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学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更新时间:2023-10-03 09: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类传播学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读书笔记

201432064 广电班 薛菲

这本书的定位为供初学者使用的传播类教科参考书。从开篇部分的导读和结尾部分的结语中,可以窥见本书的基本脉络和成书目的。本书的着眼点有两个元素构成,即语境和理论,在作者分类的八个——传播者,信息,谈话,关系,群体,组织,媒介,文化与社会(即传播学的八个主题: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不同纵向维度的语境中,对应七种传统传播理论——符号学,现象学,控制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批判学,修辞学的横向维度上,囊括着人类传播的方方面面。

这种理论化的传播研究,起因在于“我们想要做成某件事,或是对某件事进行解释,或是以某种方式满足自己的要求”。本书提供给我们的则是有了这种迫切的目的后,可以掌握到的一些实现途径,即回应所提出的问题,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世界。

关于本书的一些界定:

1将传播视为人类生活的中心。传播与生活密切的相关程度,以及传播的重要性。 2聚焦的角度是传播理论。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3定义本书中的传播概念。与研究的目标相关,需具体到每种定义理论,因此没有给出一个放之全书的标准定义。这样的做法是让读者自己判断这些意味着什么,进行自身的探索。 4研究聚集的是西方视角下的传播。尽管东西方的差异使得传播各不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 5需要达成的共识是,理论建构体验。每种理论有各自的主题,形式上也有差异。 6基本构架分为七个部分:修辞,符号,现实,控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批判。 7本书的研究焦点是理论。通过探索的过程得以呈现,即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得出产出。

这三者并非平行线性关系,而是相互循环的渗透关系。

8研究方法是综合科学的,人文的,社会科学的探索方法。因传播的特殊性。 9学术研究切入点,即,产生学术好奇,寻找合适的主题,然后进行学术研究。

本人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和书籍框架,选取了符号学作为理论着手,学习这一理论在传播的八大领域中是如何解释现象的。

由于媒介侵入日常生活的程度逐步加深,加之手机这种便捷的接触形式,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异常容易。而关注点似乎不再是信息本身如何,而是与信息关联的解释是如何与人的行为发生关系的,简而言之,对于信息的解读,即“意义”,对“我”的价值何在,成为现阶段人们使用媒介的兴趣点。

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物质世界和这些符号所真实指向的世界是不同的,符号学则能为我们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符号学中的基本主张,是将意义分解在三个相互关系中,即物体(指涉物),人(阐释者),符号。而符号关系则是符号,事物和意义三者之间产生的一种关系。在此基础上,有了符号学的三个传统分支:

一,语义学,即这个符号代表了什么?由于不同的意识主体有不同的认识,所以符号通常表现为“再现”,即特定主体的情境阐释。

二,句法学,即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符号通常是被特定方式组织成为更大的符号体系,因此符号需与其他符号组合联系起来共同理解,以便表达复杂的意义。

三,语用学,即符号如何运用以及产生的影响。这一分支的研究影响最大。符号作为传播时的工具,不仅在单个的符号本身上有共同的理解,而且在社会文化传统上,可以达成更为广泛的共通,这样对于信息的一致性才能形成所谓的解读与传播。 除此之外,对于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也是符号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

信息:

关于信息的符号学传统,这里分析了三种符号学理论,即符号理论,语言理论,非语言行为理论。 符号理论:

苏珊·朗格将符号体系作为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分析了语言具备的种种意义,即“话语符号体系”和非话语符号的“展示型符号”。

话语符号体系的论述中,朗格首先区别了代码和符号这两个概念。代码,即表意,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代表着事物的存在。而符号则较为复杂,是“思维的工具”,将事物概念化的工具,它使得事物具有了比实际的指涉更为广泛的意义。 语言理论:

费尔南·德·索诸尔将语言看作是表现现实世界的结构体系。他人为符号带有明显主观性和随意性,因此与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而是受限于一定规则的惯例。符号并不指代事物,而是构成了事物本身,因为差异性所导致的语言本身,具有差异性的语言结构。 这里有两种形式的语言,即形式语言(书面语)和实际运用的语言(口头语)。口头语言是从书面语中派生出的,没有语言就没有言语,而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口头语言由于自身的不规范,会产生更多的变异,创造出新的语言,使之适应人们的传播目标。 非语言符码理论:

由于语言和行为是共同作用的,因此非语言的研究也是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聚焦是对于非语言符码进行结构主义的分析,结构主义取向是传播符号学的核心。

朱迪·柏古恩认为非语言符码具有的特征有模拟性而非数字化,图像性或形似性。按照符码所涉及的行为,又可分为身体活动,辅助语言或语声,外贸,触觉,空间观,时间观和人造

物这七个类型。其中研究较为成熟的为身体活动也就是身势学和空间关系学。 媒介:

媒介的符号学传统,讨论的是这些具有指示作用的符号是如何被组织与使用的。在很大程度上,媒介决定着符号是如何起作用的。

让·鲍德里亚的核心论点是,媒介拉大人们所感知的现实世界和符号之间的距离。 符号使用的烟花过程为:第一阶段,符号等级,与之对应的是封建社会,符号为事物的简单再现,符号与指示间关系清晰。第二阶段,赝品,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时期,符号与事物间产生出新的意义。第三阶段,生产,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取代人类,事物完全独立于符号的使用之外。而如今,我们处在拟像时代,即符号不再是指代,而是创造出所处的现实,也就是拟态环境。在这里,媒介主导着构成真实体验的环境信息,导致一种“夸张到令人憎恶的程度的生命形式”出现。从而有了消费文化,即重点不在于到底需要什么,而是消费了具有一定价值感受的商品,而这些商品本身是媒介符号塑造出的同质化需求,过着一种象征性的生活。

鲍德里亚的论述具有明显的批判色彩,属于“大众社会批判”,将大众定义为可被人摆布的人,成员之间是去个人化的关系,替代了个性群组的身份,这是值得人们警惕的。

文化与社会:

在文化与社会的维度中,重点谈论了符号是何如联结人类的思想乃至体验到的社会的。而语言作为文化与社会的产物,则塑造了现实。不同文化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就有形成了差异性的传播语境。

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理论,即“沃尔夫假说”:

阐明了语言结构决定了文化群体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即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所使用的语言塑造出的。他通过研究语言和行为间的关系,指出语言的差异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因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是不同的体验形式赋予每个人的,也就是语言在这其中成为本质的形成。 精心设计的符码和限制性符码:

巴希尔·伯恩斯从阶级体系入手,研究了不同阶级体系如何创造出不同的语言类型,以及这些语言又如何维持这些体系。由于语言的出现是为了维持不同群体的关系,所以该理论假设为:群体内部建立的关系会影响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类型。

论点聚焦为两类符码——精心设计的符码,即个人化范畴,不一定具有共享的意义体系,必须阐明自身的想法,因此出现在开放式角色的系统中,角色富于流动变化;限制性符码,即社会性范畴,成员具有相同的意义体系,可预知性大,常出现在封闭式角色系统中,角色选择余地小。

而符码的使用取决于社会化中介的本质和价值观这两个因素,前者旨在说明群体结构中的角色设定是否固定,固定的为限制性符码,反之亦然。而在价值观方面,强调个性多元的指向精心设计的符码,封闭狭隘的则倾向于限制性符码。

通过研究,伯恩斯发现了符码与社会阶级之间的紧密联系。如,中产阶级会在不同场合将两个系统都加以运用,强调个性的表达,而工人阶级则会强化限制性符码。

对于两个系统运用的效果,伯恩斯指出局限的同时,并未对任何一个贬低其价值。因为需要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加以长期考察。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家庭起到重要的作用。限制性符码对应的为位置型家庭,他们泾渭分明,角色界定严格,系统较为封闭。精心设计的符码则对应个人中心型家庭,以个人取向为基础,角色关系不确定,处于不断调和中,系统类型较为开放。

这些理论聚焦于符号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即由词语和语法所组成的符号与文化语境内的思想

过程之间的关系。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文化促使特定的语言形成,而语言也反过来支持着文化。

以上是粗略的阅读了《人类传播学》的部分内容后的读书笔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po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