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小故事

更新时间:2024-02-18 19:0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少年华罗庚刻苦学习的故事

少年华罗庚刻苦学习的故事

被誉为“中国数学之神”,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人民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可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却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为中国数学乃至世界数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奇人生?今天,就为大家讲一个关于华罗庚的小故事,相信大家会找到答案。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 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初一之后,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看见,便让他坐车(因为他们认识),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中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一天,爸爸让他去内屋打扫,打扫完毕,回到柜台一看,哭了:“我的算术草稿纸呢?”爸爸左找右找,忽然,他指着远处一个人的背影说:“我把棉花包卖给他了”。华罗庚追上他,敬了个礼,掏出笔,把题抄道手背上。过路人说:“这真是个怪孩子。”有时顾客来买东西,人家问东他答西,耽误了生意。晚上,店关门了,他就自学到深夜。父亲眼见他不把心思化在买卖上,一气之下夺过他手中的书,要仍进火炉,幸亏母亲抢了下来,才没把书烧掉……冬天 ,被冻得全身僵硬,鼻涕直流,也不忘在纸上演算-------少年华罗庚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刻苦学习。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天才之所以成功,决非偶然,而是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

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爷爷的这首诗真正道出他传奇人生的奥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篇二:华罗庚--数学家小故事(注音版)

huàluógēngshìwǒguódeyīwèishùxuéjiāyǒuyīcìyǒugèāyídàotājiāmǎi华罗庚是我国的一位数学家。有一次,有个阿姨到他家买miánhuāzhègeshíhouhuàluógēngzhèngzàisuànyīgèshùxuétíāyíshuōbāo棉花,这个时候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阿姨说1包miánhuāduōshǎoqiánzhèngzàixuéxídehuàluógēngbǎzhèngzàisuàndesuànshùdáàn棉花多少钱?正在学习的华罗庚把正在算的算术答案shuōlechūláiāyíxiàleyītiàozěnmezhèmeguìzhèshídehuàluógēngcái说了出来,阿姨吓了一跳:“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zhīdàoyǒurénláimǎimiánhuāāyímǎileyībāomiánhuāzǒulehuàluógēngzhèngxiǎng知道有人来买棉花。阿姨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zuòxiàláijìxùsuànshícáifāxiàngāngcáisuàntímùdìzhǐbèiāyídàizǒule

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纸被阿姨带走了. zhèxiàkějíhuàilehuàluógēngyúshìbúgùyíqièdìqùzhuīhǎobùróngyì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好不容易zhuīshànglehuàluógēngbùhǎoyìsīdìshuōāyíqǐngqǐngbǎzhǐ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纸huángěiwǒnàāyíshēngqìdìshuōzhèkěshìwǒhuāqiánmǎidekěbúshìnǐ还给我”,那阿姨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sòngdehuàluógēngjíhuàileyúshìtāshuōyàobuzhèyàngbawǒhuāqiánbǎ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tāmǎixiàláizhèngzàihuàluógēngshēnshǒutāoqiánzhīshíāyíbèizhètāgǎndòng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阿姨被这他感动lebùjǐnméiyàoqiánháibǎzhǐhuángěilehuàluógēng

了!不仅没要钱还把纸还给了华罗庚.

篇三:数学家小故事:华罗庚的一生

华罗庚的一生: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

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高度赞赏了他的才华,并让他去清华当助理员,管管图书馆和收发文件等。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

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

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

1980年,美国记者裴弗曼写的《华罗庚访问记》,记述了华老的回忆:我留在美国是很舒服的。事实上,无论对我的工作,对我的妻子和孩子,留在美国都很重要。我应该回国还是留下呢?最后,我选择了前者。中国是我的祖国,那里是我的家乡。我是一个穷苦出身的人,中国的革命是为了劳苦大众的。我应该为中国的数学事业作些紧要的事。

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能留在美国,本来可以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从事推广普及数学工作中,一点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他总是先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跟他们交朋友,向他们学习。然后选择适于生产应用的数学方法,用群众能懂的语言,讲给群众听,并为他们写出了《统筹学平话》、《优选法平话》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小册子。群众不再称他华教授了,而是亲切地叫他老华。群众从内心喜欢他,把他看作自己人,给了他最宝贵的桂冠人民的数学家。

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戏称这是圆与切线的运动。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

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对数学的痴迷和顽强毅力令人赞叹。

他失学回家后,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一边自学,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而忘记接待顾客。

他经常闹笑话,不是气走了顾客,就是算错了账、多找钱。

他父亲气极了,就把华罗庚演算的草稿纸撕掉扔到街上。有一次,父亲一气之下要烧掉数学书,华罗庚心如刀绞,竟休克昏倒在地。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

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为了人民的需要,从50年代起,他就亲自参加并鼓励学生研究应用数学。刚回国不久,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虽然他聪明过人,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天分,而是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和积累看做是两把成功的钥匙,并反复地告诉青年人。

5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这是针对当时数学所已经出了一批成果,而鼓励大家千万不要自满,要继续攀登高峰。

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年到1978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才华横溢,诗文俱佳。东京大学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

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7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