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建筑空间格局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4-05-07 10: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中国古建筑空间格局的思考

中国古建筑作为一个建筑体系,有着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现以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为立足点,对其进行一定层面上的分析。首先,需要界定文中“中国古建筑”的范围,这里取狭义的中国建筑概念,即在中国本土发展的木构建筑。 1、空间格局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单体建筑的结构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备,例如为了便于制造和施工,古代工匠在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将斗的尺寸当作一种单位,作为房屋其他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单位;

远景设计研究在设计研究中发现中国古建筑在基本制度与形态上少有质的变化,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建筑都是基于这种设计和建造原则所成,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的大殿等等,相互之间的区分除了在于单体尺度或其采用的形制、装饰等以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空间格局。中国古建筑更多的是以建筑组群的形式出现,当建筑单独出现时,往往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作为单体的建筑其空间格局也变得比较复杂,因此,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往往不是一个标准单体平面所反映的那样简单,它们多是组合生成的结果,是与环境相呼应的结果。在研究中国古建筑时,目光不仅要落在单体建筑上,还应当深入研究其空间格局的问题。 2、建造背后的观念

在构成中国古建筑单体的标准构件、标准制作工艺、以及标准的建筑形态的基础上,正是由群体建筑的组合或单体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完成了人们对各类空间的需求。不同的空间格局实现了不同人群的理想生活,从平民百姓到士大夫,再到国家的统治者。而这种现实中的空间格局反过来也以自身对生活的影响力塑造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 2.1从四合院到紫禁城

四合院作为建筑组合的经典范例,不仅存在于中国北方城市中,在南方也有类似关系的建筑,如云南民居中的一颗印,四川民居的小天井等等。两千年前汉朝墓中的画像砖上就记载了这种空间格局:庭院分左右两部分,左面部分又分前后两重院落,由四周的房屋和廊围合而成,右面是附属部分。画面上有席地坐在堂屋中的主人,有在侧院扫地的仆人,还有鸡、狗、鹤等动物,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组合形式,也反映了处在某种生活状态下的人们的生活理想。

四合院发展的成熟形态不仅塑造了城市中平和朴素的民居,也生成了豪华威严的宫城,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1

对中国古建筑空间格局的思考

北京城内规模最大、形态最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就是北京明淸两朝的宮城——紫禁城。由此,老北京城成为一座如此系统化的城:解决人的吃喝睡的住宅,满足信徒与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寺庙,全面地为封建帝王政治、宗教、生活、游乐等各方面服务的宫殿,均是以四合院形式组合而成的,其形态的差异在于规模大小以及组合的复杂程度。四合院的格局不仅帮助统治者建立了一种人为的秩序,还由于其自身的适应性和可变性,也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了较高的空间质量。 2.2园林

园林是人工加工后创造出的自然环境,根据建园的目的和使用者身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的规模较大,在怡情的同时也追求气势,往往兼有朝政、生活、游乐等多种功能,私家园林由于占地相对较小,不可能采取大山大水的格局,因此在空间设计上较为精巧,有生活、待客、读书、游乐的功能要求。园林中的建筑有厅、堂、楼轩,榭船,亭等等,在整体空间格局上不釆用宫殿、寺庙的四合院式中轴对称的规整形式,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空间格局对时间的处理和对经验空间的创造。在有限的土地上,建园者巧妙地安排各类建筑,在建筑之间用曲折多弯的小路将其相联,游者在行进中步移景异,或在遮蔽与透露、起承转合的过程中体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绪,这使人实际感受的空间远远超过造园之初的那块土地的直观大小。空间被人为复杂化,时间被故意“耽搁”,在园林中,行动的效率不再是设计追求的目标,而人在被拉长的停留时间里如何感受到有意义的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以苏州留园人口为例,留园的主要人口处于两旁其他建筑的夹缝之间,宽仅8 m,而进人大门到园区的路径则长达40 m,在这狭长的路径里造园者安排了由曲廊连接组成的三个空间,分别是:小天井,有花木布置的空间,最后一个空间是一座小厅,厅外有古木一株,枝叶苍劲,厅墙上开空格窗,窗外才是留园真正的主体部分。于是,珙狭窄极长的人口非但不让人觉得局促乏味,相反,由于徐徐出现的不同景象,这狭缝中的入口变得妙趣横生。园林的空间格局恰好对应了其使用者的心态和观念:远离现实,隐逸其中,寄情于山水之间。 2.3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有石窟、佛寺、佛殿、佛塔等建筑形式,而占主要地位的是佛教寺庙,寺庙中的佛寺和佛殿,除了四合院式的空间格局以外,还有的是基于各种自然地形建成的,其形式非常自由,而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梁柱体系保证了其可以较好地适应这些复杂地形,例如山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2

对中国古建筑空间格局的思考

西浑源的悬空寺,建造在北岳恒山的山谷峭壁上,它是一组由多座殿堂组成的寺庙建筑群,与一般寺庙不同的是这些殿堂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逢立在陡崖峭壁之上,其重量完全依靠插人石崖中的木梁支撑,在这些木梁上立柱、架梁、造屋顶,再用栈道将它们联成一座寺院。这一类佛教建筑的空间格局是将建筑与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借助自然环境的力量和气势,表现建筑的神圣和高远,从而提供给人一个可供膜拜和祈福的场所。 3、结语

中国古建筑留给人们无数财富,在今天的大量性建设中,由于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古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基础的形态不应该被照搬,单纯视觉形式的模仿是在扭曲今天的建筑材料,也是粗陋的做法,不可能形成新的建筑艺术,在这种情形下,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则更显得有意义。古代园林的空间格局思想则不仅对今天的园林建设是一块瑰宝,在更小尺度的设计范畴也是相当有益的。当代青年建筑师王澍在《造园记》中所做的改造,正是从古典园林中得到启发,经过设计和建造,将一个平淡的常规的商品房改建为一个小巧丰富、有着园林空间关系的住宅。至于与自然地形的结合,无疑也是现代建筑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zx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