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相关概念辨析

更新时间:2023-09-25 06: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节 科研诚信相关概念辨析 一、科研诚信 “诚信”一般指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言行与思想一致。在英语中,诚信(integrity)除了“正直、诚实,不搞欺骗、权术、虚伪和各种肤浅的手法”等含义外,还有“坚定地按照道德、艺术或其他价值准则办事”的意思。[1]诚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科学的生命。

科研诚信,也可称为科学诚信或学术诚信,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CAI)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5项根本的价值观。[2]

一般说来,科研诚信涉及4个不同层面的问题:(1)防治科研不端行为(伪造、篡改和剽窃)(FFP),同时重视和治理科研中的不当行为(QRP);(2)制订和落实一般科研活动的行为规范准则以及与生命伦理学研究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指南;(3)规避和控制科研中由于商业化引起的利益冲突,同时注意来自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压力对科研的影响;(4)既强调与科研人员道德品质和伦理责任相关的个人自律,也关注科研机构的自律、制度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问题。[3 在这种意义上,“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两个概念几乎可以等价使用。

二、科研道德与科研伦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科学家和社会有识人士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以及科学家的伦理责任进行反思,他们特别关注非人道的人体实验、原子能利用,以及防止对科学的错误利用等问题。70年代以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引发了新的伦理问题,科学家们对基因研究、克隆技术的潜在危害和自己的责任范围等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强调应重视科学研究所导致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同时,哲学家也主动研究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伦理问题。[4]70年代后期,美国的学术界,尤其是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医学领域接二连三出现了伪造、篡改或剽窃事件;其他一些国家学术界也陆续出现科研不端行为和与科学研究相关的伦理问题。科学研究伦理学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而进行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已成为当代社会对科学共同体基本要求。尽管从事不同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可能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他们应有共同的价值观,如诚实——忠实地传达信息和遵守诺言,准确——精确地报告发现、注意避免错误,有效率——精明地使用资源、避免浪费,客观——用事实说话、避免不适当的偏见等。[5]

虽然科研道德与科研伦理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相同,但两者又有重要区别。如果说科研道德或科研诚信是以专业规范(职业准则)的视角来讨论科研行为,科研伦理则是从伦理原则的视角来讨论科研行为。专业规范,辅之以机构或政府的规则和规章制度,指导研究者应该做什么,而科研道德或科研诚信更关心的是具体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行为指南的制订与执行。[6]

三、学术规范与学术失范 如果说“规范”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的而根据某种观念所制定的供社会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标准,那么“学术规范”则是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并由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长期学术活动中经验

的总结和概括。[7]学术规范建设是科研诚信的基础和保证,而且两者所涉及的很多问题非常相近。在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学术规范缺失或不被遵守,导致许多有违学术规范的做法蔓延,如缺乏严谨治学态度、为了得到预设结果而使用不恰当的实验或统计手段、浮躁浮夸、论文写作中参考引文不规范、重复发表相同的研究成果、不当署名、在同行评议中受学术以外的因素干扰而有失公允等。这类学术失范行为不同于伪造、篡改和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我们把它们称作科研不当行为,其表现形式十分复杂,在如何对其进行界定、判定、约束和惩罚等方面很难达成共识,因此也常被称为“灰色领域”。这类行为的实际发生率更高,而且对科学事业发展和公众对科学的信任会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8]

四、负责任的研究行为与科研不端行为

责任是现代伦理学的核心概念。负责任的研究行为(RCR)是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理想要求,即坚持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坚持客观性,对科学真理负责;坚持人道主义,对人类负责;坚持社会公正,对社会负责;坚持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负责。这些原则体现了科学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客观、准确、公正、效率、人道。它要求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行为一方面要对科学共同体负责,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和科研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对社会负责,遵守社会普遍接受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

然而,有些科研人员因知识、方法、技巧、能力方面的缺陷或价值观的冲突而背离这些准则、原则和规范,也有一些科研人员则是出于某种目的故意违背科学研究基本伦理原则,这些都可以被称为学术失范。其中最恶劣的做法被定义为“科研不端行为”,一般包括伪造、篡改和剽窃(FFP ),在本书的第七章将对此进行专门论述。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行为虽然违背了科研事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又没有突破相关的道德底线,它们被称为有问题的研究行为[9]( QRP)或称为科研不当行为。科研不当行为是介于负责任的研究行为和研究不端行为之间的灰色地带。这三类不同的科研行为的关系大致可以用图1-1表示。[10]

在科研诚信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国内外都使用过一些与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相关或相近的概念,如:“科学诚信”、“科研(科学/学术)道德”、“科研伦理”、“学风”等。一般说来,使用“科研道德”强调的是研究者的基本行为原则;使用“科研伦理”强调的是对研究活动的伦理要求;而使用“学风”或“学术风气”则更多涉及科研共同体的观念、价值观和习惯做法等。随着近年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许多国家在这一领域中的用语也渐趋接近,尤其在涉及政府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政策和科研管理层面,科研诚信概念被许多国家和科学共同体所接受。在中国,“诚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家喻户晓。因此使用“科研诚信”的概念既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也足以涵盖科研道德、学风、科研伦理所讨论的大部分问题。

注[1]:参见Longrn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gman House,Burnt Mill,Harlow Essex CM202JE,England,1984

注[2]:http://www.academicintegrity.org/fundamental-values- project/index.php

注[3]:参见Tindemans Report , An action-oriented Summary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tegrity,Lisbonl6一19 September 2007, http://www.euroscience.org/ethics-in-science-work-group.html

注[4]:如Hans Jonas.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注[5]:尼古拉·斯丹尼克.科研伦理人门:ORI介绍负责任研究行为.曹南燕,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注[6]:Nicholas H Steneck. Fostering Integrity in Research: Definitions,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 Science and Engineerin Ethics, 2006, 12 (l) : 55一56

注[7]:叶继元,等编著。学术规范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5 ;杨玉圣,等主编。学术规范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 , 19 一34

注[8]:Nicholas H Steneck . Fostering Integrity in Research:Definitions, Current Knowledge,and Future Di- rections. Science agineering Ethics,2006,12 ( l ) :59—61 ,63—65

注[9]:Committee o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Public Policy ( U.S.). Panel on Scientific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nduct of Research ( 1992 ) .Responsible science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 W ashington ,D . C ., 27-—29

注[10]:Nicholas H Steneck . Fostering Integrity in Research : Definitions , Current Knowledge , and Future Directions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 2006 , 12 (1) : 5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ok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