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更新时间:2023-03-08 09:03:4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内容,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

二、(教材分析,重难点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它的

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3、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 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为什么?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4、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

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对本节课知识将采用*以下教法:①问题探究教学法②多媒体教学法③图文转化教学法④ 案例教学法 ⑤讨论归纳教学法

2、学习方法: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本节课知识将分别采用:①小组合作学习法②图表学习法③比较学习法④案例学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

1、导入新课(7分钟)

通过导入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来导出本节课所学知识,板书课题

通过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学生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让学生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讲授新课(30分钟)

主要采用 边讲边练 的教学方法来巩固学生知识。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READING 阅读

亲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如果你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那么,你可以看到自然景观大致依次出现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一亚寒带针叶林。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则会依次看见森林一森林草原一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等自然景观。这种景观变化,实际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反映,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在空间分布上是有差异性的。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这就是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这成为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随之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就是纬度地带分异。

ACTIVITY 活动 思考

1.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 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为什么? 2.影响上述自然带分布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READING 阅读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复杂性

地球自转造成地表流体,包括气团、洋流等发生偏转,这增加了纬度地带性格局的复杂性,又由于海、陆组成物质的差异引起了能量收支状况的改变,从而导致纬度地带性规律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扭曲,致使地球表面某些纬度地带并不呈现连续的带状分布,而往往发生中断和尖灭。因此,仅仅用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还不能全面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从而出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这种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被一些地理学家称为“干湿度地带分异”。因为这种分异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另一些地理学家又称之为“经度地带分异”。 ACTIVITY活动 思考

1.填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举 例 2.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20°经线依次向南、向北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3.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0°纬线向东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垂直分异规律

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地势起伏。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增加,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出现垂直分异的山区处在一定的纬度和干湿度地带上,必然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

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

称为垂直自然带。由于植被和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镜子”,所以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垂直自然带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有明显的表现。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又有阴坡和阳坡的明显差异。

ACTIVITY活动 思考

1.观察图3-9,描述山体的垂直分异现象。 2.读图3-10,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比较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山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想一想,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ACTIVITY活动 思考

观察图 3-11,从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描述地方性分异现象。

READING 阅读

华北平原的地方性分异

华北平原的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其间还

有两个过渡性的洼地区。各部分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地方气候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迭。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例如,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

地方性分异还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岩风化壳 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

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例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陆地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1/3,但陆地自然带生物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却占了全球的99%以上,可见陆地自然带在整个地球表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地自然带有非常复杂的差异性,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的极地,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与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根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所决定的这些特征,地球自赤道到两极可以划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和寒带冻原带等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带。 ACTIVITY活动 探究

描述图3-13、3-14所反映的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

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这里降水量较少(250~450毫米/年),且集中于夏季。草原自然带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随纬度增加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如非洲大陆上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自然带(如欧亚大陆中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阿根廷等地的温带草原)。

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可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如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图3-15)和温带荒漠自然带(如欧亚大陆内部、美国中西部,图3-16)。荒漠自然带降水量稀少(小于250毫米/年),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生产者为数量很少的旱生小乔木、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由于食物的单调和缺乏,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很少,常见的有蝗虫、蜥蜴、老鼠和一些鸟类。对于干旱环境,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夏眠、夜行、耐旱等。荒漠属于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大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弃长就短,优势也会变为劣势,还会导致生态失衡和环境退化。 ACTIVITY 活动 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湿润地区一般可以推广植树造林,但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在较为干旱的地区,要注重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灌丛群落,使乔木树种、灌木树种、草本植物形成合理的结构,而不能单纯种植乔木树种。在草原自然带, 自然地理条件并不适合于树木生长,主要措施应该是恢复草被,而不能大规模植树造林。在不适合垦殖的土地上开垦耕作,势必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因此需要退耕。退耕后的土地也应该因地制宜,在森林自然带主要应退耕还林,在草原自然带则应退耕还草,在湿地区域则宜退耕还湖。

1.观察当地从平原到山地(或从河谷到山脊、从城镇到乡村) 的自然环境分异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用因地制宜的原理加以分析。

2.如认为土地利用现状合理, 尝试作出评价;如认为土地利用现状不够合理,可提出改进建议。

3、课堂小结(8)

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说出存在还存在的问题。 教师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并且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附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3m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