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遥

更新时间:2024-02-18 19:08: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路遥《人生》赏析

理想人生,无奈现实

————路遥《人生》赏析

我是在大学才接触到《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用优雅的句子叙述,吸引我的是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现实的社会意义。我一口气将它读完了,《人生》带给了我深刻的反思,给了我对人生,对现实一定的解读。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当多看看这类书,也许在现实不公面前,在现实残酷面前,得到一丝心灵慰藉,获得更多的启发。

人的一生总是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矛盾,面对一个又一个选择,正如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一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大队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而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做了农民,在那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刘珍走进他的生活。他的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然而不久以后,因为叔叔的调回,一些人的见风使舵使他返回城里。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同原来同学亚萍相处后,两人暧昧起来,亚萍与男朋友克南毅然分手而不顾一切选择了加林,加林也最终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但一切皆有因果报应,加林走后门被克南的妈妈揭发又不得不回到农村,而此时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加林希望自己鲤鱼跳龙门,走出农村,可是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农村,也失去了爱他的巧珍。现实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矛盾中,一次次选择中总会有得有失,总会有些东西和我们的理想背道而驰,把握好了,你就可能会有理想的生活,把握不好,也许你就走进了那个无奈的现实社会。 面对高加林这个人物,我没有恨,没有厌恶,更多的是同情。加林这人有满身的才气,既能写,又能画,又能唱,又能干,在工作上,他都干的那么的出色,受到了领导的赞许,可是有些东西往往是自己无法掌握,比如特权,比如矛盾,第一次回农村,高加林的教师职业让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因为高明楼是大队书记,不能违背的特权,你高加林又能怎样呢?他第二次回村,是他走后门被人揭发了,有一句话说纸里总是包不住火的。他的无奈人生,总是让人感到悲剧。即使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觉得这类人大有人在。所以,为什么我会同情?我觉得同情他就是同情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我们一无所有,很多来自农村,在城市里面读书,没有特权,没有关系,没有人脉,有的只是自己满身的朝气,和那颗年轻的不谙世事的心,我们也像高加林一样,面对一个又一个选择矛盾着,是留在长沙还是回去,是考编还是选择其他事业,也许我们现在社会不像《人生》中的那样,就业方面有国家分配等等,我们现在就业比较自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其中同意包含着许多特权,“关系户”“走后门”种种情况都要,所以,我们做的这些选择很重要,一不小心错了,也许影响的就是你的一生。正如路遥在开篇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所以,年轻的我们应当走好那几步。

至于加林和巧珍的爱情结局,我似乎早就猜想到了,两个没有共同话题的人,而加林有有着一颗悸动的心,他们怎么会能白头到老呢?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心痛,但也无奈,徒生感慨而已。巧珍没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里的才子,也许正是巧珍没有文化,从小在村里山野长大的她,对于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的计较与苛求,往往是如高加林那样自命不凡,自命清

高的文化人才对生活百般挑剔。他去追求理想生活,追求他的共同语言,选择了亚萍而放弃了巧珍,很多人会对他谴责,我想高加林也是痛苦的,谈也是矛盾着选择。如果拿到今天,我想很多人也是会选择现实一点的爱情,不然那么多相亲节目涌现,仅仅是为了炒作,还是现实的反映呢?我觉得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两个人必须要相配。这样,是不是才会社会和谐一点?

20岁的我,进入大学,进入一个小小的社会,看到周遭的许多,减少了很多幻想,增添了许多现实,虽然我不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但是面对一切,我还是会保留心底那一份现实。或许在别人眼中看来,一个学文学的女孩子,应当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期待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很多理想人生会和无奈现实背道而驰,所以,面对那么多条路,我们得勇敢而仔细的选择。可能那么多条路 ,我们总会错几步,但我们得记住德顺爷爷说的,“...不怕跌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了...”

《人生》这个故事没有时空局限性,他仅仅是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在某个人某个地方的缩影,可能就是你的身边的人和事,可能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我想,我们应当在此之中获得启发,人生路上风大浪急,总有伤害潜伏如猛兽窥伺,总有机会让你蹲在角落,但你不是一只鸵鸟,不管选择那条路,不管选择的陆正确与否,理应坚强面对人生。

篇二: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理想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价值迷失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似乎还没有结束痛苦的孕育过程,他便满头大汗地从人生的沟沟坎坎里走出来,疲惫不堪地站在人们面前,他叫高加林,是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作为一个乡镇与城市交叉地带的有知识、有理想的文化人,一直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但他在“爱的追寻历程”中理想游离于现实之外,徘徊在现实之爱与理想之爱之间,陷入了生存的困惑,他颠覆了自己的“爱”,最终也被命运颠覆。在他的人生经历中,现实环境的种种制约,使他背离了做人的原则,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以一无所有的结局而收场。

高加林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生活,然而命运的不公却把他生养在农村这个封闭、落后的环境中。当他在县城高中就读时就对自身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他刻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高考落榜后他只能回高加村当一名民办教师,如果他像黄亚萍、张克南那样有城市户口,并且有当高干的父母,他也许会分配到县广播站或是副食门市部,那样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种轨迹。生为农民的儿子,高加林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这一分配原则,他明白只有靠个人的努力才能改变父辈们给他安排的命运。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职务被高明楼、马占胜之流下掉之后,他才愤怒起来,他明显感到命运的不公,“一种强烈的心理上的报复情绪使他忍不住咬牙切齿……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强,非得离开高家村不行!在农村很难比过他们!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

父母对邪恶势力的忍辱负重使高加林选择用一种疯狂般的毁灭劳动发泄他心中的愤怒,孟子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而在这种屈辱情况下,高加林又为了家里的生计不得不去县城卖馍,他既喊不出口,又伸不出手,怕遇到熟人,当在火车站遇见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时,他谎称走亲戚,并敏感地回绝了张克南提出的帮助他买紧俏烟酒的好意。高加林无法真正摆脱作为文化人的心理构宿而承认自己是个农民,于是他一步步走向人生道路上的价值迷失。

高加林与巧珍的恋情从一开始不得不说是以挑战的姿态开始的,一个是大马河川“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一个是“满窑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的穷户人家。门户不当对造成巧珍的父亲无比的愤怒,然而这种愤怒似乎增加了高加林的勇气,他公开承认与

巧珍的恋情,并与巧珍在众目睽睽之下骑一辆自行车逛县城,他似乎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得到了自尊,并向着古老的农村进行挑战,他不顾旧势力的阻碍搞了一场“卫生革命”,高加林的行动在全村引起轩然大波,他虽有几分快意,但却没有使落后闭塞的山村发生多大的震动。新的压抑使高加林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寻找一切机会向人生的顶峰爬去,重新产生离开农村的念头。去县城“拉粪”所受到城里人的鄙夷和嘲讽,更加催化他愿望中出人头地的理想,助长了盲目报复情绪。

命运之神再次的眷顾高加林,那些把他赶回土地的邪恶势力又把他推向城市的舞台。在这以前高加林极力反对不正之风,愤世嫉俗,但此时他对邪恶势力为了巴结他荣归故里的叔叔给他安排工作这件事表现的毫无异议,心安理得的接受了。高加林进城当了一名通讯干事,简直就是县城一颗耀眼的明星,写文章,搞报道,名震全城,他既是摄影记者,举凡县城重大的社会活动,他总是胸前挂个照相机出没于稠人广众面前,十分醒目;他又是县直机关篮球队主力,身材出众,球艺超群,在篮球场上一亮相,就得到人们热烈的赞赏,他想把一切都做到尽善尽美,把生活规划的完美无缺。作者路遥认为:“把理想变为现实实际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活着就是要把自己无数的梦想和理想变为现实。” 此时的高加林就把他的理想变为了现实,实现了自我价值,俗话说“知足常乐,”然而这个“联合国都想去的人”内心欲望再次膨胀,他幻想着与黄亚萍到省城去发展,于是他在个人得失面前彻底迷失了自己。

理想是崇高的,现实是残酷的,高加林无情的抛弃了巧珍,而且“走后门”事件最终被揭发,他和黄亚萍也没有逾越那条横在他们之间的城乡之沟,理想受到现实的影响而化为泡影。就像作者路遥所说:“这一切太庸俗了,可为了生存,现实社会往往把人逼得在某些事上无耻起来,这是社会的悲剧。” 可这何尝不是人的悲剧啊!

高加林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这种曲折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一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追寻属于自己的真爱和他心中那份美好的未来,他企图冲破落后社会环境的束缚去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自我价值,使他潜在的文化素养转为人之能力而折射出来。然而在追寻的道路上他爱的盲目,爱的悲苦,又在认识人生的问题上缺乏正确的科学世界观指导,盲目追求使他的理想游离于现实之外,造成了他生存的困惑,走上了人生道路上的价值迷途。

这正如作者路遥在文中引用作家柳青的一段话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影响一生。”

松原线路车间 吕东洋

2013/4/8

篇三:浅析路遥的《人生》

第三组 文学院1102班 叶锦玲 学号:111040084

浅谈路遥与《人生》

路遥的《人生》于1982年发表在《收获》,这部中篇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现在看《人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感悟,为什么路遥的《人生》可以经得起时代的磨洗,为什么《人生》经得起人们的琢磨?我想这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因为它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作者的缘故,也不止是因为作品的深刻主题,还因为它可以真正指导人们。

路遥说过,在《人生》中,他写得就是“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青年分子为了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多番波折历程。在小说中也的确如此,高加林,一个农村的知识分子从城市回到农村,又从农村回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到农村,他的人生可谓是“三起三落”,但这真的就是高加林的人生吗?或者说路遥就希望高加林做回本分的农民,最后让高加林扑倒在黄土地里?有不少人在分析作品时,都说这是路遥的“农村情结”。但是我却不敢苟同,我不断在思考,这篇作品发表在改革开放不久的1982年,而不是

发表在改革开放前,或者改革开放的十年后,我想这是和路遥的本意有很大关系的。

先看1982年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刚实行,西方现代文明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农村知识分子向往着现代文明,渴望得到知识,渴望获得自由平等民主,然而在强大的传统文明面前,这批知识分子的力量是薄弱的,在旧的社会体制下,他们要在短时间走向现代文明,是不可能。但是他们又是一股冲击牢笼,奋勇直上,向往文明自由的冲击力量,所以路遥笔下的高加林才会是充满梦想,敢于拼搏,脾气倔强的人,在这里我认为,路遥是在赞扬鼓励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心怀理想,要用一股拼劲去迎接新时代。再看作品中高加林的“三起三落”,作者为何要做这样的安排呢?那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时代触觉,他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那就是体现在高加林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过分追求名利,浮躁自大,忘恩负义。这不仅仅是高加林,而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每一个中国人,“三起三落”不单是给高加林一个耳光,更是给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沉痛的教训。

“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希望到城市发展,然而当时的体制让他们不得不止步城市,他们比城市人更有才华,更有能力,但是“农村”这个枷锁却束缚着他们,这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迷茫的,失望的,这让所有读者都惋惜不已的,对于高加林的不幸,我们是给以同情的,但却是从一种更潜在的力量批判着当时体制不足,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改革开放时期,如何对待人才,如何改善体制?小说的最后是高加林扑倒在黄土地上,这就是他的人生吗?回到农村,努力生产?显然,作者是有更深层的看法的,高加林人生还有那么长,这只是走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在改革开放时代里,知识是要被尊重,人才是要被重视,正因为时代在变,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像高加林这种有梦想,有拼劲的年轻人,黄土地禁锢不了他们的理想,套不住飞翔的翅膀,总有一天会大步大步地走向城市,在城市里面奋勇拼搏,在城市里发光发亮,等他累了的时候,回到那淳朴的土地里,吸收更多的能量。

如果说高加林代表着梦想和拼搏,那么巧珍和顺德老汉就是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品质,一种高尚的传统道德。路遥说,他是农民的儿子。我认为巧珍和顺德老汉就是体现作者“黄土情结”的结晶品,巧珍,一个不识字的、没有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农村妇女,却那么美丽善良、温柔体贴、充满灵性;顺德老汉,一个单身汉老农民,却那么勤劳、无私、正直不阿、对爱情至情至性。这些都不可能是一个普通农民身上的品质,巧珍和顺德老汉都是路遥对农民、土地的情感浓缩,他们不仅是作者所赞美的农民,还是作者寄托的理想美德,更是作者对美好传统道德的赞赏和高扬。在这里,路

遥是充分体现了他的“黄土情结”,同样,这也是他想告诉高加林,甚至是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不管时代如何文明发展,我们不能忘本,不能丢失我们民族美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热爱土地,坚守我们美好的传统道德,我们才不至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迷失自我,忘却我们的民族之本。在浮躁和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下,我们每个人心里要有属于自己的故土,要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要心存善念,学会感恩,才能真正使我们成功。

《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引起那么大反响,不仅是因为作品反应当时知识青年分子的状况,更是以高加林给知识青年分子上了一堂意义深刻的教育课。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如何在如今浮躁功利社会中,坚守传统美好道德,坚守自己的价值底线,这才是我们当代知识分子从作品中要思考和领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7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