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导游词

更新时间:2023-03-08 06:41:5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凤阳导游词

凤阳有中国花鼓之乡、帝王之乡、石英之乡、改革之乡、艺术之乡、文化之乡等之称 花鼓之乡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

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凤阳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都曾被广泛传唱。随着历史的发展,凤阳花鼓的鼓、鼓条乃至击鼓方法都在不断变革。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同时根据击鼓用的鼓

条特征,将其改称为双条鼓。 凤阳花鼓据说始创于明朝。有史料记载:朱元璋当年定凤阳为中都,因人气不旺,文化不盛,便移江南富民十四万户和天下数千文人墨客到凤阳安家,以繁荣都城经济和文化。在江南富民中大多数为地主权贵,把他们从沿海移入内地,是朱元璋削减地主势力的一项重大措施。因为这些地主失去了土地,也就等于失去了政治,失去了经济。由于这些人很不习惯淮河流域走大江,过小河,马吃干草无水喝的干旱和洪涝自然灾害生活,因而经常有人出逃回乡,官府发现后很快颁发禁令:凡逃跑者格杀勿论。所以胆小的不敢明逃,他们便想方设法暗中外逃。据老一辈人说,凤阳花鼓就形成于这个时期。相传,创始人最初用一个竹筒,两头蒙上羊皮,制成小鼓,又随意折两枝树条当鼓捶,这就成形了今天双条鼓的雏形。为了充实和完善这门艺术,他还自编了花鼓词,扮做讨饭者,边演唱边顺利地走上了回乡路。后来此办法被他人得知,于是大家就都学着唱,就这样凤阳花鼓便繁衍开了。有记载的最早歌词是: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而今天所唱的歌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后首词与前首词乍看大同小异,但仔细品味,这里还大有文章。前首词第一句简要交代作者的原籍和目前的住地;第二句他告诉人们,目前的住地原本是个很好的地方;接着第三句便露出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指名到姓地对朱元璋移民政策的愤恨,因此到第四句就给朱元璋套上了一顶大帽子,说凤阳这块好好的地方,就因为他做了皇帝,好地方才发生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景况。其实这说法也只是作者在泄私愤罢了。朱元璋做皇帝,这是历史所赋予他的职责。至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处于那个特定的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他又怎能去控制、怎能去左右呢?作者硬把这灾难的形成强加于朱元璋,这就很明显地吐露了他对朱元璋的刻骨仇恨;

不过我们从词中也可品味到作者的悲观之心,也能隐隐体谅到作者对老家的深深思恋之情。 帝王之乡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

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 1 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

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朱元璋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色,朱元璋高祖名字:朱百六,朱元璋曾祖父名字:朱四九,朱元璋祖父名字:朱初一,朱元璋父亲名字:朱五四。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1328一个夜晚,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异记载,比如刮风,下暴雨,冒香气,天上星星闪,到处放红光,反正就是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列外,他出生,红光满地,一只鱼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石英之乡 凤阳是中国三大建材基地县之一,探明石英石储量已达一百零九亿吨,居华东地区首位。目前,凤阳县已有石英石生产、加工企业达四百余家,年产石英砂五百万吨,占中国大陆年石英砂生产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八,凤阳年产玻璃器皿六万多吨,保温容器一亿

只以上,规模居亚洲前列。 中国第二,华东第一。 改革之乡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要闯出一条活路来,就必须“大包干”。在1978年的一个寒冷夜晚,在村会计严立华家,18条汉子情绪激动,在这样一纸“生死契约”上写下姓名、按下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 (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

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 狼巷谜谷 狼巷迷谷因旧时常有野狼出没而得名。距离凤阳县城35公里,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风景区包括禅窟寺、禅窟洞和狼巷迷谷三大景区,内有苗寨、塔林、禅窟寺、玉蟹泉、摩崖石刻、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天石、瘦人谷、晕头转巷等大小景点40余处。 狼巷迷谷始建于汉武年间的千年石寺,天然溶洞“禅窟”洞内景观千姿百态。自唐以来的摩崖石刻不仅书法各异,还真实记载了历代文人墨客对禅窟寺的钟爱。狼巷迷谷发现于2001

年11月,开发于2002年3月,2003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过去此处是野狼出没的地方, 2 当地山民称此处为狼巷。其间地形独特、明谷暗涧、沟壑纵横、谷谷相通。许多人到这里都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出口,是天然的迷宫。狼巷迷谷新景区的开发,使整个风景区的发展产生了质的跨越。狼巷迷谷内石灰岩形成于5.4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此处地貌为典型的石灰岩溶地貌。这片石灰石经专家研究,其石质极易被水溶蚀。整个景区大多是水蚀作用形成的,另外树根和土壤对迷谷的作用也比较明显。迷谷里可以看见许多锯齿状或漩涡状岩石,也可以看见许多植物就扎根生长在岩石中。禅窟寺摩崖石刻于1998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

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寺—禅窟寺 禅窟寺是一座佛家寺庙,传说建成于汉武帝年间,原名桃花寺,后名虎窟寺,至北宋时期,“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苏轼来此游玩,取“参禅旁窟居”之意,正名禅窟寺,并挥毫题写了寺名,延用至今。其佛教文化史渊源流长,一度香火旺盛,为国内名刹之一,后寺庙毁于抗日战争战火中。1993年,凤阳县大银山林场积极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投资恢复了禅窟寺,清理开发了禅窟洞,并在此保护植被,使景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8%。据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峰山禅窟寺源流碑记》载,“其禅窟始于汉武”年间,初名桃花。历晋梁至隋代,钟离郡刺史以寺“僧方唐持律甚严,每行路有虎随之”,改寺名为虎窟。唐初,因高祖李渊父名虎,为避讳更名蝉窟寺。到宋代,苏东坡慕名游此,取“参禅旁窟居”之意,正名为“禅窟”。此后千百年来,寺屡毁屡修。至抗日战争时,僧侣流离,以至寺荒颓圮。大殿前,两株三人合抱、十余丈高的银杏树亦被人砍伐。现在的禅窟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建的。牌楼建在韭山至禅窟寺旅游路口不远处,为一座三门四柱七楼的仿古建筑,飞檐流彩,富丽堂皇。正背两面皆写着“禅窟仙境”的苏东坡书法。进入牌楼,便置身于绿的世界。一条曲径通幽的水泥路直抵山门.途中有一景曰“三峰浮玉”。三峰浮玉,位于三峰山之北的峡谷左侧,铜鼓山下。三峰山喀斯特地形中的暗流,像竹筒水一样流经此处,因受声波振动,便出现暂时“吐珠浮玉”现象,故称“三峰浮玉”,又称“珍珠泉”。当游人来到直径6米的泉边,击掌跺脚或大声呼喊,泉水即从池清水静的山根往上翻涌,泡似串珠,浮如碧玉,且有求必应,十分有趣。离开此泉前行,不远便到山门前广场。山门为三券三楼庑殿顶的仿古建筑,古朴典雅。门上方额题“禅窟古刹”,为苏东坡书法。两旁对联:姑峰玉泉溪光流彩一代绝景,相啉虎窟唐踪宋迹千古文章。进入山门,迎面耸立一座高大的照壁,上书写“禅窟古刹”四个大字。沿石板路而上,只见前面鹤桥旁的碧水中,用当地活石垒起的假山,三峰挺拔竞秀。假山脚下一对引吭高歌的仙鹤,雕琢得十分逼真,桥亦以鹤得名。过了桥,进入玉泉山庄,可休息娱乐,亦可就餐品尝山珍野味。出山庄右行是设施齐备的森林浴场,入内或步行浴,或坐浴、卧浴,耳闻虫唧鸟鸣,呼吸林间高达2500个/立方厘米负离子的清新空气,顿觉心旷神怡,既过“氧吧”瘾,又洗“森林浴”。从浴场出来,往上有坡道去禅窟寺前殿,也可从左边典型的欧式木屋度假村旁,登百级石蹬,到达前殿。前殿即天王殿,为三间庑殿顶建筑,门额上“禅窟寺”三大字,亦系苏东坡书法。人内正中为弥勒佛塑像,两侧联语;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弥勒背后塑有韦驮手拄宝杵立像,镇守殿宇。两侧则是最大的护法四大天王,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他们手持各异的法器,合在一起称风调雨顺,暗示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步人院内,左右为东、西厢房,后为正殿,院中有放生池、玉蟹桥、曲水流觞等景致。池的北面两侧各有一个早年被砍伐遗存的硕大的银杏树桩,由此可见禅窟寺悠久的历史。正殿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双飞檐、歇山顶,雄伟壮丽。殿内正中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台上,佛坛背后为观世音。殿之两侧分立十八罗汉,后面左右方一为文殊,一为普贤。走出禅窟寺四合院,正面左下方为塔

林。这里遗存的各式僧人卵塔、和尚坟墓,共有四十余处。 3 寺院背后左上方有苏东坡题名的玉蟹泉,有唐至清代的摩崖石刻二十余处,有始建于清初的贮。岚亭,还有寺以洞盛的禅窟洞。禅窟洞的人口,在寺后象王岭半腰。据明代方志记载:“口狭而中宽,深不可测,旧传为仙,人洞;尝有土人燃灯而人,内四通八达,行者以灰志路。有石观音像,左右壁作狮及石床、石凳、石棋子,皆似,人常凭玩者。深邃处有桥,流水潺潺可听,多石燕迎人。人不能尽窃其奥。”现此恫已开发500多米。洞口外右壁阴刻篆书“禅宗第一窟”,左壁前立有一石,上刻禅宗初祖达摩画像,洞内分有“八相成道”、“圣境探奇”、“禅宗溯源”三大景区。从洞出口上来,已是象王岭的顶部了。据碑刻记载:此处周围原为蟠桃园,“袄桃花实繁茂,而实尤甘美。其汉武时西王母之遗种耶?”现种植的蟠桃、

碧桃,亦已成林 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公元 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由北向南依次排开有石像生总共32对。独角兽卧像2对麒麟,取避邪除秽之意;石狮蹲像8对,取意威震四方;石华表2对,望柱(华表),用意在取民心、得民意,天下太平;马官、石马与控马者立像6对,石马、马官,马是交通工具,又取意马上得天下;石虎立像4对(现缺一对),石虎,兽中之王,取威严之意;石羊卧像4对,石羊,羔羊跪乳孝顺也;文臣立像2对;武将立像2对;文臣武将,取意武定祸乱,文治天下;内侍立像2对,宦官,按事死如事生的礼制,他们还要为皇帝、皇后司香火、起居洒扫。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位于神道南端西侧,东50米外为无字碑。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条大螭,刻工精湛。中下部篆书《大明皇陵之碑》,下为云朵。碑文系朱元璋亲撰,记述了他自己艰辛的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全文1105字,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驮着碑的是赑屃,汉族神话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在碑刻的两边是负屃,似龙形,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今 4 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suān ní),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赑屃(xi),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bì àn),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 ,平

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烧毁了皇堂正殿及殿宇数百间,烧掉树木20余万株。清初康熙年间凤阳灾荒,民不聊生,当地官员允许百姓扒拆皇陵的砖木变卖谋生,到乾隆年间皇陵的地上建筑已经损毁殆尽。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经过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治理,现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

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安徽省第二条仿古国际旅游线上的重要游览点。幸运的是神道上的石像生和那块皇陵碑,随遭历次劫难(包括文革时的破坏)和历经600年风雨剥蚀却保存下来了,由于这两项重要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使明皇陵遗址今天成为一处颇具游览价值的人文景观。来到明皇陵先看到的是一段皇陵内城墙,约百米寛,中间一座城楼,左中右三个城门。虽是近年来按原貌复建的,但也足以感受出当年明皇陵的雄大、肃穆。进了内城是一条约300米的神道,两旁是或卧或立的石像生,知道北京的十三陵石像生为18对,清东陵、西陵也各为18对,连唐盛世建造的乾陵前仪卫的石像生也只是18对,为什么朱元璋父母一个没有当过实职皇帝的陵墓确如此气派呢?对于这个问题,走到皇陵碑前,凤阳县文物局研究人员给了一个解答:他告之这里的石刻是中国皇家陵园中数量最多的,为什么要32对?查无文字记载,但碑文中有一句皇考终于六十有四,六十四乃三十二对,朱元璋是个孝子,推测其意可能是以父皇寿数为据建造,以表达追思之切,可更好昭示后世。椐史书记载朱元璋一登基称帝即下令修皇陵,数年以后年又重修,重修时亲自写了碑文,认为原有碑文皆儒臣粉饰之言,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碑刻虽遭过破坏,但大部分可以辨认。文中记述了朱元璋幼时天灾流行,父母及兄相继而亡,无法安葬,幸亏田主伊兄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莫何肴浆。之后好心的邻居汪母为我筹量,谴子相送,随当了和尚出入僧房。不久寺主封仓,众各为计,朱元璋只好过起流浪生活,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朱元璋当了皇帝本想重新厚葬父母,阴阳先生告他不行,这里地气好,扒开坟墓灵气就跑掉了。于是,朱元璋只将坟墓培土,修建了地上皇陵建筑。立碑作文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教育后代知道创业来之不易,以固其朱氏江山。此文共一千零五个字,读起来似文非文,似白非白,四六排句,有声有韵,一气呵成,看来朱元璋作此文时是由衷而发,颇动感情的。直

书自己的穷困家境,是很不简单的。 5篇二:凤阳明皇陵 凤阳明皇陵—中都城—龙兴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加此次的凤阳景点之行。很高兴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和大家相遇。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安徽省旅行社的导游人员,我叫王兵,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我身后的这位是司机李师傅,李师傅人好开车也好,驾驶技术非常娴熟,所以大家尽管放心,

还有各位在旅行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我会尽量帮大家解决。在此先预祝大家玩的愉快。 今天我们参观的景点有明皇陵、中都城、龙兴寺三个景点。而且这些景点都和我们的朱皇帝有关哦!我们首先会去明皇陵,然后前往中都城,最后前往龙兴寺,我们现在还在路上,所以大家赶快休息休息,因为今天的旅途非常辛苦的,但是大家放心,虽然很辛苦但是景点不会让你失望的。 好了给位游客我们已经到了明皇陵了,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虽经多次兵乱,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对石象和皇陵碑、无字碑及坟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位团友你们知道朱皇帝为什么要修建这个皇陵吗,没错,就是为了他父母和他的叔嫂修建的,所以明皇陵建筑非常特别的,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虽然他的大小不及北京的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但是它毕竟是开国皇父母的陵地,所以它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明朝时一直受到悉心保护。好了我们现在前

往龙兴寺和中都城景区。 好了我们到了中都城景区了,当年朱皇帝建这座城是为了在这里定都,也为了家乡的繁荣昌盛,但是中都城建好了,大臣们都反对在这里定都,后来没办法,就只有把它放在这里不用了,现在我们又来到龙兴寺景区了,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是朱元璋出家当和尚的寺庙,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王朝有着渊源关系,被称为圣庙。

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全国重点开放寺院,aaa级风景区。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600余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察其遗址、布局仍森然壮观,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构件足可以证实其当年的气势和规模。殿内陈列有明代铜鼓和铜铸幽鸣钟,为皇家寺院的见证。所以这个关于朱皇帝的寺庙,我们必须要来的。 好了各位团友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了,感谢大家对我今天工作的支持,当然我工作中也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团友能指出我的不足,这样能够有助于提高我的服务质量,最后

祝愿大家再回去后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篇三:安徽黄山光明顶导游词 安徽黄山光明顶导游词 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海拔1860米。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现在其遗址上建有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黄山气象站。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 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黄山气象站就设在这里。由

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 同时,在光明顶上,还有明教的光明之顶---搁船尖,这里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远古时期,世界遭到毁灭。洪水退去后,在最高处的山上搁着一只宝船,上面许多的宝贝就滚落在这山下,自然形成许多的聚宝盆。所以,自古就有传说这里是“船山宝藏”。 除了领秀江南的奇美风光外,“搁船尖”文化灿烂,历史深远。相传第一个女人称文佳皇帝的陈硕值首次在这“羽化登仙”举兵起义,唐宣宗年轻时曾在搁船尖下的千亩田慧照寺学佛,宋时卢俊义在搁船尖下的昱岭关大战方腊,苏东坡还专程送无畏禅师回搁船尖下的慧照寺主持佛事,特别是元末朱元璋兵败凤阳潜逃至搁船尖的慧照寺、隐姓埋名当了和尚,后结交仁人志士,屯兵千亩田和高山草甸、起兵反元建立大明王朝等典故广泛流传在搁船尖一带,乾隆帝敕名:福泉明山。这其中,“十八缸金十八缸银”的朱元璋藏宝故事一直在六甲岭上广为流传,成为

一个始终未解的迷,吸引着江浙沪等地的淘宝者纷至沓来。 光明顶还具有六大遗产:1、六甲麻绣;2、睦剧:又称“三脚戏”;3、跳竹马:是睦剧

的雏形和滥觞。4、叠罗汉;5、福泉山“七夕”庙会;6、麻衣、赤足、裸葬等明教风俗。 光明顶还是最古老的“情人谷”:福泉庵(雅称情人庙):是天下有情人祈福的最佳圣地,传承至今的七夕民俗庙会,善男信女希冀红线缠腰,赤绳系足,眷属终成,连理永结,纷纷前往许愿还愿,六甲灵签——中国第一神算《紫薇斗法》,最为灵验。“十门一锁定终生”、心

心相印、男女头像、阴爻阳爻等。 明孝陵 景点概况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明孝陵。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完工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之名,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到清代才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金门、碑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拱,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原是重檐歇山顶,通体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可惜毁于战火。经过大金门,我们所见的便是碑亭。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檐歇山顶,亭顶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中,仅

存四壁,因其四四方方,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

称四方城。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俗称“功德碑”。刻着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的文字。整碑通高8.78米,宽2.26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座是一个巨大的龟形动物,古人称为“赑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喜欢负重,常用作石碑的基座。功德碑的树立标志着明孝陵工程的全部完结。碑文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内容。一、述朱元璋生于凤阳,为句容大族,朱元璋贵人奇相,由项及顶有骨隆起,望之如神;二、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为民请命,发迹定远”,征战大江南北,并逐步建立起明王朝;三、统一国家,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吸取历史教训,废除旧制,罢中书省,升六部;五、建国学,祀奉孔子,重视国学讲经,

选贤唯能,立家训以教子孙;六、生活简朴,重农耕,嘱死后勿用金玉,与马氏合葬孝陵; 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 神道、梅花山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首,每种4只,两立两蹲,自东向西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

征对帝王的忠诚。走过石 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西北方。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甲胄,手握金吾,腰佩宝剑;两对文臣,头戴朝冠,手捧笏板,身穿大袖朝服,足踏如意靴。 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2007年修复的。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也称“龙凤门”。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现

已成为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之一了。 金水桥、陵门、碑殿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顺坡而上,来到的就是陵墓陵门,也就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正门,名叫文武方门。原有五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修复了三座,门上阴刻镏金“明孝陵”三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1998年初重新修复的,恢复了原貌,五门、黄瓦、朱门、红墙。门外东侧墙下,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碑立于宣统元年(1909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特别告示碑”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作用。进门不远,可见

一歇山顶 建筑,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毁坏,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所题,并由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立碑,借此笼络人心。碑座赑屃尚好,但碑身已断,碑额已失,文革后将这断碑嵌于红墙之中供人欣赏。“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碑后东西还有卧碑两块,分别记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纪事,背面刻的是当时两江总督等人的题名。 享殿遗址

由碑殿向北,前面的就是孝陵的主体建筑——享殿,建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咸丰年间

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三层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合“九五”之制,三层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石雕的螭首。当时的享殿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享殿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规模已

大不如前。现存享殿规模为三层须弥座台基、三层石栏杆、 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享殿中原供奉朱元璋与马皇后神主牌位,现享殿已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常年举

办与明孝陵有关的史料展览。室内可以看到朱元璋肖像。 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外部采用大条石建成,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2009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重现原貌的恢宏气势。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325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的下面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地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

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

您再次游览明孝陵!篇五:临泉导游词 导游词——临泉 亲爱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个明媚的日子和大家相聚,托大家的鸿福能有幸和大家共同游览临泉,首先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大家有目共睹呀,这次的导游很是年轻呀。有句话说得好,别看我年轻,我工作有激情。别看我长得小,工作起来有技巧。那么此行呢,就请大家记住我的脸,记住我的名字——李婷!也还劳烦记住两个号码,第一个,我的手机号123456789,第二个,我们的车牌号123456. 我们都喜欢到环境好的景区,那么我们自己也从一个文明旅游的游客做起,爱护我们的公共卫生,大巴车和景区.希望我们临泉的好景好文化给大家带来一段奇妙的旅程。 首先,给大家讲解临泉的概况: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周边分别与豫皖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辖31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 ,总面积18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截止到2011年底)。现任县委书记高子球,代县长邓真晓 [2] 。 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在此建立沈子国,秦、汉、魏、晋、唐均在此设县,1935年正式设立临泉县。这里是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东汉文学家蔡邕、诗人蔡文姬及现代书画家吕霞光、李文汉的故乡,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后方指挥部所在地。临泉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畜产品生产百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杂技、马戏)、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劳务输出第一大县、中国绿色名县,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县、安徽省第一养牛养羊大县、安徽省畜牧富民十强县。[ 春秋沈子国,战国称寝或沈,为楚寝丘邑,治所在今县城西古城。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

221年)统一中国,置寝县,属楚郡(后析置陈郡属之)。 汉改为县(王莽改曰闰治)。同时在西部置鲖阳县,治所在今鲖城镇。均属汝南郡。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将县赐李通更名固始侯国。永平六年(公元63年)改鲖阳县为鲖阳侯国。

永建元年(126年),封刘显为阜阳侯,置阜阳侯国,至永兴元年(153年)废。 三国魏改置鲖阳、固始两县,属汝南郡。西晋仍鲖阳、固始两县,属汝阴郡。东晋咸康

二年(336年),鲖阳、固始两县并入新蔡县,后复立,属新蔡郡。 南北朝时初属宋后入魏,梁大通二年(528年)入梁,太清末复入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改固始置财州,北齐废财州、鲖阳县,置褒信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褒信县置沈州,把原褒信县地分置鲖阳、沈丘两

县,隶属沈州。十六年,州治移往项城,沈丘县属颍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今县东南部增置高塘县,六年废,入汝阴县。贞观元年(627年)

废鲖阳、沈丘两县,并入汝阴县。神龙二年(706年)分汝阴复置沈丘县仍属颍州。 宋属顺昌府。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军夺取颍州,元将扩廓帖木儿挟军民北逃。 明初废沈丘县入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为府,设阜阳县,即为阜阳西乡之地。在驿口桥(今老集)

设府同知(俗称“二府”),在沈丘集 (今县城)设巡检司。 民国23年(1934年)9月,析阜阳县西乡北起颍河,南至洪河,纵以茶棚大路、龙王堂、栗头店、五坑集、欧庙集、会龙集、九龙沟以西设立新县,因县城滨临泉河,故名临泉县,

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8年改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解放初,民国36~38年,分置临泉、泉南、泉阳3县和临泉市,统归豫皖苏区第四地委所辖。1949年3月,合并临泉、泉南、泉阳县和临泉市仍为临泉县(包括今界首县颍河南和阜南县方集区),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71属安徽省阜阳地区。[4]

临泉不仅文化深厚呀,更是历史悠久,古迹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老丘堆

位于县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又名沈子墓,长5 老丘堆遗址 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身后掩埋于此。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迹里是新故事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址,由于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出产东西。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老丘堆本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时间遭到暴雨冲刷和农人深翻垦植,相当小了。这里地势较高,地上枯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

村子。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维护单元。 费子街遗址 在涎河汇入泉河西岸的杨桥集费子街村。凌驾河床3米,长300米,宽150米,四周环水,中心有河道冲击构成的一条大沟。在这里采集有石锛、陶网坠、陶纺轮等古代文物。属

大汶口文明晚期、龙山文明早期的遗址。 岗上遗址 在黄岭集东北1千米处的岗上村头。长800米,宽200米,高3米。南部和西部是断层,断层处表露出有烧土层和遗址层。出土有蚌镰、骨镞、骨针、骨镖、石镞、石斧、陶纺轮、

陶罐、獐牙、鹿角等很多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在上述三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然则没有发现青铜器,标明那时社会尚处于氏族公社会期间,还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人类曾经过着久居的生涯。打鱼用的网坠、佃猎用的箭头,则标明渔猎东西的提高和出产力的进步,这只要在氏族社会的晚期才干呈现,阐明母系氏族公社会已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社会的分工大致是:农业出产、渔猎为男人所担任;制陶、豢养牲畜、纺织缝纫是女子的工作;大哥的人担任指点、教授经历,并做些简便事务;孩子们从事辅佐性劳动。全体氏族成员人人都要劳动,产物明显把握

在父系家长手中,但仍为氏族成员所共享,还没有发生盘剥和私有制。 沈子国古城

在县城西500米处的古城址。这里北依泉河,南

沈子国遗址 临流鞍,地垫很高,瓦砾遍地,地下文物埋藏丰厚,城郭规划雄伟,轮澄清晰,确有一派古城堡的气候。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聃季载被封于沈地,在此树立了沈子

国,这以后,聃季载的子孙们在此繁衍生息。 鲖阳古郡 在鲖城镇北郊,因面对鲖水之阳而得名。这里地垫很高,陶片瓦砾俯拾皆是,城池规划明晰。在此出土有很多的古代文物,如陶壶、陶鼎、铜镜、石馨及战国时楚国的黄金钱币郢爰(yǐngyuán)等。鲖阳早在两汉、魏、晋时就曾两次设郡。一次在南朝封宋永初元年(420年)元月,刘裕废东晋称帝,改国号宋,将新蔡郡设在鲖阳。30年后,又将郡移至汝南。另一次在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道成废宋,改号齐,将新蔡郡改为北新蔡郡,仍设在鲖阳。 毕卓墓

在鲖城镇1千米处,高4米,周长80余米,雄伟威严。墓内分为正室、后室、西室、东

室。全为青砖构造,墓砖上刻有鸟斑纹。毕卓为晋朝鲖阳人,曾任 吏部郎。因嗜洒如命,醉盗领家酿酒而传笑古今。1958年,本地群众掘墓取砖,曾挖出

很多五铢铜钱和一只洒壶,及一“吉人夫人”的砖刻。 长官清真寺

在长官集南首。建于明代万历(1573)年间,已有420余 清真寺 年前史,那时作为长官店回民礼拜场合。大门楼吊挂一横匾,上书“古清真寺”;二门楼横匾“率由理门”;北课堂匾额“主敬存诚”;大殿明柱上有春联:“仔细主无影形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远独一理在心”。1983年县当局拔专款又重建大殿6间,南课堂6间,北课堂5

间及大门楼和二门楼,使清真寺相貌面目一新。 无特产不成名呀,临泉名优特产极其丰富。 黄岭大葱 黄岭大葱 临泉黄岭一带,盛产大葱,名经霜葱,叶青肉厚,茎长白嫩,茎部外有淡紫色薄皮相护,

耐严寒,抗霜冻,愈寒而愈肥,久藏而不烂坏。常食能体格健美,延年益寿。 黄岭大葱主要用于调味,气香四溢,可壮食欲,助消化,和脾胃,提精神。黄岭镇大葱种植历史悠久,大葱名气也大,引得浙江、南京、西安等地客商纷至沓来。2006年黄岭镇平

均亩产大葱近5000多公斤,亩产收入5000多元。 牛庄穿心莲 牛庄穿心莲 穿心莲茎方节显,绿色枝叶均对生,质脆易啐味极苦,全棵入药,清热解毒,消除肠道疾病,可以制穿心莲片剂,也可以提取穿心莲内脂制针剂,穿心莲杆子也可以加入各种饲料

中,预防肠道等疾病。 临泉县牛庄乡有传统种植穿心莲的历史,2006年全县以牛庄为中心种植穿心莲2万多亩,

产品销往上海、广西、北京、湖北、四川、河南、广州全国各大制药厂。 韦寨“三粉” 韦寨“三粉” “三粉”即“粉面、粉皮、粉条”,韦寨地区加工三粉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韦寨因盛产粉条而被誉为“三粉之都”。其年产量最高时可达数千吨。 韦寨地区一产的粉丝是纯红芋粉,因色泽白亮,柔韧耐煮,口感爽滑而受到消费者青睐,产品热销全国各地。

流鞍河大闸蟹 流鞍河大闸蟹 2005年以来,临泉县流鞍河400公顷水面已全部开发养蟹,河蟹当年平均个体重150克以上,最大个体达到500克。

流鞍河大闸蟹 流鞍河大闸蟹 2005年以来,临泉县流鞍河400公顷水面已全部开发养蟹,河蟹当年平均个体重150克以上,最大个体达到500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u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