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更新时间:2023-10-18 01: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作者:张志刚

在基督教哲学史上,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论证是指一组带有相似逻辑倾向的证明方式,即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一个自明的、必然的真理,而否认上帝之存在势必导致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就逻辑特征而言,这种论证是一种先验性的证明方式。它所专注的是上帝概念本身的逻辑内涵,而不着重感官印像意义上的经验证据。正因为这样,本体论论证在西方思想史上又是一种最易引起争论的证明方式。在许多基督教思想家、特别是正统神学家看来,这是一种最理想的证明方式,优越性就在于不依赖任何有限的经验事实而能确证上帝的无限存在。但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这种论证方式无异于一种逻辑诡辩,其可靠性很值得怀疑。但无论如何,这种传统的证明方式对论争双方似乎总是不失一种思辨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去反覆探究,或是寻求进一步推理的可能性,以充份展开其固有的逻辑潜力,或是考察其本身留有的破绽性,以根本驳倒这一貌似逻辑推论的诡辩方式。

大致说来,作为一种先验证明方式的本体论论证在西方基督教哲学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中世纪经院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一、中世纪经院哲学:安瑟伦与高尼罗

本体论论证的经典表述形式是由安瑟伦(St.Anselm,1033-1109)提

出来的。安瑟伦原是意大利人,曾任英国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院长,坎特伯雷的大主教。他是早期实在论的著名代表,在西方思想更上被人看作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的主要著作有《独白篇》、《宣讲篇》、《上帝为何化身为人》等。在宗教哲学观念上,安瑟伦远承柏拉图的理念论,近师奥古斯丁的上帝观。就理性与信仰的关系而言,他认为信仰高于理性,即理性的思考必须符合信仰的原则。因此,信仰在先,理解在后。安瑟伦有这样一段名言: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就是基于上述宗教哲学观念推导出来的。

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主要见于《宣讲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这一论证始于上帝的概念。安瑟伦首先指出,上帝的观念实际上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中。尽管《圣经》的愚顽人在心里说没有上帝,但这种说法本身便证明他心中也有上帝的观念的本义来说,所谓的上帝就是无法设想比他更伟大或更完善的那一位存在者。这种上帝概念便是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的出发点或逻辑前提。

在上述前提的基础上,安瑟伦进一步区分了心灵中的存在与现实中的存在。他指出,作为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上帝决不可能仅仅存在于心灵中。因为假如上帝仅仅存在于心灵中,那么,人们便可以设想出一个比上帝更伟大或更完善的存在者,他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换言之,若是上帝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那他就称不上是最伟大或最完善的了。因此,无法设想比他更伟大或更完善

的存在者,必然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在《宣讲篇》的第二章,安瑟伦是这样来表述以上推论过程的:如果说那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只在心中存在那么,凡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和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就是相同的了。但是,这明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毫无疑问,某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论比的伟大的东西,是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以上推论往往被看作是本体论论证经典形态中的第一种形式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安瑟伦在《宣讲篇》第三章提出了本体论论证的第二种形式。这一形式的逻辑主旨在于穷根究底,即不仅要进一步论证上帝的存在性,而且还要充份确证上帝之存在的必然性。作为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上帝无疑具有自存性与无限性。也就是说,上帝的存在根本不为时间所限制,他的存在既没有时间上的起点也没有时间上的终点。因此,就上述意义而言,若是再想否认上帝的存在,势必陷入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安瑟伦说: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真实无疑,所以甚至不能设想它不存在,某一个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既是可能被设想为存在的,那末,这个存在就比那种可以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更为伟大,所以,如果那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那就等于说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和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是不相同的,这是荒谬的说法。因此,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这个东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

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一提出来,便遭到了不少经院哲学家的批

评,其中一位最有名的批评者是安瑟伦的同时代人,法国马牟节的僧侣高尼罗(Gaunilon)。高尼罗的生乎事迹不详,身后只留下一篇匿名出版的《为愚人辩》(ProInsipiente)。在这篇广为流传的论著中,他对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批评意见:

首先,高尼罗指出理解的东西并非等于真实的东西。一般说来,当有人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事物,对此我们是可以理解,可以同意的,即同意这一伟大的事物可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但是,在上述意义之外我们就不能再这么说了。因为一经考察心灵通过听闻或理解来认识任何真实的东西的情形,我们就会一目了然:这时真实的东西(或真理)是一回事,而把握真实东西(真理)的理解力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说,即使世界上真有一个可以设想的、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上帝,那他也未必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者,因为我们既不知道这样一位上帝,也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的具体属性来设想他。

接着,高尼罗进一步指出,心灵中的存在未必就是现实中的存在。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的一个重要逻辑根据在于,上帝作为最伟大或最完善的存在者,必然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否则的话,这个已被证明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存在者,就决不会较之世上一切事物更伟大或更完善了。关于这一点,高尼罗回答道:假如有某一个甚至不能用任何事实来设想的东西,一定要说它在心中存在,那末,我也不否认这个东西也在我心中存在。但是,从这事实,我们却万万不能得出结论;这个东西也存在于现实中。所以,除非另有确切无疑的证明,

我决不承认它是真实地存在着。

高尼罗对本体论论证的尖锐批评以一个生动形像的比喻而广为流传、发人深省。在他看来,安瑟伦所论证的那位上帝就好像是传说中的一个仙岛。这座海上的仙岛没有人烟,却有无穷无尽的宝藏。高尼罗仍以愚顽人的口吻说道,假如有人告诉我,世上真的存在这么诱人的一座仙岛,我不难理解他的意思。但难以接受的是他的下一步推论:既然这个仙岛比其他一切地方都更美好或更完善,你就必须承认,它不仅在心灵中是无比美好的,而且在现实中也是必然存在的。反之,如果你还在怀疑它的真实存在,那么这座早已存在于你心中、早已被你所理解的仙岛就不会是最美好、最完善的了。对于以上推论,愚顽人是这样反唇相讥的,我只是感到要么这人是开玩笑,要么我俩之间不知该把谁看作傻瓜。如果我认可他的推理,我就是傻瓜;假若他自以为严格证实了这座仙岛存在,那他就是地道的傻瓜。

需要说明的是,高尼罗身为僧侣,显然不是无神论者。因此,他的有关批评只是在挑剔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的逻辑破绽,而根本无意否认上帝的存在。但在客观上,他的强硬言词却对本体论论证的经典形式构成了一种重大威胁,有力地促使后人意识到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的不合理性或不圆满性,从而转向更严谨、更深入的认识论思考。可以说,本体论论证的第二阶段就是在这种思考的基础上起步的。

二、近代哲学:笛卡尔、伽桑狄、康德

一般认为,本体论论证的第二阶段始于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5-1650)。笛卡尔是十七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xt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