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3-20 13:5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球通史 第一编 史前人类

第一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a) 从类人猿到人类 b) 食物采集者的生活 c) 种族的出现

第二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a) 农业的起源 b) 农业的传播 c) 农业的种类

d) 食物生产者的生活 e) 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三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a) 古代文明的起源 b) 古代文明的传播 c) 古代文明的类型 i. 美索不达米亚 ii. 埃及 iii. 克里特 iv. 印度河 v. 商朝

d) 游牧民族获得权力 e) 游牧民族摧毁古代文明 i. 中东 ii. 希腊 iii. 印度 iv. 中国

第四章 古典文明开启欧亚大陆一致性(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a) 一致性的根源 b) 商业纽带 c) 文化纽带

第五章 希腊-罗马文明

a) 希腊文明的形成时期(公元前800年-前500年) b) 希腊文明的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年-前336年) c) 古典时代中的希腊文明

d) 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6年-前31年)

e) 罗马历史上的早期共和国(截至公元前264年) f) 罗马文明的后期共和国(公元前265年-前27年) g) 早期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 h) 后期罗马帝国(公元284年-467年) 第六章 印度文明

a) 雅利安人的影响

b) 改革与反改革 c) 孔雀帝国

d) 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 e) 芨多古典时代 第七章 中国文明

a) 过渡时期 b) 哲学家和经典 c) 秦帝国 d) 汉帝国

e) 汉帝国的衰落 第八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a) 古典文明的衰落 b) 蛮族的入侵

c) 居住在西方的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 d) 蛮族对西方的持续入侵 e) 西方历史的独特性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第三编 欧亚大陆中世纪的文明(公元500-1500年)

第九章 中世纪文明形成欧亚大陆一致性

a) 商业纽带 b) 技术纽带 c) 宗教纽带 d) 扩大的视野

第十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a) 穆罕默德 b) 征服时期

c) 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帝国 d) 伊斯兰教文明 e) 哈里发统治的衰落 第十一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

a) 突厥人的入侵 b) 成吉思汗的征服 c) 蒙古帝国

d) 蒙古帝国的衰落 e) 突厥人的复兴

f) 突厥人和蒙古人入侵的意义 第十二章 传统的拜占庭文明

a) 拜占庭的出现 b) 拜占庭的黄金时代 c) 拜占庭的衰落 d) 拜占庭的灭亡 e) 拜占庭的遗产 第十三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a) 隋朝和唐朝

b) 宋朝的黄金时代 c) 元朝蒙古人的入侵

d) 明朝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内向型 e) 中国文明在日本 f) 日本的封建制度 g) 日本的内向型和孤立 第十四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a) 西方的多样性 b) 地理背景 c) 技术的进步 d) 发展中的经济 e) 新君主国的崛起 f) 文艺复兴的酝酿 g) 西欧的扩张主义 h) 西方文明中的女性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达社会与“遏制领先”

第四编 公元1500年以前的非亚欧大陆世界

第十五章 非洲

a) 地理环境 b) 农业和铁器 c) 伊斯兰教

d) 贸易与苏丹帝国 e) 王国与诸侯国 第十六章 美洲和澳洲

a) 土地和民族 b) 美洲的土著文化 c) 美洲的土著文明

d) 历史上的美洲和印第安人 e) 澳大利亚 第十七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中的种族

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十八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a) 现代穆斯林帝国的崛起 i. 奥斯曼帝国 ii. 萨菲帝国 iii. 莫卧儿帝国 b) 穆斯林帝国的辉煌 i. 军事力量 ii. 行政效率 iii. 经济的发展 c) 穆斯林帝国的衰落 第十九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a)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b) 皇帝的更替

c) 与西方的早期关系 d) 日本吸收中国文明 e) 德川幕府

f) 与西方的早期关系 第二十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现代化 b) 文艺复兴

c) 文艺复兴的遗产 d) 德国宗教改革

e) 德国以外的宗教改革 f) 天主教改革 g) 宗教改革的遗产

第二十一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扩张和国家建设

a) 扩展中的经济 b) 技术的发展 c) 资本主义的出现 d) 民族君主国的崛起 e) 扩张前夜的西欧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

第六编 西方崛起时的世界(公元1500-1763年)

第二十二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a) 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 b) 哥伦布发现美洲 c) 葡萄牙在亚洲 d) 世界的瓜分

e) 西班牙征服者和新西班牙 f) 伊比利亚的衰落

第二十三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700-1763年

a) 西北欧早期的扩张 b) 荷兰的黄金世纪 c) 英、法竞争 d) 英国的胜利

第二十四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a) 俄罗斯扩张的地理环境 b) 俄罗斯的早期扩张 c) 征服西伯利亚

d) 西伯利亚的行政管理和发展 e) 征服乌克兰

第二十五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a) 新的全球性视野

b) 人类和动植物的全球性扩散 c) 全球性经济关系 d) 全球性政治关系

e) 全球性文化关系

f) 历史视野中的近代初期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从世界历史看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

第七编 西方占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74年)

第二十六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a) 科学革命的根源 b) 科学革命的历程 c) 科学革命的意义 d) 工业革命的根源 e) 工业革命的进程

f)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i. 工业革命的传播 ii. 人口的增长 iii. 城市化 iv. 财富的增长 v. 新消费主义 vi. 女性的新角色

g) 工业革命对非欧洲世界的影响 i. 早期帝国的欧化 ii. 新帝国主义征服新帝国 iii. 新帝国主义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

a) 政治革命的格局 b) 英国革命 c) 启蒙运动 d) 美国革命 e) 法国革命 i. 革命的根源 ii. 贵族革命 iii. 资产阶级革命 iv. 民众革命 v. 战争和恐怖 vi. 那破烂 f) 民族主义 g) 自由主义 h) 社会主义

i) 政治革命中的女性 第二十八章 俄国

a) 1856年以前的俄国和欧洲 b) 俄罗斯和欧洲,1856-1905年 c) 1905年以前的俄罗斯和亚洲 i. 阿拉斯加 ii. 阿穆尔河流域 iii. 中亚

因此他们只有起义的权力。起义在中国传统上是一种宪法赋予的合法手段,人们经常以次种方式来阻止武断而暴戻的立法和行政。 ? 明朝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影响最大的差别。

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性影响。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具有极强的延续性。因此可以说,是传统的官僚贵族统治集团利用新儒学作精神支柱吞噬了新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 中国统治集团另一个对内限制政策是竭力反对海外扩张。1712清朝皇帝颁布了一道诏

令,禁止中国人在东南亚经商和定居。五年后,清朝又发布了另一条布告,允许那些已经定居国外的海外华人返回家乡,不必担心受到惩罚。1729年清朝再次颁布法令,规定了海外华人回国的具体日期,逾期未归者再不允许回国。这种政策同西方国家形成了何等鲜明而又惊人的对照。

? 15世纪明朝皇帝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并强迫立即执行这一禁海令。这就是中国

官方对海外活动持消极态度的一个最鲜明、最重大的表现。皇帝之所以能够颁布禁海令,是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正是由于制度结构上和海外拓张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中国的力量却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 6世纪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氏族组织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日本的大化革新于645

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样板将日本改革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 国家的军事职务通常由软弱的宫廷贵族挂名充任。结果反对虾夷人的战争则由农场贵族

指挥。这时,这些农村贵族和他们的侍从即武士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封建关系。这种关系以理想化的道德即“武士道”为基础。武士在法律和礼仪上享有特权,但是反过来他们也必须绝对效忠于他们的封建领主。

? 由于西方强国对东南亚和东亚海域的入侵,阻止了日本扩张主义的自然发展。西方海上

军事技术的明显优势以及西方传教士在日本列岛上的惊人作用,使日本人感到惊恐。为此,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的政策,使日本退回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境地之中。为了稳定,德川幕府从中国引入了儒家学说和制度。他们采纳了儒家对社会的四阶层划分法——即武士管理者、农民、工匠和商人,借用了儒家哲学,强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尊卑次序。 第十四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 “为了避免即将降临的灾难,人们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祈祷上帝的人;第二类是经商、

种田的人;第三类是为了防护前两类人、使之免受不公和伤害而产生的骑士。”这既是中世纪西方社会的阶层划分:教士、劳动者和骑士。

?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新的多元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独立于而非听命于皇帝的教

会;取代了帝国朝廷的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了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各自开垦荒地的自给自足的采邑;产生于城市、发展顺利从而面对贵族、高级教士、甚至君主有所冲击的新兴商人阶层。

? 900-1300年西欧经济稳步发展,然后就出现了14世纪的经济大萧条。这次大萧条由

多种因素共同引起,其中包括连年的粮食歉收和饥荒、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以及德国和意大利的斗争。不过,1400年后不久经济开始复苏,从此以后经济发展就呈现一种普遍上升的趋势。 ? 单就人口和贸易量而言,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

但是由于这些城市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他们的地位显得十分独特。 ? 当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企图强迫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布雷西亚、帕尔马、维罗纳等富

庶城市纳税并接受帝国管辖时,这些城市变结成伦巴蒂联盟。

? 1350年不莱梅、吕贝克、斯德丁、但泽等波罗的海沿岸的90个城市组成了汉萨同盟,

打击海盗,并迫使外国人承认它们的商业特权,他们也凭此实际上垄断了北欧的贸易。 ? 整体看来,查理曼死后西欧政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9至11世纪,教皇和皇帝总

体来说是合作的。教皇帮助皇帝反对德意志世俗贵族,作为回报皇帝支持教皇反对与罗马皇帝权威相对立的拜占庭教会势力。1073年教皇格列高里七世任职,罗马教皇的权力开始达到顶峰。教皇和皇帝为了争夺日耳曼主教的任免权而发生冲突,结果格里高利七世获胜,从而削弱了帝国行政区和皇权。到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实际上已经卷入了欧洲各国的事务之中,国王和皇帝由他认命或废黜。

? 欧洲君主新权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自治市的自由

民向君主提供财政援助和贡献管理才干,成为国王的内侍等。作为回报,新君主向自由民提供保护,以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苛捐杂税。他们还为保护商人利益废除了五花八门的地方自治权,这些地方自治权各有各的关税、法律、度量衡和货币。随着这些障碍的消除和国家法令的实施,民族君主国出现了。

? 到15世纪,民族君主国的范围已初步覆盖了今天的英国、法国、葡萄牙以及斐迪南和

伊莎贝拉联姻后的西班牙的版图。

? 4至10世纪之间,欧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马札尔人、维京人和穆斯林的侵略。

但从10到14世纪这种局面却戏剧性的颠倒过来,欧洲开始全线进攻。

? 在西方新文明中女性的地位主要由两种制度决定——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在理论上

讲,教会主张两性之间的平等,这类似于它主张的种族平等和阶级平等。然而,在实践中教会在性别问题上的的态度却极度含混不清。在教会内部,妇女不能被授予牧师的神职,也没有布道的权力。然而教会却专门为中世纪的妇女设计了一个重要机构,即女修道院。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达社会与“遏制领先”

? 中国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

政治和提供社会凝聚力及思想意识基础的儒家学说。于是中国人也就顺理成章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文明,并将外国人视为“野蛮人”。 ? 在从一个历史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中,落后的边缘地区反过来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形

字历史上并不鲜见。这种发展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事事领先”,人类学家将此成为“遏制领先法则”。该法则认为,在转变时期起先最发达和最成功的社会想要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将是困难的。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社会则可能更能适应变化,并在转变中逐渐处于领先地位。 ?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转变的时代,历史发展的速度与中世纪相比已大大加快。仅从二

战后几十年中所发生的变化来看,这种加速发展也十分明显:日本和德国的经济从战争的蹂躏中迅速恢复;苏联突然间发生政治解体,从一个超级大国变成了世界地图上的一个空白地带。在这样一个变化不断加速的时期,适应能力对个人和种族的成功——或许应该说是对个人和种族的生存——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以变应变!

第四编 公元1500年以前的非亚欧大陆世界

第十五章 非洲 第十六章 美洲和澳洲

? 欧洲人对美洲的迅速入侵和开发,与其迟至几个世纪后才得以入侵和殖民非洲,形成了

鲜明对比。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是地理环境:美洲大陆在地理上更易接近,更吸引人。另一个原因则是印第安文化的总体性质使得他们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 第十七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中的种族

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十八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 “五功”和《古兰经》的规训不但造就了一个宗教,而且形成一种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 约1500年后的穆斯林世界还以它的三大帝国——地跨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的奥斯

曼帝国,波斯的萨菲帝国和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而闻名于世。这些帝国当时都已臻于强盛,统治者伊斯兰教的中心地带

? 穆斯林帝国衰落的原因:1.缺乏欧洲那样改革的动力。2.穆斯林对西方有一种优越感:

他们妄自认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3.三大穆斯林帝国都是陆上帝国。 第十九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 中国科举制度在发展到其比较完备的时候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首先是地区和县城

的县试,然后是省城的乡试,最后是京城举行的会试。 ? 中国第一个皇朝为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的商朝。

? 继商朝之后是周朝。它虽然绵延数百年,但却始终未建立一个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的

政治结构与中世纪的欧洲有些相似。周朝有许多封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争战不休。不过,对这种动乱的政治局面的担忧也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进行反省。

? 在普通的年代里这种秩序或持久或许可被看作幸事。但是现在却是在一个生气勃勃的欧

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噩梦,而非幸事。 ?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面临的风暴如此缺乏了

解。

? 大化改新始于645年,它试图仿照中国唐朝把日本改造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 但实际上,日本人改变和调整了他们从中国借来的一切东西。他们通过允许贵族保有大

地产限制了天皇的权力,他们借用汉字,但发展起了自己的文字系统。他们借来了儒家学说,但修改了其道德标准、调整了其政治原则,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同时他们还保留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他们以唐都长安为榜样,在奈良和京都先后建立了新的京城,但无论寺院、楼阁、神龛或庭园,都确实无误地具有日本特征。

? 645年大化改新所引进的中国的帝国体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不过,

到12世纪它已为日本种种封建制所破坏和取代。原因之一是,国司们过于喜爱京都的优美,往往将自己的权力、指责委托给地方部属。另一个原因是,强大的地方豪族和佛教团体总是渴求着土地,并常以暴力夺取。这使得纳税土地的数量减少,从而也就意味着自耕农的税负增加。于是,自耕农们或者逃亡到北部边境地区,用武力驱走那里的虾夷人,或者将自身连同土地寄托给庄园主。这使他们可以免除赋税,得到保护,但付出的代价则是沦为农奴。这一过程的最后结果是,到12世纪末,纳税土地仅占全部耕地的10%甚或10%以下,地方政权已由新兴的农村贵族接管。 ? 在日本,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和谐远远超出中国,从而为其民族团结和民族活动提供了民

众基础,进而又为其19世纪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便利。 ? 对于解释约始于公元前1500年的中国文明的连续性而言,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必不可少

的。中东的历史则明显不同: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传播了新兴的希腊文化;穆斯林的征服则引起了种族、语言、文化以及宗教方面的根本变化。印度的情况也不例外: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遭到雅利安人入侵,公元1000年后它又遭到穆斯林入侵;这些入侵

都使印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历史的发展则从未被这种颠覆性的剧变动摇过。 第二十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中世纪后期和现代历史前期的现代化内容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济扩张、资本主

义的出现、国家建设和海外企业的兴起。这些发展引发了科学、工业和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革,而这些变革则塑造了人类从17世纪到现在的历史。

? 现代历史学家虽然没有丢弃“文艺复兴”合格熟悉的名次,但更多的是把它定为从中世

纪转向现代文明的一个过渡时期,大概从1350年到1600年,而不是一个明显的断代时期或转折点。

? 文艺复兴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都是商人和贵族教皇,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世俗主义和

人文主义同时并存的主要原因。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人活着时现实的世界,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它主要关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 ? 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他或她自身

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再需要关注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本身的潜能。 ? 大约1550年,经历了两个世纪活跃的发明创造活动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衰落。原因之一是1494年法国的入侵引发了其后几十年欧洲国家对意大利的战争,使意大利半岛遭受了严重破坏。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则是航海家达〃迦马1498年5月22日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给意大利经济以沉重打击,它结束了意大利在贸易上的垄断地位,使印度人成为西欧和东方贸易的中间人。 ?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文艺复兴的重要性在哪里呢?显然,对人本身和人所能取得的

成就的重视比中世纪的世界观更能推动海外扩张。这种观点很容易被夸大,因此需要对其做进一步调整。实际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是以科学为向导的,其代表人物对美学和哲学精神的重视更甚于客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纪的思想方式。他们继续崇尚和相信不可知和幻想的事务。他们仍然试图找到哲学家们所说的能将普通金属变成黄金的石头。他们继续相信占星术,并把它与天文学相混淆。

? 宗教改革的其中一个原因是,14世纪的“巴比伦俘虏”事件削弱了教皇的权威,当时

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士兵逮捕了教皇。此后,教皇的首都迁至阿维尼翁,在那里教皇被迫受制于法国。对教皇名誉损害更大的是14世纪末的“大分裂”事件,两个教皇,一个在罗马,一个在阿维尼翁,各自宣布是圣彼得的合法继承人并把对方逐出教会。宗教改革同样有其政治原因,比如说北欧国家中国家观念的增强和许多国家内部“新君主制”的发展。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做外国人,他无权干涉国家事务和在本国疆域内征税。大众对教会收税和遍布西欧的教会土地财产十分憎恶,这成为宗教改革的最终力量。

? 宗教改革引发了不同教义间的冲突和互不相容,并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

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解体,迫使各宗教派别认识到任何一种教派想要获得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

? 宗教改革直接和决定性的影响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的转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改

革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演进史中的一个时代。 ? 就宗教改革产生的间接历史影响而言,它将中世纪统一的教会组织拆分为大量的地方教

会,有些是省一级的,有些则仅局限在一个城市。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不管是否仍然坚持天主教教义或是拥护清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由世俗权力机构控制教会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宗教改革直接和决定先的影响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的转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演进史中的一个时代。

第二十一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扩张和国家建设 ?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648年)的领土条款并没能维持很久,但它整体上的影响却

是确定无疑的。此后单一主权国家被认为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体,国家间的关系被臵于公认的外交实践的原则之下。由此一个由拥有无限制主权的国家组成、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也就诞生了,这一国际社会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 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来支付地租——就这样封建领主变成了地主,

农奴变成了自由农民。农奴制的衰落是西欧扩张的先决条件,它创造了一个流动性更强的社会,这个社会能够积累资本,提供组织,解放探险、征服和移民事业所需的劳动力。欧洲各国海外事业的成功程度与封建束缚的解放程度成正比。 ? 资本主义被定义为:“一种以获利的渴望为根本动机、使用各种精巧的、往往是间接的

方法、利用大量积累的资本赚取利润的制度。”

? 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它不仅影响了经济,还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

前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中,没有一个是建立在成长的观念上的——他们的目标只是保持、而不是提高过去物质生活的水平——但是资本主义却恰恰与之相反。利润被用来进行再投资,利润的“资本化”,即剩余价值被转化成更多资本,正是“资本主义”一词背后的逻辑。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

? 为什么这么多人曾经相信或仍在相信如此众多毫无根据的理论?原因之一是人们错误

地认为,相同的习俗就意味着共同的起源。

? 文明是从中东向西北欧、北非、南亚和东亚传播的呢,还是在这些不同的地区独自发展

成长起来的?对此扩散传播论者和独立创造论者长期以来都在争论。

第六编 西方崛起时的世界(公元1500-1763年)

第二十二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 对欧洲其他民族来说,伊斯兰教只是一个遥远的威胁,但在伊比利亚眼里则是一个传统

的、一直存在的敌人。

? 在15世纪的海外事业冒险中,葡萄牙居领先地位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它疆域不大,

而且位于大西洋沿岸,三面为西班牙领土所包围。这使葡萄牙人可以免受将自己的财力浪费到欧洲战争中去的诱惑。其二是葡萄牙从意大利人那里获得了较多的航海知识。 ? 为什么只有大约200万人口的葡萄牙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高度文明的、拥有更多人

力物力的亚洲各国呢?首要原因就是葡萄牙人有能够利用不久就开始从美洲大陆源源而来的巨大的金银的优势。他们来的恰逢其时,使葡萄牙有足够的资金与东方通商。另一个原因在于印度次大陆的一盘散沙。虽然欧洲人显然是不团结的——他们之间充满了政治和宗教上的纷争——但在向东扩张以获取利润并战胜伊斯兰教这一点上他们却完全一致。最后还由于他们的海军力量占有优势。葡萄牙人当时发展了有效的海军新火炮,这种火炮使他们能将舰船当作流动炮台,而不再是为部队提供膳宿的运输船。

? 伊比利亚衰落的根源:将注意了集中于欧洲大陆,并不断地卷入欧洲战争;经济上长期

依赖于西北欧;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这样一来就将西班牙工业臵于严重的不利地位,因为其产品过于昂贵,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第二十三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700-1763年

? 虽然西北欧的世界霸权直到1763年以后才得以实现,但其基础则是在1600至1763

年间奠定的。

? 到17世纪末,荷兰人直接管理的地区仅有一小块,但已成为荷兰保护国的国家却有很

多,它们形成了一个大得多的地区。接着在18、19世纪期间荷兰全部吞并了这些保护国,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正是这两大权力真空的存在,连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使各交战国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签署全面的和平条约。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强化形成了鲜明对照。20年内,欧洲幅员辽阔的各个帝国几乎全部消失。因此在站后不久全球就开始了两个最显著的进程——殖民地革命和冷战。 第四十二章 诸帝国的终止

?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的领导人都表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

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而非洲所有的殖民地多也都在战后20年内独立。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最初的殖民主义列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空前地衰落了:法国和荷兰被侵占,英国则在经济和军事上遭到削弱。同样重要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情绪在各帝国国内也得到了发展。 ? 殖民地革命中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

? 当时,日本人同德国人一样,宣布他们的政府是“新秩序”的开始。这一“新秩序”的

口号是“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同圈”和“没有政府、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 南非种族隔离包括两项基本政策:不让所有的非白种人参与任何政治生活;将非洲人敢

进隔离区(班图斯坦,即“班图人”——非洲人通常被称为班图人——的保留地)。 ? 南非的白人之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一方面是因为议员构成的分配比例有利于他们占优势

的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说英语的白人出于经济原因而支持种族隔离。 第四十三章 大同盟、冷战及其后果

? 1941年8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在宪章中,他们以理想

主义的措辞宣布了他们的共同目标和原则。

? 同盟国的政治家在战争年代中未能认真地为战后和解拟定计划,这一点更是加速了大同

盟的分裂。

? “友好”政府和“由自由选举产生的”政府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大同盟在此后几个月中分

裂的一个主要原因。 ? 同其前身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的成立是为了完成两大任务:维护和平与安全以及妥善

处理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 维护和平的任务主要交由安全理事会执行。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

英国、法国和中国——和6个经联合国大会推荐,由联大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 联合国的第二个任务——反饥饿、反疾病和反愚昧——交由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执行。 ? 正如拿破仑战争后的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危机那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

传统的权力争斗中新增加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

? 从东西方关系这一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1949年1月莫斯科

设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将它作为东欧的与马歇尔计划的对等物。 ? 在中苏争端的最初,似乎意识形态问题比起边界问题要更为重要。中国多年的革命斗争

已经催生了一种新的人际和社会关系——一种平等的共产主义思想,个人行为受为社会服务的愿望而不是私利驱使。因此尽管苏联式的五年计划在继续工业化和提高生产率方面是成功的,毛泽东还是不愿意接受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和这些计划的基础——官僚精英主义。这可以解释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些运动的口号是“没有官僚的组织”和“为人民服务”。

? 毛泽东的继承者发起了“现代化”运动,不仅采取了以前被视为“修正主义者”的措施,

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走得更远——甚至走到了“市场社会主义”。

第四十四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这一长期繁荣是由若干因

素引起的,其中包括补偿战时损失的需要,大战期间被忽视和抑制的对商品与劳务的巨大需求,电子学和喷气式飞机运输等领域的军事技术转为民用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期间和整个冷战年代中巨大的军事购买力。 ? 二战后繁荣的一个基本的结构性弱点是,这一繁荣依靠一体化的全球生产,但却缺乏全

球消费作为支撑。而且这一不平衡还因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原材料价格不成比例地下降和它们所负担的沉重外债而变得更加严重。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对资本主义世界,而且对社会主义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苏联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减速的一个原因是,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供应不断减少,

这与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鲜明对照:在斯大林时期人力和自然资源都可以大量获得。另一个原因是经济规模日渐扩大,其内容日趋复杂,这使中央计划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也愈来愈无效。不过也许苏联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方面的——苏联的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 ? 事实证明,严格管制和墨守成规与参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水火不容。今天全球经济的特点

是:快速的技术革新、不断改变的消费者的爱好以及一体化世界市场中的激烈竞争。所有这一切均要求灵活、高效和适应性强。 ?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重组堪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的新政相类比。

两者都是对带来创伤的危机——胡佛的大萧条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停滞——的反应。两者都是由民族精神的领导者自上而下指导进行的。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都对推翻社会制度的革命不感兴趣,而对能保留和重新焕发这些制度活力的改革情有独钟。尽管其改革目的都是保守的,这两个领导人都既遭到了害怕不确定未来的保守派的 强烈反对,也遭到了要求施行社会外科手术而不仅仅是一时救急的激进派的反对。

?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

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但对戈尔巴乔夫来说不幸的是,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来将他解救出困境。因此戈尔巴乔夫没有别的选择,他只能与罗斯福所面对的还要艰巨的一系列困难直接斗争。

?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三世界的历史便是由政治上的胜利与经济上的灾难共同构成

的。

? 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指出,是西欧人发动了工业革命,引发了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他

们不能指责“一无所有的人”,不能认为他们应该做“永远一无所有的人”。 ? 我们这个年代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当农业和工业革命使战争变得有利可图,甚至成为

必然的同时,我们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却使战争无利可获并变得没有出路。 ? 与以往那些种群不同,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适应一个超越我们控制能力和眼界的生存环

境,而是如何使我们人类创造的生存环境更加适应我们的需求。

? 我们无法预知在21世纪这支倒计时钟的分针会朝哪个方向走,也无法预知它是否仍然

只是作为一个标志而存在,更无法预知它是否会像那支在广岛被发掘出的时钟一样,时间流逝,而它的指针却永远安安静静,永远停留在8:15分之上。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 今天我们已经超越其他所有物种的种族,这主要是因为只有我们才懂得如何运用客观环

境来为我们服务——改变环境来适应我们这个种族,而不是像其他所有种族那样去适应环境。

? 今天我们面临着我们的祖先所没有的优势,这些优势使我们的未来充满光明。其中的一

个优势就是我们日益提高的技术和生产力,这让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创造出了全球繁

荣。我们所有的祖先都曾遭受过长期贫穷之苦,他们只能依靠数量有限的自然资源。然而我们今天的富有已经很少再来自自然资源。而更多地依靠我们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科学知识。因此我们现有的蛋糕也就不再是有限的,我们也不再需要为生存而进行无情的斗争,也不再需要现实政治中以我为先、将罪恶感抛在脑后的思想。第二个优势就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着的通讯革命,它使得全部人类进步的成果都可以让所有人迅速地了解和使用。

? 这个新时代建立在由分子组成的大量人造物质和科学家特质物质的基础上。那些定制的

物质可以根据需要变得比金属更强、更便宜。 ? 与我们内在的自己、而不是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这不仅要求我们具

备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实际上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被证明是所向无敌的——还需要我们为知识的王冠添加一个伦理的指南针,以便提供正确的目的和方向。 ? 21世纪并不是命中注定的,它将由我们来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7x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