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诗四首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7:49:0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创造性地感悟诗歌。

通过朗读、联想、想象等方式多角度赏析,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母亲》、《纸船》。) 一、营造情境,导入课文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导入) 你们怎么样来赞美母亲呢? (学生回答)

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

二、走进作者的世界

学生利用幻灯,展示交流事先搜集的作者资料(“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有关作品),教师简介作者。

三、学习《母亲》 1.朗读比拼。

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2.质疑问难。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借喻。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明确: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3.感情朗读。 四、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4.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

1

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一、导入

(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

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

二、赏析《成功的花》 1. 朗读展示。

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学生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

2. 讨论问题。 (1)“惊羡”一词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

(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3.合作探究。

(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4.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泪泉、血雨

芽儿 ——————→ 明艳的花 ↓ 艰辛、牺牲

人 ——————→ 成功的人(事业成功、荣誉夺目)

三、学习第二首诗《嫩绿的芽儿》

1. 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 2.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3.感悟哲理。

学了《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4. 教师总结、板书。

果 ↓ 芽儿————→发展、学习提高 ↓ 人

树 ↓ ↓ 成

成 ↓ 花儿————→贡献、努力回报 ↓ 长

长 ↓ ↓ 的

过 ↓

2

↓ 过

程 ↓ 果儿————→牺牲、贡献社会 ↓ 程 四、布置作业 1.小作。

学习冰心小诗风格,发挥想象,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创一两首小诗,为办手抄报准备材料。

2. 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读书笔记。 【资料宝藏】

1.关于作者

冰心 ——20世纪中国文坛一盏不灭的灯

冰心,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在她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真诚地表现了自己和时代,她那光彩夺目的作品是对祖国人民和未来的最大奉献。

冰心著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寄小读者》、《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诗集《繁星》、《春水》等,并译有《印度童话集》、《泰戈尔的戏剧》等。

大海边度过的童年岁月冰心曾说:“我的生年最好记:1900年!我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冰心姓谢,学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冰心等。她的父亲是当时清政府的海军军官。在山东烟台的大海边她慢慢长大。青郁的山,无边的海,年轻的水兵,山风、海浪??仿佛都给幼年的她留下诗情画意。

冰心从小爱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文学和外国翻译小说。她读小说到了着迷的地步,整天脸也不洗、头也不梳。到十一岁,就读完十几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冰心上学时,先生每当她作文好些时,便批上\赏小洋一角\。她为了买书,便努力作文。早在冰心七岁时,她就偷偷写了小说,第一部介乎《三国志》、《水浒传》的东西,是白话的,名曰《落草山英雄传》,但写到第三回就觉得没劲停止了,后又换了《聊斋志异》体裁,用文言写了一部《梦草斋志异》,也由于语言的重复半途而废,但这种奇早的创作尝试还是少见的。

1919年,沉沉的惊雷滚过中国上空,“五四”运动的号角搅动了青年学生的心,正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上学的谢婉莹,这年19岁。她因为平时喜爱文学,写作能力强,被选到学生自治会里当文书,后来又被选进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她这一年中常常给报纸写点宣传性文章,发表时,用的是学名“谢婉莹”。

从某种意义上讲,冰心是战战兢兢地踏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她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叫做《两个家庭》。那时,她有点胆怯,怕别人笑话她的作品不像样。不敢署她的真名“谢婉莹”,而用了笔名“冰心”。过了几天,文章居然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出来了。刊登时,在“冰心”之下,多加了“女士”二字。正是从这篇发表之后,引起冰心强烈的创作欲望,从此她发奋地写作,胆子越来越大,小说、诗歌什么都敢写。这几年是冰心创作最初的旺盛时期。

1921年,冰心加入文学研究会,经常在茅盾、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作品,以小说居多,如《笑》、《超人》、《寂寞》等,当她1923年以优异成绩由燕京大学提前毕业时,已是蜚声文坛的作家。8月3日,冰心赴美留学,沿途的见闻,去国的心境,客居的情思,异国的趣事,以及后来回国时的欢悦,都成了她早期散文代表作《寄小读者》的内容。冰心于1926年回国任教,1929年与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结婚,婚后的冰心家务缠身,不能专职教书,创作也不多。直到1934年《文学季刊》在北京创刊,应郑振铎之聘任该刊编委员之后,创作才又多起来。

1946年冬,冰心全家赴日本。当时多难的祖国,又被国民党推入内战的火海,她好像也置身战火,心情惶惶,为祖国痛苦着,创作的心绪像遇霜的秋叶,逐日枯萎。直到1949

3

年10月祖国解放的好消息传来,她才感到毕业未曾有过的欢乐。但冰心一家从日本回国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去的时候拿的是国民党政府的护照。她是借口跟她爱人吴文藻先生到美国耶鲁大学任教而离开日本,又借口女儿大了要带她们到香港制装,而经香港回国的。

冰心,拥抱祖国母亲,也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母爱。美好的现实,充满希望的前景,使辍笔十年的她重新开始了勤奋的创作,写了《归来以后》等作品。1952年初夏一个傍晚,周恩来同志在中国海招待冰心和吴文藻教授,给了冰心强大的动力,她更加勤奋地写作,特别为孩子们写作。

正当冰心发奋创作的时候,1957年反右斗争的风雨推开了她家的大门,袭击了吴文藻教授。这时候,总理让邓颖超同志把她接到家里,安慰她、鼓励她。严文井、张天翼同志1958年向冰心同志提议继续写《寄小读者》,她欣然接受,捡起了已经中断20年的“通讯”。1966年,“文化大革命”平地而起,横冲直撞,到处进行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冰心没有幸免--抄家、批斗、劳动,使她整整搁笔十年。1970年,冰心和吴文藻告别久居的老屋,一起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劳动:种麦子、点豆子、看青、摘棉花。在这位作家长达十年的空白稿纸上,写满了检查,覆盖着尘沙。逆境中,又是周恩来亲自出面保护她。“四人帮”垮台后,她怀着一颗爱心,在她最喜爱的儿童读物《儿童时代》上发表《三寄小读者》。前后已五十余年。这不仅是冰心所走的文学之路,也是她跋涉的人生之路。它们的文字同样清丽可爱,但情调却迥然不同。可以说,三个《寄小读者》反映了三个时代。从冰心丰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生活的不同的时代,她所跋涉的足迹,能听到她真实的心声。

2.冰心给小读者的信

又寄小读者

我的亲爱的小朋友们:

得知《纸船》将选入初中语文新教材,我很高兴。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寄小读者》和《小桔灯》一样能触动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那于我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愿望:如果能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就以这封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我相信,因为有了你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冰心奶奶

1999年1月 3.作者的话

我是怎样写《繁星》和《春水》的

“五四”以后,在新诗的许多形式中,有一种叫做“短诗”或“小诗”的。这种诗很短,最短的只有两行,因为我写过《繁星》和《春水》,这两本集子里,都是短诗,人家就以为是我起头写的。现在回忆起来,我不记得那时候我读过多少当代的别人的短诗没有,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

经过是这样的:五四运动的时候,我还在大学预科,新文化的高潮中,各种新型的报刊多如雨后春笋,里面不但有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文章论著,也有外国文学的介绍批评,以及用白话写的小说、新诗、散文等。在我们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我们在课外贪婪地阅读这些书报,就是在课内也往往将这些书报压在课本底下,公开的“偷看”,遇有什么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就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抄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把自己

4

一切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也都拉杂地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写上去。日子多了,写下来的东西也有相当的数量,虽然大致不过三五行,而这三五行的背后,总有些和你有关的事情,看到这些字,使你想起很亲切很真实的情景,而舍不得丢掉。

这时我偶然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飞鸟集》连载,(泰戈尔的诗歌,多是采用民歌的形式,语言美丽朴素,音乐性也强,深得印度人民的喜爱。当他自己将他的孟加拉文的诗歌译成英文的时候,为要保存诗的内容就不采取诗的分行的有韵律的形式,而译成诗的散文。这是我以后才知道的。《飞鸟集》原文是不是民歌的形式,我也不清楚。)这集里都是很短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哲理的三言两语。我心里一动,我觉得我在笔记本的眉批上的那些三言两语,也可以整理一下,抄了起来。在抄的时候,我挑选那些更有诗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为是零碎的思想,就选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两个字起头的,放在第一部,名之为《繁星集》。

泰戈尔的《飞鸟集》是一本诗集,我的《繁星集》是不是诗集呢?在这一点上我没有自信力,同时我在写这些三言两语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地在写诗,(我上新文学的课,也听先生讲过希腊的小诗,说是短小精悍,像蜜蜂一样,身体虽小却有很尖利的刺,为讽刺或是讲些道理是一针见血的等等。而我在写《繁星》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希腊小诗。)所以我在一九三二年写的《全集自序》中,曾有这么一段:

谈到零碎的思想,要联带说一说《繁星》和《春水》??《繁星》、《春水》不是诗,至少是那时的我,不在立意做诗。我对于新诗,还不了解,很怀疑,也不敢尝试。我以为诗的重心,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同时无韵而冗长的诗,若是不分行来写,又容易与诗的散文相混。我写《繁星》,正如跋言中所说,因着看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它的形式,来收集我的零碎的思想??这是小杂感一类的东西??

现在,我觉得,当时我之所以不肯称《繁星》、《春水》为诗的原故,因为我心里实在是有诗的标准的,我认为诗是应该有格律的——不管它是新是旧——音乐性是应该比较强的。同时情感上也应该有抑扬顿挫,三言两语就成一首诗,未免太单薄太草率了。因此,我除了在二十岁前后,一口气写了三百多段“零碎的思想”之外,就再没有像《繁星》和《春水》这类的东西。

以后,在一九二一年二月,我在西山写了一段短小的散文《可爱的》,寄到《晨报副刊》去,登出的时候,却以分行的诗的形式排印了,下面还附有编者的按语,是:

这篇小文饶诗趣,把它一行行地分写了,放在诗栏里,也没有不可(分写连写本来无甚关系,是诗不是诗,须看文字的内容),好在我们分栏,只是分个大概,并不限定某栏必当登载怎样怎样一类的文字;杂感栏也曾登过极饶诗趣的东西,本栏与诗栏,不是今天才打通的。

于是,我才开始大胆地写些新诗,有的是有韵的,也有的是无韵的,不在这篇题目之内,暂且不去提它了。

(本篇最初发表于《诗刊》1959年4月25日第4期,后收入散文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4.课堂实录片段(执教者:王海媛)

师:好,诗歌评改会现在开始,请各个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亮出自我风采! (课件板书提示:可用删除法,换词法,修改符号法。)

生:我觉得诗歌的第一句中的“从来不肯妄弃了”读起来有点拗口。删去“来”字读起来更顺口。

生我觉得第一句中的“了”字也可以删去,因为“了”有表示完成的意思,删去更能从时间上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绵长思念。

生:我发现诗歌中有别字,作者把“地”写成了“的”。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8r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