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在中国演变状况的调查

更新时间:2024-04-01 18: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在中国的演变状况的调查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广州 510000)

摘要:传统习俗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其根

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内涵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人们对传统的东西认识不足,政府对其保护意识和措施不够;而西方习俗却在媒体的宣传下在中国大受欢迎,这股潮流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此很多人感到担忧进而思考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习俗。

关键词:习俗 传统 西方 演变

导言

千百年来星移斗转四季轮回,历经沧桑变化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逐渐成为民族文明成熟的缩影,它是每一代中华儿女积累并传承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西方传统习俗文化大步流星地进入神州大地,其在中国国土上如何生存发展?而我国的传统习俗是否受其影响,在这日新月异的新纪年又该何去何从?这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无不引起我国国民的反省与思考。对此,我们小组对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在中国的演变状况进行调查。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从网上或文献、期刊上了解关于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基本概念,搜集人们对待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事例,从宏观上了解大致情况。

问卷调查法:了解群众对传统习俗和西方习俗的熟悉程度,对其演变情况以及对政府相关措施的看法。

案例分析法:以七夕节为例,对此进行分析,进而对保护传统习俗文化提出建议。

二、 研究过程 (一) 调研准备阶段

1、确定调研目标,调研对象是广州的居民与在校大学生; 2、初步情况分析,预测调研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对方法; 3、制定调研计划,设计好调查问卷。

(二) 正式调研阶段

1、2011年8月份(暑假期间),参加了珠村的广州乞巧文化节的实习,了解传统节日七夕节即乞巧节在广州的演变情况,了解当地政府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措施。

2、2011年9月--10月份,派发问卷。

3、2011年11月份,分析问卷并撰写调研报告。

三、 抽样情况

在广东广州群众中随机抽取140人对调查问卷进行作答,其中有80位男性,60位女性,大都是18—25岁的年轻人。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表明,在传统习俗方面,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年味却越来越淡,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小的变化,就是人们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比起春节,其他传统节日就更显衰落了。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但是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文化的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几乎名存实亡。而通过对与西方习俗相关问题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在我们周围有一个流行西方节日的氛围,但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对西方节日不感兴趣的,只是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也跟着庆祝。此外,在问卷分析中,百分之七十二的人表示对传统习俗的担忧,而也有百分之七十的人认为传统习俗和西方习俗在未来会相互融合,这或许是由于大家看到政府目前保护

传统文化的政策不佳,对传统习俗的衰落而担心,更忧心于传统习俗会在西方习俗的影响下,其文化内涵日益淡薄。

韩国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大大刺激了中国人开始重视传统节日的情绪, 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是非常可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对文化遗产的忽略,我们应该是从源头上深刻反思———为什么自近代以来,我们总是缺乏文化内在的驱动力,并以由内而生的力量与自信,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妥善处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丰富。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对于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的原因,约百分之九十的调查者认为这是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的加强,而约半数的人还认为这是对民族精神的唤醒,不到百分之三十的人会认为这是洋节的冲击。这说明人民群众对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是支持的,并对这一政策的制定表示赞许,是对政府这一作为表示认可。然而“在传统节日的假期中你如何度过?”这道题中,选择按传统习俗过节日的人不到三分之一,这不可不说与上述那道题的调查结果形成矛盾并产生反讽的戏剧效果。一方面,法定假日有了,传统习俗的保护意识增强了,民族精神唤醒了,而另一方面却只有少数人说会真正利用这个法定假日度过传统意义上的节日。此外,问卷表明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感兴趣的人占大多数,而认为传统习俗对于中国现在有意义的人数超过百分之九十,然而认为西方节日会对我国传统习俗造成影响的人数超过半数。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国人对于传统习俗是偏爱的,甚至可以说是袒护,但其并没有否认西方节日在我国盛行的潮流。这“苍白的爱”与前文所述民众认同政府法定假日的政策而没完全按传统习俗过节的矛盾类似,这里表现为民众心里认可传统习俗并对其怀有美好愿望,然而同时又承认西方节日在我国确实是受到欢迎的。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错,也不是一个两个人可以扭转的局面。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外来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更是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并根植于人所处的时空、周边环境和社交活动之中,所以,尽管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民众对我国传统习俗的变化和发展感到担忧,却是有心无力,没有大范围影响的作为,所以把希望寄予政府是明

智且必须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演变情况,调查相关地区政府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措施,我们小组成员在暑假期间,参加了珠村的广州乞巧文化节的实习,领略了中国乞巧第一村的魅力,也从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从广州珠村乞巧文化节的演变来看,乞巧活动在其悠久的历史背景下,受到群众的重视,由自发的群众组织演变成为珠村的特色文化活动,其成功的演变不仅来源于传统技艺,精美手工的支持,更有媒体、政府和相关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协会的重视。而它也以其盛大的祭典,忆旧的礼俗,独特的魅力,在羊城重焕光彩。在传统节日日趋淡薄的今天,像珠村乞巧节这样的活动是值得肯定的,更是值得借鉴参考的。或许我们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在历史悠久的传说的背景下,融入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加以丰富多彩的现代元素,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过得有声有色。对此,我们也向政府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营造过节氛围,打造节日特色标志和活动形式。这是最表层功夫——让过节有过节的氛围。调查问卷中,对于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于商家的宣传,媒体的报道和群众对外来文化的认可,像万圣节中商场、游乐场、酒吧,随处可见骷髅、南瓜等“万圣节” 搞怪、惊悚的标志性装饰物。圣诞节里的圣诞树,圣诞老人,欢快的《铃儿响叮当》和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无不是西方节日的标志及特色所在,也是商家媒体加以宣传的有力手段。相比之下端午的龙舟粽子,元宵的花灯汤圆则有逐渐暗淡的趋势。此外,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不可缺少的鞭炮,政府明文规定出于安全考虑将其取消,大多数民众感到可惜并希望不是“一刀切”的政令,政府可以对其加以引导和改进,让过节更有原来的风味。可见,在节日的形式上,政府还得花点“心思”鼓励鼓励。比如,在我组某组员的家乡,每年春节,都会举行包括猜灯谜、象棋比赛等许多游戏,让人们玩得开心,过大年。

2、在形式的基础上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当形式过于形式之时,会逐渐为人们所淡忘和淘汰。如过年,“贴春联”,“压岁钱”,“祭祖”等都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仪式,现在多数人都是买回机器印制的春联匆匆换上,给孩子越大封的红包,父母越自豪,孩子越开心。而其中的文化内涵却消失殆尽,只剩下越来越简化的程序仪式,不知何时将淡出

人的世界。在现在这种环境里,如何把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及其内在精神重新提取、发扬出来,传统的、民俗的东西如何融入这种生存形态,都是值得研究的。只有“形”与“魂”同时具备了,传统习俗才能在现代化的社会里表现出强健的生命力。如2011年春节前夕,中国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邀请了全国百位与年节文化相关的剪纸、年画、灯彩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到京,现场展示传统技艺。这样,在新年之际,传统文化得以恢复生机。

3、对文化内涵的传承,需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研究力度。从国家到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以及相关组织应善于并积极发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收集整理进行保护,并深入研究,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使得当地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并广为人所认知。当然,这也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当地人中培训。

4、加大传统习俗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从调查问卷中发现调查者当中关于国家对传统习俗的相关政策不了解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这说明政府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做得不够。宣传不仅可以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政府在传统习俗方面的政策,让广大群众意识到政府在相关方面的重视,并且还能引起大众对传统习俗的关注,讨论和思考,积极履行相关法律规定的义务。

5、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重视文化的深入人心,融入生活。这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仅靠政府,法律来保护文化是单薄的,即使能保护好我国的传统习俗文化,也只是将其架空起来,成为博物馆的“珍宝”,而且是一时的,很快其便失了生命力。传统习俗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也必得在民间才能得到最好的传承与发展。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大家有意识地保护传统习俗,了解其深刻内涵,将其扎根于心底、于生活,才是它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从

2008

年春节看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2008-2-26

http://news.folkw.com/www/dongtaizixun/09391811.html记者 刘萍 实习生 李华绚《 河北日报》

[2]

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filename=CSDX200601002&dbname=cjfd2006

[3]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

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06&filename=LFWW200601017

[4]

92.6%

http://www.ccdy.cn/xinwen/content/2011-02/15/content_779075_2.htm

[5]广州乞巧文化节培训文稿,珠吉文化街编制

附录

一、 调查问卷

关于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在中国演变状况的调查问卷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传统文化能否在中国发扬光大,得到更好的传承?西方文化又能否在中国有所发展,得到更好的传播?对此,我们小组对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在中国的演变状况进行调查。 对于您的回答,我们将严格保密,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

1、 您的性别是( ):

A男 B女 2、 您的年级是( ):

A18以下 B18--25 C26--35 D36—50 E 50以上 3、您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端午节等)( ) A一直感兴趣 B以前感兴趣,现在感觉一般 C一点都没兴趣 D有些感兴趣,有些不感兴趣 4、您印象中最难忘的一次过年是在( ) A 最近 B三年前 C十年前 D不记得了

5、您认为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的原因是( )【多选】

A 洋节冲击 B保护传统的意识加强 C民族精神的唤醒 D其他 6、在传统节日的假期中你如何度过( )

A跟工作日一样 B按照传统习俗过节日 C当假日过 D视情况而定 7、您认为人们过传统节日的变化是( )【多选】

A很多传统习俗逐渐被忽略 B过节的形式多样化 C忽视了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D其他 8、您觉得中国传统习俗的变化是( )

A一直被保留得很好 B日趋淡薄 C与时俱进 9、对于这样的变化,您的态度是( ) A无所谓 B担忧 C乐观

10、您认为传统习俗对于现在的中国( ) A可有可无 B过时 C有意义 11、您希望传统习俗( )

A应保持不变 B更加传统 C更具时代性 D更西化 12、对于国家对传统习俗的相关政策,您认为( )【多选】 A不了解 B政策不足 C实施不足 D不满意 E还可以 F很好 13、您过西方节日的原因是( )

A流行 B新鲜 C具有文化内涵 D不感兴趣 14、您觉得西方节日在您周围友人中受欢迎程度如何?( ) A一部分友人 B大多数友人 C 基本都 D不被重视 15、您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演变趋势是( )

A对传统习俗造成冲击 B 与传统习俗相得益彰 C受欢迎,但不会影响传统习俗 D暂时受欢迎,之后会被淡忘 16、您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是( )【多选】 A商家的宣传 B媒体的报道 C宗教的传播 D西方文化自身的优势 E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可

17、现在一些老人仍然坚持过中国节日,但对西方节日不感兴趣,您的看法是( )【多选】 A他们很好地保护总过文化,使传统习俗得到更好地保留 B他们过于守旧,应该接受西方新事物

C这是他们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而养成的习惯,我们应该理解 D在他们的影响下,自己会更关注传统习俗

18、对于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在中国的未来,您觉得( ) A土盛洋衰 B洋盛土衰 C相互融合 D各行其道 二、 数据与分析:

第1题 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男 女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2题 您的年龄是 [单选题]

选项 80 60 140 57.1% 42.9% 小计 比例 18以下 18--25 26--35 36--50 50以上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 135 4 0 0 140 0.7% 96.4% 2.9% 0% 0% 第3题 您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端午节等)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一直感兴趣 以前感兴趣,现在感觉一般 一点都没兴趣 有些感兴趣,有些不感兴趣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88 31 1 20 140 62.9% 22.1% 0.7% 14.3% 第4题 您印象中最难忘的一次过年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最近 三年前 28 23 20% 16.4%

十年前 不记得了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0 49 140 28.6% 35% 第5题 您认为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的原因是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洋节冲击 保护传统的意识加强 民族精神的唤醒 其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1 122 62 10 140 29.3% 87.1% 44.3% 7.1% 第6题 在传统节日的假期中你如何度过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跟工作日一样 按照传统习俗过节日 当假日过 视情况而定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5 46 33 56 140 3.6% 32.9% 23.6% 40% 第7题 您认为人们过传统节日的变化是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很多传统习俗逐渐被忽略 过节的形式多样化 忽视了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其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7 72 72 3 140 76.4% 51.4% 51.4% 2.1% 第8题 您觉得中国传统习俗的变化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一直被保留得很好 日趋淡薄 与时俱进 3 115 22 2.1% 82.1% 15.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40 第9题 对于这样的变化,您的态度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无所谓 担忧 乐观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3 102 15 140 16.4% 72.9% 10.7% 第10题 您认为传统习俗对于现在的中国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可有可无 过时 有意义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1题 您希望传统习俗 [单选题]

选项 8 4 128 140 5.7% 2.9% 91.4% 小计 比例 保持不变 更加传统 更具时代性 更西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 40 85 2 140 9.3% 28.6% 60.7% 1.4% 第12题 对于国家对传统习俗的相关政策,您认为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不了解 政策不足 实施不足 不满意 还可以 很好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3题 您过西方节日的原因是 [单选题]

43 69 72 39 32 5 140 30.7% 49.3% 51.4% 27.9% 22.9% 3.6%

选项 小计 比例 流行 新鲜 具有文化内涵 不感兴趣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7 43 11 39 140 33.6% 30.7% 7.9% 27.9% 第14题 您觉得西方节日在您周围友人中受欢迎程度如何?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一部分友人 大多数友人 基本都 不被重视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54 69 10 7 140 38.6% 49.3% 7.1% 5% 第15题 您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演变趋势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对传统习俗造成冲击 与传统习俗相得益彰 受欢迎,但不会影响传统习俗 暂时受欢迎,之后会被淡忘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3 18 41 8 140 52.1% 12.9% 29.3% 5.7% 第16题 您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是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商家的宣传 媒体的报道 宗教的传播 西方文化自身的优势 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可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6 80 24 50 81 140 68.6% 57.1% 17.1% 35.7% 57.9% 第17题 现在一些老人仍然坚持过传统节日,但对西方节日不感兴趣。您的看法是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他们很好地保护中国文化,使传统习俗得到更好地保留 他们过于守旧,应该接受西方新事物 这是他们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而养成的习惯,我们应该理解 在他们的影响下,自己会更关注传统习俗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9 19 120 58 140 35% 13.6% 85.7% 41.4% 第18题 对于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在中国的未来,您觉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土盛洋衰 洋盛土衰 相互融合 各行其道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三、 广州乞巧文化节的演变

4 16 98 22 140 2.9% 11.4% 70% 15.7% 广州珠村在明清时期已经盛行“摆七娘”,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各种原因活动被停止。90年代中期,珠村乞巧元老自发组织恢复“摆七娘”,群众自娱自乐,规模逐年增大。从2001年开始,陆续有电视台前来采访,有记者前来报道,更有广东省和广州市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及广州羊城诗社前来助阵。2002年,广州近代史博物馆派人摄像收藏,《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人民日报》都做了大幅报道。珠村还与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荔湾区文管所合作,把珠村的“七娘”摆到了仁威庙,使西关小姐竞芳华“也取用了乞巧题材,而广州旅游界也不甘示弱,举办了”广州乞巧风情一日游“。2003年,广州博物馆斥巨资把珠村的“七娘”收藏在广州博物馆,以供南来北往的游客参观。广州市天河区政协的委员们也到珠村视察,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都写了大篇幅新闻报道。2004年,在广州市天河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南方日报》、广州电视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一行20多名记者对珠村七娘诞现场报道,成为当日所有媒体的焦点。这一年珠村已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摆七娘”的兴起,推动了乞巧艺术的发展和乞巧文化的传播。村民谢丽霞、潘剑明的两件作

品还被评为第四届广州文艺奖二等奖。《神州民俗》2005年第二期以“中国乞巧第一村——珠村”为题进行了报道。自2005年起,各级政府部门紧紧抓住发展“乞巧”文化的重要机遇,及时引导民俗文化走向,在天河区珠村主办广州乞巧文化节,在传统民俗活动的“扎乞巧”、“摆七娘”、“拜七娘”、“七娘大戏”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乞巧女儿形象大赛、大型七夕典礼仪式、文化研讨会、广州市乞巧作品创意大赛等系列异彩纷呈的活动,不仅充分展示了本土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使节日文化有了创新和演绎。经过连续四年的努力,在天河区珠村举办的广州乞巧文化节已经发展成为广州的重要文化节庆,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还作了专门报道),同时得到了兄弟省、市以及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响应。2007年,广州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广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珠村也成为广东省乞巧文化传承基地、广州市青少年乞巧文化传承基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si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