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计算的时候什么时候用弹性计算

更新时间:2024-04-26 18: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板计算的时候什么时候用弹性计算,什么时候用塑性计算

另同一层中可以同时出现 弹性计算和塑性计算不? 如相临两块板?

1. 弹性理论计算法计算粱、板的内力,实际上是将钢筋混凝土粱、板作为匀质弹性材料梁

来考虑的,完全不考虑材料的塑性性质,这在受荷载较小,混凝土开裂的初始阶段是适用

的随着何载的增加,由于混凝土受拉区裂缝的出现和开展,受压区混凝土的塑性变形特别是受拉钢筋屈服后的塑性变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内力与何载的关系已不再是线形 的,而是非线性的,连续梁的内力发生重分布,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塑性理论计算方法就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来计算连续梁的内力. 2.塑性理论计算法的适用范围 塑性计算法由于是按构件能出瑰塑性铰的情况而建立 起来的一种计算方法,采用此法设计时,在使用阶段的裂缝和挠度一般较大。因此,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采用塑性计算法。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应按弹性理论计算方法进行设计:

(1)直接承受可动荷载或重复荷载作用的构件。 (2)裂缝控制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构件。 (3)采用无明显屈服台阶钢材配筋的构件。

(4)要求有较高安全储备的结构。

楼盏中的连续板和次梁,无特殊要求,一般常采用塑性计算。但主粱是楼盖中的重要构 件,为了使其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储备,一般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而仍按弹性计算法计算。

在板岁计算时,边缘梁及错层处板是按简支还是固端计算?

个人觉得,按简支计算比较合理。因为边梁的抗扭刚度一般不足以大到能完全约束板转动的程度。在板面的荷载作用下,既然板端可以转动,按固端来计算与实际情况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本人觉得还有一点必须强调。按弹性理论进行设计时,极限状态为结构中某一截面达到其承载力极限状态,不考虑钢筋屈服到受压区混凝土压坏存在一塑性变形过程,以及这一塑性变形对这整个结构受力的影响,即存在的内力重分配的问题。而按塑性理论则是充分考虑这一点来进行的。

板计算的时候什么时候用弹性计算,什么时候用塑性计算

答:单向板:长边L2/短边L1>2,弹性计算;长边L2/短边L1>3按照塑性计算

双向板:长边L2/短边L1<2,弹性计算;长边L2/短边L1<=3按照塑性计算

浪费国家资源!专家建议一般楼板按塑性算,至少也要条幅啊。

钢筋在构件受力之后被拉长,其强度会增长。当其形成塑性铰的时候,支座跨中开裂使得构件形成拱,可以提高承载力的(参考湖南大学编写的教材)。那些还为塑性计算安全考虑的纯粹不知道弹性算法有多保守。

1)直接承受可动荷载或重复荷载作用的构件。 (2)裂缝控制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构件。

(3)采用无明显屈服台阶钢材配筋的构件。

(4)要求有较高安全储备的结构。

这个才是按弹性算的时候,其余时候建议按塑性算。

我曾经和我师傅谈过这个问题,他不主张用塑性来计算普通板,理由很简单,塑性是假设铰,假设开裂,来计算的,这样的计算导致:板的负弯距钢筋减少,而板跨钢筋增加(相对与弹性计算),这样的计算是合理的,但是事实上,大多的板开裂(厨房,卫生间等)的位置都在角部,这样按塑性即增加板跨中钢筋意义不大,所以他让我计算时宜用弹性计算! 我的回答你满意不?

板一般都按弹性计算的,在施工过程中,板顶钢筋被踩倒的概率太大了,进行安全复核时,再采用槊性计算,才有可能通过呀。

对于调幅的问题,

我觉得就是1/8QL*2在整个梁的跨中和支座处是如何分配的,

按简支的话,就是跨中支撑全部1/8的弯矩,

按固支的话,就是支座处1/12的弯矩,跨中1/24弯矩,二者加起来也是1/8的弯矩。 关键是看如何设计了,

可以在跨中配足1/8弯矩所计算的低筋,负筋按构造。

也可以在支座配足1/12的弯矩所计算的负筋,跨中配足1/24弯矩所计算的低筋。 在设计时就要看采用那种支座假设了。

另外,关于弹性和塑性的问题,我们院的习惯都按弹性的算的,因为塑性的计算不好把握,好多东西在实际中说不清楚。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施工单位参差不齐,所以设计的相对保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q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