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3-08 20:37:3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学-学习笔记

14.12.3

建筑美学多通过感官角度进行主观性评判,土地整治美学较多依靠数据、指标分析进行相对客观性地评价;建筑工程多从传统文化和功能形式方面传承和塑造美,有更多人工雕琢痕迹;土地整治工程前后工农业生产生活中会保留较多的原味的自然景观。

园林建筑美学中将美学评价分类为以下三个层面,由于建筑美学与土地整治美学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由山水土地,建、构筑物,植被三要素组成研究对象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服务,所以研究土地整治美学笔者认为也可借鉴这三个层面。

一是外在的形式美,即是物象美,对山水土地,建、构筑物和植被进行直观评判(类似于对人外貌的审美),一眼望去这片环境美不美。二是从外在的形式美延展到内涵美,也可以说是意象美(可从人的性格、气质风格的角度类比),对在人类活动过程中的环境使用舒适度和创造社会生产价值高低等方面进行评判。三是升华美,即通过联想、遐想升华为意境美,此层面可以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和需求为研究对象传承的文化和将来的远期发展定位进行评判。

《土地整治美学表现形式研究》18个指标层较多集中于第一、二层次的形式美和内涵美,较少涉及升华美层面。

15.2.8

近30年国内主要建筑美学理论著作 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建筑美学公开课》视频推荐

唐孝祥教授(2006)认为研究岭南建筑的美学特征从根本上说在于岭南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所以对岭南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探讨实际上是岭南建筑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进行岭南建筑的审美欣赏,把握岭南建筑的审美特征,从几个方面感受和分析岭南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

借鉴唐孝祥教授对岭南建筑美学和文化地域性格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5.2.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论文有如下研究目的和意义:①通过对美学发展历程和国内外风景园林、建筑规划和土地整理美学研究进展的梳理,对矿区土地复垦美学价值和审美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为矿区复垦工程中功能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和提升作为借鉴;②通过对矿区开矿前后所在地区城市肌理再生和文化脉络的延展进行研究,为露天矿复垦过程中对生态景观的功能定位和精神塑造作参考,响应十八大提出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对矿区特色乃至城市风貌的体现有积极作用;③通过对矿区人居环境及动植物生境进行调研和分析,为矿区土地再利用过程中人居环境优化和生境安全的合理整合和安置提供建议,为人文关怀的体现和使用者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④通过对矿区土地复垦过程中生态景观美的塑造和提升,以及历史人文价值的注入和建筑风貌地域性格的体现,为营造活力矿区,并与所在地区的融合以形成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保障和持久的生命力。

15.3.13

中国生态美学发展方向展望,程相占,2015

(2001年参加全国首届生态美学研讨会;环境美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母体)

休谟所做出的“事实/价值”二分法我们可以说,文明往往是一个表明“价值”的术语,而文化一般是个描述“事实”的术语。

[1] L. A. 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5.3.16

全国第3届生态美学研讨会

会议围绕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生态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古代生态思想和现代生态理论、“人类中心”与“生态中心”、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等目前我国生态美学研究中令人关注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我国目前生态美学学术研究正呈现出可喜的变化,表现在:研究队伍不断壮

大;研究重心正由过去偏重于对概念、理论前提、学科界限等问题的阐述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研究视角正由过去的泛化现象逐渐趋于集中;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挖掘生态智慧和生态美学思想,通过对民族文化生态进行研究总结和揭示生态美的普遍规律,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建设等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生态美学学术研究的主流。

当代生态危机正是人类从系统中取走过多的生物产品,向系统输入超出系统净化能力的污染物,引起系统退化所至。这是人类在尚未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生态规律情况下盲目活动的结果。

目前土地整治美学研究基于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延展 15.3.21

1、《美学导论》李华 《城市美学》马武定

《城市环境美学研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 《城市美学与环境景观设计》段汉明 2、《城市美学》于贤德 15.7.9

北大导师——美学方向 010106 美学 导师

叶朗

朱良志 章启群

130100 艺术学理论 导师

叶朗

李松

翁剑青 丁宁

彭锋 陈旭光 李道新 王一川

顾春芳 林一

高杰:科学研究也存在审美标准问题

http://www.cas.cn/zjs/201501/t20150119_4301722.shtml 陈

http://www.cas.cn/xw/zjsd/201407/t20140725_4167450.shtml

谢小凡用一篇自己游历法国朗香教堂(朗香教堂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作品)的游记为讲座开篇,讲述自己对建筑美学的认识。他认为,建筑的美只有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才能真正打动人的心灵,这也就是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之初,对设计方案“此时此地”的设计要求。因此,中国美术馆新馆必须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其紧邻奥体中心中“龙形”水系的特殊地理位置。

http://www.cas.cn/wh/wmtd/201307/t20130710_3897710.shtml

中国新闻网】建筑大师吴良镛:倾其一生构建“人居环境”他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他负责起草了《北京宪章》,引导建筑师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的方法论,而不是局限在狭隘的技术——美学范围内;植根于地方文化与社会、直至覆盖心理范畴的多层次的技术体系;将美术、手工艺以及工业设计与建筑师的工作结合起来??

http://www.cas.cn/zt/hyzt/2011gjkxjldh/mtbd1/201202/t20120216_3441279.shtml

钱学森和系统科学钱学森:他从智慧的形成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体系中从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到地理科学这9大部门都由量智与性智建立起来的,但表现出来的则是量智。而文艺这一部门与众不同,虽然也是由性智与量智并用的,但表现出来的则是性智。这就是文艺和美学的特点,与众不同。当然,从发展和深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从大成智慧学的角度来看,这十大部门又是统一的。这就是大成智慧学的威力!” http://www.cas.cn/xw/cmsm/201112/t20111207_3409198.shtml

严加安院士做客中国科大畅谈科学与艺术的共性和交融科学和艺术有共同的美学准则,如“创新性”、“境界为先,技术为次”、“和谐与简洁”等。对老子的“大道至简”和庄子的“大美天成”等哲学和美学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表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继的《枫桥夜泊》、怀素的狂草、八大山人的写意山水画,都充分表达了大美天成的意境。

对老子的“大道至简”和庄子的“大美天成”等哲学和美学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表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继的《枫桥夜泊》、怀素的狂草、八大山人的写意山水画,都充分表达了大美天成的意境。诚如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所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

在山顶汇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将美学与景观艺术融入污染土地治理 15.7.17 德国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而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如下。 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借助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从附近运入铁矿,依据其主要的区位条件,鲁尔区的工业自然就是以煤炭、钢铁为主,最终形成了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了电力、机械、化工等工业生产,即鲁尔区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则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2.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勘探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广泛使用。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石油、天然气的比重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冶炼钢铁所消耗的煤炭量逐渐降低,这样,煤炭的能源地位开始下降,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下降,随后则影响了钢铁工业,最终使全区的生产产生连锁反应,生产衰落。

3.世界性钢铁过剩。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相继独立后,积极发展各自的民族工业,使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量又相继下降。随后,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如铝合金、塑钢等)的广泛使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导致鲁尔区钢铁工业生产萎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技革命的每一次革新,都会促进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既产生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遭遇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使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使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在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其鼎盛时期,当时工业布局已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如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新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那些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则不愿意到此设置厂矿基地,它们在环境及条件适宜的地方,重新布置生产,进而形成新的

工业地域,削弱老工业区的经济实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qd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