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更新时间:2023-03-11 22: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议论文的写作

从四个方面来讲:一、文体简说, 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三、议论文的谋篇布局,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一、文体简说

(1)从内容上看,议论文有三个要素:

① 要有论点。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论点要正确、鲜明、简洁、严密,不能含混不清。观点可在开篇提出,也可在篇末概括,有的也出现在篇中,要据具体情况而定。

② 要有论据。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据须与论点有内在的一致性。 ③ 要有论证。论证,就是讲道理。它是通过对论据的分析找到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可以从正面直接进行,即用理论分析,或用事实验证的办法进行立论;也可从反面间接进行,即用假设来证伪,或用引申来揭露谬误的办法进行批驳。要想真正掌握透彻的论证,还应学会辩证地分析。

考场佳作鉴赏: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

1

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点评】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停留在同一平面上,而是“层层深入”。因而它是刚健和无可辩驳的。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虽然作者没有去追求标新立异,而选择了传统文体的手法,但是照样受评卷老师青睐。此文的胜出充分证明了:只要用心去写,正确发挥和创新,“规范”的议论文也能写出新意,写出妙文。

(2)从思维过程来说,议论文有三过程:

①提出问题,即平常说的引论,就是从研究材料出发入题,经过辩证分析,揭示本质,引出论点。

②分析问题,即平常说的本论,就是通过事实或理论对论点进行证实或证伪。

2

③得出结论,即平常说的结论,就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

考场佳作鉴赏: 尺 度

心是天平是衡量心灵的尺度,在与人相处或处理事务时,宽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和氏璧”问题上崭露头角,在渑池会上辉煌,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由“麻雀”到“凤凰”的转变,而正是他的一步登天,引起了廉君的不满,“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吾见相如必辱之”。一系列的狂言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相如只是“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这引起了相如门客的不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君同列,廉颇宣恶言,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此宽大的胸襟,如此的待人尺度,成就了赵国的辉煌,若不是蔺相如宽容地对待廉颇,与他成为刎颈之交,若不是蔺相如大度地处事,怎能够成就赵国的辉煌?正是蔺相如把握住了待人、处事的尺度,才把握好了自己的人生。

松下电器的总裁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严格要求员工的人,哪怕你接电话的姿态不对,也会引来松下的呵斥。可有一次,松下手下的一位部长却因工作失职,致使工作发生火灾,公司损失重大,而正当这位部长为赔偿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松下的电话到了。他没有向他索赔,而是让他继续在厂里做下去。松下说:“对待一个人要把握好尺度,他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自省。再责怪于他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结果令松下很满意。那位部长办事尽心尽力,再也没有出过差错,志了松下的一位得力助手。松下把握住了待人的尺度,才没有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

由此可见,正确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业,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

让心灵的天平平衡,尺度是必要的。

3

简评:此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作者开头提出“在与人相处或处理事务时,宽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的中心论点,然后举蔺相如、松下幸助之二个例子对论点进行证明,得出“正确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业,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的结论,最后呼吁把握好尺度,让心的天平平衡。论证层次分明,首尾连贯。不足者,所用事例陈旧,没有新意,且记叙成分较多,似在展示自己的背书功夫,在议论说理方面反而显得单薄。

(3)根据论据的性质,进行论证使用的主要推理形式有三种。 ①归纳推理。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即从现实的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的结论。世界上同类的事物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解剖时,就需要分析一些典型的事例,从中引出所包含的一般道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合乎人们的认识规律。只要解剖一个麻雀,就可知道所有麻雀的基本结构。所以这种推理方法很有说服力,其用途极广。

【示例一】观点:凡垂名后世之人,都是身处逆境、情意郁结的,其情怀发而为言,则成为不朽之作。

论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极为著名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书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韓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一连举了八个事例,从而得出普遍性结论:凡垂名后世之人,都是身处逆境、情意郁结的,其情怀发而为言,则成为不朽之作。这便是典型的归纳论证法。

【示例二】观点:惊人的一鸣是以万鸣为基础的

论证:人皆愿己成才,于是,就有人羡慕那些一鸣惊人之才。其实,一鸣之前必有百鸣、千鸣、万鸣,只是未使人惊而已。达·芬奇画《蒙娜丽莎》之前,作画何止万千,据说他画蛋就画了好几十天。莫泊桑的成名小说《羊脂球》发表前曾被退稿四十几次,稿纸堆起来有书桌一般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有人说是受益于苹果落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是多年思虑的结果。”《“一鸣”与“万鸣”》

4

这则短文要证明的观点是“惊人的一鸣是以万鸣为基础的”,论据则是达·芬奇、莫泊桑与牛顿的事例。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事例是归纳推理的前提,而作者的观点正是从这三个事例归纳得出的一般性的结论。

示例三: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论证: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示例四:观点:节俭是美德

论证:在美国大学,听说,就有经营回收旧教科书的业务。学期结束,学生可将用过的旧课本回售给学校书店,学校又把这些旧教材廉价卖给新生,这样,一本使用小心的课本,有时竟可以为几代大学生所用。当然并非那里在闹纸荒,实是精打细算的经济头脑使然。

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张旗鼓地在开展废品回收活动。牙膏壳、废电池、铝箔包装、白铁罐头、过期报刊、陈旧书籍,无一不当宝贝加以回收。不但企业指导用户如何处理产品旧包装,就是商店也鼓励顾客\旧瓶装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洁剂、洗发液之类继续使用。

可见,节俭早就成为国际公认的美德,而且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习惯。尽管美国和瑞士都是相对富庶的国家,但是节俭意识的具备,并不以眼前的资源多少为前提。有节俭意识的国家是有远见的国家,只有植根于地球资源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基础上,才能正视节俭。因而任何一个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松对国民进行节俭的教育。

运用归纳法要求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找出许多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以推导出一般性结论。事例要真实典型,又要恰当有力,与结论有必然的联系。

佳作鉴赏:休息,工作的另一种形态

5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睡眠不足的民族。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是谁家的女儿起得这般早,雄鸡的第一声鸣叫还未叫醒太阳,纤弱的女儿们便已早起。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烛火明明灭灭,是谁家的男儿睡得这么迟。头悬梁,锥刺股,而真正悬在头上的是“忠义孝悌、功名利禄”这把锋利的剑。

女儿睡眼惺忪,男儿睡眼朦胧。仲尼曰:“生无所息。”人生没有休息,既然孔夫子这么教育学生,那么所有的人就一起挤时间吧。这时,睡眠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从古到今,男儿女儿一起失眠。祖逖的剑似动非动,一闻鸡声,便陡然出鞘。今天的学生依然挑灯夜读,第二日天未明,又早早起床。工人们透支睡眠,时间就是金钱。一杯一杯的咖啡,一支一支的烟,又是谁在灯下伏案写作?

生无所息,谁又知晓,我们的民族已是疲惫不堪。当一位位年轻的科学家、企业家倒在案上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心生忧惧。其实,我们是误会了孔老先生的话呀,而且一错就是几千年。“生无所息”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它并非指只工作、不休息,而是时刻保持着一种奋斗的状态。“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两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命需要休息。当然,休息不是偷闲,不是懈怠,休息甚至是工作的一个部分。休息是在劳碌工作中给自己一份时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雨声,冬听雪声。休息是给劳累的心灵一次放松的机会,给喧闹的心灵一点安静,安可致静,静则心灵。休息是为了下一次出发而蓄积力量,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新的挑战之中。

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其实并不矛盾,并不相互对立。睡眠不足的民族总会成长缓慢,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茁壮生长。

在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在一个个严峻的挑战面前,工作是绝对的,休息是相对的,那么,何不去休息片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低头看蚁,侧面浇花。李渔说“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那么,我也暂且停停,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

【点评】这位考生面对话题,把标题拟作“休息,工作的另一种形态”,即已契合要求且点明了主旨。开篇一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睡眠

6

不足的民族”,起得突兀,引人注目。接下来,按“从古到今”的顺序,先列举现象,以增强论证的针对性;然后,用“其实,我们是误会了孔老先生的话呀”一转,并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生无所息’是一个哲学的概念??‘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两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人生”——应该说,这一认识是高人一筹的。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看待“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采用了辩证的眼光,他认为“休息不是偷闲,不是懈怠??是给劳累的心灵一次放松的机会,给喧闹的心灵一点安静”;如此,方能应对“一个个严峻的挑战”。篇末引用李渔名句,收束含蓄,余味无穷。

②演绎推理。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即用一般原理做论据,来证明特殊事物的方法,是深化认识,引出新观点时使用的。办法是从已知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理出发,然后根据这一原理,分析某一具体情况,引出这一具体问题的结论。因为整类事物都是如此,那么,其中任何一个也必然如此了。

比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中就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演绎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论据,是“大前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断,是“小前提”;而“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则是结论,也是论点。

佳作鉴赏:告别——一种胆魄

鱼儿告别池塘,你认为她会没命?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江河;鸟儿告别竹笼,你认为她会饿死?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山林;石子告别高山,你认为他会孤独?不,他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天地??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尝试告别,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我不得不说:告别是一种胆魄。

诸葛孔明深居隆中,以躬耕为乐,吟唱为趣,似乎无意于征战,但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早有出将入相之志,因此即使刘备不上演三顾茅庐,诸葛亮也终会登门自荐。因为他告别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艰苦卓越的政治斗争,不失为一种胆魄。

7

陶渊明本为朝廷官员,但他厌弃官场黑暗,追名逐利,因此他弃官隐居,放弃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他告别权贵,摒弃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怀,绝对是一种胆魄。

鲁迅本来一直投身医学,希望用治病来救中国,但他后来发现在中国人身上的不止是病痛,更是心灵与思想的病魔,因此他弃医从文,拿起笔杆这把利剑为中国人剔除心灵的伤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也从笔尖中向外四射,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振新中华。他告别医学,走上了文学这条无止境之路,无疑是一种胆魄。

如今,我坐在中考的考场上,应该说是战场上,只是一个追求——尽力一战。我告别一切杂念,置身于这战场上,似乎看见了胜利的希望之光,这难道不是一种胆魄吗?

鱼儿告别池塘,可能面对干涸;鸟儿告别竹笼,可能面对死亡;石子告别高山,可能面对寂寥,但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因此他们选择了告别,闪耀着豪迈的胆魄之光,开始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的征程?? 【简评】 作者看问题别具匠心,他从告别本身发现了理趣——告别是一种胆魄。文章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先摆出自然界中的种种告别现象,然后归纳出结论;接着又列举人类社会中的各类告别故事,顺水推舟地得出结论:告别是一种胆魄。

作者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着手,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全文思路清晰,论理清楚,修辞恰当,语言较有内涵。足见作者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胆魄是指处理事情所具有的胆量、胆识和果断的作风。基于此,诸葛亮一例的阐述还有待斟酌,陶渊明归隐田园也并非“寻求”“征程”。这些事实论证,还有待注意其针对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③类比推理(对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这是由个别到个别,从已知事例展开联想,推论到相类似的事例的推理方式。方法是,先举出某些性质上与所要论述的对象相同、属性相同的例子,然后摆出自己所要论证的问题,进行对照比较,指出其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结论。

类比论证,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 有以比喻为论据的论证,还有以不构成比喻的相类似的事理为论据的。

8

【示例一】《“聚焦”》一文中,作者为了论证“学习应有明确专一的主攻目标”,以“凸透镜”设喻作论据:

凸透镜的作用在于聚焦。即使是酷暑的阳光也不足以使火柴燃烧,但是如果用凸透镜聚焦于一点,即使是冬日的阳光,也能够把火柴点燃,发出它的一分光和热。

这里讲的透镜聚焦与学习并无直接关系,但聚焦阳光与学习上确定专一的目标,却有着相类似的道理,因此可以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示例二】 在《拿来主义》中,还有这样一段: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这里作者为论证中国只是送去,没有拿来是不行的,举了尼采的例子。尼采与中国并不是一回事,但在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上有类似之处,因此尼采发了疯的结果可以证明只送去不拿来是有危害的。这也是类比推理。 运用类比推理进行论证就叫做类比证论,它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示例三】 如《达?芬奇画蛋有感》,从达?芬奇的老师让他画蛋练基本功一事,可以联想到类似的一些例子:某杂技演员转碟技艺精湛,别人问其奥秘,演员将问者领至床边,指着床下的大堆摔碎的碟子说:“这就是答案。”一个芭蕾舞演员舞跳得非常好,因为她跳坏的舞鞋有几百双等等。这些例子的类比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做好任何一件事,不从最基本的功夫练起是不行的,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是不可能有惊人收获的。这就是类比推理。

【示例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

9

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

一篇议论文中,有时不一定只用一种推理方式,可以几种方式综合运用。 (4)一篇好的议论文都有鲜明的三性。

①针对性,就是要有明确的议论目的、内容和对象。 ②理论性,就是必须要分析道理,有观点,有理论。

③逻辑性,就是分析出事物间必然的关系,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写作训练:话题“困境中的高贵心灵” 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构思一篇文章。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是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凤头)—— 分析问题(本论)(猪肚)—— 解决问题(结论)(豹尾)

(一)基本结构 1、序论

序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即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使读者对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引起注意。常见的序论写法有如下几种:

10

A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例如: B 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例如:

C 提示内容,对全文作扼要的介绍。例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为了叙述的方便,分为十二个小题目。在这里,也要说到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重点是讨论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D 因事设问,启人思考。例如:

武钢孟宪成同志对一米七轧机工程所提的意见,十分肯定,很值得我们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花费了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攒下来的钱,引进了当代最先进的轧钢设备和技术,为什么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果?今后怎样减少以至杜绝这种得不偿失的建设工程?

E 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例如;

笼里养着两只母鸡,一只爱唱,另一只喜静。主人根据母鸡下蛋之后报唱的现象,以为所有的蛋都是那只唱鸡产的,因此很偏爱它,捉得蟑螂也专是喂给它吃,但日子一久,秘密揭穿了:原来那只唱鸡下蛋很少,而不叫的那只却一天一个,且蛋刚落地就一声不唱离开鸡窝,由那只唱鸡站在蛋边大喊大叫。

下文便由此及人,主张人要少高谈阔论,多干实事。

G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例如《不要打错了屁股》说的是领导干部有了错误,要引咎自责,不要向下推卸。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龙文鞭影》中有一则《库狄杖吏》的故事:“南北朝库狄连姓,愚鲁,居室常患蝇,乃呼门吏杖之。曰:“汝所司何事!乃故放其入来。”本来门吏只负责看家护院,哪里管得了苍蝇,可是愚蠢的库狄却以不忠于职守把苍蝇放进来为罪名,把门吏痛打了一顿。这就是打错了屁股。

上述叙论部分的开头,只是几种常见的类型。

序论是议论文之首,在一篇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好的序论简明扼要,既能鲜明的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又能引人入胜。抓住读者。

2、本论

11

本论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

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并考虑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

3、结论 是议论文的结尾部分,也是解决问题部分。它是对主旨的深化和对论点的归纳。结论写法有以下几种:

(1)归纳或强调中心论点。有的在绪论中提出问题,在结论中归纳中心论点;有的在绪论中已经提出中心论点,在结论中再重申论点,强调中心论点。

(2)对中心论点加以发挥。通常是紧扣中心论点,提出希望、建议、号召等,以指明方向,鼓舞读者。

(二)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1、 全文的总分式 (1)写作步骤:

“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2)范文借鉴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800字左右。 有一个农村女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但因交不起学费而苦恼。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条件是让这个学生为他们在电视上做广告,说是因服了他们生产的补脑液才思敏捷,考出了好成绩。这个学生断然拒绝,因为她家庭贫困,从未喝过什么补脑液。

诚实就是财富

成绩优异但交不起学费的女大学生,断然拒绝了一家生产健脑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但要为其做虚假宣传广告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没有喝过。“我从来没有喝过!”这句简单的话反映了这位女学生诚实洁白的内心

12

世界。那么,什么是诚实呢?我认为:诚实就是言行与思想的一致。它既表现为对人的真诚,也表现在办事与求知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总)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分)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整体的细胞,他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地存在,这就决定了一个人要在整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关键便是以诚待人。我们都无法想象如何与一个满嘴假话的人共处;同样,我们付出自己真诚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友谊。而当今,许多人在金钱的冲击下,为物欲所蔽,为达到个人目的,整日戴着虚假的面具。当他们为日益鼓起的腰包沾沾自喜时,却不知已经失去了诚实——这做人的根本,这最宝贵的财富。

诚实是处事的原则。(分)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就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和理清问题的脉络。离开了这一点,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谈不上把问题解决好。一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人;相反,歪曲事实、隐瞒真相就等于一事无成。对于一个要生存、图发展的人来说,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诚实也是求知的惟一途径:(分)我们求取知识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而社会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识,并不是没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而诚实便是获得真知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古今中外,凡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实事求是的。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成绩不好、但他却勇于提出任何一个别人看来近似愚昧的问题。东晋文学家左思对于自己的文章也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他们,我们有些同学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对于疑难问题,不肯钻研,强不知以为知。这种行为显得可悲可笑。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那位诚实的女学生也许无法踏入大学的殿堂,也许一生都很贫穷,但她拥有诚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便是个富翁——因为,诚实就是财富。(总)

【点评】这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他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新颖的材料,更没有惊世骇俗的观点,他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来结构文章,显示出了议论文严密的逻辑性。

精彩范文 我的财富

13

我没有万贯家产,但我从不怨天尤人。因为我有许多无价的财富,我从来都是富有的。(设置悬念)

体验自然是我的财富。在我看来,风是一幅透明的锦缎,雨是无数晶莹的珍珠,森林宛如翠绿的刺绣,而海湾湖泊则是湛蓝的宝石。当我趁着东风放飞纸飞机时,当我在雨中有思想时,我也会感到我与它们正慢慢地融为一体。我们彼此用心灵来阅读对方,用心灵来倾听对方,也用心灵来歌唱对方。我的财富是如此的美妙,珍贵,难道你不认为我的确富有吗?

亲情友情是我的财富。我是一朵白云,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棵绿树,亲情便是滋养我的土地;我是一只飞鸟,亲情便是蔽护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亲情便是拥抱我的山峦。等我长大我又得到了一笔新的财富——友谊。我珍视它,我用忠诚去播种它,用热情去浇灌它,用谅解去护理它。我付出了多少,它就回报多少;它化为成功的鲜花来祝贺我,它化为风雪中的炭火来温暖我,它化为佳节时的贺卡来问侯我。有这样的财富,我还能说自己不富有吗?

成长岁月也是我的财富。我在人生海洋中已航行了二十年,虽然有时侯狂风会吹断我的桅杆,巨浪会倾覆我的小船,但是我从不降下自信的风帆,因为我坚信:风雨过后会有更明媚的阳光。一次风雨就是一次磨炼,经历一次便成熟一次;一次惊涛也就是一次纪念,记录下我成长的航线。我知道,明天或许会有更大的暴风雨,但我会带着我的财富去笑迎明天的考验 我感谢生活,感谢它赐给我体验自然的欢愉,感谢它赐给我亲情友情的温暖,感谢它赐给我成长岁月的磨难。我感谢生活,永远、永远?? 【点评】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接着分析原因,最后归结全文,升华中心,首尾绾连。

2、本论的并列式 (1)并列式模式结构 (一)分论点并列式

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层次分明,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要紧扣中心论点。分论点要简洁、鲜明、突出。可将三个分论点锤炼成一个排比句。

写作步骤:

1、首先提出一个论证总题却不确定论点

14

2、在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列出几个平行的分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做出结论

具体要求:

1、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至少是三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 2、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4、并列式议论文特别要注意的是避免给人有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

例文: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

他是个亿万富翁,他有个幸福快乐美满的家庭,他有权有势有名有利??多么令人羡慕。一般人认为所谓的幸福人生,总是如此,却忽略了故事背后往往都是那么矛盾、无奈、无助。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互相探讨一下。(不确定论点)

由于世间没有一件东西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们穷一生之力去追求的「幸福」也是一样,故此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首要条件就是知足。(分论点1)虽然我百病丛生,面对着人生的种种障碍,但我有温饱,在家有父母疼,在校有老师爱,无论处于任何角落,都有人支持和爱护。这一切均令我感到庆幸和满足,因为这些并不是每个人都可拥有的。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常乐,何尝不是幸福呢!

正因为幸福不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分论点2)尽管一切美好的事物,我能听得见,但并不等于永恒,因为我的病情会恶化,也许世界上可能又多了一位海伦凯勒。我要把握现在,珍惜每个现在,尽情去听去看,把世上所有最好的全记在脑里,留在心里,才不会虚度,枉过一生。若真是成了聋子、瞎子,还有美好片段回忆着。

然而,人生苦短,不如意的事的确十常八九,如果我们能不斤斤计较,不执着,(分论点3)那该多好。正如李白所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心目中的尽欢是指无忧无虑,陶醉在亲情和师生情里,做

15

自己最喜欢的事,例如听文章录音带、写作、放开肚皮大吃母亲做的菜,简直是人生一大享受。

我经历过大小不同的手术,才领悟到要克服和战胜障碍,(分论点4)背后一定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坚持,当痛苦过后,得到一份成功和满足感,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幸福。

总的来说,知足者,高枕无忧;珍惜者,无遗憾;不斤斤计较,不执着及有颗克服困难和痛苦之心者,人生可以过得多姿多采啊!

还有许多因素都足以令人生幸福,例如,尽责尽心、爱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等。幸福人生操纵在我们手上,我不容许我的人生过得不快乐、不幸福。要不然生存又有何意义?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就是这样,你们又如何呢?(总结)

(二)分论据并列式

写作基本要求:主体部分是横向展开的,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例一 题目:《谈骨气》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并列论据:

(1)齐人不食嗟来之食;

(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3)文天祥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

写作训练:以“坦然”为题,运用分论据并列式式,写一篇议论文,须先拟一个结构提纲不少于800字。

结构参考:题目《坦然》(横向拓展) 1.坦然,是平淡中的幸福快乐。我假日的垂钓

2.坦然,是自信中的幸福快乐。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整天扫大街的清洁工

3.坦然,是困苦中的幸福快乐。由此也想到了诗仙李白。(三项排列由己及人,由今及古)

3、本论的对照式

16

(1)对照式的基本结构: ① 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② 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去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2)基本结构模式: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顺序相反)。

例文: 在人生的岔路口

没有人在笔直的大路上迷路,让我们失去方向的都是岔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决定我们是否迷失的,是我们心灵的选择。(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为了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蹒跚的第一步,就注定有许多岔路口在往后的岁月里等待着我们。人生的路很长,面对选择,我们的心灵要坚强。

有些人能一直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母亲把“精忠报国”刺在岳飞背上,这烙印便一直引领他走向光明的方向。岳飞不为外物迷惑,他短暂的一生里有坚如磐石的信念,(甚至)面临苟活与真理的选择,他也毫不犹豫地踏上后一条路。透过历史的明镜,我们看到他心灵高贵的选择。(正面论据) 有些人也许一念之差误入歧途,却得幸有人拉他回头。当蔺相如选择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仅自己踏上正确的路途,也让廉颇一度迷失的心幡然醒悟。将相和的故事让后人在两个岔路口看见熠熠生辉的足印。(正面论据)

有些人却不幸在失足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商纣王选择了美人的笑靥而弃江山于不顾,慈禧太后为了王朝的苟延残喘而将民族的尊严送给外族去践踏,那些短视的人们作出的选择,留给后世的,除了一个轻蔑的嘲笑,更有太多沉痛的思考。(反面论据)

是非对错,全在心灵的一个选择,我们看着前人的选择,也在思索着自己该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枚指南针,它告诉我们应走的方向。可怕的是心中太多割舍不下的东西掩埋了它,让我们找它不到,又或是名利的沙砾模糊了它的刻度,让我们分辩不清。不

17

要让太多无关紧要的东西羁绊自己的脚步,也不要让浮名小利的沙子钻进自己的眼睛。人生的旅程坎坷而又漫长,不要被装点得富丽堂皇的歧路迷惑,也不要畏惧正道上满布的荆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记得拿出心中的指南针,它会指明通往真理的方向,那个方向,就是我们心灵最睿智的选择。(总结)

那么,就迎向人生所有的岔路口,大步流星地奔向辉煌吧。 4、全文的层进式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基本结构模式(一)论述了“为什么”后,进一步指出“怎么样”。 (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例题剖析】1、写一篇题目为《吃》的议论文。

训练要求:从全文看,运用层进式的结构;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纵向和横向的思维方式。

【精彩构思】一

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思维方式来构思全文:其一,横向思维,采用横式结构,如用对比式,赞颂正面\吃\,批判反面“吃”,一正一反形成对比;或用并列式,从\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联想到为广大人民着想,要摆脱一穷二白的困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首先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其二,纵向思维,先举实例(列举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吃),再进行剖析(分析各种“吃”的利害),最后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2、请以“慎独”为中心观点,列出行文思路。

训练要求: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同或否定,但要求采用层进式结构。 【精彩构思】二

①、诠释什么是“慎独”?②、为什么要慎独?可分为三个层面A、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引用孔子和孟子的例子来佐证,B、慎独的作用是什么?C、慎独是成就个人事业的加速仪,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一种必要的条件。③怎样做到“慎独”a、读书养气是达到“慎独”境界的必由之路。B、不盲从他人是“慎独”的标志,c、慎独是个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品质的捷径。④收束文章圆合首尾。

18

[例文]:敢为天下先

写下这个题目,便觉得有些唐突古人的味道,先圣老子以“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之一,去掉一个“不”字,岂不成了对台戏?

笔者实在没有褒贬古人的闲情,因为古人自有他们的处境。我这里说的只是正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应该以何为“宝”的问题。

我们正生活在—个除旧布新的历史时期。许多新的情况需要我们去研究,新的路子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局面需要我们去开创,新的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这一连串的新无不跟“先”联系在一起,新的形势时刻都在召唤着立志改革的人们先想、先说、先干、先攀上高峰。在我们英雄的国度,这样的人物已经和正在不断地涌现,他们执著地坚持革新、创造、前进,在自己生活的词典里庄严地写上:“敢为天下先!”

“先”的一端孕育着成功与胜利,另一端则又潜伏着失败与挫折。“先”与“险”往往是毗邻的,且不说历史上多少天才的创见、勇敢的改革曾被视为异端邪说,因而厄运连锦;即使是今天,改革者的道路,也绝非平坦大道。 首先,是要担风险的,老子的那个“宝”至今仍为一些人所赏识,恐怕多半是被这个“险”吓出来的。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不说;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走;“险峰任人占,我自保平安”——这就是他们的生活逻辑,以致在他们主管的地方和单位,有如一潭死水,很难见一些波澜的生气。 然而,历史总喜欢捉弄人,—味求平安反而不见得平安,因为历史的潮流总是在冲击着那些安于现状者的地盘,或者把他们卷向波峰,或者把他们抛进波谷,正所谓“树欲静面风不止”。而险呢,则恰恰是通往平安的大道。改革家王安石的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哲人睿语,颇堪深思。

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实在是可歌可泣的,这不仅是在他们昂首奋进的时候,也是在他们遇阻绊倒的时候,因为即便是绊倒,那身躯也是向前的。

〖点评〗本文的思路结构: 引论:借老子的话反托引论。本论:分论点一,因为“新”,所以要“先”;分论点二,因为“先”, 所以有“险”;分论点三,因为“先”, 而有“安”。结论: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实在是可歌可泣的。

例文:贵在坚持

19

有两个人结伴横过沙漠。至腹地,一人中暑了,又没水喝,不能行动。同伴给他一支手枪,五颗子弹,嘱咐他过了三小时后,每隔一小时鸣一枪,以让他能辨别方向,回来会合。过了8小时,同伴提着满壶清水带着骆驼商旅循枪声找来。结果只见到一具尸体,其头部被一颗子弹穿透了,手枪和五个弹壳草散落在死者周围。他自杀了,没有坚持到还有被救希望的最后一刻。他的沙漠之旅的悲剧结局,从反面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坚持,再坚持。(定向引述材料,提出本文中心。)

不论做什么事情,可以说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因为无论大小事情,从开始到终结都有一个过程,只有把全过程都按规定完成了,才是成功。不坚持就意味着半途而废,就必然到达不了成功的终点。大事要坚持,小事要坚持;耗时长的要坚持,耗时短的也要坚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了8年,解放战争打了3年,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每个人的学业,小学6年,中学6年,有的上了大学还需4年,没有坚持就不能毕业。不说这些大事,就说简单得如烧一壶开水,需要5分钟你烧了3分钟就熄火,春天去踏青,要走10里,你走了8里就回程,开水喝不上,美景也赏不成。(初论坚持的重要意义。先说事理,再举例子。选例有大有小,综合起来就能说明所有的事。) 坚持,在接近成功的最后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因为越接近成功越艰难;二是因为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如果因不坚持而失败,前功尽弃,尤为可惜。水烧到了99度,不坚持就不能沸腾;万米赛跑,跑了9999米不能计算成绩。这位沙漠探险者,已经熬过8个钟头,放弃了最后的坚持,终成戈壁冤魂。我们看过女排惊心动魄的世界比赛,她们在0∶2失利、第三局又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靠了坚持到最后的精神,反败为胜,结果以3∶2夺得胜利;也看到过以2∶0领先,又先得14分把对手逼到绝境的情势下因没有坚持拿到最后1分,结果痛失战机。欢笑与泪水,荣誉与失落,都只隔着一层障碍--坚持。面临险恶,坚持有时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面临顺境,大意则功败垂成,痛失荆州。坚持可贵,在危险中坚持更可贵,在最后关头坚持,则是最成熟的表现。只有坚持,才没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 (这一段把论证推进一层:从一般地说坚持,说到在危险情境和最后关头要坚持。)

坚持是对人的意志力的考验,坚持靠希望来支持。没有毅力就无法坚持。中途生厌倦,见异思迁,改弦易辙,当然无坚持可言。在时间和艰险的考验面前,第一批被击倒的就是那些意志薄弱者。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而一旦失去了希望,就等于砍倒了坚持的双腿,意志再强也得倒下。这位沙漠探险者,在放了最后一枪后,他觉得再也没有招来同伴的希望了,死神逼来,

20

生机断绝,与其多受一阵煎熬再死去,不如自杀快捷而少痛苦,他是在泯灭了希望以后才出此下策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把至于险远的条件归纳为志、力、物,他把“志”放在极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志”是心理、意志的总和,希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竞技没有希望争先了,也就失去了坚持的力量,有的人会逃下阵来;高考,没有录取的希望了,有的同学就放弃努力??人总是在希望中生存,为希望而奋斗。一旦绝望,坚持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谁要不屈不挠地坚持,就必须充满信心和希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再推进一层,论证坚持从何而来。两个源:一是意志力,一是希望。)

播种希望,收获坚持,播种坚持,收获胜利。(简短作结,概括有力。) 给学生提供这两种思路的目的是解决怎样想的问题,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往往不知从何想起。这两种思路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也是相当实用的,一般的作文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思路来构思成文。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觉得效果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其中一种(尤其是第二种)。

写作训练:以“不能人云亦云”为题,运用逐层推进(纵向拓展)式,写一篇议论文,须先拟一个结构提纲,不少于800字。

结构参考:题目《不能人云亦云》((纵向拓展)) 论 点:不能人云亦云 分论点:1、人云亦云的表现; 2、人云亦云的危害;

3、人云亦云的本质、思想根源; 4、不人云亦云的做法、措施。 (五)全文六段综合式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起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要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21

第三段:略用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议论文的结构模式有许许多多,每一种都要学习,每一种都要掌握,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肯定是不可能的。千万不要让学生什么都去训练,否则可能什么都练不好。上面三种模式,几乎适用于任何作文话题。因此,在备考阶段,我们就让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这两三种,熟能生巧,一年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对这几种结构模式烂熟于胸,考场上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三、议论文的谋篇布局

第一,写好字。注意字体和布局。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龙飞凤

22

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三,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其四,尽量少涂改。书写时如个别字需修改,可直接将错误的答案用笔划掉,接着书写正确答案。坚决杜绝大面积删改,尽量在写之前想清楚,争取一笔下去不要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哪怕你平时的作文字迹不怎么讲究,这一次请尽量把字写得整齐一点。整体一看,不乱,能给人以清爽之感最好。

第二、 拟好题——亮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可以引用或化用诗句,名言,格言,歌词等。例如:《穷则独善其身》《一花一世界》《但留大爱在人间》;

可用比喻、象征,显得含蓄深邃。如:《心灵的阳光》《品读人生》《今年花胜明年红》(坚强,民族的雕塑)

第三、开好头-----凤头。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引论——提出论题、论点。“万事开头难”,作文的开篇往往奠定了全文的走向与谋篇布局,阅卷老师也能从中看到考生的思想才智,因此精心打造好作文开头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考试作文时间紧,文章不求长,开头最好开门见山,尽快切入题旨,尽快鲜明的亮出你的观点。

23

如果是引材料作文则更要注意简洁,对较长材料不能照搬,要围绕自己选择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中心论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一般来说,开头最好控制在100-200字之间。

例文片断1:江西考生《听取心灵的召唤》的开头: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言片语中迷茫,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守抑或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阳光??朋友,别把心灰别把气丧,请听取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让心灵之灯为你导航!

文章的开头不要超过4行。这是最爽心悦目的卷面形式。这样的卷面形式加上整齐的字迹,值45分。

第四、添满肚------ 猪肚

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 中间部分不少于3段。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中间段落,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论据要典型而鲜活。因为,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金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

24

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议论文本论部分的结构应显示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文 说“勤”

俗活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滑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终于成为一个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个字。一篇文章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懒惰者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才能在无限的知识中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和成功的人,是一定能体会勤的深刻含义的。

25

【点评】此文是典型的分项列举式模式:一中心,三分论,位置醒目观点明,典型事例加议论,中心词语贯全文。最适宜议论文在考场上快速完篇。

第五,结好尾——豹尾。结尾段也不要超过3行。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第六、写之前尽量想清楚要写什么。把结构——开头、中间、结尾的语言流程想清楚。避熟就生,材料力避雷同。在积极向上的前提下,写出个性是很重要的。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

做到了六项,作文得分不得低于50分。

26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写法主要是论证。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

那么,论点和论据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或者论据是以怎样的方式证明论点的呢?这就是论证方法的问题。论证的方法同推理形式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它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

1、事例论证

举事例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

举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时,举例道: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 这里,举莎士比亚一例还可以,虽然说得不够透彻,但与论点总还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举牛顿的事例则不恰当,因为他虽然也观察、思考,但非写作中的事。

举事例要做到点面结合,“点”是指能有力证明论点的,并且是新鲜生动、比较独特的某个事例(\独家新闻\最好),这样的事例能让人过目不忘。再用一个排比句,一个一个地罗列出与“点”内容相映的、同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一般事例,这叫“面”,这些事例人皆尽知,所以只需提及。这个“面”与“点”配合起来,能使文章显得充实饱满,增加说服力。 例如:一篇论“挫而弥坚”的观点的应试作文,作者先举了爱因斯坦成才的事例做重点论据,然后写道:正是这样挫而弥坚的奋进精神,使爱因斯坦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由此,我还想到达尔文长达8年的环球考察;爱迪生经过几十万次试验,才有了那造福人类的一千多项发明;唐玄奘艰苦卓绝的印度取经之行,还有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用汗水和眼泪换来的胜利。

27

【点评】这段论据点面结合,“面”的事例纵横交叉,有古有今(纵向),有中有外(横向)。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练习:

观点:心灵的选择

素材——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触怒汉武帝,被判死刑或宫刑。 写一个论证的片段。

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起)。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谏烈之臣(承),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与日月争光的鸿著巨篇(转)。有一个流传的“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到岩边时,麝鹿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中华文化(合)。

【点评】这段事例,第一句是“死??生则可以践志”的论点,是“起”;接着的“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谏烈之臣”是“承”,概括性提出例子;“但他选择生”之后几句,是“转”,转为分析司马迁拒死求生的原因———写史记;再后一层,作者用“退麝临岩”故事喻司马迁留香大地的价值,是“合”。完成议与例的配套结构。短短一段话,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证”的过程。

很多同学“例证”无力的重要原因,是不善于设计出“起、承、转、合”的层次,尤其不善于写好以分析思维活动为核心的“转”这一环节,使得“例证”往往有例无证,缺乏将例子更深一些开掘完成由表及里的关键思维活动,削弱了论证的力度,本例或可让我们较清晰地看到“转”的过程。

28

2、事理论证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已知的事理论据来证明论点。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发扬民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中央的决策是在广泛地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央允许同志们遵照正常的组织程序提出意见,但是绝不准从事党章所不允许的活动。这就是说,我们并没有限制民主。但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允许随便发表和中央相对立的意见或不一致的意见。我们大家都晓得,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点评】这里面提到的“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就是一个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来证明“干部和党员都要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这个论点是很有力量的。

运用事理论证常常表现为引用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具有公认的真理性,用它们来证明某一具体事物的真实性,是极有说服力的。这类例子很多,就不再赘述。

使用事理论证,特别是引用名言警句立论,应注意: A 引用的事理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

B 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

C 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3、反证法

顾名思义,反证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这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先看下面一例: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呢?很明显,那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点评】这段文字中“如果”之后用的便是反证法:不是从正面讲实事求是会怎样,而是从反而讲不实事求是会怎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意义。在论证中,凡是为了证明自己主动提出的论点的正确,先证明与这个论点相矛盾的另一个论点是错误的,或者为了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外一个论点是正确的,都是反证法。

29

4、类比

这种方法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例如《学然后知不足》:

河水来到浩瀚的大海,就会望洋兴叹,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无垠的天空,就会自惭孤陋寡闻;我们通过学习,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点评】在进行这种类比论证时,特别应当注意所类比的事物一定是一类,具有本质方面的相同点,如同上例。如果不属一类事物,虽有某些相似之点,只可以比喻,而不能类比,例如把革命人民对反动派的坚决斗争同武松对老虎的斗争相比,只能说是比喻而不能类比。

5、对比

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 “横比”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例如:《赞牺牲精神》,开始列举了太原工学院副教授栾弗,归国定居的年轻女科学家赵芬,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九旬老人徐良董,浙江省象山县无机轻体板材厂女青年郭秀莲与王竹平等人,为建设四化甘愿牺牲一时一已的利益直至个人生命的模范事迹,作者热情地赞扬了人们的牺牲精神。接着,文章批评另外一些人:可惜,现在有些人还缺少这种牺牲精神。他们脑子里装的不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是四化大业,而是个人眼前的“实惠”。不是吗???这种极端利已者的人生观,和前面那种人相比,显得何等渺小,和我们今天的历史重任何等不相称? 【点评】牺牲精神是可贵的、高尚的,由于以利已广义者的人生观来反衬,显得更为可贵、高尚。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写作中能够经常运用这种论证方法。

“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作比较。

如下面一段文字: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

30

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点评】在这段文字里,横比纵比结合,作者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和齐威王四个论据,一反一正,依次排列,对照鲜明,充分说明了对待进谏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练习:

观点:勤能补拙 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6.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或打比方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证法。例如:

31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食粮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的运动,运送唾液肠液,把他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起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地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点评】 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所以,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到论证中。

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2b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