来信访。说明你对它的定位有问题了,你对它定位有问题了,他就利用这个东西。过去一说信访,80%是好的,是有道理的,现在未见得。因为有的就是来钻你这个空子,说明什么?说明你制度本身设计出现了问题,连接出现了问题。

至于说党内,那更是如此,我们一说党内相互之间,总得让老百姓有一个选择,选举,总得有个选择,但是一选举,选你还是选我?相互之间就有一个竞争,一竞争,我当然希望别人选上我了,于是我就要去做别人的工作,但是我们又规定不许拉票,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怎么获得选票?像这样的东西,我们还在制度设计上没有一个完整的东西,因此让人们看着似乎是相互冲突的。如果强制把这些冲突都放在一块,最后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大家就觉得不可信。大家觉得你那一套东西不行。不行,就要找行的东西,于是出来了一套潜规则。这样对于一个党的危害是莫大的,是非常之严峻的。

我想制度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总体来说要更多地从制度要素的建设转向制度体系的建设。我以为这是问题的核心之意。

党员群众对17届四中全会的期待2009年9月11日 10:47 来源:东北新闻网 选稿:袁野

在新中国60周年大庆前夕,党中央决定近日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党的建设问题。历史和现实都决定了这将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必将极大地提高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能力。对此,广大党员和普通群众心中充满着希望和期待。

一是把党内民主集中制做实。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发展党内民主,理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关键是抓落实。“一个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党务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关键要拿出具体措施。

二是完善党内权力制衡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纪委对同级党委成员的监督和制约,特别是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同时,还要让纪检监察干部入住“玻璃房子”,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消除绝对的权力,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是对官员财产申报做出制度性安排。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民主监督的重要形态,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有利于预

防和惩治腐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也有助于党提高执政能力。因此,应当将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提上议事日程,尽快在全党范围内明确和固定下来。

四是加强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近年来,由于利益分配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出现了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安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在这些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当地某些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滥用权力的行为。党最大的执政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对于当前存在的一些鱼水分离状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以改变。

受篇幅所限,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期待不能一一道来,但不管何种期盼,其目的都是希望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提高,国家实现繁荣富强。翘首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党和国家必将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十七届四中全会五大看点 聚焦党建四大现实背景2009年9月10日 15:25 来源:人民网 选稿:实习生 朱蕾

十七届四中全会五大看点聚焦党建四大现实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近日,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许耀桐教授接受记者采访,就十七届四中全会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来源

记者:在十七届全会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党的执政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许耀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在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提出执政能力的问题。全会的主题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去讲党的建设,一般是四大方面,即思想建设(其中着重包含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时就加了一个能力建设,变成为五大建设。

十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关注能力建设,提出了能力建设,而且还集中研究了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把研究成果汇集起来,专门作了一个决定。《决定》指出:“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就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它很好地说明了党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党的执政能力究竟从哪里来的呢?至少要强调三点:

一是从内容上看,党的执政能力来自五个方面。根据《决定》所说的,这五个方面就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就是由这五方面构成,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的领域。

二是从来源上说,这五大能力的源泉究竟蕴藏在哪里呢,可以说是蕴藏在我们的知识学习中、工作锻炼中、改革实践中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中。这四个方面的来源缺一不可,如果离开这四个来源,我们党别说拥有什么能力,恐怕而是变成了傻子、疯子、聋子、跛子的问题。

三是从态度和精神上说,要获得执政能力,还一定要讲谦虚、务实、认真、开放进取、讲求实效。没有这样的态度和精神,也不可能拥有执政能力。

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聚焦党建问题的四大现实背景

记者: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何时隔15年,中央委员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聚焦这个问题的现实背景。

许耀桐:实际上不应该这么说,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时隔15年后中央委员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当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在2001年9月时,也就是十五届六中全会,就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接着在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可以说,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也包括现在的十七大在内,在每一次党代会的五年间,都会安排一个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并且形成了相应的党的建设的决定。这也不奇怪,党要管党,就要把自身的事情首先做好。

虽然在十四大以来的每一次党代会后的五年期间,都会研究党的建设问题,但每一次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安排,而是根据现实的情况和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的。那么,这次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从党的思想状况来看,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贯彻落实,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干部的头脑。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都是很清楚的,例如,对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更好地科学发展,都还要下很大力气来统一认识。有的干部不学习、浑浑噩噩,素质差,例如有一个副局长这样质问记者“你到底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二是从党的廉洁状况来看,并不容乐观。仅十七大召开以来的2008和2009两年,就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浙江省省委常委、纪检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常委皮黔生等6位副部级以上干部出问题了。而厅局级以下的干部,出了腐败

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腐败已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政治弊端,最容易激起民愤。

三是从党的规制状况来看,缺漏还比较多。例如,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公车使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这些问题,也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制度性解决。还有就是权力必须得到有效的制约问题,这更是根本的问题,现在一些地方的“一把手”仍然是“绝对权威”、开“一言堂”,甚至是盲目决策、瞎指挥,而受不到任何的批评、监督。

四是从党的干部提拔升迁的情况看,现在是一条正道和三条邪路并存。一条正道就是,真正是品德好、作风正,工作踏实、有能力,得到老百姓拥护,通过实践得到证实确实是好干部的被提拔重用了,这是体现了我们党的“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但是,除了这条正道外,不可否认,还是有一些人是通过其他三条邪路上去的,一是靠溜须拍马、裙带关系,从而得到上级的赏识,或者直接就是上级某个领导的亲信,得到他的认可,得到他的指定而提拔的;二是靠拉帮结派,搞哥们兄弟关系,通过哥们义气“拉票”帮衬,在所谓的民意测验中得到“高票”而上去的;三是有的就是直接依靠金钱的力量,通过买官卖官上去的。这三条邪路必须坚决堵住。

总之,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党的建设就不能前进,甚至会发生危机。所以,需要通过十七届四中全会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党一脉相承的党建思维脉络

记者:党的建设一直被称为“伟大工程”,源远流长,其思维一脉相承。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我党一脉相承的党建思维脉络。

毛泽东首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的工程”提出来,侧重于革命党的战斗力建设

许耀桐:党中央三代领导人都关注党的建设问题,这有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1939年10月,毛泽东首次把党的建设作为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并列的三大法宝之一。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在这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这个命题。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针对的主要是革命党的建设,是要增强革命党的战斗力,是为了建立新中国。

10年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命题,并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认为,中国共产党进城掌握全国政权是“进京赶考”,表示“一定要考出好成绩,我们绝不当李自成。”

邓小平把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明确与“执政”联系起来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的思想,在邓小平那里向前发展。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首次提出,要搞好“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据考证,这是第一次把我们党称为执政党而不是革命党。此后,1962年邓小平又再次指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所以,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可惜被“文化大革命”打断。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2月,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执政党怎样才合格”的问题。

江泽民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并初步把它与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

邓小平提出的问题,为江泽民所高度重视。1989年12月,江泽民在中央召开的党建理论研讨班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1994年,江泽民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命题,对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做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新的伟大的工程”。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永保党的先进性

2002年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作出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归结到党的先进性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

2005年,胡锦涛说:“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以上回溯历史讲了这么多,梳理一下脉络就是:毛泽东在1939年首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的工程”提出来,它的意义侧重于革命党的战斗力建设;1956年,邓小平把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明确与“执政”联系起来;1994年,江泽民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并且初步把它与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2004年,《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正式确立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谋划和思路。2005年,胡锦涛进一步提出,“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永保党的先进性。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五大看点

记者;您认为十七届四中全会将有几大看点?哪些话题会成为亮点?

许耀桐: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除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这里,就党的建设这个问题的可能的看点和亮点做些预测,或者说它是我个人对这次全会寄予的希望。

看点一:认真系统地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问题

我们党成立将近90年了,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丰富阅历的政党,同时在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艰难,既取得光辉业绩,也发生过挫折失误,经验和教训都需要认真总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阶段,我们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必须有一个很好梳理,使全党都有明确的清醒的认识。

看点二:党内民主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十六大报告就提出来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可以说,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原则问题、理论问题已经解决。现在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实现党务公开问题,如何实行党内民主选举问题,如何实行党内言论开放问题,如何解决党内出现的官僚化问题,等等。四中全会要对党内民主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尤其是近期能够做起来的应列出几条;还要有明确的要求,甚至是责任上要到位;还要配以具体的落实措施。列宁说过,一个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也就是说,现在讲党内民主建设,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停留在嘴巴上讲党内民主,而是重在行动上的建设、行动上的落实。

看点三:对一些重大制度做出进一步的论述和要求

比如,怎样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又如,如何推出和实行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再如,“三公”消费问题,特别是公车使用问题,实际是特权问题,把它解决了,对社会、对民众都是一个鼓舞。

看点四:权力的制约监督问题

要按照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互相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提升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地位;同时,在一个组织内,要发挥全委会对常委会的制约、监督作用;常委会对书记的制约、监督的作用。这个问题最为关键。

看点五:干部的直接选举问题

可以先解决县这一级党组织的直接选举。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已经规定,要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按照邓小平的看法,县这一级也是基层。直接选举是党内民主的基础,虽然民主不等于就是直接选举,民主包含更多的环节和程序,但要是连直接选举都没有,党内民主就是一句空话。

反腐问题成十七届四中全会牵动人心问题的原因

记者:7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预言称:反腐败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亮点之一。请问专家,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问题为何会牵动人心?

许耀桐:十七届四中全会既然重点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当然就不能回避反腐败问题。我们党有正面形象,也少不了有一些负面形象,放在天平上,如果负面的压倒正面的就糟糕了。腐败现象就是负面形象,而且是极为严重的负面现象,它很容易会压倒我们党的正面形象。腐败,现在不仅高层干部中有、中层干部里也有,基层干部也都发生过,有些乡镇干部受贿的数额也高达几百万,够惊人的。

反腐败斗争之所以牵动人心,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牵涉到损害老百姓利益的问题,老百姓需要廉洁的官员为他们办事,而不是骑在老百姓身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所以这个问题人们不能不关心。

二、反腐败问题久拖不决,与我们原先估计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反差较大,人们的期待就愈加强烈,看我们党究竟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希望我们党能卓有成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人们还会拿我们国家的情况与外国比,不是说外国就没有腐败了,而是很有一些外国相对的比我们少多了,官员廉洁多了。这样人们就很不高兴了,很在意这件事,也会常常这样说,为什么人家都能做到,而我们问题还不能解决,还不少呢?因此,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问题必然深得人心,也希望有个令人满意的交代。

变“五多”为“五减”,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

记者:近来,党中央采取了县委书记大培训、公安局长大培训、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等举措,四中全会将在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作出什么样的新部署?

许耀桐:我觉得四中全会肯定会对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新的论述,采取一些新的措施。总的说,应该强调学习问题、实事求是问题、讲求实效和创新的问题,密切联系群众问题,可以说,这是提高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

执政能力不是虚的东西,要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现在亟待克服“官场”上不好的“五多”现象:一是会议过多,二是讲话太多,三是文件太多,四是接待太多,五是评比太多。干部的工作如果沉溺于这“五多”,培养的将是另一种“能力”,就是脱离群众应付上级的能力,就是做表面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只布置不落实、只走过场不讲成效的能力。我觉得,应该很好地克服这“五多”问题,变“五多”为“五减”,减会、减文、减讲话、减接待、减评比。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干部的学习

能力、实事求是能力、讲求实效和创新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

滚动新闻: 东方网>>中国频道>>滚动新闻>>正文 保护视力色: 专家分析十七届四中全会看点:干部直选受关注[图]2009年9月9日 11:03

来源:人民网 选稿:屠瑜

图片说明: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教授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近日,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许耀桐教授接受记者采访,就十七届四中全会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来源

记者:在十七届全会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党的执政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许耀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在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提出执政能力的问题。全会的主题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去讲党的建设,一般是四大方面,即思想建设(其中着重包含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时就加了一个能力建设,变成为五大建设。

十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关注能力建设,提出了能力建设,而且还集中研究了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把研究成果汇集起来,专门作了一个决定。《决定》指出:“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就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它很好地说明了党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党的执政能力究竟从哪里来的呢?至少要强调三点:

一是从内容上看,党的执政能力来自五个方面。根据《决定》所说的,这五个方面就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就是由这五方面构成,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的领域。

二是从来源上说,这五大能力的源泉究竟蕴藏在哪里呢,可以说是蕴藏在我们的知识学习中、工作锻炼中、改革实践中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中。这四个方面的来源缺一不可,如果离开这四个来源,我们党别说拥有什么能力,恐怕而是变成了傻子、疯子、聋子、跛子的问题。

三是从态度和精神上说,要获得执政能力,还一定要讲谦虚、务实、认真、开放进取、讲求实效。没有这样的态度和精神,也不可能拥有执政能力。

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聚焦党建问题的四大现实背景

记者: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何时隔15年,中央委员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聚焦这个问题的现实背景。

许耀桐:实际上不应该这么说,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时隔15年后中央委员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当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在2001年9月时,也就是十五届六中全会,就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接着在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可以说,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也包括现在的十七大在内,在每一次党代会的五年间,都会安排一个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并且形成了相应的党的建设的决定。这也不奇怪,党要管党,就要把自身的事情首先做好。

虽然在十四大以来的每一次党代会后的五年期间,都会研究党的建设问题,但每一次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安排,而是根据现实的情况和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的。那么,这次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从党的思想状况来看,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贯彻落实,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干部的头脑。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都是很清楚的,例如,对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更好地科学发展,都还要下很大力气来统一认识。有的干部不学习、浑浑噩噩,素质差,例如有一个副局长这样质问记者“你到底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二是从党的廉洁状况来看,并不容乐观。仅十七大召开以来的2008和2009两年,就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浙江省省委常委、纪检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常委皮黔生等6位副部级以上干部出问题了。而厅局级以下的干部,出了腐败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腐败已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政治弊端,最容易激起民愤。

三是从党的规制状况来看,缺漏还比较多。例如,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公车使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这些问题,也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制度性解决。还有就是权力必须得到有效的制约问题,这更是根本的问题,现在一些地方的“一把手”仍然是“绝对权威”、开“一言堂”,甚至是盲目决策、瞎指挥,而受不到任何的批评、监督。

四是从党的干部提拔升迁的情况看,现在是一条正道和三条邪路并存。一条正道就是,真正是品德好、作风正,工作踏实、有能力,得到老百姓拥护,通过实践得到证实确实是好干部的被提拔重用了,这是体现了我们党的“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但是,除了这条正道外,不可否认,还是有一些人是通过其他三条邪路上去的,一是靠溜须拍马、裙带关系,从而得到上级的赏识,或者直接就是上级某个领导的亲信,得到他的认可,得到他的指定而提拔的;二是靠拉帮结派,搞哥们兄弟关系,通过哥们义气“拉票”帮衬,在所谓的民意测验中得到“高票”而上去的;三是有的就是直接依靠金钱的力量,通过买官卖官上去的。这三条邪路必须坚决堵住。

总之,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党的建设就不能前进,甚至会发生危机。所以,需要通过十七届四中全会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党一脉相承的党建思维脉络

记者:党的建设一直被称为“伟大工程”,源远流长,其思维一脉相承。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我党一脉相承的党建思维脉络。

毛泽东首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的工程”提出来,侧重于革命党的战斗力建设

许耀桐:党中央三代领导人都关注党的建设问题,这有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1939年10月,毛泽东首次把党的建设作为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并列的三大法宝之一。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在这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这个命题。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针对的主要是革命党的建设,是要增强革命党的战斗力,是为了建立新中国。

10年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命题,并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认为,中国共产党进城掌握全国政权是“进京赶考”,表示“一定要考出好成绩,我们绝不当李自成。”

邓小平把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明确与“执政”联系起来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的思想,在邓小平那里向前发展。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首次提出,要搞好“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据考证,这是第一次把我们党称为执政党而不是革命党。此后,1962年邓小平又再次指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所以,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可惜被“文化大革命”打断。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2月,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执政党怎样才合格”的问题。

江泽民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并初步把它与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

邓小平提出的问题,为江泽民所高度重视。1989年12月,江泽民在中央召开的党建理论研讨班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1994年,江泽民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命题,对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做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新的伟大的工程”。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永保党的先进性

2002年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作出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归结到党的先进性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2005年,胡锦涛说:“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以上回溯历史讲了这么多,梳理一下脉络就是:毛泽东在1939年首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的工程”提出来,它的意义侧重于革命党的战斗力建设;1956年,邓小平把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明确与“执政”联系起来;1994年,江泽民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并且初步把它与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2004年,《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正式确立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谋划和思路。2005年,胡锦涛进一步提出,“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

达到永保党的先进性。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五大看点

记者;您认为十七届四中全会将有几大看点?哪些话题会成为亮点?

许耀桐: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除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这里,就党的建设这个问题的可能的看点和亮点做些预测,或者说它是我个人对这次全会寄予的希望。

看点一:认真系统地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问题

我们党成立将近90年了,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丰富阅历的政党,同时在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艰难,既取得光辉业绩,也发生过挫折失误,经验和教训都需要认真总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阶段,我们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必须有一个很好梳理,使全党都有明确的清醒的认识。

看点二:党内民主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十六大报告就提出来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可以说,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原则问题、理论问题已经解决。现在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实现党务公开问题,如何实行党内民主选举问题,如何实行党内言论开放问题,如何解决党内出现的官僚化问题,等等。四中全会要对党内民主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尤其是近期能够做起来的应列出几条;还要有明确的要求,甚至是责任上要到位;还要配以具体的落实措施。列宁说过,一个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也就是说,现在讲党内民主建设,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停留在嘴巴上讲党内民主,而是重在行动上的建设、行动上的落实。

看点三:对一些重大制度做出进一步的论述和要求

比如,怎样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又如,如何推出和实行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再如,“三公”消费问题,特别是公车使用问题,实际是特权问题,把它解决了,对社会、对民众都是一个鼓舞。

看点四:权力的制约监督问题

要按照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互相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提升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地位;同时,在一个组织内,要发挥全委会对常委会的制约、监督作用;常委会对书记的制约、监督的作用。这个问题最为关键。

看点五:干部的直接选举问题

可以先解决县这一级党组织的直接选举。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已经规定,要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按照邓小平的看法,县这一级也是基层。直接选举是党内民主的基础,虽然民主不等于就是直接选举,民主包含更多的环节和程序,但要是连直接选举都没有,党内民主就是一句空话。

反腐问题成十七届四中全会牵动人心问题的原因

记者:7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预言称:反腐败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亮点之一。请问专家,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问题为何会牵动人心?

许耀桐:十七届四中全会既然重点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当然就不能回避反腐败问题。我们党有正面形象,也少不了有一些负面形象,放在天平上,如果负面的压倒正面的就糟糕了。腐败现象就是负面形象,而且是极为严重的负面现象,它很容易会压倒我们党的正面形象。腐败,现在不仅高层干部中有、中层干部里也有,基层干部也都发生过,有些乡镇干部受贿的数额也高达几百万,够惊人的。

反腐败斗争之所以牵动人心,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牵涉到损害老百姓利益的问题,老百姓需要廉洁的官员为他们办事,而不是骑在老百姓身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所以这个问题人们不能不关心。

二、反腐败问题久拖不决,与我们原先估计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反差较大,人们的期待就愈加强烈,看我们党究竟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希望我们党能卓有成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人们还会拿我们国家的情况与外国比,不是说外国就没有腐败了,而是很有一些外国相对的比我们少多了,官员廉洁多了。这样人们就很不高兴了,很在意这件事,也会常常这样说,为什么人家都能做到,而我们问题还不能解决,还不少呢?因此,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问题必然深得人心,也希望有个令人满意的交代。

变“五多”为“五减”, 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

记者:近来,党中央采取了县委书记大培训、公安局长大培训、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等举措,四中全会将在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作出什么样的新部署?

许耀桐:我觉得四中全会肯定会对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新的论述,采取一些新的措施。总的说,应该强调学习问题、实事求是问题、讲求实效和创新的问题,密切联系群众问题,可以说,这是提高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

执政能力不是虚的东西,要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现在亟待克服“官场”上不好的“五多”现象:一是会议过多,二是讲话太多,三是文件太多,四是接待太多,五是评比太多。干部的工作如果沉溺于这“五多”,培养的将是另一种“能力”,就是脱离群众应付上级的能力,就是做表面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只布置不落实、只走过场不讲成效的能力。我觉得,应该很好地克服这“五多”问题,变“五多”为“五减”,减会、减文、减讲话、减接待、减评比。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干部的学习能力、实事求是能力、讲求实效和创新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人民网记者 陈叶军

四中全会前瞻:“新的伟大工程”再出发2009年9月11日 15:10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功润 侯肖林 选稿:袁野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于9月在北京召开,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15年前,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把党建称为“伟大的工程”的提法,进一步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的命题,在全党获得了热烈反响。

当时,正值邓小平同志发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我们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加强自身建设迫在眉睫。

15年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十七大的召开,特别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把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时隔15年,在喜迎建国60周年的日子里,党的中央全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重大意义不言而喻,重要动向令人关注,重大成果也将影响深远。如何理解这次全会召开的意义和必然性?15年后为何进行战略再部署?此次全会又有哪些看点和亮点?纵览建党88年的历史沧桑,反观当前党的自身建设,历史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全党全国人民正拭目以待、翘首期盼。

“新的伟大工程”再出发

每一次对党建的突出强调和集中部署,都紧随着迎接新的重大战略任务的时代需要和现实背景。知名党建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叶笃初教授日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既是有针对性地认识解决党的建设问题的战略‘再部署’,更是基于党所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出发。”

辨方位而正则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证明,认清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至关重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8年间,我们党的一切重大胜利和发展,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

新时期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多次向全党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三步走、两个大局、小康社会、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重大新概念,都是由此而来的。换句话说,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造,就是从廓清迷误、认清历史方位起步的。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执政环境发生了两大改变:一是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明确的。

党的历史方位,永远是我们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方向标。我们党今天面临的所有挑战和考验,说到底是能不能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能不能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这是党历史担当的关键。

方位决定方略。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要求党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党的建设重大问题上实行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一系列的调整和转变。

十七大报告强调,世情、党情、国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并且在党建问题上部署了五大建设,设定了总目标:“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叶笃初教授认为,这个“四言八句”,饱含新义,其中关键一点是,过去常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现改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多加一个“执”字,意味深长。去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讲话,重申这个总目标的表述,进一步展示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涵和精髓,这个新的表述事实上也就为四中全会作了重要的开题及铺垫。

“辨方位而正则”。在某种意义上,认为四中全会将制定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纲领,并不过分。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包括挑战也包括机遇,这是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不落空”的关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根本走向的一大关键。

抓党建“适逢其时”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多次明确指出,“这个党不抓不行了”。他在最后的政治谈话中仍念念不忘:“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局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不管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将怎样变化,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进一步把自己的党建设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好。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根据形势的发展,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我们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命题。

应该说,自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总体而言,党在实践中已经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但是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一些党员干部、领导班子的思想和作风、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明显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关注民生,全面启动全民医疗保障,取消农业税等惠民、利民的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仍然很尖锐,比如党内的腐败问题,贫富差距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等。特别是我国社会已进入利益格局多元、社会群体多元、社会价值多元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是利益协调难度加大,社会矛盾交织复杂。执政党及其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如何维护好、实现好各群体的合法权益,既是一次艰巨的能力考验,更是一次巨大的宗旨观念和价值观考验。

我们党是执政党,但“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从当前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在处理社会矛盾问题上存在本能恐慌,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某种特定的形式爆发,也暴露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老百姓权益的漠视,宗旨观念的淡薄,以及价值观的扭曲。这些都已成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不和谐的音符,也是动摇党的群众基础的巨大隐患。

凡此种种,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就显得非常紧迫。

当前,我们党的执政正面临着愈来愈开放、愈来愈透明、愈来愈规范的挑战,要破解这些重大课题,决非易事,需要我们党坚持不懈地努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研究党建问题为主要议题,不啻为一则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消息。尽管,会议还不可能立竿见影地解决所有突出问题,但是既然大量“矛盾”、“危机”已经摆在了党的面前,我们的党将会直面问题、力挽狂澜。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届党的代表大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事关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不断增多,党的自身建设也在全党乃至全社会的热切期盼中走向新的高度。从基层日趋活跃的党建创新实践和高层密集的基层调研不难预盼:十七届四中全会必将党的建设推向一个崭新高点。

党的建设历来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 刘功润)

党内民主、反腐倡廉、夯实基础是热门话题

即将于9月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是重要议题。在建党88年、执政60年之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也在全党乃至全社会的热切期盼中“再出发”。

老百姓记忆犹新的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四中全会召开,将是围绕十七大设定的党建总目标的具体部署,其重大议题、重要成果,必将影响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党的自身建设的具体走向。

四中全会召开在即,全党乃至全社会对这个正向“百年大党”迈进的先锋队,到底有怎样的期待?全会又将如何回应公众期待?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和上海市委党校的几位教授,专家们列举了几组看点“关键词”,并表示: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在研究党建重点、破解党建难点、回应党建热点、提升党建高点的同时,还将更加强调对党建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安排。

关键词之一:

党内民主与集中

今年“七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进党内民主进行集体学习,这一重大举措被权威媒体解读为是对十七届四中全会重要主题的释放。在采访中,知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叶笃初教授也对本刊记者表示:党内民主建设是前瞻四中全会的热点议题之一,这应该是无疑义的。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近年来,在发扬党内民主、实行党务公开方面,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特别在基层,无论是从干部选拔环节,还是从选举环节,党内民主都有新的发展、新的探索。然而,党内民主建设在各地、各级党组织中的发展状况并不均衡。叶笃初教授认为:现在的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着民主和集中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民主发展存有较大空间,另一方面是集中的落实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实践中各行其是、对上级阳奉阴违的情况并不鲜见。“只有民主和集中兼顾得比较好,才能做点事,做成事。”因此,无论从党的建设的整体性看,还是从党目前面临的自身建设的重大挑战看,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都势在必行,社会公众对此也充满期待。

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否会在党内民主的表述上有重大突破?叶笃初教授认为:从中央全会文件起草的惯例来看,四中全会对党内民主问题仍然将着重于原则的阐明和可行性制度规定。与此同时,要强调“民主”,也要注意“集中”,使二者达到有机结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强调:“坚持在实践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学习民主中实践民主。”“学习民主、实践民主,这很有新意,不妨说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一种新思维。发展民主,一方面是保护党内生活有序进行,不能搞乱了;另一方面是要反对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家长制作风’。”叶笃初教授谈到:十七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中增加的党务公开、巡视制度等内容,也应该会有下文。

此外,据《望》新闻周刊披露:在党内民主一个核心的内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活党员主体意识方面,让7000多万党员真正参与到党的自身建设中来,让全体党员成为党内民主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四中全会可能对此作出新的重要部署。

而在党内民主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上,即理顺和完善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等党内“三会”的关系方面,基层的相关工作也已经向前推进。据上海市委组织部同志介绍,以闵行区为代表的对全委会决策机制、规范常委会运行等方面的积极尝试,可以视为本市近年来开展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探索,而兄弟省市的探索也从未止步。有关专家表示:各地党组织已有的实践和探索,或将在四中全会的宏观视野内集中表述,从而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宏大背景下,进一步审视和把握党内民主发展的高度以及发展节奏。

关键词之二:

反腐败与作风建设

在近年来爆发的数起腐败大案中,严重的制度漏洞和违纪违法干部的嚣张气焰,令社会公众愤怒,令有识之士痛心。

腐败分子虽然是少数,但对我们党、对国家、对事业造成的危害却相当巨大,上海市纪委的一位领导就曾感叹:党内腐败,足以令党和政府的公信度遭到严重破坏,而公信度的修复将是一个相当痛苦和长时间的过程,这才是最惨痛的伤害。不仅如此,党内腐败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到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问题,这也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

以公权与私利的不法结合为其基本特征的腐败问题,毫无疑问是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一个最不和谐音,也是有可能动摇党的群众基础的一个最大隐患。因此把反腐败归为公众最热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并不为过。社会也十分期待,党在反腐败上有更有效的办法出台,在保持对腐败“零容忍”的前提下,着力研究让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预防制度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一切有利于铲除腐败的成果,比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对此,十七届四中全会又会有怎样的表述?

叶笃初教授认为:群众对反腐败有期待,有呼声,这一点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干部队伍的建设,历来从严要求干部的作风问题、廉洁问题、能力问题等。党也历来警惕干部队伍出现脱离群众、追求享乐、以权谋私等问题。应该说,党执政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与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是分不开的。全党对此保持高度的戒备,从不断严惩发现的腐败分子就不难看出,腐败在党内无藏身之地。叶笃初教授也表示,最近反腐败案件的增多,归功于社会公众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的扩大,归功于媒体、网络对民主的推动。

和腐败问题一样具有“杀伤力”的是,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同样会严重伤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究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从思想上感情上脱离群众,这不仅是一个作风问题,更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问题。因为党性修养是转变作风、养成作风的基础工程。

叶笃初教授告诉记者: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在提高,特别是网络平台、网络民主的发展,使我们在工作中既获得了良机也增加了难度。但还不是所有干部都能跟上这一变化,甚至有相当多的干部在这方面还没有觉醒,表现为作风问题也比较突出。有的干部处理问题简单粗暴,还习惯于做官当老爷;有的党员个人主义严重,只要做了事情就要“回报”。这些问题我们党并不回避。

在今年初举行的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曾对党内部分领导干部的个人主义问题、党性修养问题提出了严厉批评。有理由相信,十七届四中全会必将对党性、作风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亲民形象’与其说是塑造的结果,不如说是适应时代大势使然。”叶笃初教授如是总结。

关键词之三:

基层基础与执政能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是新词汇,党中央一直用这样的形象比喻来告诫自己的各级领导干部、告诫基层组织——基础必须根植在基层中,基层必须根植在民意中。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调动和整合党的党员资源和组织资源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因此可以预见,“强基”始终会是新时期党建的一个重要抓手。当前,各地在党员和党组织的管理和建设上也作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一些地区探索的将基层党务工作者收入纳入财政统筹的做法,实际上就是着眼于基础的牢固,已经引起了专家和主管部门的关注。再比如党组织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建立党内关怀激励机制,让党员有归属感、荣誉感;开放各类党组织资源,用统筹共建的办法来引导党建要素的流动,实现互联互补互动等。有专家分析,四中全会召开之后,这些领域的工作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然而基层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比如,目前党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叶笃初教授认为,如何加强新一代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如何加强新领导班子的团队建设,是近年来在干部换代中出现的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

此外,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权威媒体评论指出,从当前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社会矛盾上存在本能恐慌,一些干部甚至到了离开公安武警就无法开展工作的地步,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在利益协调上缺少弹性,有的甚至缺少公正性,其带来的结果是,把小事情处理成大事情,把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问题。可见,提升干部执政能力已经是时势所趋。

与之相应的是,从去年底以来,县委书记大培训、公安局长大培训、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种种迹象表明,党把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来谋划。集中研究党建问题的四中全会,也必将在这个方面作出新的部署。

“四中全会的亮点,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明白的。”叶笃初教授表示,就目前自己与党内外同志的交谈和调查实际情况来看,还有相当多的事情是应该办也可以办好的,这体现着一个大国执政党积60年经验达到高度成熟。(记者 向娟娟)

最好的状态是“常态”

1939年10月,毛泽东于《<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在毛泽东看来,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对于党的建设,毛泽东豪迈地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伟大而艰巨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建设好,是一项“新的伟大的工程”。

“说‘工程’,表明任务繁重,必须形成‘系统’,有目标有计划地,各级组织各个部门配合、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一切资源,用当下的语言,也就是说党的建设要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中共中央党校资深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这样说。

从“伟大的工程”到“新的伟大的工程”,是党中央在对我们党的党情,以及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党的自身建设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科学把握;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今年9月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时隔15年,中央委员会再次召开全会,聚焦这项“新的伟大的工程”,全面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党的自身建设的一次再部署。

执政环境的改变、中国共产党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比如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文化碰撞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比如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崛起,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传统的直接向非党组织和非党群众发号施令,将国家和社会全面整合进党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的“政党指挥”型、甚至是“政党取代型”执政方式的挑战;比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对社会稳定的挑战;比如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党性不强、宗旨观念淡漠、价值观扭曲,甚至贪污腐化频发等问题对干群和谐关系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针对党的自身建设这项“新的伟大的工程”,出台了很

多规章,采取了许多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成为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之一。

但是,也有老百姓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有这样那样的看法。特别是,有人提出,很多与党的建设相关的决定、文件,讲来讲去,似乎都是老生常谈,没有“新话”,也没有“狠话”。抱着这样的一贯看法,对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就显得信心不足、认识不深。

以有没有“新话”、“狠话”来评判我们党在部署自身建设时所出台的决定、文件,这样的标准正确与否?叶笃初教授指出:“这显然是不对的。”事实上,“我们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可循,那就是越来越注重制度化、定型化、常态化。”叶笃初教授这样认为。

党的建设注重“制度化”、“定型化”、“常态化”,意味着我们党居安思危,面对问题时方寸不乱、胸有成竹;意味着我们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对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问题、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的举措“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自信和从容。

就拿党的作风建设举例来说吧。88年的历程,概括地说,可以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键词是“整”。强调整风,形成运动。第二阶段,关键词是“抓”。“文革”后,不搞运动,改为治理,办法就是“抓”,侧重关注具体的行动、措施。现在到了第三阶段,关键词是“养”,突出“养成”。与“整”、“抓”不同的是,这个阶段强调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叶笃初教授强调:“这是个非常大的进步。”

再比如老百姓非常关注的反腐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出了通过完善制度、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和活动方式来克服腐败现象的措施。因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其后,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

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纪委领导集体,在充分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和完善了反腐倡廉的战略思路,突出了反腐的制度化、定型化、常态化。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对十六大提出的“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的反腐倡廉方针进行完善和发展,明确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战略方针。此后,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再后,2007年10月,十七大召开,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年初的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没有哪个政治体制能对腐败免疫,人类的天性就是如此。因而,这项工作是长期、复杂、艰巨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路线图,传递了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问题上注重制度化、定型化、常态化的明确信号,也可说是我们党在党的建设问题上越来越趋向制度化、定型化、常态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反映。

最好的状态是“常态”。对于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长期研究党建问题的叶笃初教授认为,必将“更加注重制度化、定型化、常态化”。可以期待的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分散的、零碎的表述,将系统地、整体地提出,上升到原则性、指导性。有问题有办法,有信心有希望。重要的在于,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即将召开的全会精神,从总体上把握,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十七届四中全会明起召开将研究加强党建2009年9月14日 14: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选稿:陈莹雪

东方网9月14日消息: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将于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此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听取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将文件稿提请四中全会审议。会议要求集中全党和各方面智慧,制定好《决定》,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这次会议还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会议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必须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和水平,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五年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都有一次全会专题研究党建: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早前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十七届四中全会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点,包括:认真系统地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问题;党内民主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对一些重大

制度做出进一步的论述和要求;权力的制约监督问题;干部的直接选举问题。另外许耀桐还认为,会议也不会回避民众关注的反腐败问题。

十七届四中全会五大看点 聚焦党建四大现实背景 2009年09月11日 19:27:21 来源:人民网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教授前瞻十七届四中全会:

十七届四中全会五大看点 聚焦党建四大现实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近日,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许耀桐教授接受记者采访,就十七届四中全会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来源

记者:在十七届全会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党的执政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许耀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在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提出执政能力的问题。全会的主题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去讲党的建设,一般是四大方面,即思想建设(其中着重包含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时就加了一个能力建设,变成为五大建设。

十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关注能力建设,提出了能力建设,而且还集中研究了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把研究成果汇集起来,专门作了一个决定。《决定》指出:“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就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它很好地说明了党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党的执政能力究竟从哪里来的呢?至少要强调三点:

一是从内容上看,党的执政能力来自五个方面。根据《决定》所说的,这五个方面就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就是由这五方面构成,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的领域。

二是从来源上说,这五大能力的源泉究竟蕴藏在哪里呢,可以说是蕴藏在我们的知识学习中、工作锻炼中、改革实践中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中。这四个方面的来源缺一不可,如果离开这四个

来源,我们党别说拥有什么能力,恐怕而是变成了傻子、疯子、聋子、跛子的问题。

三是从态度和精神上说,要获得执政能力,还一定要讲谦虚、务实、认真、开放进取、讲求实效。没有这样的态度和精神,也不可能拥有执政能力。

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聚焦党建问题的四大现实背景

记者: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何时隔15年,中央委员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聚焦这个问题的现实背景。

许耀桐:实际上不应该这么说,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时隔15年后中央委员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当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在2001年9月时,也就是十五届六中全会,就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接着在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可以说,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也包括现在的十七大在内,在每一次党代会的五年间,都会安排一个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并且形成了相应的党的建设的决定。这也不奇怪,党要管党,就要把自身的事情首先做好。

虽然在十四大以来的每一次党代会后的五年期间,都会研究党的建设问题,但每一次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安排,而是根据现实的情况和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的。那么,这次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从党的思想状况来看,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贯彻落实,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干部的头脑。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都是很清楚的,例如,对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更好地科学发展,都还要下很大力气来统一认识。有的干部不学习、浑浑噩噩,素质差,例如有一个副局长这样质问记者“你到底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二是从党的廉洁状况来看,并不容乐观。仅十七大召开以来的2008和2009两年,就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浙江省省委常委、纪检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常委皮黔生等6位副部级以上干部出问题了。而厅局级以下的干部,出了腐败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腐败已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政治弊端,最容易激起民愤。

三是从党的规制状况来看,缺漏还比较多。例如,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公车使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这些问题,也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制度性解决。还有就是权力必须得到有效的制约问题,这更是根本的问题,现在一些地方的“一把手”仍然是“绝对权威”、开“一言堂”,甚至是盲目决策、瞎指挥,而受不到任何的批评、监督。

四是从党的干部提拔升迁的情况看,现在是一条正道和三条邪路并存。一条正道就是,真正是品德好、作风正,工作踏实、有能力,得到老百姓拥护,通过实践得到证实确实是好干部的被提拔重用了,这是体现了我们党的“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但是,除了这条正道外,不可否认,还是有一些人是通过其他三条邪路上去的,一是靠溜须拍马、裙带关系,从而得到上级的赏识,或者直接就是上级某个领导的亲信,得到他的认可,得到他的指定而提拔的;二是靠拉帮结派,搞哥们兄弟关系,通过哥们义气“拉票”帮衬,在所谓的民意测验中得到“高票”而上去的;三是有的就是直接依靠金钱的力量,通过买官卖官上去的。这三条邪路必须坚决堵住。

总之,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党的建设就不能前进,甚至会发生危机。所以,需要通过十七届四中全会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党一脉相承的党建思维脉络

记者:党的建设一直被称为“伟大工程”,源远流长,其思维一脉相承。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

我党一脉相承的党建思维脉络。

毛泽东首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的工程”提出来,侧重于革命党的战斗力建设

许耀桐:党中央三代领导人都关注党的建设问题,这有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1939年10月,毛泽东首次把党的建设作为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并列的三大法宝之一。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在这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这个命题。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针对的主要是革命党的建设,是要增强革命党的战斗力,是为了建立新中国。

10年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命题,并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认为,中国共产党进城掌握全国政权是“进京赶考”,表示“一定要考出好成绩,我们绝不当李自成。”

邓小平把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明确与“执政”联系起来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的思想,在邓小平那里向前发展。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首次提出,要搞好“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据考证,这是第一次把我们党称为执政党而不是革命党。此后,1962年邓小平又再次指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所以,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可惜被“文化大革命”打断。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2月,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执政党怎样才合格”的问题。

江泽民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并初步把它与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

邓小平提出的问题,为江泽民所高度重视。1989年12月,江泽民在中央召开的党建理论研讨班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1994年,江泽民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命题,对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做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新的伟大的工程”。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永保党的先进性

2002年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作出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归结到党的先进性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

2005年,胡锦涛说:“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以上回溯历史讲了这么多,梳理一下脉络就是:毛泽东在1939年首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的工程”提出来,它的意义侧重于革命党的战斗力建设;1956年,邓小平把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

明确与“执政”联系起来;1994年,江泽民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并且初步把它与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2004年,《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正式确立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谋划和思路。2005年,胡锦涛进一步提出,“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永保党的先进性。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五大看点

记者;您认为十七届四中全会将有几大看点?哪些话题会成为亮点?

许耀桐: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除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这里,就党的建设这个问题的可能的看点和亮点做些预测,或者说它是我个人对这次全会寄予的希望。

看点一:认真系统地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问题

我们党成立将近90年了,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丰富阅历的政党,同时在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艰难,既取得光辉业绩,也发生过挫折失误,经验和教训都需要认真总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阶段,我们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必须有一个很好梳理,使全党都有明确的清醒的认识。

看点二:党内民主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十六大报告就提出来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可以说,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原则问题、理论问题已经解决。现在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实现党务公开问题,如何实行党内民主选举问题,如何实行党内言论开放问题,如何解决党内出现的官僚化问题,等等。四中全会要对党内民主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尤其是近期能够做起来的应列出几条;还要有明确的要求,甚至是责任上要到位;还要配以具体的落实措施。列宁说过,一个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也就是说,现在讲党内民主建设,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停留在嘴巴上讲党内民主,而是重在行动上的建设、行动上的落实。

看点三:对一些重大制度做出进一步的论述和要求

比如,怎样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又如,如何推出和实行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再如,“三公”消费问题,特别是公车使用问题,实际是特权问题,把它解决了,对社会、对民众都是一个鼓舞。

看点四:权力的制约监督问题

要按照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互相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提升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地位;同时,在一个组织内,要发挥全委会对常委会的制约、监督作用;常委会对书记的制约、监督的作用。这个问题最为关键。

看点五:干部的直接选举问题

可以先解决县这一级党组织的直接选举。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已经规定,要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按照邓小平的看法,县这一级也是基层。直接选举是党内民主的基础,虽然民主不等于就是直接选举,民主包含更多的环节和程序,但要是连直接选举都没有,党内民主就是一句空话。

反腐问题成十七届四中全会牵动人心问题的原因

记者:7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预言称:反腐败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亮点之一。请问专家,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问题为何会牵动人心?

许耀桐:十七届四中全会既然重点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当然就不能回避反腐败问题。我们党有正面形象,也少不了有一些负面形象,放在天平上,如果负面的压倒正面的就糟糕了。腐败现象就是负面形象,而且是极为严重的负面现象,它很容易会压倒我们党的正面形象。腐败,现在不仅高层干部中有、中层干部里也有,基层干部也都发生过,有些乡镇干部受贿的数额也高达几百万,够惊人的。

反腐败斗争之所以牵动人心,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牵涉到损害老百姓利益的问题,老百姓需要廉洁的官员为他们办事,而不是骑在老百姓身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所以这个问题人们不能不关心。

二、反腐败问题久拖不决,与我们原先估计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反差较大,人们的期待就愈加强烈,看我们党究竟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希望我们党能卓有成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人们还会拿我们国家的情况与外国比,不是说外国就没有腐败了,而是很有一些外国相对的比我们少多了,官员廉洁多了。这样人们就很不高兴了,很在意这件事,也会常常这样说,为什么人家都能做到,而我们问题还不能解决,还不少呢?因此,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问题必然深得人心,也希望有个令人满意的交代。

变“五多”为“五减”, 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

记者:近来,党中央采取了县委书记大培训、公安局长大培训、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等举措,四中全会将在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作出什么样的新部署?

许耀桐:我觉得四中全会肯定会对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新的论述,采取一些新的措施。总的说,应该强调学习问题、实事求是问题、讲求实效和创新的问题,密切联系群众问题,可以说,这是提高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

执政能力不是虚的东西,要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现在亟待克服“官场”上不好的“五多”现象:一是会议过多,二是讲话太多,三是文件太多,四是接待太多,五是评比太多。干部的工作如果沉溺于这“五多”,培养的将是另一种“能力”,就是脱离群众应付上级的能力,就是做表面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只布置不落实、只走过场不讲成效的能力。我觉得,应该很好地克服这“五多”问题,变“五多”为“五减”,减会、减文、减讲话、减接待、减评比。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干部的学习能力、实事求是能力、讲求实效和创新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

党建专家解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三大亮点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8日22:5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八日电 题:党建专家解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三大亮点

中新社记者 张量

十八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了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家戴焰军教授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解读本次会议的三大亮点。

对党内民主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将党内民主提到了‘党的生命’高度,此次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了近年来中共推进民主的做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推进党内民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阐述。”戴焰军教授特别指出,“公报中强调了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关系,本次大会对此做出了深刻的回答。”

全会公报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戴焰军指出,这一提法对党内民主的目标和目的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为推进党内民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体现反腐新思路

反腐议题是外界对本次会议的一大关注焦点。戴焰军认为,反腐败是长期任务,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客观上形成了腐败高发的态势,所以倍受关注。中共十七大已经非常明确提出反腐的关键是建设制度体系,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至于四中全会在反腐问题上的表述,戴焰军认为其中颇有新意。他说,公报中将反腐倡廉与干部制度、党的作风问题放在一起提出,强调“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如此将反腐与干部制度二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共整体、系统的反腐新思路。

系统总结中共历史经验

戴焰军教授指出,近年来几届中央委员会都有一次全会专门研究党建议题,几为成例。今年是中共建党八十八周年、执政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改革开放处于重要时期,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召开,有必要对党的自身建设和基本经验做出系统总结,对改革开放的建设经验做出总结。

同时,戴焰军说,诚如公报所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而中共党内的确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并且会“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因此,中共也必须对党的建设高度重视。“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而只有中共认识、把握自身建设规律,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戴焰军指出,从这样的认识角度,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党建要求,是从政治上、组织上对党的未来事业发展提供保障,从而使中共能够担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公报中提到中共党建的基本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全会上提出的党建目标和任务能够在现实中贯彻、实现,将会对未来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完)

专家解读四中全会公报:尽显忧患、责任意识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8日22:1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八日电 (张蔚然)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于十八日发布。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教授王伟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公报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于公报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党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王伟表示,本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样一

个重要的时刻召开的,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执政六十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党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对全党提出的挑战。

公报用多处段落提到了当前形势,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王伟说,这一点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到的各级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一脉相承的。

公报中提到,“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公报还指出,本次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王伟认为,会议中对全党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局势的分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任务的认识,都是相当清醒的。这样的时局判断,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取的决心。

公报提到,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王伟表示,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是公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年来,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也总是不断向全党提出新的要求,赋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内涵。因此,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把坚持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真谛。

王伟表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更为艰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固然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在公报中可以看出,党认识到了这种考验,也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来面对这种考验。(完)

本网特稿

专家解读党员培训规划:有四大亮点 培养“新鲜血液”用心良苦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姚奕

2009年07月29日08:0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资料图)

【党政视点】中央将用5年时间轮训基层党员 党员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中央出台的这一规划,有着多处亮点和创新之处。其中对于农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党员等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让人感到中央着眼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服务和建设新农村的良苦用心。

中央党校专家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用了“前所未有”、“不多见”、“首次”这样的词语来解读这一规划。专家表示,这一规划要变党员群众在教育和培训中的被动为主动,发挥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组织领导方面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四个“重点工程”是亮点 着眼夯实执政基础

《规划》提出,从2009年起,用5年时间,在切实加强经常性教育的基础上,对未纳入各级党委干部教育培训范围的广大基层党员普遍进行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优良作风进一步养成、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表示,在总结执政六十年经验、迎接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背景下,中央制定的《规划》,着眼于基层党员的培训,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夯实执政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规划》有四个突出的亮点:一是《规划》着重于抓基础、抓基层、抓基本,从“三基”上来夯实党建工程。二是《规划》提出了四个“重点工程”,即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工程、新党员培训工程、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工程、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工程。三是《规划》在党员教育和培训的方法上有创新。创新的意义还不只是一个教育和培训方法问题,其实质在于,要变党员群众在教育和培训中的被动为主动,发挥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四是《规划》在组织领导方面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对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培训 服务新农村建设

《规划》提出,着眼于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切实抓好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着眼于培养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切实抓好大学生“村官”党员的培训。采取在县级及以上党校集中培训、到先进村实践培训、请优秀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等多种方式,组织大学生“村官”党员在上岗前培训一次,签约期内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时间一般均不少于40学时。

张荣臣介绍,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对于党员的培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像这样将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等四方面的工作,作为一项整体工程来做,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这是与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也是与当前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现状相适应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就要求农村党员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农村党组织书记就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职责,因此,急需加强对农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广大农村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农村党员在创业就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对大学生村官上岗前的培训、大学生村官党员上岗前的培训,在各地已经成为普遍的做法。但对于大学生村官在“签约期内每年至少培训一次,且时间一般均不少于40学时”的规定,在《规划》中还是首次明确提出。

具体规定党员培训时间 要求新党员参加集中培训

《规划》提出,着眼于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从思想上入党,切实抓好新党员的教育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党课教育、座谈研讨、主题活动等方式,使每名新党员在入党后一年内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按党组织隶属关系由其上一级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

对于《规划》中有关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的明确要求,张荣臣认为,新党员的培训,各地方和基层党组织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和措施。由中央面向全党以《规划》的形式提出“每名新党员在入党后一年内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这样对于新党员来说全覆盖地、有具体时间要求的规定,这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党员增强素质的重要性。因为新党员是党的新鲜血液,新党员大都年纪较轻、接受党的教育时间较短,而且新党员是

党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全党五年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出台 体现对党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

“对党员教育和培训工作,我们党从历史上说是十分重视的,并作出了一些经常性的制度性的规定。”张荣臣介绍,“如‘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等。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主题,从2005年开始在全党开展了改革开放以来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06月,中办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目前还在全党进行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等等。”

张荣臣表示,在党员教育的五年规划方面,有些地方组织、基层组织曾经根据中央和上级党委的要求,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根据目前了解到的资料,从党的整体来看,就党员教育培训制定五年规划,这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党建工程的基础——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9日电 记者姚奕)

党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全党五年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出台 体现对党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

“对党员教育和培训工作,我们党从历史上说是十分重视的,并作出了一些经常性的制度性的规定。”张荣臣介绍,“如‘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等。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主题,从2005年开始在全党开展了改革开放以来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06月,中办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目前还在全党进行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等等。”

张荣臣表示,在党员教育的五年规划方面,有些地方组织、基层组织曾经根据中央和上级党委的要求,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根据目前了解到的资料,从党的整体来看,就党员教育培训制定五年规划,这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党建工程的基础——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9日电 记者姚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b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