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区域地理 第二章 第39讲

更新时间:2023-11-27 03: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点一 北方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黄土高原。图中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3)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4)农业: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5)资源: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图中d鞍山铁矿,e大同煤矿,f胜利油田,g大庆油田。 (6)工业: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城市工业g石油工业、h机械制造工业。

(7)交通: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8)城市:图中的h长春,i太原。

2.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定位 地形 气候 河流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 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 资源 水资源不足 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农业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工业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山西能源基地 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冬季溜冰 华北旱涝、盐碱、风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 自然地理特征 居民生活 生态问题

题组一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3·北京文综)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1.D 2.A 3.D

解析 第1题,从经度位臵来看,甲地位于我国最东部,大部分时间能够最早看到日出,但是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越往南日出越早,有一段时间日出最早的地方是我国的钓鱼岛,故A项错误。夏至日极昼发生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漠河在北极圈以南,故B项错误。一般来说,内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或200mm等降水量线”,而实际上,大兴安岭北段西侧还是黑龙江的发源地,故C项错误。由于松花江干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冬季有结冰期,并且低纬温度高于高纬,高纬河段比低纬河段结冰早、融冰晚,所以会出现凌汛,故D项正确。第2题,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之间,从

河流的流向可以看出,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故A项正确。伏旱一般指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份,因雨带北移、副高控制下形成的干旱天气,而此时东北已渐渐进入雨季,故B项错误。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平原广阔,地势平坦,以国营大农场为主,适合大型机械联合作业,故C项错误。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不适合棉花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故D项错误。第3题,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人口迁移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这个时期大量城市知识青年迁入东北地区,是为了发展工业、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是在实行农业现代化、人口数量增多以后,①错;当时的人口迁移以国内人口迁移为主,③错。

拓展提升 地理分界线——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很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大兴安岭是以下地理事象的分界线: (1)400mm年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 (3)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的界线。 (4)畜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 (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6)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7)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界线。 (8)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题组二 华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问题 读“我国某区域≥10℃积温分布图”,回答4~5题。

4.主要制约图中甲所在地形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有( ) ①台风 ②旱涝 ③风沙 ④滑坡 ⑤盐碱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⑤

5.下列关于图中西部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发育的高原地区 B.位于中温带半湿润地区 C.河流水量较小、含沙量大

D.位于非季风区 答案 4.D 5.C

解析 第4题,甲地是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旱涝、风沙和盐碱,D项正确。第5题,图中西部地区是黄土高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东部季风区;喀斯特发育的高原地区是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故河流流量小、含沙量大,C项正确。

考点二 南方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错分布,图中a南岭(山脉),b武夷山(山脉)。 (3)气候:大部分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4)农业: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

(5)资源: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图中e平果铝矿,f铜仁汞矿,g攀枝花铁矿。 (6)工业:h沪宁杭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i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7)交通:从上海到昆明的铁路干线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昆明至南宁的铁路干线为南昆线。

(8)城市:图中的c武汉,d成都。 2.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定位 地形 气候 河流 资源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小而分散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能丰富、中下游航运价值大 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自然地理特征

樟树繁多 水资源丰富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 农业 我国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工业 居民生活 生态问题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 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酸雨、“红漠化”“石漠化”

题组一 西南地区的环境问题

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解析 第(1)题,图示沼泽位于山麓地带,之所以能获得稳定水源,与山坡天然植被关系密切。可从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第(2)题,由于速生桉耗水量大,导致天然植被退化、沼泽萎缩。第(3)题,速生桉的生长习性和特点为发展造纸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第(4)题,我国西南地区季风性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区降水期较短,旱季长,不适于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

题组二 南方地区的人地协调发展

2.(2015·重庆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下图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湖、池、溪、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图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筑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

答案 (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

(2)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③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④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1)园林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较高的园林建筑工艺,因而影响园林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要从经济条件、社会需求以及技术条件等方面分析。(2)湖、池、溪、泉都需要水的参与,其成因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水系特点以及地下水埋藏深度等方面分析。(3)南方地区阴雨潮湿,木质结构容易腐烂;平均温度高,容易滋生蚁虫;降水多,容易遭受雷击等。 答题模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的答题模板

题组二第2题中,分析了南方地区古典园林这一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无论什么人类活动,都有相应的发展条件相影响,对其影响因素的有利、不利条件分析,大致都有相似的解答思路,一般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逐一分析。有时命题角度稍做变换,如可以转换成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 (2)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3)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答题思路: (1)自然条件

①地理位臵:如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海/华北平原??地理位臵优越(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近消费市场??)

②地形: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热量不足??

③土壤:地处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多火山灰,土壤肥沃/多荒漠土、冻土,土壤贫瘠??

④气候:××气候类型,温暖湿润、雨热同期、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降水丰沛/气候干旱、多冻害、台风等气象灾害??

⑤水源:临近×河、湖,有高山冰雪融水、泉水,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水资源短缺?? (2)矿产资源条件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地区优质而丰富的××(如煤、铁??)资源、良好的资地域组合

源配套条件和地域组合状况,对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3)交通条件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地区××(水陆、铁路、空运等)交通便利,促进交通运输便利/不便利 经济的发展 ××地区河网密布/靠近×河、湖、海,水运便利 ××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人力资源 关键词 答题思路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缺乏、××劳动力缺乏; 劳动力素质高/低 ××劳动力素质高,多能工巧匠,经验丰富,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5)科技水平 关键词 答题思路 科技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科技发达/科技落后 ××地区科技发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地区科技落后,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6)其他因素 关键词 政策、市场、国际环境、区域位臵 答题思路 优惠的政策(政府的支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距市场近(远);市场广阔(狭小);国际环境有利(不利);区域位臵优越等 考点三 西北地区

1.概况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图中的a内蒙古高原,b天山(山脉),c塔里木盆地。 (3)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从东向西自然景观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农业: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了灌溉农业;该地区为我国主要牧区,内蒙古主要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为山地牧场。 (5)资源:本区具有全国意义的资源有煤炭、石油、稀土等。 (6)城市:d呼和浩特、e乌鲁木齐。

(7)交通: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兰新铁路经过本区。 2.主要区域特征

区域定位 地形区 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农业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工业 环境问题 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贺兰山、阴山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降水不足;严重干旱,水源有限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荒漠化、沙尘暴

1.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的异同点

农业灌溉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采用滴灌、喷灌或河湖水灌溉 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西北地区 共同点:①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②干旱地区“有水就有田,无水则无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具备完善的灌溉设施 专指干旱荒漠中,水源丰富(井、泉、河湖水、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的山麓地带,土壤肥沃,田野相连,或称绿洲灌溉农业 2.天山南北自然带的垂直差异及原因

南坡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南坡为阳坡,温度高;北坡雪线低,有森林分布——北坡为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1q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