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文化发展历程部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7 09: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年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

(文化发展历程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2016浙江卷)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

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A.①③ B.②④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6浙江卷)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

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2016浙江卷)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

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2016浙江卷)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

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2016浙江卷)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

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 世纪4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 C.20 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 年代

(2016上海卷)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2016上海卷)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2016上海卷)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

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2016上海卷)13.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

思想文化的变迁。右侧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2016上海卷)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2016上海卷)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第一节 铁路权 一 东三省铁路 (归)俄国 十 北海南宁铁路(归)法国 ?? 第二节 财权 一 全国海关税权 (归)英国 六 山东全省矿务权(归)英德 ?? 第三节 练兵权 一 江南洋操 (归)德国 五 各省海陆军(归)英国

(2016上海卷)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

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2016上海卷)31.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

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本题选A、B、D、C分别得分3、1、1、0分)

(2016北京卷)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

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2016北京卷)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2016北京卷)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

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6北京卷)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

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③联合国成立 A.①②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C.③④

D.①④

B.②③

(2016天津卷)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2016天津卷)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6天津卷)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2016天津卷)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2016海南卷)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2016海南卷)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2016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

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

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2.答案要点:(15分)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

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2016海南卷)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 分) 答案要点:

(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

新成果。(6分)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分) (2016天津卷)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

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12.(16分)

(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4分)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分)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2分)

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2分)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2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分)

(2016天津卷)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4分) 13.(18分)

(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分)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1分)

毛泽东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2分) (2016浙江卷)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

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10分)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16浙江卷)39.(26分)

(1)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

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反对封

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

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

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

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2016上海卷)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7.史实: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西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2016北京卷)37.(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u5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