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教材美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3-23 19: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艺术与美学

1.艺术只有作为审美的形态才进入审美的研究范围。P11 2.即使作为独立形态的艺术,一个以舞蹈者肢体生理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也比静态观赏舞蹈者的审美心理更为本源。P13

3.作为人文学科,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而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美学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体现了这一特性。→审美的意义,意义在今天多大程度上能发挥,古今怎样发挥以及地位如何?P15 4.审美共鸣 p18

5.所谓现代性,是与现代化相对应的人的精神特性这是一个指向主体人性的人文科学概念;而现代化则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客观变化的社会科学概念。

现代性的核心是面向未来的时间—历史心态,由此衍生出的一个代表性特性是——理性化。 现代社会去魅化了。

现代性理性精神将古代社会的神秘权威崇拜消解了、理性化了。→商业化了,一些祭拜仪式的舞台再现不过是为了过把瘾。P20 6.20世纪消解审美本质思潮表明,这是一个缺乏甚至贬低理想的时代。→现在社会上很强调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消极自由主义似乎就很贬低理想,但是贬低理想似乎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对崇高的解构,涂鸦猎奇心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或许是时代本身存在的多元化造成的,没有了权威崇拜后,提倡包容开放的轻松氛围,这是当代人的精神气质。或许我们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太多反思,因为举动实在太过微小,不值得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细究,时间是金钱,我们却经常大肆挥霍。P30 7.马克思“美的规律”的思想 ①审美的本质→自由的劳动 人的本质→自由能动 自由劳动

→审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审美就是审你自己 ②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 三位一体

只有在美的规律所昭示的自由劳动方向中,人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

③自由的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价值论批判→是人性自我肯定的方式 ④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在意识中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直观自身。 ↓人的自由本质要依托于劳动。

人首先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⑤动物劳动与人的劳动 片面生产vs全面生产

直接受肉体需要生产vs可在不受其影响下生产 只生产自身vs生产自然界(太狂妄了) 产品属于肉体vs产品自由支配

按照它所属各种的尺度和需要生产vs按照美的规律生产 ⑥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而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但每一有限劳动均可依托美的规律的自由劳动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从而升华自身的意义。 ⑦人的自由本质的无限性必须依托有限而现实的具体劳动对象化,对象化却并非意味着无限的人的自由本质就此穷尽于这一有限的特定劳动中,而恰恰体现在突破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中。

⑧美的规律同时集中体现着人的本质及其劳动的理想性。美的规律超越单一动物式生产的自由劳动理想成为渗透分工、经济、个体自由与社会组织、历史进程的加之理想,从多种角度

丰富着其意义。

⑨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对应着审美的特性:“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8.审美的本质及其逻辑

①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产生的自由形式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②劳动是审美的基础和来源;审美是劳动不可或缺的运行协调机制;审美是劳动的理想价值形态,它体现着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向。

③审美的本质是审美基于劳动并超越劳动的自由形式

④审美的自由形式引导着发端于动物式生存的劳动走向从内容到形式都趋向自由的人性化劳动。

⑤审美的自觉注意发生于劳作活动方式—形式突出其自由方向时刻。 当一个活动有成效的方式—形式的自由感被意识到而强化或突出自身时,方式—形式就开始独立并追求更完美,亦即方式—形式自身特质的充分施展。(庖丁解牛时不无得意的表演,那表演已超过了实用要求。)

⑥活动优先于静观——现实审美与艺术审美 p46 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或者更加通俗地说,原初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方式”标明其实践性质亦即作为行为方式。

作为对象外观形状的形式观念和观照态度,根源于活动方式及其体验。

审美形态的发生与发展,遵循着包括个体在内的人类一般规律:活动优先于静观。这首先是指马克思所说的“现实地复现”自己自由本质的劳动形态的现实审美。 舞蹈者与观舞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自我体验的动作行为具有生理—心理的真实存在感,后者却是纯心理意识的想象与代偿性情感投射。

⑦规律和目的相统一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

就内容而言,当自由形式侧重于合乎规律时,由于目的导向隐而不显,规律作为人的对象显得自在。当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关系只表现为形式而难以确定目的意义时,就呈现为自然美。 当自由形式侧重于目的内容,其合规律性消融于目的驾驭自由形式的深处,则呈现为社会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都具有物质对象化形态,以及与非审美内容的关联性,因而可归入现实审美。 艺术审美是纯精神活动。 9.保持开放的心理结构 p68

作为被社会总体塑造的个体性的审美心理结构,它是积淀的结果。但一种定型定势化了的心理结构却又势必成为阻碍主体接纳、体验新的感受形式的结构。因此,每一个个体的人只有保持和实践本源的联系,不断更新自己的活动方式(突破积淀),才能保持个体心理结构的开放性和发展前景,这也就是参与新的社会历史积淀的创造; 同时,只有立足于自己直接的活动经验,才能在社会总体文化塑造个体的积淀中不流于盲目被动,保持自主选择的个性。这一点,在日益覆盖包围个体的现代时尚文化符号环境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0.以美为真 p70

美感普遍适宜的合规律性积淀自认识,却又超越了特定认识的局限,包容了认识最为一般性的规律。美感以其超前的普遍合规律性感受往往提供发现的契机、预示模糊不确定然而可靠的思路。千百代人的规律性认识内容结晶为内容广阔的审美心理结构,因而美感无意识的预

感具有超出个体思维视野的更大背景范围,其合规律性才具有“以美为真”的力量。P71 11.美与至善 p72

所谓美感非意欲地合目的性,是指千百代人目的欲望所升华积淀的普遍性目的亦即人类总体目的对个体的价值定向,以期个体的美感能为族类整体选择和安排最好的东西,以期使现实事物的组织结构和形式特征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性。

美感指向康德所谓最高的目的、超越了特定善的内容的“至善”。

12.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在美感中是统一于一体的。它们统一于特定的审美感受(匀称感,节奏感)审美感受对于认识和意志欲望这两大人类心理具有协调、中介的性质。 13.审美体验的现代意义 p92

审美体验在现代社会的不利处境在于,现代文明是科技中介间接经验空前发达的社会化网络,个体在享受科技文明带来的空前便捷的同时,却缺乏主动参与特别是身体参与的直接经验,从而陷入身体体验空前局限的贫乏状态。 现代性精神的发展状况时,不仅由于技术工具理性使审美经验习惯于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主客二分的静观格局,而且在现代传媒无孔不入的图像化视觉环境下,作为“受众”的审美经验成为被动接受的观看与灌输塑造对象。

现代影视借助3D技术甚至立体眼镜使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追求,一方面是对现代体贫乏的补偿,但另一方面却使得观众空前被动化接受而剥夺了主体的个性体验,被音像场景震慑的观众的体验已被编导及其技术模塑。 14.日常生活审美化 p169 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15.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沃尔夫冈:美学在当代社会中危机深重,是因为脱离真善关联的形式化审美泛滥无边。美的艺术过剩,艺术能给人以震惊的东西却很少。

20世纪90年代后,当民间大众的喜剧化审美风格冲击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崇高风格后,慵散的享乐与世俗幸福感成为大众消费文化的基调,这一时代背景揭示了形成审美贫困的深层原因:即现代化过程中崇高历史责任的消解及主体的异化。 现代性的虚无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理想幻灭不再有想象力体验“未来”彼岸,而降低为感官经验主义,这种感官经验主义只能以感官享乐为价值观

对现实的幻灭,无力在现实中使“未来”意义落实为一个生成性的当下。 现代虚无主义缺失的正是一个在当下可以感受体验到的未来。 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反映了历史转向中的审美主体的变化,即从近代的自我觉醒探索和解放,到现代化以来的自我的异化、迷惘与历史性迷误,它表明了某种程度的人类精神价值的迷误与丧失。

这一变化,不仅造成审美文化活动的平面化和感性化,也导致主体的无根基状态,整体感的断裂、精神的失落、苦闷和漂泊。无信仰的功利时代只能生产和制造一个个明星,导致价值自我的消解,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正是主体消解,文化日益平面化、欲望化的结果。其表现是:

形成社会审美行为中的盲目性与价值失落状态。审美实践的价值取向也越来越趋向由深层向表层、由崇高到卑微、由高雅向媚俗转化。 导致审美追求中的信仰失落与迷惘感。

→现代性语境下新的人性建设和主体的完善,既需要审美价值的重建,也需要崇高力量及信

仰的回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zg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