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和欣赏

更新时间:2023-11-01 04: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摘要:中国古建筑美属于建筑艺术美,但是它融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乃至社会美于一体,成为内涵丰富的旅游审美对象。中国古建筑同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古建筑引起广大旅游者寻古探奇之幽情。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到过的地方,留下了诗词楹联、雄文华章,更为广大旅游者所神往。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 发展 审美特征 欣赏

中国古建筑种类繁多,其美有共同点,但又各具特点。现在我们从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审美特征及审美层面来分析和解读中国古建筑。

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建筑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状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这些自然条件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了古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风格的形成。 (1)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亦造就了不同地域用于搭建房屋的材料、结构、朝向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就整体外观而言,北方建筑具有厚重庄严的朴实之美,而南方建筑则显示出轻盈淡雅的灵秀之美。 (2)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建筑的萌芽与成长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 到了元朝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发展逐渐程式化、定型化。 二、中国古建筑景观类型

中国古建筑种类繁多,其美有共同点,但又各具特点。它包括古城建筑、宫廷建筑、寺庙建筑、石窟建筑、佛塔建筑、陵园建筑、坛庙建筑、楼阁亭建筑、桥梁建筑,以及园林建筑等等。

1、古城建筑

中国古城一般都筑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或叫护城壕),有的城内还有皇城、宫城、内城,有的还有外城。

长安古城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布局完整。

古人建城一般不注意外观的审美,主要讲究高大、厚实,从实战出发,以利防御。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古城则完全成了审美对象,即成为现代人游览、观赏的对象。

2、宫廷建筑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宫殿建筑最显要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柱、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

3、陵园建筑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陵指高大突起的土堆,寝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开始在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以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三、陵寝陈设

为了衬托陵寝的威严,创造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同时也是为了显示陵寝的等级和镇恶避邪,趋吉避凶,从西汉至明清,皆在陵寝的前部开神道,并在神道两旁立石刻雕像,称神道石刻。主要类型有:标志性墓阙、墓表、牌坊、装饰性石刻石象生、叙事性石刻墓碑。

四、寺庙建筑

寺庙是我国佛教建筑之一。寺庙、佛塔、石窟被称为三大佛教建筑。 我国古代寺院的布局大都是正中路前为山门,山门内左右为钟鼓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是大雄宝殿,再后便是藏经楼。正中路左右布置有僧房、斋堂等建筑。

五、石窟建筑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大都是僧侣们开凿的。石窟实际上是僧房,是教徒们集会、诵经、修行的地方。我国的石窟是仿照印度的石窟开凿的,主要用来供奉佛和菩萨。

六、佛塔建筑

古塔大都属于宗教建筑,一般称佛塔。佛塔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前后,随佛教传入中国。但是,中国的佛塔在结构上和形式上同印度的佛塔已有很大的不同。它融入了民族的建筑艺术特点,主要是把中国原有的亭台楼阁建筑中的一

些特点,运用到塔的建筑中,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塔。

七、桥梁建筑

中国桥梁从古到今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大致可以分为梁桥、拱桥和索桥、浮桥四大体系,它是“凝固的音乐”。

三、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中国古建筑景观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或气势磅礴、挺拔刚健;或浑厚质朴、古色古香;或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或柔和秀丽、清新淡雅。这些外在形式美通过古建筑的结构、布局及装饰等艺术加工而得到充分展现。

1中国古建筑结构审美特征之一——梁柱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方式,最主要、使用最广的便是梁柱式。此外还有穿斗式和井干式。它们造就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神韵和风采。无论是梁架式结构还是穿斗式结构,承重与围护结构都分工明确,即木构是承重结构,墙壁本身不受力,仅仅起到围护、分割空间的作用。因此墙壁在组织空间时比较自由,被赋予了很大的灵活性,于是在房屋内部也就有了美观的隔扇、板壁等轻便的隔断物,对环境的装饰起到了极好的美化作用。 2中国古建筑结构审美特征之二——榫卯连结

榫卯连结,是古建筑木构件连结的主要方法。榫卯连结的特点是越压越紧、越拉越松。由于梁架结构墙体不受力的特性,加之构架的节点又采用榫卯结构,因而使得建筑整体结构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减少由地震引起的危害,所谓的“墙倒屋不塌”也由此而来。

3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形式美

古建筑木构架的基础带来了结构上的两大特征:梁架结构和榫卯连结。由这两大特点又演伸出诸多外在形式美,带给今人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 质地美

木材来自天然,自然的纹样给人以大自然的温馨美感,一些质地优良木材还会散发芳 香的气味,使人感到如同置身于自然。土木的质感又偏于“熟软” ,而 少 生 硬,建 筑 性 格 也 因此显得温和柔丽,而少阳刚之气,整体形象亲切近人,富于诗意 造型美

受木材长短的限制,建筑高度不会超出木材承受所及的范围,于是有了逐层升高的层叠梁架,有了屋顶瓦坡既自然又特别的曲线之美。又由于木材轻巧、便于加工制作的优点,使得古建筑呈现出玲珑、轻盈的外表,即使庄严神圣的高等级建筑也有生动、活泼的一面。 装饰美

木构架的承重特点和榫卯的连结方式造就了功能美、装饰美具佳的斗栱的出现, 它是中国木构架体系建筑独有的构件。它身处屋檐与梁枋的结合部,连接柱、梁、檩、枋,是屋顶与屋身的过渡与调和,色彩上与屋顶、屋身形成明暗对比,无论从建筑的整体还是斗栱的个体都显示出和谐之美。结构特点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墙壁由于不受力变得自由而随意,门窗的大小、造型、多寡不受限制,使得僵硬、呆板、单调的墙壁变得生动、富有情趣。

4,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把建筑的美,即人工的美(其中包括人的智慧、创造、志向)与自然美,即自然风景的美联系起来,将人的情感赋于自然中,再以自然美与艺术美来陶冶人的精神,以满足精神的审美,这是我国古建筑布局造景的重要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在兼顾实用的同时,中国古建筑从来没有忽略过它的审美功用。正因如此,今

人游览这类景观才常常会有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之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af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