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4-05-21 00: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2014·达州)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臵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将近 .(2)方磨铁杵 正在 .

(3)始一反焉 通“返”,往返 .(4)媪自言姓武 说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1 / 14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示例:匡衡凿壁偷光__孙康映雪照读__车胤囊萤读书等。

7.【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用原文回答)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二、(2014·武汉)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不从。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四人,四人者老矣,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吕后如其计。

2 / 14

汉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叔孙太傅称说古今,以死争,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宴,臵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年皆八十余,须眉皓然,衣冠甚伟。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载,公避逃我,今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窃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曰:“羽翼已成,难摇动矣。”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轻视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仁厚孝顺,礼贤下士,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三、(2013·金华)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 / 14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臵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心 .(2)礼愈至 周到或周全 .(3)日煮粥一釜 每天 .(4)馈以佳肴 赠送或馈赠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C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

辍耕之垄上(去) .

点拨:C项中的第二个“其”是加强语气的语气词。 四、(2013·安徽)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三 峡

4 / 14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 .(2)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3)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 .(4)属引凄异 属:连接。 .(5)故渔者歌曰 故:所以。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A.其真无马邪? .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向其家有梨园,其树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车。 .

点拨:例句中的“其”是代词,代物,表示“它的”的意思,D项与之意思相同。A项的“其”是“难道”的意思。B项“其”代人。C项“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也许”。

五、(2014·沈阳)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

5 / 14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选自《史记》,有删节) .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期年之后 满一年 ..(2)众功皆兴 兴办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

齐威王: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6 / 14

尧帝: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7 / 14

考点跟踪突破14 断句与翻译

一、(2014·抚州)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翁天性孝友,深得父母心。母蚤世,事继母无懈,二弟一妹,翁所成立也。尝携妹北.上,艤舟绝岸,妹戏而前,俄坠水中。翁惊愕,不觉俱坠。其水深不可测,加天寒裘重,没人不见踪迹,观者皆骇。顷之,持妹而出。论者谓有神相云。蜀俗,兄弟壮且婚,多割灶自食。翁深耻之,然不欲伤母弟心志,悉让其田宅。御史之死王事也,向二毛其施弗究。翁.痛之,作永思堂于家,岁时率子妇祭拜以为常。

(节选自罗玘《坦然翁传》)

【注释】①翁:坦然翁,姓刘,名山,四川珙县人。②蚤:通“早”。③成立:抚养成人。④艤(yǐ)舟:船泊岸边。⑤割灶自食:指家族内兄弟分家自立。⑥御史:指坦然翁的父亲。⑦向二毛其施弗究:过去御史家供养的老人未能坚持供养到底。⑧罗玘(qǐ):字景明,明朝江西抚州南城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论者谓有神相云

A.论者∕谓有神相云 B.论者谓∕有神相云 C.论者谓有∕神相云 D.论者谓有神∕相云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尝:曾经 (2)悉:全、都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顷之,持妹而出。

一会儿,(坦然翁)拉着妹妹(从水里)出来。 4.选文详写了哪几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奋力救妹,让出田宅,遵从父愿。 5.读了本文,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8 / 14

④①

围绕“孝敬父母,善待家人,体恤父母”几个要点来谈即可。 二、(2014·潍坊)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孝子传

袁 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羸,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释】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呕吐声。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母病喉,勺饮 用勺子 .(2)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侍奉,伺候 .(3)盖其天性然也 这样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9 / 14

A.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 .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B.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C.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 .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D.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 .

点拨:C乃:副词,于是,这才。A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以:连词,表因果/介词,表凭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

(2)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断开。 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三、(2014·黄冈)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 / 14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

2.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11 / 14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用自己的话表述)

四、(2014·盐城)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委而去之 放弃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3)相攻国者亦然 这样 .

12 / 14

(4)具此而已矣 全都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巩固国防不仅仅依靠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仅仅依靠武器的锋利(或武力的强大)。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就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因(或根源)。

4.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政治之道,前者强调了仁或道(或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答: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强调了爱或兼爱。或答:爱民、君臣父子皆相爱;或答:反对暴政(意思对即可)。

五、(2013·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读,难度中等。这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因此可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停顿。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3 / 14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14 /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qd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