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扬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8 14: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开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1.化学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正发挥着积极作用.下列做法与可持续发展宗旨相违背的是( )

A.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B.推广碳捕集和储存技术,逐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C.加大铅酸蓄电池、含汞锌锰干电池的生产,满足消费需求 D.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B.Na2S的电子式:

O

C.聚氯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Cl

D.Mg5(Si4O10)2(OH)2?4H2O的氧化物形式:5MgO?8SiO2?5H2O 3.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1.0 mol?L﹣1 KNO3溶液:H+、Fe2+、SCN﹣、SO42﹣

B.水电离出的c(H+)=10﹣10 mol?L﹣1的溶液:K+、Ba2+、NO3﹣、Cl﹣ C.pH=0的溶液:Al3+、Ag(NH3)2+、Cl﹣、SO42﹣

D.c(ClO﹣)=1.0 mol?L﹣1的溶液:Na+、SO32﹣、S2﹣、SO42﹣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向Mg(OH)2悬浊液中加入FeCl3溶液:3OH﹣+Fe3+═Fe(OH)3↓ B.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4I﹣+O2+2H2O=4OH﹣+2I2

C.用酸性K2Cr2O7溶液检验酒精:3CH3CH2OH+2Cr2O72﹣+13H+=4Cr3++11H2O+3CH3COO﹣

D.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2ClO﹣+SO2+H2O═2HClO+SO32﹣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不相对应的是( ) A.氢氟酸具有弱酸性,可用于雕刻玻璃

B.MgO、Al2O3熔点高,可用于制作耐火材料 C.ClO2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易水解,可用于制作肥皂

6.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CH2Cl2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1NA

B.电解精炼铜时,阳极质量减少12.8g时,转移电子0.4NA

C.25℃,pH=11的Na2CO3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的数目为10﹣3NA D.常温常压下,将0.1mol Fe投入足量的稀硝酸中,转移的电子为0.3 NA

7.氯碱工业是一种高耗能产业,一种将燃料电池与电解池组合的新工艺可节能30%以上,如图是该工艺图示(电极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X为H2,Y为Cl2

B.A池为电解池,且m<n C.B池为燃料电池,且a>b

D.该工艺优点是燃料电池提供电能且能提高烧碱产品的浓度

8.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图1所示装置可制取氨气

B.用图2所示装置可分离CH3CH2OH和CH3COOC2H5混合液 C.用图3所示装置可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

D.用图4所示装置可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9.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

SO3H2SO4 ①FeS2

NaAlO2(aq)Al(OH)3 ②Al2O3

Na Na2O2 ③NaCl(aq)④Fe⑤海水

FeSO4(aq)

母液

粗溴

Fe(OH)2

Fe2O3

Br2.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10.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

B.含Y元素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

D.X与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H5与水反应可产生两种气体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NaHS溶液中滴入少量的CuCl2溶液产生黑色沉淀,HS﹣电离程度增大,反应后溶液pH减小

B.浑浊的苯酚试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变澄清,则酸性:苯酚>碳酸

2

C.在等浓度NaCl和Na2CrO4稀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先析出AgCl,则Ksp(AgCl)<Ksp(Ag2CrO4) D.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HA与NaA(HA为弱酸)混合溶液,其酸碱性取决于Ka(HA)的大小

12.羟氨苄青霉素是高效、广谱和低毒的抗生素,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羟氨苄青霉素在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

B.每个羟氨苄青霉素分子中含有3个手性碳原子

C.羟氨苄青霉素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D.1mol羟氨苄青霉素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最多消耗4molNaOH 13.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食盐试样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显黄色 结论 该食盐中不含有KIO3 B 向1mL 1%的NaOH溶液中加入2mL 2%的CuSO4溶未出现砖红色沉Y中不含有醛基 液,振荡后再加入0.5mL有机物Y,加热 淀 C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Na2O2没有变质 D 在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静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可能置 苯层呈紫色 为CuI ( ) A.A B.B C.C D.D 14.25°C时,用2a mol?L﹣1NaOH溶液滴定1.0L2a mol?L﹣1氢氟酸溶液,得到混合液中HF、F一的物质的量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pH=3时,溶液中:c(Na+)<c(F一) B.c(F一)>c(HF)时,溶液一定呈碱性

C.pH=4时,溶液中:c(HF)+c(Na+)+c(H+)﹣c(OH﹣)<2amol?L﹣1 D.pH=3.45时,NaOH溶液恰好与HF完全反应

15.如图所示,隔板I固定不动,活塞Ⅱ可自由移动,M、N两个容器中均发生反应:A(g)+3B(g)?2C(g)△H=﹣192kJ?mol﹣1.向M、N中,都通入x mol A和y mol B的混合气体,初始M、N容积相同,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A.平衡时A气体在两容器中体积分数可能相等

B.若x:y=1:2,则平衡时,M中的转化率:A>B

C.若x:y=1:3,当M中放出热量172.8 kJ时,A的转化率为90% D.若x=1,y=3,则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N>M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68分)

16.人造金刚石酸洗废液中含有大量的Ni2+、Mn2+、Co2+等离子.某厂技术人员设计了如下方案,使上述离子的浓度降低到排放标准,且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镍粉. Ⅰ.废液组成: Ni Mn Co Fe Cu Zn 金属元素 ﹣1≤0.1 ≤0.05 ≤0.05 浓度(g?L) 45 15 7.5 Ⅱ.处理方案: 步骤1:调节pH:向强酸性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到2.

此步骤中工业上不直接使用饱和Na2CO3溶液来调节溶液的pH的原因可能是 .

步骤2:除去Mn2+、Co2+离子:在搅拌下加入适量饱和Na2CO3溶液和NaClO溶液并控制pH≤3.5,过滤.

①Mn2+反应生成MnO2同时放出CO2,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Co2+反应生成Co(OH)3沉淀同时放出CO2,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Ni2+可反应生成Ni(OH)3沉淀,Co2+可使Ni(OH)3转化为Co(OH)3沉淀,写出Ni(OH)3转化为Co(OH)3的离子方程式: .

③此步骤中必须控制好NaClO溶液的用量,其原因可能是 . 步骤3:回收镍

以铅片为阳极,镍铬钛不锈钢片为阴极,电解步骤2中所得滤液,在阴极得到镍 粉.电解过程中电流效率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pH较低时,电流效率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②电解的最佳pH范围是: (填序号). A.3.0~3.5 B.3.5~4.0 C.4.0~4.5 D.4.5~5.0.

17.化学物I是治疗失眠症药物雷美替胺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4

(1)反应①的类型为: ,反应④的类型为: . (2)物质F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3)反应③会生成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副产物,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 (4)若未设计反应⑥,则化合物I中可能混有杂质,该杂质同样含有一个六元环和两个五元环,其结构简式为 .

(5)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物质I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能发生水解反应;③分子的核磁共振氢谱有5个峰.

CH2=CHCOOH (6)已知:CH2=CHCH2OH以CH2=CHCH=CH2、用).合成

流程图示例如下:CH2=CH2

CH3CH2Br

CH3CH2OH. .

为原料,合成

,写出合成流程图(无机试剂任

18.工业生产无铁硫酸铝,以硫酸浸取铝土矿得含铁(Fe2+和Fe3+)的硫酸铝溶液,加热到

一定温度,搅拌,加入一定量高锰酸钾溶液和硫酸锰溶液,在溶液中生成活性二氧化锰,调节溶液的pH,反应一段时间,Fe(OH) 3和二氧化锰发生吸附共沉作用,最终得到无铁硫酸铝晶体.

(1)KMnO4首先将Fe2+氧化为Fe3+,其本身被还原为Mn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n(2)写出高锰酸钾溶液和硫酸锰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证明,(MnO2)

/n(Fe)控制在4:1时,除铁效果较好.若溶液中亚铁离子和铁离子浓度均为0.03mol/L,为达到较好的除铁效果,每1L溶液应加入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 . (3)调节pH的作用是 .

5

A.X为H2,Y为Cl2

B.A池为电解池,且m<n C.B池为燃料电池,且a>b

D.该工艺优点是燃料电池提供电能且能提高烧碱产品的浓度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根据图片知,B装置中通入空气和Y,空气作氧化剂,且整个装置是原电池和电解池组合的装置,B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所以B是原电池,则A是电解池; 燃料电池中氢气是燃料,在负极上反应,空气是氧化剂,在正极上反应,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解池中,电解氯化钠溶液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同时得到氢氧化钠.

【解答】解:根据图片知,B装置中通入空气和Y,空气作氧化剂,且整个装置是原电池和电解池组合的装置,B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所以B是原电池,则A是电解池; A.通过以上分析知,A是电解池,B是原电池,原电池中燃料是氢气,所以Y是氢气,则X是氯气,故A错误;

B.A是电解池,电解氯化钠过程中,氯化钠溶液被电解时生成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所以导致溶液中氯化钠浓度降低,所以m>n,故B错误;

C.B是燃料电池,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导致正极区域氢氧化钠浓度增大,所以a<b,故C错误;

D.B装置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属于原电池,且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导致正极区域氢氧化钠浓度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8.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图1所示装置可制取氨气

B.用图2所示装置可分离CH3CH2OH和CH3COOC2H5混合液 C.用图3所示装置可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

D.用图4所示装置可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选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装置; B.CH3CH2OH和CH3COOC2H5不分层;

C.乙醇挥发后溶解在KOH溶液中,排除对乙烯检验的干扰;

11

D.浓硫酸使蔗糖变黑,体现脱水性,与C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体现其强氧化性,图中品红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解答】解:A.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选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装置,则图中装置能实现氨气的制取,故A正确;

B.CH3CH2OH和CH3COOC2H5不分层,则不能利用图中分液装置操作,故B错误; C.乙醇挥发后溶解在KOH溶液中,排除对乙烯检验的干扰,则图中装置能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故C正确;

D.浓硫酸使蔗糖变黑,体现脱水性,与C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体现其强氧化性,图中品红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图中装置能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故D正确; 故选B.

9.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

SO3H2SO4 ①FeS2

NaAlO2(aq)Al(OH)3 ②Al2O3

Na Na2O2 ③NaCl(aq)④Fe⑤海水

FeSO4(aq)

母液

粗溴

Fe(OH)2

Fe2O3

Br2.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考点】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钠的重要化合物;铁的氧化

物和氢氧化物.

【分析】①FeS2生成SO2;

②NaAlO2与弱酸反应生成Al(OH)3; ③应电解熔融的NaCl;

④Fe(OH)2可被氧化为Fe(OH)3;

⑤NaBr与NaBrO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Br2.

【解答】解:①FeS2生成SO2,应在催化剂条件下继续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3,故①错误;

②Al(OH)3具有两性,与强酸反应,NaAlO2与弱酸反应生成Al(OH)3,故②正确; ③电解氯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应电解熔融的NaCl,故③错误; ④Fe(OH)2可被氧化为Fe(OH)3,加热分解可生成Fe2O3,故④正确; ⑤NaBr与NaBrO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Br2,故⑤正确. 故选C.

10.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

B.含Y元素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

12

D.X与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H5与水反应可产生两种气体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由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处于第二周期,Y、Z、W处于第三周期,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W为S,可推知X为N,Y为Al,Z为Si,结合元素周期律及其单质化合物的性质来解答.

【解答】解:由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处于第二周期,Y、Z、W处于第三周期,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W为S,可推知X为N,Y为Al,Z为Si,

A.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原子半径为Y>Z>W>X,故A错误;

B.Y为Al,AlCl3溶液显酸性,NaAlO2溶液显碱性,故B错误;

C.非金属性W>Z,则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为W>Z,故C错误;

D.N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H5为NH4H,NH4H与水反应可产生氨气、氢气两种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NaHS溶液中滴入少量的CuCl2溶液产生黑色沉淀,HS﹣电离程度增大,反应后溶液pH减小

B.浑浊的苯酚试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变澄清,则酸性:苯酚>碳酸

C.在等浓度NaCl和Na2CrO4稀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先析出AgCl,则Ksp(AgCl)<Ksp(Ag2CrO4) D.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HA与NaA(HA为弱酸)混合溶液,其酸碱性取决于Ka(HA)的大小

【考点】盐类水解的应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分析】A、HS﹣电离出的S2﹣与Cu2+结合生成CuS沉淀; B、苯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钠和苯酚钠;

C、在等浓度NaCl和Na2CrO4稀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先析出AgCl,说明Cl﹣和CrO42﹣

沉淀时,所需的c(Cl﹣)更小;

D、Ka(HA)越大,酸性越强;

【解答】解:A、在NaHS溶液中,滴入少量CuCl2溶液,HS﹣电离出的S2﹣与Cu2+结合生成CuS沉淀,HS﹣电离程度增大,pH减小,故A正确;

B、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苯酚钠和碳酸氢钠都是易溶性物质,所以溶液变澄清,说明酸性苯酚>碳酸氢根离子,故B错误;

C、在等浓度NaCl和Na2CrO4稀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先析出AgCl,说明Cl﹣和CrO42﹣

沉淀时,所需的c(Cl﹣)更小,但由于AgCl和Ag2CrO4的Ksp表达式不同,故不能说明Ksp(AgCl)<Ksp(Ag2CrO4),故C错误;

D、Ka(HA)越大,酸性越强,如HA电离程度大于A﹣水解程度,则溶液呈酸性,否则呈碱性,故D正确. 故选AD.

13

12.羟氨苄青霉素是高效、广谱和低毒的抗生素,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羟氨苄青霉素在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

B.每个羟氨苄青霉素分子中含有3个手性碳原子

C.羟氨苄青霉素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D.1mol羟氨苄青霉素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最多消耗4molNaOH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有机物含有酚羟基、氨基、肽键、羧基,结合苯酚、氨基酸以及乙酸的性质解答该题.

【解答】解:A.含有酚羟基,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故A正确;

B.有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有5个饱和碳原子,其中4个碳原子上连接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为手性碳原子,故B错误;

C.含有氨基,可与盐酸反应,含有羧基,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故C正确; D.酚羟基、羧基都可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且含有2个肽键,水解可生成羧基,则1mol羟氨苄青霉素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最多消耗4molNaOH,故D正确. 故选B.

13.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食盐试样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显黄色 该食盐中不含有KIO3 B 向1mL 1%的NaOH溶液中加入2mL 2%的CuSO4溶未出现砖红色沉Y中不含有醛基 液,振荡后再加入0.5mL有机物Y,加热 淀 C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Na2O2没有变质 D 白色沉淀可能在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静有白色沉淀生成,置 苯层呈紫色 为CuI ( )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A. 【分析】钾的焰色反应能被钠的焰色反应所掩盖,观察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

B.新制氢氧化铜与醛基反应需要再碱性条件下、加热进行; C.久置的Na2O2粉末中可能混有碳酸钠;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I和碘.

【解答】解:A.钾的焰色反应能被钠的焰色反应所掩盖,观察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则该实验中不能确定是否含KIO3,故A错误;

B.氢氧化钠的量不足,反应后所得的浊液不是碱性条件下,氢氧化铜不能氧化醛基,故B错误;

C.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过氧化钠、碳酸钠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不能确定是否变质,故C错误;

D.在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I和碘,再加入苯,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苯层呈紫色,故D正确.

14

故选D. 14.25°C时,用2a mol?L﹣1NaOH溶液滴定1.0L2a mol?L﹣1氢氟酸溶液,得到混合液中HF、F一的物质的量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pH=3时,溶液中:c(Na+)<c(F一) B.c(F一)>c(HF)时,溶液一定呈碱性

C.pH=4时,溶液中:c(HF)+c(Na+)+c(H+)﹣c(OH﹣)<2amol?L﹣1 D.pH=3.45时,NaOH溶液恰好与HF完全反应 【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分析】A.pH=3时,c(H+)>c(OH﹣),结合溶液的电荷守恒判断; B.当pH>3.45时,c(F﹣)>c(HF),结合图象分析; C.可根据pH=4时,溶液电荷守恒判断; D.HF为弱酸,恰好反应时溶液应成碱性. 【解答】解:A.pH=3时,c(H+)>c(OH﹣),溶液中存在c(Na+)+c(H+)=c(OH﹣)+c(F﹣),则c(F﹣)>c(Na+),故A正确; B.当pH>3.45时,c(F﹣)>c(HF),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故B错误; C.当pH=4时,混合溶液体积大于1.0L,c(F﹣)<1.6amol/L,c(HF)<0.4amol/L,溶液中存在c(Na+)+c(H+)=c(OH﹣)+c(F﹣),c(F﹣)=c(Na+)+c(H+)﹣c(OH﹣)<1.6amol/L,则c(HF)+c(Na+)+c(H+)﹣c(OH﹣)<2amol?L﹣1,故C正确; D.HF为弱酸,恰好反应时溶液应成碱性,当pH=3.45时HF酸过量,故D错误. 故选AC.

15.如图所示,隔板I固定不动,活塞Ⅱ可自由移动,M、N两个容器中均发生反应:A(g)+3B(g)?2C(g)△H=﹣192kJ?mol﹣1.向M、N中,都通入x mol A和y mol B的混合气体,初始M、N容积相同,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时A气体在两容器中体积分数可能相等

B.若x:y=1:2,则平衡时,M中的转化率:A>B

C.若x:y=1:3,当M中放出热量172.8 kJ时,A的转化率为90% D.若x=1,y=3,则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N>M 【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M容器保持恒容,N容器保持恒压,由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系数和不等,所以两个平衡态也不一样,

15

A、让M、N中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一样,那么只能是M或N中,反应前后不论限度多少,A的体积分数始终为定值,假定反应的A为zmol,利用三段式表示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据此判断;

B、由于x:y=1:2,即y=2 x,设反应中消耗掉amolA,用a表示参加反应的B的物质的量,表示出转化率,据此比较;

C、题目中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1molA完全反应,放热192 kJ,根据实际放出的热量计算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进而表示出转化率进行判断;

D、N容器建立的平衡相当于恒温恒容下建立的平衡减小容器体积,据此确定.

【解答】解:M容器保持恒容,N容器保持恒压,由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系数和不等,所以两个平衡态也不一样,

A、要让M、N中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一样,那么只能是M或N中,反应前后不论限度多少,A的体积分数始终为定值,假定反应的A为zmol,则: A(g)+3B(g)?2C(g) 起始:x y

反应:z 3z 2z 平衡:x﹣z y﹣3z 2z 故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为

,A的体积分数始终为定值,则x=y,即x=y时,平衡

时A气体在两容器中体积分数相等,故A正确;

B、x:y=1:2,即y=2 x,设反应中消耗掉amolA,则: A(g)+3B(g)?2C(g) 初始(mol):x 2x 0 变化(mol):a 3a 2a 故A的转化率=,B的转化率=

,则平衡时,M中的转化率:A<B,故B错误;

C、题目中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若1molA完全反应,放热192 kJ,当M中放出热量172.8 kJ时,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为

×1mol=0.9mol,故A的转化率为

,故C错

误;

D、x=1,y=3,由于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N容器建立的平衡相当于恒温恒容下建立的平衡减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达到平衡后的转化率关系为:α(M)<α(N),故D正确. 故选AD.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68分)

16.人造金刚石酸洗废液中含有大量的Ni2+、Mn2+、Co2+等离子.某厂技术人员设计了如下方案,使上述离子的浓度降低到排放标准,且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镍粉. Ⅰ.废液组成:

Ni Mn Co Fe Cu Zn 金属元素 ≤0.1 ≤0.05 ≤0.05 浓度(g?L﹣1) 45 15 7.5 Ⅱ.处理方案: 步骤1:调节pH:向强酸性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到2.

此步骤中工业上不直接使用饱和Na2CO3溶液来调节溶液的pH的原因可能是 产生大量的CO2不利于工业生产 .

16

步骤2:除去Mn2+、Co2+离子:在搅拌下加入适量饱和Na2CO3溶液和NaClO溶液并控制pH≤3.5,过滤.

①Mn2+反应生成MnO2同时放出CO2,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n2++ClO﹣+CO32﹣=MnO2↓+Cl﹣+CO2↑ .

②Co2+反应生成Co(OH)3沉淀同时放出CO2,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Co2++ClO﹣

+2CO32﹣+3H2O=2Co(OH)3↓+Cl﹣+2CO2↑ ;

Ni2+可反应生成Ni(OH)3沉淀,Co2+可使Ni(OH)3转化为Co(OH)3沉淀,写出Ni(OH)3转化为Co(OH)3的离子方程式: Co2++Ni(OH)3=Co(OH)3↓+Ni2+ . ③此步骤中必须控制好NaClO溶液的用量,其原因可能是 Mn2+,Co2+沉淀完全而Ni2+不被沉淀 . 步骤3:回收镍

以铅片为阳极,镍铬钛不锈钢片为阴极,电解步骤2中所得滤液,在阴极得到镍 粉.电解过程中电流效率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pH较低时,电流效率低的原因可能是: 产生大量氢气 . ②电解的最佳pH范围是: C (填序号). A.3.0~3.5 B.3.5~4.0 C.4.0~4.5 D.4.5~5.0.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分析】步骤1:饱和Na2CO3溶液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步骤2:①Mn2+被ClO﹣氧化成+4价的Mn,以MnO2的形式被除去,ClO﹣被还原成Cl﹣,同时放出CO2,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以及原子守恒配平;

②Co2+被ClO﹣氧化成+3价的Co,以Co(OH)3的形式被除去,ClO﹣被还原成Cl﹣,同时放出CO2,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以及原子守恒配平;根据题目信息即可完成;

③Ni(Ⅲ)和Co(Ⅲ)都有很强的氧化性,但Ni(Ⅲ)非常不稳定,氧化性比Co(Ⅲ)化合物的氧化性强,因此只要ClO﹣适量,即使Ni2+被氧化生成了三价镍的化合物,也会被

未参加反应的Co2+、Mn2+还原为Ni2+.因此防止Ni2+被沉淀的方法就是控制ClO﹣的用量.

步骤3:从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当溶液酸性较大时,电解效率很低,随着pH的增大,电解效率增大,但是当pH>4.5后,电解率与溶液pH变化不明显.因此此处要重点分析pH较小时电解效率不高,以及pH较大时电解效率也不高的原因.由于H+、Ni2+都能在电极的阴极放电,所以当pH较小,也即[H+]较大时,将产生大量的氢气,造成电解效率较低.当pH较大时,由于Ni2+生成了难溶物,溶液中[Ni2+]减小,也造成电解效率低.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最佳的pH范围大约为4.0~4.5.

【解答】解:步骤1:饱和Na2CO3溶液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大量的CO2不利于工业生产,故答案为:产生大量的CO2不利于工业生产;

17

步骤2:①Mn2+被ClO﹣氧化成+4价的Mn,以MnO2的形式被除去,ClO﹣被还原成Cl﹣,同时放出CO2,离子方程式为:Mn2++ClO﹣+CO32﹣=MnO2↓+Cl﹣+CO2↑, 故答案为:Mn2++ClO﹣+CO32﹣=MnO2↓+Cl﹣+CO2↑;

②Co2+被ClO﹣氧化成+3价的Co,以Co(OH)3的形式被除去,ClO﹣被还原成Cl﹣,同时放出CO2,离子方程式为:2Co2++ClO﹣+2CO32﹣+3H2O=2 Co(OH)3↓+Cl﹣+2CO2↑, Ni2+可反应生成Ni(OH)3沉淀,Co2+可使Ni(OH)3转化为Co(OH)3沉淀,离子方程式为:Co2++Ni(OH)3=Co(OH)3↓+Ni2+,

故答案为:2Co2++ClO﹣+2CO32﹣+3H2O=2 Co(OH)3↓+Cl﹣+2CO2↑;Co2++Ni(OH)3=Co(OH)3↓+Ni2+;

③Ni(Ⅲ)和Co(Ⅲ)都有很强的氧化性,但Ni(Ⅲ)非常不稳定,氧化性比Co(Ⅲ)化合物的氧化性强,因此只要ClO﹣适量,即使Ni2+被氧化生成了三价镍的化合物,也会被未参加反应的Co2+、Mn2+还原为Ni2+,因此防止Ni2+被沉淀的方法就是控制ClO﹣的用量,故答案为:Mn2+,Co2+沉淀完全而Ni2+不被沉淀;

步骤3:从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当溶液酸性较大时,电解效率很低,随着pH的增大,电解效率增大,但是当pH>4.5后,电解率与溶液pH变化不明显.因此此处要重点分析pH较小时电解效率不高,以及pH较大时电解效率也不高的原因.由于H+、Ni2+都能在电极的阴极放电,所以当pH较小,也即[H+]较大时,将产生大量的氢气,造成电解效率较低.当pH较大时,由于Ni2+生成了难溶物,溶液中[Ni2+]减小,也造成电解效率低.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最佳的pH范围大约为4.0~4.5. 故答案为:①产生大量氢气;②C.

17.化学物I是治疗失眠症药物雷美替胺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1)反应①的类型为: 取代反应 ,反应④的类型为: 加成反应 . (2)物质F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羧基、醚键 .

(3)反应③会生成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副产物,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4)若未设计反应⑥,则化合物I中可能混有杂质,该杂质同样含有一个六元环和两个五元环,其结构简式为

18

(5)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物质I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或 .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能发生水解反应;③分子的核磁共振氢谱有5个峰.

CH2=CHCOOH (6)已知:CH2=CHCH2OH以CH2=CHCH=CH2、用).合成

流程图示例如下:CH2=CH2

CH3CH2Br为原料,合成

,写出合成流程图(无机试剂任

CH3CH2OH. .

【考点】有机物的合成.

【分析】(1)对比A、B的结构可知,A中酚羟基中H原子被取代生成B;对比D、E的结构可知,D中碳碳双键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2)根据F的结构简式判断含有的官能团;

(3)反应③是取代反应,取代的位置是碳碳双键两端的碳原子上,故生成的副产物为

,同时生成HBr;

(4)反应④是取代反应,是羧基中的羟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该条件下会取代G中两个Br原子的位置,形成五元环或六元环;

(5)I的同分异构体满足: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能发生水解反应,含有甲酸形成的酯基,③分子的核磁共振氢谱有5个峰,结合I的结构可知,还含有2个﹣CH=CH2,且为对称结构;

(6)根据流程③把原料连接起来,可知

的合成原料

HOOCCH=CHCOOH,先把CH2=CHCH=CH2变为HOOCCH=CHCOOH,则CH2=CHCH=CH2

4﹣加成生成BrCH2CH=CHCH2Br,与溴发生1,再发生水解反应生成HOCH2CH=CHCH2OH,

结合信息可知,在PDC/DMF条件下得到HOOCCH=CHCOOH. 【解答】解:(1)对比A、B的结构可知,A中酚羟基中H原子被取代生成B,属于取代反应;对比D、E的结构可知,D中碳碳双键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答案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2)根据F的结构简式,可知含有的含氧官能团为:羧基、醚键,故答案为:羧基、醚键;

19

(3)反应③是取代反应,取代的位置是碳碳双键两端的碳原子上,故生成的副产物为

,同时生成HBr,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4)反应④是取代反应,是羧基中的羟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该条件下会取代G中两个Br原子的位置,形成五元环或六元环,其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5)I的同分异构体满足: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能发生水解反应,含有甲酸形成的酯基,③分子的核磁共振氢谱有5个峰,结合I的结构可知,还含有2个﹣CH=CH2,且为对称结构,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为:

故答案为:或;

(6)根据流程③把原料连接起来,可知的合成原料、

HOOCCH=CHCOOH,先把CH2=CHCH=CH2变为HOOCCH=CHCOOH,则CH2=CHCH=CH2

4﹣加成生成BrCH2CH=CHCH2Br,与溴发生1,再发生水解反应生成HOCH2CH=CHCH2OH,

结合信息可知,在PDC/DMF条件下得到HOOCCH=CHCOOH,合成路线流程图为:

故答案为:.

20

18.工业生产无铁硫酸铝,以硫酸浸取铝土矿得含铁(Fe2+和Fe3+)的硫酸铝溶液,加热到一定温度,搅拌,加入一定量高锰酸钾溶液和硫酸锰溶液,在溶液中生成活性二氧化锰,调节溶液的pH,反应一段时间,Fe(OH) 3和二氧化锰发生吸附共沉作用,最终得到无铁硫酸铝晶体.

(1)KMnO4首先将Fe2+氧化为Fe3+,其本身被还原为Mn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nO4﹣

+3Fe2++4H+=3Fe3++MnO2+2H2O .

(2)写出高锰酸钾溶液和硫酸锰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3MnSO4+2H2O=5MnO2↓+K2SO4+2H2SO4 .实验证明,n(MnO2)/n(Fe)控制在4:1时,除铁效果较好.若溶液中亚铁离子和铁离子浓度均为0.03mol/L,为达到较好的除铁效果,每1L溶液应加入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 0.102mol . (3)调节pH的作用是 使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 .

(4)操作1的名称为 过滤 ,操作2的名称为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分析】工业生产无铁硫酸铝,以硫酸浸取铝土矿得含铁(Fe2+和Fe3+)的硫酸铝溶液,加热到一定温度,搅拌,加入一定量高锰酸钾溶液和硫酸锰溶液,在溶液中生成活性二氧化锰,调节溶液的pH,反应一段时间,Fe(OH)3和二氧化锰发生吸附共沉作用,最终得到无铁硫酸铝产品;

(1)KMnO4首先将Fe2+氧化为Fe3+,其本身被还原为MnO2,依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书写离子方程式;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相等,可写出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3MnSO4+2H2O=5MnO2↓+K2SO4+2H2SO4;结合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计算;

(3)铁离子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 (4)操作1为过滤,操作2为蒸发结晶.

【解答】解:(1)KMnO4首先将Fe2+氧化为Fe3+,其本身被还原为MnO2,依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书写离子方程式为:MnO4﹣+3Fe2++4H+=3Fe3++MnO2+2H2O, 故答案为:MnO4﹣+3Fe2++4H+=3Fe3++MnO2+2H2O;

(2)由题意可知高锰酸钾溶液和硫酸锰溶液反应生成活性二氧化锰,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相等,可写出化学方程式为2KMnO4+3MnSO4+2H2O=5MnO2↓+K2SO4+2H2SO4,若溶液中亚铁离子和铁离子浓度均为0.03mol/L,溶液中含有Fe2+物质的量为0.03mol,调节溶液PH使铁离子全部沉淀,n(Fe)=0.06mol MnO4﹣+3Fe2++4H+=3Fe3++MnO2+2H2O,

0.01mol 0.03mol 0.01mol

n(MnO2)/n(Fe)控制在4:1时,除铁效果较好.则n(MnO2)=0.06mol×4=0.24mol; 反应中生成二氧化锰物质的量=0.24mol﹣0.01mol=0.23mol,消耗高锰酸钾物质的量: 2KMnO4+3MnSO4+2H2O=5MnO2↓+K2SO4+2H2SO4, 2 5

21

n 0.23mol n=0.092mol,

为达到较好的除铁效果,每1L溶液应加入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0.092mol+0.01mol=0102mol;

故答案为:2KMnO4+3MnSO4+2H2O=5MnO2↓+K2SO4+2H2SO4;0.102mol;

(3)铁离子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当调节溶液PH,使溶液PH增大时,易使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

故答案为:使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

(4)根据题中信息,反应一段时间,二氧化锰和Fe (OH) 3发生吸附共沉作用,可知操作1为过滤,操作2为过滤后,滤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故答案为:过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19.以钡矿粉(主要成份为BaCO3,含有Ca2+、Fe2+、Fe3+、Mg2+等)制备BaCl2?2H2O的流程如图1:

(1)氧化过程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2O2+2Fe2++2H+=2Fe3++2H2O .

(2)沉淀C的主要成分是Ca(OH)2和 Mg(OH)2 .由图2可知,为了更好的使Ca2+沉淀,还应采取的措施为 提高温度 .

(3)用BaSO4重量法测定产品纯度的步骤为:

步骤1:准确称取0.4~0.6g BaCl2?2H2O试样,加入100mL水,3mL 2mol?L﹣1 的HCl溶液加热溶解.

步骤2:边搅拌,边逐滴加入0.1mol?L﹣1 H2SO4溶液.

步骤3:待BaSO4沉降后,_____,确认已完全沉淀.

步骤4:过滤,用0.01mol?L﹣1的稀H2SO4洗涤沉淀3~4次,直至洗涤液中不含Cl﹣为止.

步骤5:将折叠的沉淀滤纸包置于_____中,经烘干、炭化、灰化后在800℃灼烧至恒重.称量计算BaCl2?2H2O中Ba2+的含量.

①步骤3所缺的操作为 向上层清液中加入1~2滴0.1mol/LH2SO4溶液 .

②若步骤1称量的样品过少,则在步骤4洗涤时可能造成的影响为 称取试样过少,沉淀量就少,洗涤造成的损失就大 .

22

③步骤5所用瓷质仪器名称为 坩埚 .滤纸灰化时空气要充足,否则BaSO4易被残留的炭还原生成BaS,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SO4+4CBaSO4+2C2CO2↑+BaS .

4CO↑+BaS或④有同学认为用K2CrO4代替H2SO4作沉淀剂效果更好,请说明原因 BaCrO4的摩尔质量大于BaSO4 ,得到沉淀质量更大,测定误差小 .

[已知:Ksp(BaSO4)=1.1×10﹣10 Ksp(BaCrO4)=1.2×10﹣10].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钡矿粉的主要成分BaCO3(含有Ca2+、Fe2+、Fe3+、Mg2+等),加盐酸溶解,碳酸钡和盐酸反应:BaCO3+2H+=Ba2++CO2↑+H2O,过滤除去不溶物,滤液中加入H2O2将Fe2+氧化为Fe3+,再加入氨水调节溶液pH,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过滤除去,溶液中主要含Ca2+、Mg2+、Ba2+,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12,使溶液中Mg2+转化为Mg(OH)2沉淀、大部分Ca2+转化为Ca(OH)2,过滤分离,滤液中加入盐酸酸化,再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操作得到BaCl2?2H2O晶体. (1)氧化过程是加入H2O2将Fe2+氧化为Fe3+; (2)沉淀C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与氢氧化镁,由氢氧化钡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升高温度氢氧化钡溶解度增大,可以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3)①步骤3:利用硫酸检验上清液是否含有Ba2+,确定沉淀完全; ②称取试样过少,沉淀量就少,洗涤造成的损失就大;

③步骤5:在坩埚中进而固体物质的灼烧;BaSO4被残留的炭还原生成BaS,C被氧化生成CO或二氧化碳;

④由溶度积常数可知,两种沉淀剂效果相差不大,用K2CrO4代替H2SO4作沉淀剂得到沉淀质量更大,测定误差小.

【解答】解:钡矿粉的主要成分BaCO3(含有Ca2+、Fe2+、Fe3+、Mg2+等),加盐酸溶解,碳酸钡和盐酸反应:BaCO3+2H+=Ba2++CO2↑+H2O,过滤除去不溶物,滤液中加入H2O2将Fe2+氧化为Fe3+,再加入氨水调节溶液pH,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过滤除去,溶液中主要含Ca2+、Mg2+、Ba2+,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12,使溶液中Mg2+转化为Mg(OH)

大部分Ca2+转化为Ca(OH)2,过滤分离,滤液中加入盐酸酸化,再通过蒸发浓缩、2沉淀、

冷却结晶、过滤等操作得到BaCl2?2H2O晶体.

(1)氧化过程是加入H2O2将Fe2+氧化为Fe3+,以便调节溶液pH使铁离子完全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Fe2++2H+=2Fe3++2H2O; 故答案为:H2O2+2Fe2++2H+=2Fe3++2H2O;

(2)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12,使溶液中Mg2+转化为Mg(OH)2沉淀、大部分Ca2+转化为Ca(OH)2,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减小,为了更好的使Ca2+沉淀,还应采取的措施为提高温度;

故答案为:Mg(OH)2;提高温度;

(3)①步骤3所缺的操作是检验Ba2+是否沉淀完全,具体操作为:向上层清液中加入1~2滴0.1mol/LH2SO4溶液,

故答案为:向上层清液中加入1~2滴0.1mol/LH2SO4溶液;

②若步骤1称量的样品过少,则在步骤4洗涤时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沉淀量就少,洗涤造成的损失就大;

故答案为:称取试样过少,沉淀量就少,洗涤造成的损失就大;

23

③将折叠的沉淀滤纸包置于坩埚中经烘干、炭化、灰化后在800℃灼烧至恒重,称量计算BaCl2?2H2O中Ba2+的含量;滤纸灰化时空气要充足,否则BaSO4易被残留的炭还原生成BaS,C被氧化生成CO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SO4+4C或BaSO4+2C

2CO2↑+BaS,

4CO↑+BaS或BaSO4+2C

2CO2↑+BaS;

4CO↑+BaS

故答案为:坩埚;BaSO4+4C

④由溶度积常数可知,两种沉淀剂效果相差不大,由于BaCrO4的摩尔质量大于BaSO4 ,用K2CrO4代替H2SO4作沉淀剂得到沉淀质量更大,测定误差小;

故答案为:BaCrO4的摩尔质量大于BaSO4 ,得到沉淀质量更大,测定误差小.

20.氮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如NH3、N2H4、HCN、NH4NO3等. (1)已知:N2(g)+2H2(g)=N2H4(l)△H=+50.6kJ?mol﹣1 2H2(g)+O2(g)=2H2O(l)△H=﹣571.6kJ?mol﹣1

则①N2H4(l)+O2(g)=N2(g)+2H2O(l)△H= ﹣622.2 kJ?mol﹣1

②N2(g)+2H2(g)=N2H4(l) 不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H>0,△S<0 . ③用次氯酸钠氧化氨,可以得到N2H4的稀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ClO+2NH3=N2H4+NaCl+H2O .

(2)采矿废液中的CN﹣ 可用H2O2处理.已知:H2SO4=H++HSO4﹣ HSO4﹣?H++SO42﹣ 用铂电极电解硫酸氢钾溶液,在阳极上生成S2O82﹣,S2O82﹣水解可以得到H2O2.写出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2HSO4﹣﹣2e﹣═S2O82﹣+2H+ .

(3)氧化镁处理含NH4+的废水会发生如下反应:

MgO+H2O?Mg(OH)2 Mg(OH)2+2NH4+?Mg2++2NH3?H2O. ①温度对氮处理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在25℃前,升高

温度氮去除率增大的原因是 升高温度NH3的溶解度降低,有利于NH3的逸出 .

②剩余的氧化镁,不会对废水形成二次污染,理由是 氧化镁难溶于水中,以沉淀的形式排出,因此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

(4)滴定法测废水中的氨氮含量(氨氮以游离氨或铵盐形式存在于水中)步骤如下: ①取10mL废水水样于蒸馏烧瓶中,再加蒸馏水至总体积为175mL ②先将水样调至中性,再加入氧化镁使水样呈微碱性,加热

③用25mL硼酸吸收蒸馏出的氨[2NH3+4H3BO3=(NH4)2B4O7+5H2O]

④将吸收液移至锥形瓶中,加入2滴指示剂,用c mol?L﹣1的硫酸滴定至终点[(NH4)2B4O7+H2SO4+5H2O=(NH4)2SO4+4H3BO3],记录消耗的体积V mL. 则水样中氮的含量是 2800cV mg?L﹣1(用含c、V的表达式表示).(请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分析】(1)①a、N2(g)+2H2(g)═N2H4(l);△H=+50.6kJ?mol﹣1 b、2H2(g)+O2(g)═2H2O(l);△H=﹣571.6kJ?mol﹣1

24

依据盖斯定律b﹣a得到N2H4(l)+O2(g)═N2(g)+2H2O(l);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来计算;

②依据△H﹣T△S<0判断反应自发进行;

③用次氯酸钠氧化氨,可以得到N2H4和氯化钠,据此书写方程式; (2)电解池中阴离子在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3)①依据氨气溶解度随温度增大减小分析; ②氧化镁是难溶物质;

(4)依据滴定实验步骤和滴定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得到. 【解答】解:(1)①a、N2(g)+2H2(g)═N2H4(l);△H=+50.6kJ?mol﹣1 b、2H2(g)+O2(g)═2H2O(l);△H=﹣571.6kJ?mol﹣1 依据盖斯定律b﹣a得到N2H4(l)+O2(g)═N2(g)+2H2O(l);△H=﹣622.2KJ/mol, 故答案为:﹣622.2;

②N2(g)+2H2(g)═N2H4(l)不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H﹣T△S>0,则反应△S<0,△H>0,故答案为:△H>0,△S<0;

NaClO+2NH3=N2H4+NaCl+H2O,③用次氯酸钠氧化氨,可以得到N2H4和氯化钠,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NaClO+2NH3=N2H4+NaCl+H2O;

(2)用铂电极电解硫酸氢钾溶液,在阳极上生成S2O82﹣,HSO4﹣离子在阳极失电子生成S2O82﹣,电极反应为:2HSO4﹣﹣2e﹣═S2O82﹣+2H+, 故答案为:2HSO4﹣﹣2e﹣═S2O82﹣+2H+;

(3)①在25℃前,升高温度氮去除率增大的原因是因为氨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

故答案为:升高温度NH3的溶解度降低,有利于NH3的逸出;

②剩余的氧化镁,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沉淀出不形成污染,不会对废水形成二次污染, 故答案为:氧化镁难溶于水中,以沉淀的形式排出,因此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4)依据滴定实验和反应化学方程式可知: 2NH3~(NH4)2B4O7~H2SO4 2 1

2×cV×10﹣3mol cV×10﹣3mol 水样中氮的含量=

=2.8cV(g/L)=2800cV(mg/L),

故答案为:2800cV.

本题包括A、B两小题,分别对应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两个选修模块的内容。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两题都做,则按A题评分。 21.(1)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氯及其相邻两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F>Cl>S (用元素符号表示)

(2)A、B、C为同一短周期金属元素.依据下表数据分析,C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主要化合价为 +3 ;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 . 电离能/kJ?mol﹣1 I1 I2 I3 I4 A B C 500 740 580 4600 1500 1800 6900 7700 2700 9500 10500 11600 25

(3)已知过氧化氢分子的空间结构如图所示,

分子中氧原子采取 sp3 杂

化;通常情况下,H2O2与水任意比互溶的主要原因是 H2O2分子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使H2O2与水任意比互溶 .

(4)R是1~36号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原子.R3+在溶液中存在如下转化: R3+

R(OH)3

[R(OH)4]﹣

①基态R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3d54s1 . ②[R(OH)4]﹣中存在的化学键是 BD .

A.离子键 B.极性键 C.非极性键 D.配位键

(5)等电子体原理可广义理解为:重原子数相等(重原子指原子序数≥4的原子),总电子数或价电子数相等的分子或离子.若将H2O2滴入液氨中,可得白色固体A,红外光谱显示,A中有阴阳两种离子,阳离子是正四面体,阴离子与H2O2互为等电子体.则A的结构简式为 NH4OOH .

【考点】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分析】(1)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减小,据此判断;

(2)由表中数据可知,C的第四电离能剧增,故C表现+3价,为金属Al元素,由表中数据可知,A第二电离能剧增,故A表现+1价,为Na元素,B的第三电离能剧增,表现+2价,为Mg元素,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

(3)由H2O2的结构可知,O原子形成1个O﹣H键、1个O﹣O键,含有2对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为4,据此判断杂化方式;

H2O2中氧元素的电负性很强,H2O2分子H2O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使H2O2与水任意比互溶;(4)R是1~36号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原子,则R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为3d54s1,为Cr元素;

根据[Al(OH)4]﹣的结构理解[Cr(OH)4]﹣中成键情况,Cr3+与OH﹣之间形成配位键,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形成极性键;

(5)将H2O2滴入液氨中,可得白色固体A,红外光谱显示,A中有阴阳两种离子,阳离子是正四面体,为NH4+,H2O2失去1个H+形成OOH﹣,含有18个电子,与H2O2互为等电子体,为据此书写. 【解答】解:(1)短周期主族元素中,与氯相邻两元素为F、S,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减小,故电负性F>Cl>S, 故答案为:F>Cl>S;

(2)由表中数据可知,C的第四电离能剧增,故C表现+3价,为金属Al元素,由表中数据可知,A第二电离能剧增,故A表现+1价,为Na元素,B的第三电离能剧增,表现+2

价,为Mg元素,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Na>Mg>Al,即A>B>C,

故答案为:+3,A>B>C;

(3)由H2O2的结构可知,O原子形成1个O﹣H键、1个O﹣O键,含有2对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为4,杂化方式为sp3,H2O2中氧元素的电负性很强,H2O2分子H2O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使H2O2与水任意比互溶,

故答案为:sp3,H2O2分子H2O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使H2O2与水任意比互溶;

(4)①R是1~36号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原子,则R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为3d54s1,

26

故答案为:3d54s1;

②R为Cr元素,[Cr(OH)4]﹣与[Al(OH)4]﹣结构相似,Cr3+与OH﹣之间形成配位键,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形成极性键, 故答案为:BD;

(5)将H2O2滴入液氨中,可得白色固体A,红外光谱显示,A中有阴阳两种离子,阳离子是正四面体,为NH4+,H2O2失去1个H+形成OOH﹣,含有18个电子,与H2O2互为等电子体,故白色固体A为NH4OOH, 故答案为:NH4OOH.

27

2016年4月20日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jz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