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01 15: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中国当代四大美学流派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四大流派) 1、美是主观的:吕荧、高尔泰 2、美是客观的:蔡仪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

4、没事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

主观派 代表人物:吕荧、高尔泰 理论要点:

1、在美的本质上认为美是主体感觉或意识,是主体的心灵的创造,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无关。 2、在美感与美的关系上,主观论者认为美感决定着美,美感是第一性而不是相反。

3、主观派的美学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高尔泰在80年代之后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这一更具冲击力的新命题 评价:

优点:带有人本主义色彩,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审美差异也能做较好的说明。

缺点:A.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 B.颠倒来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陷入了主观唯心论。

客观派 代表人物:蔡仪 理论要点:

1、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

2、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

3、美是永恒的,既不为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 简要评价: 优点:在于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认为没事客观的,有其客观的标准,在美与美感之间,认为美才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这种认识强调了审美对象早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缺点: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

A.割裂了美与人的联系,将美看做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

B.典型论有局限性,典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美的; C.忽略了美的相对性。

主客观统一派 代表人物:朱光潜 理论要点:

1、朱认为,单纯的客观自然事物还不能成为美,须在客观事物上附以主观意识形态的内容。 2、提出了“物乙”(对“物甲”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这概念,为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找到了中介。

3、又提出了“艺术的生产的实践论”认为艺术不只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能动的实践过程。 评价:

优点:A.主客观统一论在理论上要比单纯的主观派和客观派更为辩证; B.“物乙”说的提出,抓住了美的欣赏核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对“实践”这一概论的引入开始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 缺点:A.有“主观”吞并了“客观”,用“心”来统一“物”;

B.尽管力图用“实践”来将美的本质的研究从“认识论”中解放出来,但突围不怎么成功。

美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代表人物:李泽厚 理论要点:

1、美的根源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2、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李提出“积淀说”(自然人化的积淀过程)

3、美是真理的现象(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评价: 优点:A.将“实践”引入对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打破了此前在“心”-“物”对立的框架内对美进行考察的狭隘做法;

B.把美的本质有动态的社会历史事件过程联系起来,开放了美学的视野,强化了其内涵。

缺点:A.实践派美学在解释自然美学时有些牵强; B.将“实践”设定为美的根基还有些宽泛;

C.实践派美学容易造成对感性、个人的压抑。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1、美的本质

“美”与“美的事物”的区别:

一、前者是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内容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后者只能说明自身。 二、前者是永恒存在不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态度影响,而后者是确定的相对的暂时的。 三、前者是内在、完满的,处于和谐状态,后者却是自相矛盾,漫无边际的。 2、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著名命题观点 一、柏拉图(前427-前347):美是理式(客观唯心主义)(美不是美的东西) A、美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B、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C、“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式的影子

二、亚里士多德:客观唯物主义。认为美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说(整一说);认为美就在感性事物本身,“一般”不能脱离“个别”单独存在;美不在于理念,而在于事物自身的形式和比例,美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带“体积与安排”;有形式主义色彩,却遵循了唯物主义路线。 三、普洛丁:美的分身说

A、神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一切美的根源和本质

B、现实世界之美是对神的光辉的反照,分有了神的光辉,将美与“人的生命”联系起来 四、达芬奇:美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

在《画论》中指出,美不是来自神而是来自人,来自客观现实生活,美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比例和谐,他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五、休谟和博克的经验主义美学

博克:比较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融成一片;身材娇弱;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认为事物的这些物质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肌肉的松弛,而获得愉快感受。 六、狄德罗:美在关系

美学史上第一次将“关系”作为美学理论的人 对于关系的三种解释:

A孤立事物的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等关系中所产生的美,被称为“真实的美” B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对比中所产生的美,“相对的美”

C由事物关系到人,并在我们身上引起美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是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与周证性,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七、康德:美是无利害的快感

近代美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判断力批判》奠定了他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审美四契机:

从质方面看,审美判断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 从量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没有概念的普遍性; 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 从方式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没有概念必然性。

康德对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把审美与认识与伦理鲜明地区别开来。 八、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论,在于绝对的精神,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具有合理的辩证思想。首先,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其次肯定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再次,从主体与客体关系上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九、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

美是有利生活,能够充分显现生活的,与之相反则为丑的,他的理论将美从虚幻的想象的理念世界引向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使美不再神秘。第四章 社会美

1、社会美:社会领域中人物和事件的美,包括社会生活美、社会斗争美、社会风尚美以及生产劳动的美、科学技术的美和工艺美等等。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内涵:1、进步性因素 2、创造性因素 3、启迪性因素

特点:1、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2、内容重于形式 3、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2、人的美:即人自身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外在美分为人体美和礼仪美。

(1)人体美指人的相貌和形体的美,体现了自然美与形式美的特点。

(2)礼仪美(尊重为本、善于表达、形式规范)内容:语言美、仪表美、体态美

?语言美具体操作在两方面:一方面提高讲话的语音质量(口齿清楚<正确运用发音器官,发音正确、规范>、语调恰当<语调变化三要素:速度、停顿、重音>、声韵协调<音节匀称、声调和谐、韵脚自然>);另一方面注重讲话的礼仪(文雅、和气和谦逊并遵守相应的礼节习惯,这些要求具体运用在各种礼节用语上,即称呼语、介绍语、寒暄语、致谢语、道歉语、安慰语等) 礼貌三要素

接待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 文明十字:

热情三到:口到、眼到、意到

?仪表美指的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被别人看到的外表的总和,它包括身材、体型、容貌、服饰等。是长相和修饰美的完美结合。通过对长相的改善和修饰,来增加自己仪表的魅力,给人一种美感。

在交际中的作用:1、仪表美能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良好开端和先决条件。2、仪表美能使自身感觉良好,增强自信心,这是交际成功必备的心理条件。3、注重仪表美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是文明程度和文化素养在交际交往中的表现。

服饰打扮原则:整洁原则、个性原则、和谐原则、着装的TPO原则、着装配色原则. ?体态美作用1、强化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 2、对予有声语言以补充 3、取代有声语言 体态美运用原则:适度、协调、优化 一、面部表情:目光(眼神)、微笑 微笑的作用:能使对方解除心里戒备,进入交往状态;能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能表示对他人的赞许、谅解、礼节等态度。 二、姿势和动作

内在美 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丰富的学识和修养。 3、城市美

一、城市美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城市美的精神---礼制秩序 近代城市美的基调---工商内涵 当代城市美的特色---和谐发展 二、城市美的基本元素 整体形象;标志性建筑;街景包括街道、广场、店铺以及城市家具(街道空间中的小品设施),又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4、人的美:A.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的联系 B.人的美重在内容

(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 (2)人的内在美是有持久性

(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形象

(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美

1、自然美:在美学语境中更具体是指一种与现代人工创造出的存在物相对的非人工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美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事物、现象的美。 实质(四大流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

表现:原始状态的自然风景美;经过人工改造艺术化的自然风景美;直接经过人的劳动加工的自然风景美。

特点:1、天然性,自然美是自然状态。

2、多变性,自然美无比丰富,多姿多彩。

3、奇特性,常用“雄”、“险”、“奇”、“幽”等来形容风景区的独特风采。

4、不确定性,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自然美的欣赏

1、对自然美的感知 (1)完形性 人的审美感知活动是获得对象的整体形象的一种独特经验,以一种完整的组织形式迅速地构成某种完整的知觉心象,形成一种“格式塔”。 (2)主动性 人的审美感知活动是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对象。

(3)情感性 人的审美活动不是不动心机械地去看,而是带着鲜明而具体的情感色彩。 (4)互通性即通感,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人的诸感官会发生会通,挪移现象。 2、对自然美的顿悟

通过对自然美的感知,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审美愉悦,审美主体还要通过“实形”进一步去领悟其意蕴。自然美是多变的、不确定的,主体也有个体差异,领悟会有不同。

自然美的功能

1、陶冶性情 2、提升境界 人需“静”、“空”、“养”。3、体味人生 自然美会唤起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第六章 艺术美 1、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关于艺术美的争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A、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B、在艺术中创造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

C、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雕塑、绘画都是死的)。

黑格尔:A、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不仅否认现实美,也否认现实生活的客观); B、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C、反对艺术机械模仿自然。

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了现实美,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艺术美只是现实美的粗糙、苍白的反映;

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美,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2、艺术美的内涵

定义: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对社会生活进行集中、概括加工、提炼所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意境的美。 内涵: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3、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区别

现实美:1、现实美是生动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却缺乏时间上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空间上的统一性和普遍性。2、现实美一般是比较粗糙的、分散的、相对的。2、现实美比较的笼统、不确定、不充分。

艺术美的特点:实践性、典型性(安娜?卡列尼娜)、理想性(艺术家的能动创作反应,圣母像)、普遍性(清明上河图) 4、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础

A.生活是想像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B.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C.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第八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四种代表性的艺术分类

A.从主观感受出发,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综合艺术。

B..从艺术物质存在方式和审美的物化形态出发:造型艺术、实用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

C..从艺术的存在形态出发: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D.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

2、以艺术的直接物质性存在与艺术的体验:视觉/空间艺术 听觉/时间艺术 视听综合艺术 语言艺术

第十二章 喜剧

1、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存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她源于“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是对违背自然规律的荒谬现象进行审美反映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美感。 2、美学史上对喜剧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1喜剧的对象是比一般人要差一些,但这儿的差并不是绝对的坏,而是指丑陋2喜剧给人的情感是笑,且不含有痛感,不让人感到压抑。

霍布斯:突然荣耀说,人之所以会发笑,原因之一就是在于事物的新奇性,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新颖。二是人们在这种新奇之中发现了对方的弱点,直觉到了自己的能力和优秀。霍布斯的理论主要将笑和喜剧作为心理现象来分析,尽管深刻,也有缺陷:1忽视了笑这一心理现象的复杂性2.并不是所有的荣誉感都可以带来喜剧感,如富人对穷人,健康人对残疾人的优越感就不怎么健康。 康德:预期失望说,《判断力批判》: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1.笑的对象一定存在着不和谐,存在着打破常理常情的东西,即乖讹。2这种乖讹会让人的紧张的期待情绪突然消失,转化为虚无的情感,笑也就在这一刻产生。

柏格森:生命机械化说。从自己的生命哲学出发提出,人的生命本应该是多样丰富、不断发展,富有活力的,但一旦将生命受制于外物,使其走向僵硬、呆滞、那就成为可笑的了。喜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动作姿态,精神的机械化,而笑者之所以能发出笑声,正证明了笑者本人的生命是活跃的。

马克思的喜剧观: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的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第一次将喜剧置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任何事物作为新生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总是经历艰苦的斗争,甚至失败,形成悲剧,但是当这种力量走完了他的上升阶段,失去他的合理性时,就会在另一种新生事物面前变成旧事物。这个时候,他就进入了历史的喜剧阶段。

3、喜剧的定义 以智力性因素为基础,对生活事物与艺术对象中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或乖讹的发现与揭示,并通过领悟式的笑声来完成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颂,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肯定。

4、喜剧的内在结构喜剧对象自身而言,需有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或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甚至背离。笑者的介入及其与对象建立起来的超越结构是构成喜剧的第二个结构。由此可见,喜剧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它依靠智力性因素的存在和介入,根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

5、喜剧对象的历史性发展 喜剧的嘲讽对象是不断深入发展的,其形态也日益高级深刻,大体上有一个高低不等的层次。最底层,是对形体动作之丑的嘲讽;其次,对精神世界,性格缺陷的嘲讽;再次,上升到对落后风俗和某种社会制度的嘲笑。

6、喜剧的效果和主要特征:笑1喜剧所引发的笑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笑,她来自于对生活真相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道德批判性,人们在笑声中,既批判了落后的腐朽和丑陋的或者残缺的东西,同时也获得了一种优越感和智力上的自我肯定2喜剧所引发的笑是顿悟性的,即平常所说的忍俊不禁3喜剧的极致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与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悲和喜在对人生更深刻的体察中统一在一起。

7、戏剧性美感的类型--从表现形式上分1机智--创造,造成喜剧性的能力,在肯定性喜剧正面人物身上表现突出,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2讽刺--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作辛辣的嘲笑和非难,反映否定性喜剧的人物性格,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3幽默--理解喜剧的能力,幽默从机智出发,同时又蕴含讽刺。

从内容上分,1否定型喜剧,采用讽刺嘲讽的手法撕破伪装,揭示其丑陋的本质2肯定型喜剧,常采用滑稽,幽默,诙谐的手法,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一些不良形象作为批评对象,寓庄于谐,夸张变形地达到戏剧性效果3含泪型:悲喜剧 第十三章 美的本质特征

1、美的本质:审美客体:审美领域、审美形态 审美主体

2、美感的定义 美感,又称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对美的主观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和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审美心理:指人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美感是审美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是审美的基本要素。

3、美感的一般过程:从对象具体形象形态的感性直观,产生快适感,愉悦感;在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经验基础上,展开联想,对象,判断和情感,情绪等形象思维活动;把握对象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使美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在审美活动中,美感是非常需要的,获得美感是人进行审美的目的,他可使人获得精神的满足,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净化人的心灵,促成人的意志行为,激励人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现实,改造自己,创造美,使自己的生活更美。

4、美感的特点: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美感具有情感愉悦性 3.美感具有潜伏的功利性 4.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

5、审美情感(美感)与一般生理快感的区别:快感是人的五官感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愉快、舒适的感觉,它是机体本能的反映,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起,完全是感性的,是欲望的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不涉及到理性思考和认识判断,没有社会内容,只是一种生理现象。生理快感所带来的只不过是声色吃喝等欲望的满足而已。审美6、情感与一般生理快感的联系:1、美感必须以快感为基础,只有能引起人们感官舒适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2、快感可以升华为美感。

7、美感的理性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区别:美感中的理性思维是指美感中的领悟、比较、推敲、品味等思维和理解活动。在美感中他是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不脱离具体的生动的形象体验,而就蕴含在感觉、表象之中,就像盐溶于水有咸味而不见盐一样。故它不以概念说话而是以形象说话。它既超越感性而又离不开感性,既趋向概念而又不归结为某一概念。而一般的理性逻辑思维活动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排斥形象现象与情感,追求的是具有确定性的理性知识。

8、审美情感与普通情感的区别: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因而,它不仅在情调上比日常生活情感更丰富的、更深刻、更充实,有着更广阔的精神上的东西,有无限的情趣和韵味,而且比比日常生活情感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审美情感因此也被称作是高级的情感。 9、审美的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区别:(1)实用功利是一种物质财富的满足和享受,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一种精神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不同的。(2)实用功利为一种个人欲望所限制、所束缚,故它是不自由的;审美的享受则不受个人欲望束缚,是无私的、自由的。 第十四章 美感的心理因素

1、美感的心理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2、审美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局部的审美特性,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脑中形成的主观反射、反映和摹写。按接受的感官不同,审美感觉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3、审美感觉的本性,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感觉对象的外部特征。即审美感觉具有别人不可

替代性。

4、审美感觉与一般感觉的不同:1、一般感觉没有感情色彩,要求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审美感觉却不同,其带有感情、情绪的成分。2、审美感觉具有表情表意作用。在审美过程中,人们逐渐对线条、色彩、形状、声音等感性治疗,赋予了特定的情感内容和象征意义。3、审美感觉有一定限度的适应性。 5、审美知觉 知觉是通过实践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使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6、感觉与知觉异同: 同: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它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感觉器官所急的范围内消失时,感、知觉就停止了。

异: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心理基础,首先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感觉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中 ,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知觉虽然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但不等于各种感觉因素、个别属性相加之和。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不仅在量上与感觉不同,在质上也有感觉所不能取代的内容。知觉不仅能感知客体的整体形象,也能意识到它的意义。知觉是与理解相联系的。

7、审美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审美对象是一个完整有机总体。2、选择性:3、带有浓郁情绪和感情色彩。睹物伤感、触景生情。4、统觉作用。统觉是一种感觉具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8、审美表象: 指审美中感性事物外部整体性特征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具体而完整的映像。 审美表象是在审美感觉、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审美感觉、知觉中,各种美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当人进一步受到有关对象刺激时,大脑就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使原有痕迹又重新复苏,形成了比感觉、知觉更丰富完整的审美表象。 9、审美联想 是指人在审美中感知或回忆特定事物时,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最常见的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

A.接近联想:甲乙两物由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非常接近,看到甲便联想到乙,或看到乙边联想到甲。

B.类似联想:由于甲乙两物在某一点上有些相类似之处,因而想到物甲时又可以联想到相类似的物乙。

C.对比联想:两件事物完全相反,因而感知物甲就想起到物乙。如“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D.审美想象 指审美中主体在特定对象刺激、诱导下,将大脑中已有的众多相关表象,重新进行组合、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能力,是欣赏美、创造美过程中形象思维的中心枢纽。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E.再造性想象:指根据别人描述或示意等再造条件和表象,创造出与原有形象既有些相似又不是原型的想象活动。

F.创造性想象:是审美活动中的高级想象,它是在特定事物刺激下既不依赖于现成描绘,又不囿于反射当前事物;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目的,将当前感知对象与记忆材料加以组合、改造,从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想象活动。

10.审美情感:主体对审美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程度。即审美情感是以客体审美特性为激活因素。

11.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的区别:审美情感是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其不同在于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清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不仅在情调上比日常生活情感更丰富、更深刻和更充实,且比日常生活情感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和净

化人的心灵和情操,更能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人们更自觉地做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12.审美理解:指人对审、相互联系,和美对象的本质、特征、功能内容、形式上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领会、把握和揭示。 13.审美理解的作用:

A.自觉的理解到自己是在欣赏,理解到自己是出于一种非实用的审美状态中 ,不必对所见所闻作出实际行动的反映。

B.没有对审美对象的来历、背景、意义、题材、典故、技法、程式等各类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的理解,也就不能进行欣赏,获得美感。

C.审美理解渗透于、沉淀于感知、想象、情感诸心理因素中,并与之合为一体,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在这形象中包含理解内容。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第十五章 美感的个性与共性

1、美感的共性,是指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 。即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人,对于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某些相通、相似、相同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

2、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指同一或不同是时代、民族、阶级的人乃至同一个人,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的不同的或对立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

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因为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3、美感为什么既具有共性又有个性就美感的共性来看,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同一民族里的人,往往受同样的外部条件,如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语言气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又是生活在一个互相依存的共同体中,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在美感上也容易产生共同性。

就美感的个性来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教养、生活的环境、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心境、兴趣爱好又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容易形成各不相同的美感。 4、美有没有客观标准?若有这个标准是什么?有,这是因为美感总有一个客观的美的对象,这个对象的美的特质是客观的,符合它的美感是正确的,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美感。不过,要证明这种符合却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才能确定,所以检验美感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时社会实践。

第十六章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1、主要流派及其主要代表

移情说 代表人物:立普斯 心理距离说 代表人物:布洛 直觉说 代表人物:克罗齐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 心理分析学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心理距离”的含义:

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提出的一个概念术语。它指的是人在意识上把自己与外物分离开来所形成的间隔。这种在意识上把自己与外物相分离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把客观事物与人本身分离开来;二是把客观事物与人的实际需要与目的分离开来。所以,心理距离,同时也是指脱离现实、脱离功利、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 3、心理距离在美感中的作用

一、心理距离可以促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形成。 二、心理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会使美感丧失。

三、对心理距离在美感中的作用的评价应该说,心理距离能够解释一部分美感产生的原因,同时,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都是在一定的审美关系中生成的,而不是先天的、客观固有的。

4、直觉的这种创造意象的功能,在美感中则具体表现为:

一、帮助形成审美态度,进入审美境界,使审美主体不旁他涉,全身心地只是观赏事物的形相。

二、直觉有助于审美者在心中快速地构建审美意象。 5、移情的含义: 主体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面,使客体具有了主体内心感觉到的情感。 移情的类别: A 、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以生命。B、 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化。 C 、心情外射,人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所具有的情感。

移情的特征(A)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B)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些方面有同质之处。(C)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D)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一体。

第十七章 美育 1、美育的本质特征

一、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

三、是在个人爱好兴趣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2、美育的基本任务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培养审美的敏感 三、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3、美育的实施途径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r2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