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

更新时间:2023-04-10 00:4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命题趋势分析(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问答题为主,分值在8~15分之间。

(2)预计2013年考查的内容是:(1)判断语句的朗读停顿与断句;(2)理解常见实词含义的异同,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3)用课内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问顾;(4)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6)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7)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知识梳理与归纳

【基础知识梳理】

(见专题11知识梳理与归纳)【典型例题精讲】

【例1】(2012,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

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嗜学!

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①义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a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

仍然。

1 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负箧曳展曳:_ ___

(2)以中有足乐者以:_ ___

(3)乃时吞纸以实腹时:______

(4)卒成学士卒: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嗜学,家贫无资。

4.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原文回答)5.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不能动”的后面加句号也算对;有一个标点错误扣1分,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标点错误不给分)2.(1)拖(拖着)(2)因为(3)时常(经常)(4)终于3.(1)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

(2)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

4.乃时吞纸以实腹(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

5.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贫寒和求学的艰辛。(答出“求学的艰辛”即可给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甲】当我去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当时)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等走到客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耀眼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问,但我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

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乙】义阳的朱詹,世代居住在江陵,后来到了扬都。他非常喜爱学习,家中贫穷没有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他就经常吞食废纸来充饥。

天冷没有被子盖,就抱着狗睡觉。狗也非常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哀伤的喊声惊动了邻里。(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

【例2】(2012,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僚鱼。

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荚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注]①渴(he):地名,指袁家

渴。②箭:小竹。③庥(xiu):

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3)北堕小潭( )

(4)卷石底以出(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行不能百步

D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选项A中“然”,前者是“……的样子”的意思,后者是“然而”

的意思;选项B中“其”,前者是代词,指代“渴”,后者是助词,表祈使;选项C中“于”都是介词,“到”的意思;选项D 中“自”,前者是介词,“从”

的意思,后者是连词,“如果”的意思。

【答案】1.(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4)弯曲,翻卷

2.C

3.(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甲】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一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渠上搭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两尺宽,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就漫过石头往下流。

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凹石积水而成的小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

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并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段,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革、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对此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屿,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也有的成为小石垒。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联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例3l(2011,四川达州)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回答1~5题。

【甲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选段)

1.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仅标一处)今齐地方千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官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翻译下列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煞费苦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

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5.【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

【解析l2.A项中的“私”,第一个解释为“偏爱”,第二个解释为“有私心”;B项中的“蔽”,第一个解释为“受蒙蔽”,第二个解释为“遮蔽”,C项中的“诚”,均解释为“果真、确实”;D项中的“孰”,第一个解释为“仔细”,第二个解释为“谁”。

【答案】1.今齐地/方千里

2.C

3.(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

4.第一问: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

5.略。评分要点: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方法总结】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考查的着重点是知识积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接中考

基础测试

1.(12分)(2012,昆明)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题。【甲】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

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谰,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当止不止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

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曲折缭绕。⑤窦:孔穴。⑥不意;没想到。⑦窒:堵住。⑧并;一起.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2分)

①稍出近之( )②益习其声( )③技止此耳( )④遂

蛇行而入(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虎因喜/罔不因势象形B驴不胜怒,蹄之/聚柴以焚之C尽其肉/其如土石何D.以为神/其印为予群从所得(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用原文词句填空。(3分)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 A ”,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 B ”,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C 一”,最后用“ D ”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A——B____C.—— D._ ___(5)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3分)

2.(17分)(2011,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5)题。【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日:“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日:‘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D表:指上表建议。②廖

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ren):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

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志虑忠纯:

②悉以咨之;③严闻亮卒:

(2)下雨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太宗谓房玄龄等日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分)(2012,广西柳州)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美举予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 ch.xia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举予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者。

(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5)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4.(14分)(2011,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

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

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⑨管(ku6):

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3分)提高训练

1.(11分)(2012,南京)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

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其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比鉴光邀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熊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①鉴:镜子。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3)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①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

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②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2。(17分)(2012,沈阳)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问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痰也。(选自《三峡》)

【乙】

六星,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选自《游大理日记》)[注]①派:量词。

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隐天蔽日:____②或王命急宣:一③有峰东环而下:____(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乃西向觅小径入峡。.(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5)请分别写出【甲Ⅱ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3.(14分)(2011,辽宁大连)古诗文阅读【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日:“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①吴广素爱人②以激怒其众③从民欲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___ _的决

心。(1分)

【乙】

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圈。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日:

“吾极知曾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曾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曾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④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日:“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注]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②禽:通“擒”。③白马:地名。④封:封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B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C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la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