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4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人教版)(1)

更新时间:2023-11-03 19: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4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切脉高考 考纲展示 考点扫描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地球公转特征和四季、五带。如2013年江1.结合晨昏线示意图,判断太阳苏地理卷第2题,2009年福建卷第10~12直射点的位置(季节),然后考查题。 地球的运动特征及不同区域的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如2013年山东文综地理现象。 卷第6题,2013年四川文综卷第10题,20132.结合题干材料中的太阳直射点年海南地理卷第16题,2012年山东文综卷或月份信息,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第6题。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7题,2012年和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全国文综卷第6~7题等。 3.结合日常生活现象,考查正午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如2013年福建文太阳高度的应用。 综卷第11~12题,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114.结合图表中数据信息,推算昼题,2011年安徽文综卷第29~30题。2010夜长短和不同地点纬度的比较年江苏地理卷第4题。 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

2.方向:自西向东?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

3.周期: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

[点睛]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四季和五带。

[点睛] 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区别

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节气 图示 昼夜的主要特点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至日 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北半球夏至日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 (2)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四季的? 最大的季节定为夏季(2)划分?北温带国家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每

?? 3个月为一个季节

??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3)五带的划分?

?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热带?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及范围 在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

地球的

→赤道面

自转

??地球的

→黄道面

公转?

太阳直

射点在南、北→

黄赤→→回归线交角

之间的→周年移动

2.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五带范围、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的范围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5个温度带。如下图所示: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1.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2°,寒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

2.黄赤交角变为0°,对气候和四季五带有什么影响? 提示: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和季风气候。地球上将不会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温馨提示:该探究点为后面的命题预测做铺垫,建议重点讲解]

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

(1)地轴与赤道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面成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 1.黄赤交角变化对四季、五带的影响

读图,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解析:选A。当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时,黄赤交角减小到了20°,太阳只能直射在南、北纬20°之间,福州冬至日时的太阳高度比现在大,冬季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相应增加,均温将升高。

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主要抓住四看: 1.昼夜长短分布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该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昼夜长短计算——看“特点”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4.日出日落方位——看昼长(或季节)

(1)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2)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3)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1.没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某一点(如北纬40°),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变化过程中,日出方位如何变化?

提示:从东南方向向正东方向变化,东偏南的角度越来越小;然后从正东方向向东北方向变化,东偏北的角度越来越大;秋分日前后相同的时间,偏角相同。

2.没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某一点(如北纬40°),某一天(如夏至日)太阳方位有何变化? 提示:东北(日出)——东(6时)——东南——南(12时)——西南——西(18时)——西南(日落)。12时前后相同的时刻,与正南方向的偏角相同。

3.某地(如北纬40°)在二分日前后相同的日期昼夜长短状况如何?二至日前后相同的日期昼夜长短状况如何?

提示:二分日前后相同的日期昼夜长短相反,昼长等于另一日期的夜长;二至日前后相同的日期,昼夜状况相同。

2.日出、日落方位判断与昼夜长短计算

下图是局部经纬网图。M时刻,甲地正在日出,乙地正在日落。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当日甲、乙两地昼长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昼长较长 D.乙地昼长较长 C.甲地昼长6小时 D.乙地昼长18小时 (2)这一天( ) A.北京日出东北 B.济南白昼渐长 C.广州正午日影渐长

D.曾母暗沙正午日影朝北

解析:(1)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纬线上,所以其昼长相等;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甲地正在日出,乙地正在日落”可以判断在75°N纬线圈上,甲、乙之间的劣弧为昼弧,结合图中甲、乙所在经度可以判断该日75°N纬线圈上昼弧所跨经度为90°,由此可以判断该纬线圈上当日的昼长为6小时,即甲、乙两地当日昼长都是6小时。(2)结合上题分析可以判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xo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