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哲理的文言文

更新时间:2024-02-11 20:07: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2014届高三哲学 古诗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2014届高三哲学 古诗文、成语、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1.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有感而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脱离实践的人难以获得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 “物质的山水,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的山水,则是人们心灵深处追寻的乐园。”与这段话的意境相近的是:

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B.有水银河天外落,无需妙手自成帘

C.繁华厚禄只等闲,洗尽铅华归田园D.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3.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是:

A.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在这里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

4. 与“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吾身虽瘦,天下必肥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书》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天听自我民听”论述。《周易》中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种“民意”即“天意”的观点的台理性在于:

①包含了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强调了天与人的对立统一 ④肯定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 下列诗句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D.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7. 下列选项与右侧漫画蕴涵的哲理相近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 李克强在谈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错位、缺位问题时强调,

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掉,避免“拍脑袋”决策。下列成语与

“拍脑袋”决策蕴含的哲理一致的一组是:

A.抱薪救火 随机应变B.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C.画蛇添足 闭门造车D.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9.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这是因为:

A.没有质变的量变是不存在的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对诗中描写的少年的“愁情”与其所处的“环境”理解正确的是: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11. 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诗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12.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风满楼 B.纸上得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 1 页 共 3 页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3. 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下图漫画相一致的有:

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取胜 ? 能因敌

而取胜者谓之神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④梅须逊雪三分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14.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③要脚踏实地、埋头实干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 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进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涨到30米高。下列选项与其所含哲理一致的有:

①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②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③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历久而弥新,不朽而璀璨。下列蕴含“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7. 唐元稹《蚁》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粱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下列诗句与《蚁》诗文蕴涵哲理相—致的是:

A.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B.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C.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8. 下列成语中与图7漫画“镜头”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9. 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

20. 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这一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②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③新事物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成长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下列诗句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 2 页 共 3 页 图7“镜头” 蚁穴 B.人无远虑,必有近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立足局部,统筹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 2013新年伊始,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笼罩,使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负面效应充分显示了出来,也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与材料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3.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人的命天注定,努力半天没有用”

B.“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我在故我思”与“我思故我在”

D.“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4.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顾炎武批评两晋亡于清谈(空谈误国),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强调“实干兴邦”。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脱离实践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

③离开“谈”,“干”就失去目标和方向 ④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 《素问·四气.调神太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未病”与“已病”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治“未病”实质也是治“已病”

③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治病的预见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第 3 页 共 3 页

篇二: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1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7、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8、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9、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24、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25、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26、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27、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29、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30、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31、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3、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34、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3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3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39、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40、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4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42、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4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4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4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47、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48、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49、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5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篇三:(政治)古诗文中的哲理

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1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

解读: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老百姓这片水才能承载君王这只船。反之,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鱼肉百姓,老百姓就会打翻君王这只船。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哲理分析:“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21.富润屋,德润身

解读:正确的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哲理分析:意识不仅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错

3

误的意识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表明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是有智慧的表现。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应当如此,对自己也应如此。看待自己,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

哲理分析: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解读:在对弈中、战争中都会出现由于局部的失误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况。

哲理分析: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读:不会谋划全局的人,也就不会谋划一个部分或单位的发展。

哲理分析: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这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25.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动,一去不复返。

哲理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7.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解读:自然界生物的活动与环境之间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是有规律的。哲理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4

解读: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因为尧是圣人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面两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29.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解读:专心致志地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

哲理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前,也要考察过去、预测未来。

30.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解读:(人们)只要遵循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哲理分析: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又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3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解读:这段话揭示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这个道理。哲理分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32.吃一堑,长一智

解读: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份才智。

哲理分析: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实现挫折向智慧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3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解读:金子没有百分之百的纯度,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哲理分析: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驾,功在不舍”

解读:没有“跬步”的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外的目的地;没有“小流”的汇聚,就不能形成浩瀚的“江海”。骏马飞奔,也要一步一步地跑;劣马虽然走得慢,但只要不停地走下去,同样能够到达目的地。

哲理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heb.html

Top