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4-05-14 1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方彬

来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4期

[摘要]中华传统美学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美思想,中国古典和谐美以“中和”思想为特征,对和谐美的追求渗透并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考察中国古典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谐美思想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践行和谐美思想的积极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和谐美,践行和谐美,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和谐美;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63(2014)04-0059-04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影响深远的哲学和美学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老百姓历来有着以和为贵、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的美好愿望,家和万事兴、国和百业旺的衷心祝福,以及人际交往中和颜悦色、和蔼可亲的礼仪要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的向往,对和谐美的追求。中国的古哲先贤把和谐的要求上升到更高层面,认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性应是和谐的,最高意义的美就存在于这种和谐之中,并以追求理想中的和谐美为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和谐美以“中和”思想为特征,对和谐美的追求渗透并贯彻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既体现在中国人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之中,更体现在古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要求之中。本文试图从考察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产生发展,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践行和谐美思想的积极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和谐美,践行和谐美,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产生发展

“和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亦称“和合”、“中和”之美,最早根植于先民因劳作生产而产生的艺术行为之中,对音乐创作的要求是其最集中的体现。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较早的《周易》一书蕴涵了和谐思想的重要萌芽,这一思维方式对音乐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乐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文,其主旨与核心就是和谐,行文中谈到“和”字的有20多处,《乐记》的和谐思想即肇始于《周易》。《乐记·乐论篇》中记载:“大乐与天地同和”,意思是天地的特征是阴阳调和,以成万物;大乐的特征同样是阴阳调和(六律为阳,六吕为阴),以成曲调,所以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吕氏春秋》也有对音乐美的集中论述和重要见解。《吕氏春秋·仲夏纪》中描绘:“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意思是大凡音乐都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和谐是古人对当时音乐创作经验的一种总结。古代社会出于礼仪的需要,音乐的发展极为丰富,据传周代有文字记载的乐器即有七十余种。如何使这些乐器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左传·昭公二十年》(《左传》和《国语》是较早从理论上对“中和”这一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的著作)提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声亦如味。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8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