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更新时间:2023-03-09 15: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展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③“三步走”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和清醒的认识,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引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国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党提出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不断前进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学生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4)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要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意义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教学难点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教学方法和准备

1.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有所侧重,精讲重点,讲透难点;典型案例法:教师在理论讲解时辅之以经典案例,或以案例引出理论;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查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国情,并进行深入思考。

2.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剪辑

四、课时安排(6学时)

1.理论教学课时(5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学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学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2学时)

2.实践教学课外课时(课外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教师总结: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国情,乃是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基本根据。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

2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教师提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那么我国现在最大的实际是什么呢?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党的十三大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此同时,随着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 12

师生互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战略。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我国还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并把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以展开,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新世纪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3这个清醒的认识,是对过去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把中国未来的发展放在了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在这个前提下,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艰苦探索过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实践,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以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的英、美、法等国的情况为依据,设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经过一个不太长的过渡时期,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首次把共产主义社会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恩格斯晚年认为,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根据俄国革命实践,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列宁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三个阶段,这些表明列宁意识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要比预想的复杂。但由于列宁过早地去世了,对这个思想没有进一步作理论上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无疑对我们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案例讨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深刻教训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推进了工业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看得极其短暂。1936年斯大林就宣布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就认为苏联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赫鲁晓夫当政后,在1961年宣布苏联20年内将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此后,勃烈日涅夫批评了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提出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苏联宪法还把这一理论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勃烈日涅夫去世之后,其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又提出?发达社会主义入口?的主张,但始终没有对自身基本国情作出有科学根据的清醒分析。到戈尔巴乔夫,前苏联则完 3

案例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252页。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理论,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也有着与苏联相同或相似的提法,基本认为处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教师提问: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脱离实际、急于过渡的思想是导致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苏联东欧过去对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估计显然过高,使得他们在实践上提出许多并不可行的目标,造成在内政外交战略上的一系列重大失误,不仅严重得阻碍了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苏东发生剧变之后,其中教训尤为深刻。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在总体上还远低于原苏联东欧国家,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需要更加清醒和谨慎。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曲折探索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总的来说,是不清醒或发生失误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一阶段是由不清醒转入比较清醒和自觉的阶段。

1956 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过渡时期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怎样认识它的基本国情?从那时直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毛泽东和我们党就开始了对我国变化了的国情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他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了我国“一穷二白”的状况,“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所以要善于学习外国一切好的东西,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足干劲搞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在我国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党的八大虽然没有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但上述论断是符合实际的。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些论述,表明当时在肯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同时,也看到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的现实。因此认为,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应当注意发展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这说明当时也认识到在生产关系上不能求纯,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成熟性。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立历史起点。

我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1957年夏季以后开始发生偏差。一方面,由于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加上在此之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动乱,我们党对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发生动摇。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前的讲话中,重新肯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混淆了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发生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的思想迅速泛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滥。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就提出了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争取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美超英,提出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快则三、四年,慢则五、六年完成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这样,在“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口号下,“左”的政策出台,浮夸风和“共产风”刮了起来,有的人还主张废除商品、货币。这就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受挫以后,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批评了有些人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主张消灭商品生产的倾向,提出了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应该利用商品来团结几亿农民的观点。他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在60年代初,毛泽东就我国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估计。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虽然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经济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上述总结经验教训中的论述和估计,反映出了对社会主义长期性和划分阶段的正确认识。

可惜的是,这些可贵的思想在毛泽东那里没有继续深入下去,更没有得出相应的理论和政策。反而提出了“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之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错误论断。认为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由于认识上的失误,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极端。

观看视频:

课堂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大跃进”这样的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教师总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准备不足,忽视国情,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建国以后我党工作失误的重要思想根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总之,从195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过有益的探索,并得出一些比较正确的结论,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这是发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一个重要认识根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4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全党工作的重心 4

通过现代教学技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第41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有了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并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确立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成果,也是现阶段我党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的根本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中央文献首次使用“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一提法,我们党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萌芽。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这一论断。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转入了基本自觉和比较清醒的状态。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它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论证了它的历史前提,阐明了它的基本特征及其长期性,揭示了它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国际影响

十三大闭幕后,日本《读卖新闻》在1987年11月10 日发表一篇评论,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对第三世界产生影响》。作者指出:?中国的‘初级阶段论’对苏联和东欧国家也会产生刺激。对越南、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将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些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多数忽视国情,急急忙忙地实现了国有化和集体化,结果,连人类最基本的吃的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 党的十三大之后,邓小平和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强调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教育,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中不断深化这一认识。1992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再次重申:“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5

决不能掉以轻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其放在了这个理论的基础的重要位置,还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写进党章总纲。

1997年5月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五大再次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含义和意义、基本特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3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的同时,第一次提出了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这些论述反映了在许多方面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把握。

进入新世纪,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关于21世纪头20年这一阶段的划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的确立,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制定和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正是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二十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着下述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述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着重强调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过渡时期或别的什么社会发展阶段。

错误观点批驳:过渡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我国在1956年以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我国无疑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那种认为我国现阶段还处在过渡时期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错误观点批驳:补课论

至于一些人提出,我国的经济文化落后,就是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所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则完全是一种不顾历史事实的错误认识。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这种逾越并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而是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生动表现。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与曲折地前进的。在近代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应当说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腐朽和没落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尖锐起来。要发展生产力,一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决定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已经证明这条道路完全正确。鼓吹要“补资本主义课”是没有根据的。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倒退没有出路,历史也不容倒退。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能够发展中国。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绝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即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成熟。邓小平把这种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事实上的不够格,主要就是指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要求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认为中国要“补资本主义的课”,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我们必须承认不发达,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之上。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阐述。

第一,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来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从经济现代化程度来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从经济市场化程度来看,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从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从体制建设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

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从精神文明来看,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从横向比较来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九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方面特征,表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这种不发达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2)它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课堂思考题:

在新中国建立将近60年之际,改革开放30年之时,党中央为什么还一再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上,人们还从未见过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13亿),在如此长的时期内(25年),有过如此迅猛的发展(年增长率达到了8%-9%)。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公布的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中国经济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照2005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为22257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英国,从上一年的世界第六位跃居为第四位。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4万亿美元,居全球贸易额第3位。2005年末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08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FDI)603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目前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好的发展成功的案例。”

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目前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阶段,为什么还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

布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改变。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的政治生活日趋活跃,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维护。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所以,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所决定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那样,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我们不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而是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在来搞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是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人均0.29公斤,美国人均钢产量为538.5公斤;1938年日本的钢产量已达到700万吨,美国为2880万吨。即使在钢产量的最高年份1943年,也只有92.3万吨。在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老祖宗,从清朝末期算起,包括张之洞和蒋委员长交给我们的遗产,钢只有90万吨,机床只有8万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占90%。绝大部分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现代商品生产和交通运输微乎其微,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科学技术几乎是一张白纸,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人口中文盲占绝大多数。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一建国就开始了经济恢复和大规模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156项重点工程,使社会经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过渡时期只用了七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的任务仅仅初步打下了一个基础,还远没有完成。因此,我国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毛泽东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进行了高度概括,那就是?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最终靠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快的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得到完全巩固,就要求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上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世界历史给中国提供的历史机遇,使它可以跨越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但是它不能跨越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生产高度现代化、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充分体现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显然,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落后国家建设社

6

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然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要用至少100年的时间去实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300年、200年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对此,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国家。??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由于人口的基数大,我国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虽然总量比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小。特别是从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看,我国不仅无法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排在比较后的位臵。

2005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703美元,人均GDP还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排在109位,与亚非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仅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大体上与乌克兰、摩洛哥相当。

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

现在世界上通常都把从事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人口增大到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一般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十三亿人口、七亿多在农村?的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计算,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显然远没有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我国当前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农业的机械化还远没有实现,主要还是用手工工具从事农业生产。 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的工业同时存在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工业项目,使我国的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有根大提高,工业体系门类日渐齐全,布局日趋合理,一些工业品的产量也居于世界前列。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从整个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看,相当一部分是50年代至60年代形成的,近50%是70年代以来形成的,还有少量解放前的。工业的机械化、专业化、自动化水平比较落后,资金技术的有机构成水平低。除少数新兴工业部门接近或达到高技术水平外,多数部门或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工业品的人均占有量少,质量普遍不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了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在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工业企业集中,交通方便,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高,经济文化发达。西北西南诸省区则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资源得不到很好开发利用,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十分落后,教育文化事业也很落后。根据统计,中国还有近1亿农

1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村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000多万需要政府给予最低保障补贴的人口。城乡加起来,全国还有1.2亿生活困难人口。特别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大约还有二千九百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如果采用联合国的标准(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即为贫困人口),我国贫困人口的总数将达到2亿人。

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同时存在

建国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也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的底子薄、起点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还落后于世界二三十年。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是美国和加拿大的 1 / 30 、日本和德国的 1 / 15 ;平均每一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 530 倍,加拿大是中国的 429 倍,德国是中国 236 倍;特别是文盲和半文盲还占很大比重,全世界大约有8亿文盲,我国就大约占了1.45 亿,差不多5个文盲中就有一个中国人。科学文化的落后状况,远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项指标:

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工业化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就越高,反之亦然。钱纳里提出的具体标准是否适合我国情况有待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国目前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说明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其次是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20%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20%-40%)、半工业化国家(40%-60%)和工业国(60%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比重较小的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加值。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约为51.5%,属于半工业化国家。

三是看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上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1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49.5%;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15.9%:36.8%:47.3%。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15.2%:51.1%:33.6%;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0%:22.3%:27.7%。与上述研究提出的相应阶段指标相比,我国现在生产结构中一产比重略高,二产比重过高,

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三产比重明显偏低。就业结构中一产比重高出3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低14.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近20个百分点。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距离工业化高级阶段还有相当距离。

城市化水平也是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准的重要指标。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测算出,人均GDP800-1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到65.8%。因此,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我国200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7.6%。从这一项指标看,我国也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考虑到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的因素,1964年1000美元大约相当于目前的3000美元。

如果我们把上述国际上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作为对照系,那么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工业化还存在着总量大人均小、产量多档次低、结构不合理、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规模不经济、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

7

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矛盾。

所以,邓小平同志强调:“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紧要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我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8

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掀起,各国都在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亚洲“四小龙”是指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总值在1965—1980年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其中有些年份超过10%。韩国从1962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2美元增至1991年的6245美元,29年增长了76倍;新加坡和香港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36美元和1.38美元;台湾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达到8685美元。2006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去年首次超过3万美元,进一步接近经济合作与发达组织(OECD)的高收入平均水平。随着“亚洲四小龙”以及“亚洲四小虎”的崛起,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日趋激烈和白热化的国际竞争环境。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兴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们前面。我们也在发展,但与他们比较起来,我们人口多,世界市场被别的国家占去了,我们面临着这么一个压力,算作友好的压

9

力吧。”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据专家测算,如果美国年增长率为3%,中国年增长率为8%,那么中国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当;如果美国增长率为4%,中国增长率为7%,那么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这就 78

中国信息报,2005年01月13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和别国的差距,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知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是比较中肯的。当前,最重要的事,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由一个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决不能掉以轻心。” 10

总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就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最后,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能灰心丧气;既有雄心壮志,又在实践中脚踏实地。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课堂讨论: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矛盾?

教师总结:我国现阶段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从经济领域来说,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旧的经济体制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整体和局部、速度和效益、积累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收入不平衡以及各种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矛盾,等等。从思想、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来说,有政治、教育、文化、科技体制某些环节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旧的习惯势力、传统观念及其片面认识同社会进步之间的矛盾,“左”的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矛盾,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拜金主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同广大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但是,在所有这些矛盾中,起决定性、支配性作用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规定和支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面,因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完全一致,都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落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必须首先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对主要矛盾的揭示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深入展开的,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 1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3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

师生互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11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强调指出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

12

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这与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基本一致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题。他说:“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3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申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更进一步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点。这一主要矛盾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长期坚持这一科学判断,由此出发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

2.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上,我们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1956年,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决定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心任务来抓。但是,随后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仍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做法,长达20年的“左”倾错误由此开始,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否则,就会偏离经济建设中心,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吃大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就是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为根据的。 111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

1975年,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在阶级斗争名义下人为制造的无休无止的争斗十分不满、对中国的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倡导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这时距20世纪末只剩20余年时间。邓小平在此期间访问美国、日本,加深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因此他提出,实事求是问题涉及四个现代化。

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

20

特点出发。”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说法,意味着他已经开始思考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可能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同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修改原来关于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

21

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

1979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十分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比较富足的社会生活。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过上小康日子,才是他们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邓小平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新的内容,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样就必须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国家”。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

22

的国家不多。”

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得到肯定。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1920

19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2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

2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再往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1987年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21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据统计,“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1987年已经达到;第二步目标,到1997年就提前完成;“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到2000年胜利实现,实际达到854美元。

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对我国到2010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展望,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将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是优越的。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课堂提问:

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还提出要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性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我国的人均GDP还比较低。据世界银行测算,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750美元,世界排位第149;2000年,人均GDP为800美元,2005年,人均GDP为1703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总体小康主要偏重于经济方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生存性消费,而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特别是发展性消费还得不到有效满足。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2002年农村年贫困人口为2800多万。城镇有将近200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

22

师生互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尚未达到小康。不同省市、东中西部和城乡的小康实现程度存在着极不平衡性。2000年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全国有74.84%的人口达到了小康水平,有12.82%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有12.34%的人口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跨越初级阶段,进入中期阶段。但是,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决定了现代化的路程还很漫长。

第二,从全国范围看,“三农”问题、城市化进程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都说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消除城乡差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长远看,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这也是农村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

第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虽然纵向比较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横向比较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现阶段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社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到2000年,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也有近2000万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同时,大城市和县城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到2000年底,全国2073个县中,未达温饱线的占22.8%,居温饱线和小康线之间的占63.2%,居小康线和比较富裕线之间的占13.7%,达到比较富裕线的只占0.3%。而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达到GDP4,000美元,不仅远远超过了小康社会的标准,而且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今后一个时期,也就是2010年前,东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第四,目前,农民增收还相当困难,全国农村还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6000多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已经脱贫的人口中返贫的比例还相当高,城镇还有1800多万人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也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第五,未来30-40年,我国将新增人口3亿左右。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门槛。我们将面临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巨大压力,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相当艰巨。

第六,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资源将大量损失,给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污染将加剧水资源的危机;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供给不足,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下降;石油和木材等资源将主要依赖进口。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需要长期艰苦努力。

第七,21世纪全球范围科技将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将加速调整,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总体上占优势的巨大压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要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不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行的。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它蕴含了十项具体指标。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过3000美元;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2000年不变价);三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超过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以上;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总体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体现了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就有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点和前进方向。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人口问题,形势严峻。

人口高峰:2000—2030人口仍然处于上升阶段,保持现在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的水平,2030人口增长峰值期14.5亿,2050为15亿. 中国资源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为15--16亿人.

就业高峰: 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为8.5亿,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

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 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7.1%,按照国际标准,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老年人口2.3亿,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人口高峰、就业高峰和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同时而至,人多资源少、就业岗位少、赡养成本高等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难题。

第二,“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1979至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提高15.1%,1985至1988年增长幅度为5.1%,1989至1991年增长幅度为1.7%。1992年至1996年因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入增长又有所提高。1997—2002年增长幅度为3.97%。1997-2003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

1985年以后,农民负担逐渐加重,有的地方农民的实际负担占了纯收入的15%-20%。1993年全国农业各种税为125.74亿元,1998年增加到398.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4.6亿元。1997年以后,农民的纯收入非但未增加反而减少了。2000——2002年全国减收农户占4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国家的补贴、农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

占人口70%的农民只购买了39%的商品,在城乡居民存款中,70%的农民只占了19%的份额。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

农 业:发展不稳定、后劲不足

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外流,水利失修,土地撂荒。中国的耕地面积连年减少,1996年以来已经减少了670万公顷,2003年已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2003的粮食产量是4.3亿吨,创14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的粮食储备2003降低到20年来的最低点。2004年中国谷物丰收,粮食增产,总产量能达到4.55亿吨,但仍不能满足4.93亿吨的需求,供应缺口达3800万吨左右。

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落后

经济落后。 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乡村两级的政府穷,集体穷。监利县85%的村有亏空,平均每村每年亏空四十万元,90%有负债,平均负债六十万以上;90%的乡镇财政有赤字,平均年赤字不少于四百万元,平均负债不少于八百万元,靠借高利贷维持。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社会落后。 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总量:1980-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上升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这种趋势90 年代以来明显加剧。

人均GDP:1980年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数高34%,2002年高53%;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下降到75%,西部地区从70%下降到59%。 人均GDP相对差距:1980-2002年,西部和东部由1:1.92扩大为1:2.59,中部和东部由1:1.53扩大为1:2.03;西部和中部 由1:1.25扩大为1:1.27。

这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客观原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z8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