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24 22: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何为美? 从六个方面展开

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的形式(从形式方面)

比如一个物体的平衡、对称、变化、比例这样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 美在于变化中的统一,美在于比例,美是和谐与比例,美是杂多与统一

美就在与体积大小的秩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美。——罗马共和国-西塞罗 最美的线性是蜿蜒型曲线,因为它最符合于文华与整齐的原则——英-霍加兹 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德-康德

由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这种美他们认为是不假思索,凭自己的直觉感官作出来的

2、新柏拉图主义:美即完善(对美的探讨涉及到内容) 美即完善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

美表现为内外的相应,同生的相应只有引起人的感应,才产生美(美不单纯是形式的问题,还涉及到内容)。

3、经验主义:美即是愉快(开始从情感入手探讨美)

将美的研究的重点对象从形式的分析转移到美感活动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分析。开始强调主观的人。 代表人:(英)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特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每个人的心里建出一种不同的美。”

(英)伯克————“我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 4、德国的古典美学:

强调美是理性内容表现与感性的形式。

美是感性与理性、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黑格尔(具有辩证思想)。 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 论证了艺术的真实性、倾向性、审美性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

了必须从生活出发的现实主义美学原理

高尔基

6、叔本华和弗洛伊德:

叔本华(德)认为美是意志的休息

人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2条途径:

1、 彻底解脱,即通过实体上的否定自我, 2、 暂时的解脱,即通过精神上的否定自我。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他提出美这个概念是根据于性的冲动至终,美是潜意识的本能和性的欲望的表现的命题,他认为人有二种重要的心理动机: 1、自我意识(觉醒和心理意识) 2、性的欲望(睡眠状态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确认为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基础是人的本能的欲望的发泄。 何为美学

美学是研究有关审美活动的学科

二、 形态篇

形态即形状和神态。形式外在的轮廓而态是内在的精神、理念。形与态统一才是人类理性的创造物。

形态可分为1、自然形态 :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

如高山、树木、瀑布、溪流、、石头

2、人工形态:人工形态是利用某类材料和加工技术制成的物品形态,如建筑、

家具、交通工具

相同点:人工形态、自然形态都有自身的物质特性,并服从于一定自然规律,物质是这两种

形态取得统一的基础,都是物质实体

不同点:a、人工形态是有目的的劳动成果,直接用于满足某种需要 b、人工形态打上了人的烙印 c、人工制品具有社会性

人工产品的构成要素:材料、结构、形式、功能

自然形态衍生出——仿生设计

1、形态仿生: a、具象形态仿生

b、抽象形态仿生 蜂巢是最省材料的结构,且容量大,极坚固 由此制造出蜂巢式夹 层结构板

孔雀椅 2、结构仿生:

悬索桥的结构源于蜘蛛结网 3、 功能仿生:

蝇眼照相机的发明,源于苍蝇具有高分辨率的双眼,可模仿用于高速照相机。 白蚁能把吃下去的木质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质,对其机理的研究,将会对人工合成这些物质有所启发。

信天翁具有淡化海水的器官—“去盐器”。启发人们去改善旧的或创造出新的海水淡化装置。

根据青蛙眼睛的特殊构造研制了电子蛙眼,用于监视飞机的起落和跟踪人造卫星。 通过对萤火虫和海蝇地发光的原理的研究,获得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新方法,从而研制出化学荧光灯等 三、功能篇 1、功能主义

20世纪初 包豪斯、乌尔姆设计学院 以功能主义作为教育宗旨 简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口号:形式追随功能 特征:严谨、冷静、简洁

典型代表:德国功能主义 斯堪的纳维亚“软功能主义” 2、功能三分法

A、实用功能 是产品的基本功能

通过产品最基本的功能,通过产品自身完成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以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或文化的需要 实用功能包括:a 、技术性能 b、环境性能 c、使用性能

B、认知功能

是实现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前提 C、审美功能

通过产品外在特征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使产品具有亲和力

3、实用功能向认知功能、审美功能的转化 斗拱

商超 在柱头上安置坐斗承接横梁

汉代 成组的斗拱用于重要建筑上,承托屋檐

唐代 广泛用于各种节点上,趋向模式化,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 宋代 承重能力开始减弱

明清 建筑结构僵化,斗拱比例缩小,排列增密,几乎丧失承重功能,成为装饰性构件,富

有节奏韵律感

4、功能的分类方式{图表}

a、按重要程度分类:基本功能、

辅助功能

基本功能指的就是设计对象最主要的功能,也是用户最关心的功能 b、按性质划分:物质功能、

精神功能

事物的实用功能属于物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属于精神功能。 3、按用户需求分类:必要功能、

不必要功能

必要功能是属于用户实用性功能, 这种功能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被用户所承认,产品功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就属于功能不足,但如果反过来说,有些产品得到的功能超过了用户的需求范围,则是不必要功能。 4、按功能的实现手段分类:软功能、

硬功能

硬功能指真实存在的实体功能。

软功能是一种没有固体形态的软件功能,其存在方式不是现实存在的直观事物,而是虚拟化的,数据化的预先设定。 四、文化篇

1、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艺术风格差异 自然园林 中国颐和园

几何式园林 凡尔赛宫御花园 差异 只做一般了解 2、走向世界与保护传统 a、走向世界的必然性

德国设计:冷漠理性 意大利:浪漫而有激情、斯堪的纳维亚:简洁自然有人情味 日本设计:小而精

发展趋势不可挡,具有便利性。便利同时带来问题:民族传统文化个性丧失,传统文

化需要保护,做到丰富而不单一 b、经验借鉴

日本“双轨制” 一方面保护传统{服饰,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另一方面在

高技术设计领域按现代经济发展需求进行设计。

c、目前中国的现状

靳埭强 既现代又传统

王澍 热衷于文化保护、以传统文人思维慢慢工作

五、审美篇 1、点

几何学中 点没有长宽厚,只有位置

设计中 具有向心性,能形成视觉中心 如:人民大会堂顶部 2、线

几何学:是点的运动轨迹,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厚度

设计中:有表情性 如美国洛杉矶23届奥运会标志 富有动感 3、形式法则 A、 对称与均衡

a、对称

等量等形,形式各要素在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同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国银行标志、美国白宫、纽约世贸中心

b、均衡

等量不等形 根据力的重心,将各种分量进行分配调整,使整体达到平衡 B、 比例与尺度

a、比例

造型对象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各部分与细部之间的比较关系 b、尺度

造型对象的整体或局部与人的生理或人所习见的某种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 实用的尺度:权衡尺度的标准是人,与人直接联系 如碗的尺寸与人手尺寸相适应 形式的尺度:尺度的夸张能够增强形式感 C、节奏与韵律

a、节奏{富于理性}

构成要素的造型、大小、强弱的周期变化,最简单的节奏是重复,节奏带有机械的美 包括:重复节奏、渐变节奏、 b、韵律{感性}

不是简单地重复,有一定的变化交替 4、材质美

a、定义:指物质材料的颜色、质量、肌理等属性的美 b、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色彩美 具有视觉冲击力 先声夺人 肌理美 体现材料个性特征

光泽美 是造就质感的先决条件 材料分为透光材料和反光材料 质地美 软硬、轻重、疏密

石材 具有较高强度、硬度、耐磨 芬兰赫尔辛基岩石教室

木材 质轻,有较高弹性和韧性,易于加工,天然古朴 中国经典建筑以木质为主 玻璃 既可透光又可遮风雨 拜占庭教堂的玻璃窗 金属

塑料 廉价、可塑性高 陶瓷 彩色餐具

4、功能美(艺术设计最基本的审美要素)

定义:产品的功能具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 a、适用性 要求合理

必须做到:合理选材、因材施技、结构合理 b、人文性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物化形态 还体现为讲究环保

举例:绿色设计 德国BMN3型环保概念车,用再生材料制成

c、经济性

包括:考虑经济核算问题

简洁性 用最简洁的设计语言或技术达到最佳效果 d、精神愉悦性

两种:物质自然的美和人类创造的美 5、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强调的三种尺度:

a、人体尺度 按照人体各部位尺度确定产品设计尺度 如 碗的设计 b、心理尺度 根据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确定产品的设计尺度 如:梳子的设计 “天圆地方”、年年有余 c、文化尺度

六、符号学(重点看教材) 1、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论 a、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系统化了的抽象系统,具有社会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言语是有人发出的话语,具有个别性,因人而异 b、能指和所指

语言符号由音响形象和概念内涵组成 音响形象称为“能指” 概念内涵称为“所指” 能指和所指是约定俗成的关系 2、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理论

认为任何一个符号由三种要素构成: a、 媒介 用作符号以表征一定事物

b、 指涉对象 符号所表征或代表的具体对象 c、 解释 解释着对符号的理解或说明 这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关系

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三种要素构成 M用作符号以表征一定事物,指涉对象O是符号所表征或代表的具体对象,解释I是解释着对符号的解释或说明,三者构成完整的符号关系

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理论从符号媒介如何表征对象的角度,将符号划分为三种下位符号: a、图像符号

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具有直观性 b、指示符号

与所指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空间联系的符号 c、象征符号

通过约定俗成的方法形成与其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符号 七、风格篇

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 为什么是这种风格? 1、原始陶器:天真烂漫、稚拙 2、六朝瓷器:清秀朴素

3、唐代瓷器:色彩斑斓、华美贵气 4、宋代瓷器:温润典雅 5、元代瓷器:粗狂大气 6、清代瓷器:繁缛复杂

工艺美术运动:1859年英国兴起,代表人物是威廉·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以追求自然纹

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目的: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

《红房子》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是流行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

格。标志着由古典传统走向现代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转折与过渡

巴黎地铁设计 吉马德 法国

比利时-霍塔旅馆 维克多-霍塔 比利时

米拉公寓 巴特洛公寓 安东尼奥-高迪 西班牙 麦金托什高直椅 麦金托什 英国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指一批建筑师、设计师和理论家开始探求20世纪新的审美观。现代主

义主要特点是理性主义,反对装饰。

口号“少就是多”(密斯-凡德洛)

简约大师 密斯代表作: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范思沃思住宅、萨伏伊别墅。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

设计运动

特点:隐喻主义、人文主义、装饰主义

主要风格:高科技风格 在设计何中采用高新技术、直接表现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

高科技风格的特征:采用硬铝、合金材料,以夸张、暴露的手法塑造产品形象,常常将产品内部的部件、机械组织暴露出来,有时又将复杂的部件涂上鲜艳的色彩,以表现高科技 时代的“机械美”。(蓬皮社文化艺术中心)。

解构主义风格: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

单独个体的研究比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不仅否定构成主义,而且也否定古典的美学原则(和谐、统一)。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盖里

、波卡·米塞里亚吊灯——英戈·莫端尔-德)。

极少主义风格: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特征是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摒弃

粗放和奢华的修饰以及琐碎功能,强调简洁通畅来疏导世俗生

活,关照人文层面。顺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观念。人们在极少主义中体会到归返简致朴素的真正的纯和美。“为简而简”易导致形式主义。

悉尼歌剧院、巴西议会大厦 尼迈耶尔 代代木体育馆 丹下健三

标志的分类 课本上的内容

一、人的需要的特点

1、 任何需要都指向一定对象 2、 有周期性

3、 随历史发展而发展 4、 有一定共同特征 三、 人的需要的类型: 1、天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根据发展过程分类) 2、物质性需要、精神性需要(社会功能) 3、现实性需要、潜在性需要(存在状态)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表明低级需要优先

沙利文(美-芝加哥建筑学家)提出形式依随功能 20世纪初成为功能主义流派的口号,这一流派强调造型形式对于功能目的的从属关系

功能主义曾成为包豪斯倡导的理论原则,包括:废弃传统形式和产品外加装饰,主张形式依随功能,强调几何造型的单纯明快,重视机械技术,促进工业标准化。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个层面,提出了一种人格理论:把人格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种成分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和无意识概念提出了不同解释

生态系统是指在某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 生物圈包括无机环境、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3R原则 产品的小型化、重复利用、再生利用

城市景观的生态审美内涵包括:1、生活环境的洁净感、卫生状况 2、环境的怡人性,给人舒适感 3、道路畅通、交通发达

4、空间秩序感、布局合理化情感化 5、城市功能结构多样性 实现文化传播具备的四个条件:1、所传播的文化具有共享性 2、传播关系的建立 3、传播媒介的应用 4、传播方式的选择

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进一步将符号学划分为3个学科:语构学、语义学、语用学(不要与下位符号混淆)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美学著作是《文心雕龙》 南朝梁代文论学家刘勰(xie) 博物学家布封提出了“风格就是人本身”的著名论断

沃尔夫林 代表作《艺术风格学》 提出五对范畴:线描与图绘、平面与纵深、封闭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统一与统一性统一、清晰性与模糊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vy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