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

更新时间:2023-03-10 07:08: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第 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

总第2个教案

1

2

3

4

教师用: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6——10DBCCB

材料题:

(1)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 5

篇二:汉武帝“独尊儒术背景剖析

型墨鲎兰耋堡量套』鱼童篓l;垦篁!壑塑2 坠业垒坠也墅些—————————————————塑型塑生型!』丝

汉武帝“独尊儒术"背景剖析

王建中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扛眙尔滨is,otto)

摘要:在秦朝法家思想失败后,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汉武帝即往后.针对政治、经

济、思想背景及当时的社会形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完成丁对意识形态霸权的建构。

关键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黄老思想 中围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3—0120—04 儒学从社会层面进入政治层面是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的,此后,只有儒家思想才

能享受官方学术地位,为西汉王朝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变革为什么会是“独

尊儒术”呢?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建构并完成这一历史命题的呢?我们分析任何一种意识形态,

都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独尊懦术”思想的确立和汉武帝时期复杂的文化背景以及“大一统”的政

治形势密切相关。笔者试将其论述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法家思想在西汉初期之所以失去立足之地应归于秦始皇的暴虐统治。事实上,秦国的变法事业早

在孝公之际就已开始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秦国经济日富、制度分明、军事强大,这为封建经济、政治

制度在秦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秦人在对外征战中屡露峥嵘,所向无敌,直至秦赢政策马挥鞭,统一六

国,在苍茫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这都归功于法家思想在政

治策略方面的成功指导。统一后的秦朝继续贯彻法家理论,治理国家、驾驭群臣、规定制度、量刑定罪

等,无一不是以法为据,冷酷无情,以至于“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

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史记t秦始皇率纪》),法家思想到这时已是登峰造极。从此,黑色恐怖

的阴籀笼罩了全国,秦始皇以为这就是有效地治理同家了。但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永远都是一分为二

的,这样“苛政,猛于虎也”的法家思想真的就能如始皇帝所愿使民禁121,从而一路畅通无阻地贯彻执行

下去吗?

只要是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模式下,封建统治者就永远也不会放弃他们的集权统治,永远也不会放弃

他们认为于已有利的理论依据,当黎民百姓在严刑酷法下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时候,他们自然要去做一

个新的选择,那就是以暴抗暴!于是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以汹涌澎湃之势

向法家的残暴统治冲

击,最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樊川文集》),“秦为天子,二世而亡”(《汉书-贾谊传》)。秦王朝统一中

国是法家思想的巨大胜利,但终归昙花一现。实践证明: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

秦亡的教训是什么?西汉统治者做了如下总结:“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无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

共见也。”(《汉书-贾谊传》)“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

教训于下也。”(《汉书-董仲舒传》)西汉统治者将秦亡之鉴主要归为以法治国的失败。法家思想给西汉初

期社会留下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百姓避之如虎,官吏谈之色变,尽管其中也有一些积极有为的举措,但

究。

收稿日期:2003—12~08

作者简介:王建中(1949一),男,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研

120

万方数据

基于秦的失败前例,法治在汉初只等同于暴虐无道、穷兵黩武。即便到了嗜欲多为的汉武帝时代,由于

世间对法家思想阵阵的反对呼声,统治者依然不敢将其放人明室高堂中来。但是,如若放弃这种思想,

雌汉武帝“内实多欲’’的性格来看,他怎不觉得可惜?!——那么拿起来?试问在这样的艰难背景下,又

有哪个统治者敢公然以此号令天下?!法家思想此时就如一块烫手的山芋,让汉武帝一筹奠展,他迫切

地希望能找到一个合理熨帖的理论对它进行缘饰。

西汉从秦接手来的不仅是政治上的动乱.思想上的崩溃,尤其要临视经济上的残破。经过秦朝14

年的暴虐统治,加上楚汉战争的破坏,初建时的西汉江山败落,黄河惨淡,哀鸿失栖身之所,瘦马踏草乱

之泥。在这样背景下,汉人物质方面衣不蔽体,思想上则是心无所归。怎样才能够使民力、物力、财力在

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恢复?怎样治理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这成为摆在汉初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

题。

起初,刘邦并没有认为治理国家有多么艰难,天下得之不易并不等于治之不易,既然能用暴力手段

争夺到国家的统治权,那所有其他的麻烦都能迎暴力之刃而解,治理当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坑灰未

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初意乃是“马上治之”;但很多人对此持反

对态度.士大夫陆贾认为“居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建议采取顺应现实的宽松的方针策略,实现“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陆贾:《新语》)的“无为”政

治。经过比较分析,以刘邦为首的汉初统治集团提出了休养生息政策,它一反法家的严刑酷法,以黄老

的“无为”思想,即“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汉书·司马迁

传》)作为理论指导。具体来说,就是政治体制上采取分封制,广封同姓王;经济政策上则以“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为主;思想上“崇尚黄老”,倡导“无为而治”;民族关系方面则屈尊和亲,主动与窥伺中原的匈

奴结好。

汉初的这些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举措是正确的,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顺应了汉初经济残破的历史大势,不仅有利于医治长期战乱给人民心灵造成的创伤,也有利于复苏经

济,激活文化,安定社会秩序,调整民族关系,恢复国力。汉初繁荣的“文景之治”实质上就是“黄老之

治”。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黄老之学所提倡的清静“无为”政治使西汉政权很快就陷入到一系列政治危机

之中:外交方面,和亲方针使西汉对蠢蠢欲动的匈奴一直采取退居忍让的策略,致使匈奴南下侵犯日增,

往来骚扰频繁剧烈,构成西汉王朝外部关系中最敏感的危险因素;王朝统治范畴内部,分封制导致皇权

旁落、割据迭起,宗室诸王与中央政府时有摩擦,他们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对中央政府的权威造成强有力

的威胁;朝廷当中,由于黄老不强调“君唱臣和,主先臣随”之礼,加上汉初以来的将相多功臣勋贵,他们

恃宠而骄睨君权,气焰跋扈嚣张,非常不利于皇帝的集权统治;就皇帝本人来说,嗜欲之需常有,但限于

黄老的清静寡欲思想,能够为所欲为的时候却很少,这对于凌驾万民之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来说,“无

为”思想就如缚住他们手脚的绳索一般,令其郁郁不能得志。由是观之,重新确定一个适应王朝统治的

意识形态霸权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尤其是景帝时期,诸侯王国问题日益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

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削藩”主张,他认为诸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

祸大”(《史记·吴王濞列传》)。这严重威胁到藩王的切身利益,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西汉

诸侯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也是“无为而治”思想在政治领域失败的一

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缩影。

即便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宗藩依然拥有一定势力,隐患犹存,依据什么样的办法和理论来解决刘汉江山

的这些问题已成燃眉之急。

此外,西汉在经济卜以“无为”思想鼓励商品经济发展,但刺激个体经济发展又造成“网疏而民富,役

则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十、公卿、大失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

度”(《史记-平准书》)。由此而来的管理疏松、贫富分化、农民破产、政府控制乏力等问题日益严重,到汉武

帝时,此类现象已经发展到不得不解决的程度了,这就要求他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旖,

·121-

万方数据

并从理论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武帝时依然面临着朝政旁落的问题,一些宰辅大臣承汉朝前期之风气,多欲据权。如田蚧为相,权

倾朝野.即便是武帝对他颇为垂青,也常常忍无可忍:“当是时,丞相人奏事,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二千

石,权移主上。上乃日:‘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汉书·田蚧传》)如果皇权再这样随其自然“无为”

下去的话,刘汉'FI'tlI势必将易名改姓。

危机此起彼伏,充斥在政治界、经济界、思想界、外交界,统治阶级意识到,要想改变这种发展模式,

就必须重新建构一个意识形态霸权,这在武帝时已迫在眉睫,它亟须汉武帝采取有力措施,把以皇帝为

首的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系统的思想理论。这给汉武帝提出的第一个反思就是:有没有必要放弃黄老

思想?在深刻分析以上种种现象之后,他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摒弃黄老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它“好清静??不细苛,治务在无为而已,引大体,不拘

文法”(《汉书·汲黯传》)的特点比较吻合汉初颓败的政治形势,所以深得文帝、景帝之重视,景帝母窦太后

“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更是一位虔诚的

黄老之学信徒。这给初登皇位的汉武帝带来了诸多难题,即位之初,当御史大夫赵绾建议他“请无奏事

东宫”的时候,其实就是武帝本人对黄老思想的试探性反抗,结果这件事令当时手握实权的窦太后勃然

大怒,赵绾为其所迫,下狱自杀。但历史事实证明,这只是黄老思想退出历史舞台前的回光返照而已,因

为当时社会各领域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优越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早为汉武帝的思

想变革提供了天时地利。

尽管西汉初期的“无为而治”给政府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但它对扭转建国之初的衰败状况还是颇有

作用的。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的残破情形早已不复

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文景之治”中“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

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的盛世景象。到汉武帝

时期,西汉社会经其先辈的治理,尤其经过文景两朝的薄赋轻徭、励精图治之后,政治上基本稳定,经济

方面也基本摆脱了凋敝状况,国力逐渐增强。

,大智大雄的武帝本就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长远的谋略,针对先帝创造的功绩以及遗留的难题,他首先

想到的就是如何把功绩辉煌下去,如何把难题充分解决,这也是如何把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

让国家机器基本有序运转的问题,从理论角度看就是如何建构一种更有效的意识形态霸权。尽管七国

之乱已平,但这并不等于从体制上真正解决了积年遗留的政治经济问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加之汉武

帝多欲的性格又以好大喜功为外在表现,于是为强化手中皇权,满足自己的贪欲,他决定采取一系列积

极措施来强干弱枝:内多兴作,进一步消减宗室诸王势力,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外勤用兵,征讨

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拓疆土,扩大汉家基业。为达到自己四处征伐以完成历史重任的目的,尤其为使

手中权力能够无限扩张,汉武帝就必须要树立一个权威的意识形态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为其政治任

务服务。但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明显与汉武帝的政治抱负处处相左。既然黄老思

想已经走到时代的尽头,就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这种新的思想一经确立,就必须能够在封建统治的

土壤中深深扎根,能够作为专制国家意志的表述,确保专制帝国的稳固统治。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汉武帝个人的魄力和创新

精神,为议武帝改革举措的正式出台打造出浓郁的气氛。政治变革要以思想变革为前提,这使汉武帝在

第一个反思的基础上,又引发出第二个反思:既然黄老思想已经不合时宜,那么,用什么思想来取代它更

好呢?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从根本说,它是历史规律的能动反映。汉武帝最终能

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浓厚的思想基础。

·122·

篇三:汉武帝独尊儒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行管092吴鹏 7101009081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大一统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其间,政治上的统治思想曾一再变更,直到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才被确立下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到社会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这种思想在汉武帝时得以确立呢?

西汉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统一的必然要求。西汉建立之初,正是长期战乱之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汉初统治者为安定人心,恢复社会生产,巩固刚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在批判法家思想和总结秦朝灭亡教训的社会声浪中,选择了一种适合汉初国情的统治思想—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奉行文武并举、刑德并用的治国方略,尊崇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原则。这很适合饱经战乱之后的西汉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所以,从汉高祖到汉景帝都把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作为治国的统治思想,“无为而治”成为汉初无为而治的典型治国方略。

文、景两帝时,天下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但到汉武帝时,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伴随着突出起来,并有激化的可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顺势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并且有汉武帝实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密切相关。那么,汉武帝当时为什么要实施该政策?

第一,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汉惠帝废除《挟书律》,促使诸子百家学说复苏,其中以儒、道两家影响较大。至汉武帝即位,儒学已经发展到名家辈出、学科精细的繁荣阶段。儒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人学习、研究儒学。面对这种不可抗拒的学术思潮和学者群体,任何政治家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和价值。因此,汉武帝推行“举贤良对策”,以选拔人才。

第二,尖锐的社会问题呼唤新的政治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边境不宁。匈奴威胁着西汉北方边疆,南方边疆因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也很不安定。二是王国势大,威胁中央。三是阶级矛盾激化。随着地主阶级及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一些官僚、贵族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

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些情况要求统治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作为汉初统治思想的道家思想,因主张清静无为,已不能满足这一政治需要。

第三,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思想的统一来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宣扬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为君权独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针对土地兼并现象,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稳定地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君臣伦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违背,以此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第四,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强盛之时。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决定了他必然会有所作为。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然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而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正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表面上看,“独尊儒术”是定孔子思想为至尊,以儒家文化为根本。但实际上,汉武帝“独尊”的“儒术”并不是纯粹的先秦儒学,他所推崇的儒学,是经过董仲舒改造,融合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的“儒术”,而不是单纯的前秦儒家思想。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就是说,汉朝从开始就是霸道和王道糅合在一起的。王道是指儒家学术体系,霸道就是法家的“治国之术”。汉宣帝的话说明:朝廷表面上尊崇儒术,实际上暗用法家设计的制度与思想资源。表面上讲的是性善论,信的是性恶论;口头讲的是伦理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权力中心主义;表面上是吏的儒化,实质上是儒的吏化。这是汉武帝及其以后的统治者惯常的一种统治方略。

有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为什么呢?在汉武帝之前,中国没有形成一个举国上下共同认可的文化体系。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作为全国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也是国家统治者制定方针大略的基本依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s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