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更新时间:2024-03-21 05: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福州市晋安区第四中心小学 陈丽晖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2.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3.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4.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6.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热身一下,一起来玩抢椅子的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参加游戏,第三位同学是请女生还是男生呢?老师认为,不管是请男生还是女生,都一定至少有两位同学的性别是相同的。同意我的说法吗?

游戏规则是:在老师说开始时,3位同学绕着椅子走,当老师说停的,三位同学都要坐在椅子上。

为什么总有一张椅子至少坐两个同学?

在这个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叫做抽屉理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抽屉理原。(板书课题)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如果要让每个文具盒里放的笔尽可能的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6)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7)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位同学的想法?(5÷4=1?1)商1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怎么办?

(8)在探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枚举了所有放法,找规律,二是采用了“假设法”来说明理由,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明了更简单?

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6、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铅笔放进文具盒的情况,只要铅笔数量多于文具盒数量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文具盒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7、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在课前我们玩的游戏中,有没有抽屉原理?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会有几种情况?(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结论?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4)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5÷2=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5本书。

如果把11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你是怎样想的?(11÷3=3?2)商3表示什么?余数2表示什么?3+1=4表示什么?

3、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抽屉原理”,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借助直观操作,经历探究过程。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

2、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有一定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解决抽屉原理的优超性和局限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3、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的“抽屉原理”的建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特别以游戏引入,又以游戏结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学到了抽屉原理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绿色出行。教材P105——106页内容 复习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与环保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二氧化碳放量的计算等。 2.通过交通出行方式有关数学问题研究,理解绿色出行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习重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及绿色出行所占百分比的计算方法。 复习难点:如何从繁多的信息中选取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复习过程:

一、依标导学,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出示课本105页的主题图。这是北京交通的一个图画,你想说什么?师:对在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么多汽车对环境产生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减少这样的影响。 2.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3.自学提示

(1)阅读105页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2)阅读第二自然段: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3)阅读第1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4.学生自主学习 二、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二)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组织活动 学生汇报,老师逐一指导解答

1.爸爸家到单位的路程:20×(45÷60)=15(千米) 妈妈上班距离家的路程:30×(30÷60)=15(千米)

小明家离学校的路程:50×15=750(米)

2.15000×160=2400000(克)=2400(㎏)=2.4(吨) 2.4×49620000≈2.4×50000000=120000000(吨) 三、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达标练习

1.完成P106第2、3、4题。

2.阅读106页的“你知道吗?”了解“绿色通行”和“同比和环比”的概念。 (二)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北京五日游。教材P107——108页内容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游览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能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方案和策略。

2.在对比、剖析、察看和思维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立异意识和实践本领,培养学生擅长多角度思索题目的意识和决策本领。 复习重点:如何计划安排最省钱。 复习难点:理解合理消费与节约间的关系。 复习过程:

一、依标导学,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快放暑假了,小明期待与爸妈参加“北京五日游”。爸爸和妈妈把这个旅游计划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小明。同学们,你能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吗? 2.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3.自学提示(阅读107页)

(1)要研究出一份合理的方案,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应遵循什么原则? (2)用什么方法查询确定要游览的项目和调查各种项目的费用? 4.学生自主学习

二、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分发“北京五日游”计划表给每个小组,分组讨论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初步制订包括各项费用的预算工作、日程安排、必备行李等内容的计划 (二)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组织活动

1.根据学生汇报概括各项所需费用主要包括行、住、食、游、购等五个项目,并展开讨论。 2.质疑

(1)如果你去买票,你会怎么买? (2)旅馆的选择

最佳方案:从地图中观察得知,火车站在崇文区,离天安门、故宫、天坛都不远,而且交通便捷,商业发达,可在附近选择。

(3)出门在外,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什么? (4)安排具体旅游线路。

(5)估计一下购物的地点和内容及花费

(6)还有其他准备工作吗?(出发时间、必备行李、旅途安全等) 3.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完成课本107的表格 4.方案交流 5.制作预算费用。

交通 住宿 餐饮 市内交通 景点门票 其他 合计

6.阅读108页小明设计的旅游计划,把自己设计的旅游计划与小明的进行比较,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与同学们分享的?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材P109——110页内容 复习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复习重点: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复习难点: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学准备:邮票 复习过程:

一、依标导学,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邮票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师:上面这些邮票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2.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3.自学提示(阅读课本109页)

(1)一封信不到20克,寄给本市的朋友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2)一封信有45克,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呢??

(3)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收费标准表中的“资费标准”、“计费单位”、“首重”、“续重”、“本埠”、“外埠”是什么意思?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克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枚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设计一枚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5)如果想最多只用4中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4.学生自主学习

二、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二)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组织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自习提示汇报,老师逐一指导学生设计表格进行解答,重点讲(4)、(5)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4)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 (1)学生说一说可能的邮资? (2)引导列表描述。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1)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2)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5)

400克以内的信函按照邮政相关费用规定,可以看成几部分的组成?所需支付的资费有哪些情况?

引导学生设计的表格如下:首重100克以内的付费方法付邮资治通资: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本埠 0.80 1.60 2.40 3.20 4.00 外埠 1.20 2.40 3.60 4.80 6.00

续重在101克—400克之间的付费方法付邮资: 101~200 201~300 301~400 本埠 5.20 6.40 7.60 外埠 8.00 10.00 12.00

小结: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三、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达标练习

1.一封信重55克,寄给本市工作的叔叔,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2.一封信重388克,寄给外地的姑姑,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3.有2张80分和2张1.20元的邮票,可以支付的资费有多少种? (二)课堂作业

1.一封信重50克,寄给外地,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2.一封信重135克,寄给外地,需要付邮资多少钱?寄给本市呢?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有趣的平衡。教材P111——112页内容

复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发现“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明确“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习重点:平衡规律的寻求。

复习难点:体会质量与距离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竹竿、塑料袋、棋子。 活动准备

1.选一根粗细均匀的竹竿,或一根细空心管。(长约1m) 2.在竹竿中点的位置打个小孔并栓上绳子。 3.从中点开始每隔8㎝做一个记号。(或刻小槽) 复习过程:

一、依标导学,自主学习 1.复习旧知

什么叫反比例?举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2.引入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3.自学提示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如果左右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3)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你有什么发现?

(4)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4.学生自主学习

二、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二)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组织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自习提示汇报,老师逐一指导归纳:

发现一: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右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到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发现二: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学生发现三: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小结: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三、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达标练习 1.填空 如图所示:

(1)左边刻度3处挂6个棋子,右边刻度2处应挂( )个棋子才能平衡。 (2)左边刻度1处挂3个棋子,右边挂1个棋子,应挂在刻度( )处才能平衡。 (3)要保持平衡,同一侧的刻度和所挂的棋子数成( )比例。

2.从一个等腰梯形的上底端点画高,把下底分别分为1:3两段,下底长80㎝,并且高等于下底的 。求梯形的面积。 (二)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R· 六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 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 行的多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推进新课 据统计,2011年末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4962万辆, 同比增长23.2%。其中私人轿车4322万辆,同比 增长25.5%。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10年 的40%上升到2011年的42%,2011年

小汽车出行比 例为33%,为近年来首次下降。北京市民的“绿 色出行” 1.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 g二氧 化碳。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汽车 和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 汽车: 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 =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 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 =6915.2×15000=103728000吨 典例精析 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往 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妈 妈上班乘地铁单程用时30分钟,地铁的平均速度 为30千米/时。小

明每天步行上学,单程用时15分 钟,平均步行速度为50米/分。 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远?如果全年按 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 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 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 千米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 私家车,走在大街上,也许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就 是堵车的现象,我们闻到的也并不是泥土的清香, 不是花朵的芬芳,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尾气刺鼻的 味道;相比以前的时光,每天消耗大量的能源。 这直接导致了咱们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在这个环 境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绿色出行当中来。 绿色出行带给我们的是健康的身体,我们不去乘 坐私家车,取而代之的是选择骑自行车或者是徒 步,这样可以锻炼身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 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而乘坐公交车可以减少私家 车的使用,就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这对于环 境保护非常有益。 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 课堂小结 1.自发参与环境保护建设以及治理大气污染的行 动,加强环保意识。我爱我车,更爱本身的绿色 家园! 2.为了还给天空一片蓝色,咱们每个月少开几天 车。一月之中,咱们可以选择公休或节假日的一 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上脚踏车,到达咱们 想去的地方。汽车多停放一天,污染物就少排放 一些,咱们所呼吸的空气就能越发清爽。 3.咱们是汽车的拥有者,也要成为汽车污染物 的控制者,更要成为蓝天的守护者。咱们要多 掌握一些环保知识,多学习科学的驾驶方式, 养成良好的驾

驶习惯,以削减污染物的排放。 为环境多尽一份责任,咱们的心里就会多一份 欣慰,让咱们携起手来,共同营建绿色家园。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 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 —— 高尔基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黄圈小学 姜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5-10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计算和研究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以及总量和份数之间的关系等。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会研究和分析的过程,掌握调查研究的能力,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评价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辨别、综合、概括、理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猜想、创新、迁移、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本节课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绿色出行对于环保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到绿色出行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调查研究和分析出行方式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感知导入

师:今天,我们不学习新的数学内容,我们来做调查研究,每个人争当调查研究的小高手。我们一起先来看看一段小视频。(柴静的《穹顶之下》)

师:看完这段视频,对于也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我们,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预设:空气被污染了,雾霾比较严重,对大家身心不利。) 师:那同学们你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预设:家里少烧煤,少乘坐私家车,多坐公交车。)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都是城市的小主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关于“绿色出行”方面的问题。(板书:绿色出行) 出示文字材料1和主题图:

据统计,2011年末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4962万量,同比增长23.2%,其中私人轿车4322万辆,同比增长25.5%。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10年的40%上升到2011年的42%,2011年小汽车出行比例为33%,为近年来首次下降。北京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不断增强。

设计意图:绿色出行,首先让那个我想到了最近很火的“雾霾”,我将本节课与此联系起来通过最近很火的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来让孩子们心灵有一个触动,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绿色出行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一组数据群,像同学们诠释本节课的主题,重点突出“绿色出行”与数学的联系,回归到数学的本质上来。

二、体验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步行和乘坐公交车上下学啊,你们真环保啊,我们来看看小明一家的出行方式。(出示文字资料2)

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妈妈上班乘地铁单程用时30分钟,地铁的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小明每天步行上下学,单程用时15分钟,平均步行速度为50米/分。

根据文字材料1和2,出示四个问题,要求学生们通过调查,讨论,分析一起研究。 1、每辆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 学生提问: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多少千米呢?

师:通过调查,老师告诉大家,天津的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15000km。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算一算,然后把你的答案和大家分享。

(预设:160×15000=2400000g=2.4t 4322×2.4=10372.8t)

师:看到了吗?这么多二氧化碳排放了出来,我们每人都吸入了大量的汽车尾气。 同学们从今天起一定要坚持“绿色出行”。

2、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远?如果全年按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师:仔细思考,谁来说说你已知哪些信息了?

预设:我知道了每辆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和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 师:谁来解答呢?

预设:45分钟=0.75时 20×0.75=15(千米) 245×15=3645(千米) 3645×160=583200g=0.5832t

3、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1:我觉得小明的出行方式最环保,最健康。

预设2:小明的妈妈乘坐地铁是公共交通所以小明的妈妈也有较强的“绿色出行” 意识。 预设3:小明的爸爸如果也能乘坐地铁,就更快也更环保了。 预设4:小明的爸爸可能上班的线路上没有地铁,所以他只能开车。

师:同学们得到这么多信息,你们可真棒,老师看出来了,你们都鼓励小明和妈妈的出行方式,对爸爸的出行方式有一些质疑,确实通过计算,爸爸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多,所以我们一起来建议小明爸爸“绿色出行”。老师让美术课代表做了一份倡议条幅,提倡“绿色出行”,来我们每个人在上面签上名字,以此来让大家重视。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通过小明一家的几个问题主要是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让学生体会绿色出行的一种环保出行方式。

三、实践应用

师:我们来看第四个问题,4、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预设1:设计一张调查表,小组成员相互调查,统计。

预设2:将每一位同学们记家长的出行方式都进行统计,这样的数据更真实,可靠。 预设2:也可以采用扇形统计图的形式来统计。找到部分和总体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可真棒,能将之前学过的知识与本节课相联系起来。下面大家开始设计和调查自己的调查表吧,并计算绿色出行的百分比。

轻轨 公共汽车 私家车 自行车(电动车) 步行 爸爸 0 12 15 0 3 妈妈 2 20 2 2 4 学生 0 18 2 0 10 百分比 2.2% 55.5% 21.1% 2.2% 18.9% 师:谁能来给同学说说你的研究报告? 预设1:我把学生及家长的出行方式做成了调查表,出行方式有步行、私家车、自行车、电动车等几方面,其中绿色的出行方式有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占78.8%,其中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比较多。 预设2:其中爸爸乘坐私家车的人比较多,所以我建议爸爸们应该步行,能步行的就步行,还锻炼身体呢。 预设3:乘坐公共汽车的人数比较多,说明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有所提高。 预设4:我爸爸妈妈都开车,我想回家劝劝他们最好步行回家。 师:大家都很棒,在班长的组织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等工作,而且大家的建议也都很不不错,同学们都能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下面大家看一看下面一段文字,就是介绍绿色出行的。 绿色出行是指采取相对环保的出行方式,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等。通过碳减排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师:相信通过这段文字大家对绿色出行有了更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一个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调查,分析,计算的过程,形成一种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不需要有大量的算数练习,重点是让大家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学生们体验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也对学生们进行了德育教育,体验到了绿色出行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

师: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预设:增强环保的意识,做城市的小主人,绿色出行。

五、布置作业

师:写一封倡议书,先给自己身边的亲人们,要求他们绿色出行。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内容是给孩子们渗透绿色出行的重要性,要孩子们有紧迫感,切实感受到我们生活在雾霾的环境里,通过比较、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本节课我就这样设计,无时无刻的渗透着这样一种环保思想,其中穿插着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生活中的数学,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也增强了学生们环保的意识。

家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学生们体验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也对学生们进行了德育教育,体验到了绿色出行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

师: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预设:增强环保的意识,做城市的小主人,绿色出行。

五、布置作业

师:写一封倡议书,先给自己身边的亲人们,要求他们绿色出行。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内容是给孩子们渗透绿色出行的重要性,要孩子们有紧迫感,切实感受到我们生活在雾霾的环境里,通过比较、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本节课我就这样设计,无时无刻的渗透着这样一种环保思想,其中穿插着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生活中的数学,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也增强了学生们环保的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1w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